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寓言故事

短篇寓言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短篇寓言故事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94-01

语文特级教师吴桐祯主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心智的良好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课堂中自主阅读,进而产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真学”的课堂,应注重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注意整合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尤其是链接课外知识,促使学生学习真语文。

一、经典诵读,传承文化

要建立起语文学习的真学课堂,教师首先要将课外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生尝试课外阅读时,教师不能将预设的主题思想灌输给学生,要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尝试从中获得自我感悟,而后通过指导和协调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从中获取更多的深层文化知识,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大量经典古诗词,如《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本中的诗词进行课外链接诵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教导学生如何诵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古诗词意象和含蓄的思想表达方式,如学生诵读古诗词之后,组织相关的诗词品鉴活动,如经典品读大会等。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深情地朗诵自己阅读的诗歌,尝试说一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可见,在学生链接课外尝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类型、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从中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获取丰富的文化养料,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更加热爱诵读、学习古诗词。

二、读思结合,引导质疑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其实应该是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使用读思结合的方法分析文本,从文本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还要尝试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在含义,在思考中尝试提出疑问,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等寓言故事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学生在阅读“螳螂捕蝉”的寓言小故事时指出:这则小故事讲的是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隐患,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因小失大的人呢?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尝试说一说,在自己身边有哪些为了蝇头小利而惹来祸患的事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帮助他们搭建起发问的平台,促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整体阅读,升华思维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生想要更好地学习语文,还要把握住整体阅读的“根”。整体阅读是具有一定深度的个性化阅读,由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尝试阅读经典,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进行阅读体验,在思维沉淀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把握文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以短篇为主,即使节选了一些长篇文本中的段落,也往往只能让学生获得片面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链接课外的方法促使学生获取源头活水,在整体化阅读的过程中尝试读整本书,获得整体感悟。苏教版语文课本收录了《三顾茅庐》等节选自经典著作的片段,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对《三国演义》等经典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课余时间进行整体化阅读。学生每天阅读一个章节,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等,从理解文本内容做起。学生还可以建立起阅读小组,在小组活动中相互讨论阅读内容,探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展示阅读的收获,教师让学生尝试撰写阅读笔记,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生可以完整地完成一部著作的整体阅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整体提高。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2篇

时间在不慌不忙的走着,离我们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24小时制的时钟挂在黑板的上方,分针在秒针转动一圈后移动一个时刻,原本嘈杂的教室不知道在那一天开始变得寂寥无声,就连翻书的声音都显得呢么的刺耳,好久都没有轻松愉快的倜傥和追逐打闹的嬉戏,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早已被遗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每一个人都忙绿的埋头不语,卷子、资料、知识点…这些东西压得连往日的乐天派也皱了眉头。一个即将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抉择就快要来临,每一个人都扣紧了心弦抓紧了脚趾,当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教室已经有了爽朗的读书声,有窃窃背单词的,也有张大嗓门读夹叙夹议的文言文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忙绿,总是害怕跟不上时间的脚步,从此摔得很惨,我们的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恩情,自己的未来……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不能有半点的松懈。

每一天的学习有了一个规律,考试,修订,考试……反反复复,不知累也不知疲倦的做着算着,方程式怎么也解不开我们心中压抑的心情,夹叙夹议的文言文早已从曾经的凑合着读变成了滚瓜烂熟。欧几米德的杠杆原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高尔基的名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录的:落后就要挨打。英语的未来进行时要加ing。化学里C+O2=CO2。历史里的。体育的50米短跑和1000米长跑……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的烦恼,父母总是告诫自己不能偏科,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走进高中的大门。老师总是唠叨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要努力学习报答国家,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可是吧,我只想在这个繁华的社会平平稳稳的站住一角就足够。不想有从人羡慕的眼光也不想高高在上,只想平平淡淡的,安安静静的和家人以及朋友生活在我从小长大的那个圈子就足够。繁华的社会不是我适合的。

小时候看见电视上的霓虹灯景,总是用一种崇拜般的态度去对待着,总想着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到那个充满灯光闪烁的,拥有高楼大厦的大城市去拼搏,去生活,后来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谈得上看清了社会的黑暗,毕竟自己也还没有真正的踏入社会,可是至少现在的我知道,要想在那个人潮拥挤的城市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不止要拥有超高的学历和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否则,你只能沦落到露宿街头的惨景,曾经我看过一个短篇的寓言故事,上面说:“在一个清晨,鹿妈妈告诉鹿宝宝:‘孩子,你得跑过森林里最快的狮子,否则你将成为别人的口中餐。’而另一边狮子妈妈则对狮子宝宝说:‘孩子,你必须跑在森林里最慢的鹿前面,否则你将应饥饿而死。’”我为我能看到这则寓言而感到幸运。正是因为这篇富有哲理性的几句话让我明白: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比你更快。在生活中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如果你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那样轻视社会,偷懒了、骄傲了、那么,你必定会被忙绿的社会给淘汰。好吧,我呢,会一直的努力,成为一个不被社会淘汰的人就好,那么,请你们也要加油!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说林储说小说小说因素影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后期韩国诸公子,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共五十五篇,总体上看是属于政治、哲学论文的,里面包含大量的寓言故事有三百多则,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收集、整理而成,可以看作是中国第一部寓言集。其中“说林”、“储说”最为引人注目,前人对其寓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事实上,两部故事集已经不单单是原始资料汇编,也不仅仅是寓言集,它不仅包含着韩非的再创作,而且一些文章已经具备了人物、事件、情节、结构等小说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所要求的基本艺术技巧,完全可以认为是比较成熟的短篇小说。从小说方面来讲,历代学者对“说林”、“储说”研究是不够的,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以历史眼光看待中国小说概念

西方文论涌入中国以后,我国学者就有意识的运用西方小说的观念来研究我国古典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历史意义。然而,这些小说理论是在总结西方小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在研究中国小说的时候是可以对西方文论进行参考的,但是如果将其作为我们研究中国小说特别是古代小说的标准时,就是喧宾夺主了。研究中国小说,我们就要实事求是的,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古代小说,依托中国小说文本,着眼于中国小说发展演变轨迹来研究。“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歧义非常多。因为每一个时期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对那个时期小说史现象的总括和反映,“小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概念。《庄子》一书是最早把“小说”二字组合成词:“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粉饰琐碎肤浅的小道理去求取声名,就远离了高原的境界。这个“小说”和作为文学样式的今人所说的小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此外《论语・子张》中所谓“小道”,《荀子・正名》中的“小家珍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相似,都是指不合于大道的琐碎言谈。东汉时代的桓谭著有《新论》,在书中提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此时的“小说”已成为了一种文体概念,写作此体的人被称为“小说家”。班固以后,“小说”已经是一种文体名称了,但其内涵范围在不断的扩展。晚清时期,中国国内渐渐出现了国外小说和西方小说专论,在国内外的相互融通下形成了现代的小说观念,即: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二、 “说林”、“储说”体现的小说性

学术界一般认为小说形成期是在魏晋,而魏晋以前只能算是小说的发生期,就是说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但是先秦发达的散文和史传文学只是对小说有所影响,先秦并不存在真正的小说,然而如果从存留的各种材料出发,对先秦文学进行客观分析会发现,一些作品是可以称作小说的。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储说”、“说林”两部故事集正是这么一部可以看作是小说的文本。现从人物形象,情节叙事、艺术想象和虚构等方面来分析。

(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向来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是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评价一部小说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说林”、“储说”中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几乎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韩非塑造人物时已经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从而使一些人物具有了鲜明的个性。

首先是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较好的突出了人物性格。从宏观上看“说林”、“储说”的故事,个性化的语言是塑造人物最主要的方法,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是通过语言来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很多故事的描写重点就是人物机智的语言,人物形象也在对话的场景中也得以塑造。孔子是“说林”“储说”中较多描写的一个政治人物,正是通过对孔子语言的描写,传达着法家思想,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个性鲜明的孔子形象。其次是出现了人物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立体化。“说林”、“储说”中的故事已经出现了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有助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外在行为结合起来,从而使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起来。例如《务光投河》“说林上”中的“汤以伐柴”中多次出现“恐”字,写出了汤杀君篡位后惊恐惶惑的心理状态和阴暗心理,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某些故事中出现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也就比较生动。“说林”、“储说”作为先秦时代的小说,以当时的书面语言来记录,但由于出现了细节描写,同样收到了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使人物如在目前,人物的情态也生动地展示出来。如“说林下”的“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条,出现了多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如在目前,人物的情态也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当然“说林”、“储说”中的故事并不以细节描写见长,只是偶尔出现在叙述中,但是虽然这些细节不多,还是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态和个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注重叙事技巧,故事已具有完整的叙事情节

“说林”、“储说”的故事往往叙事生动,力求细节活动的生动有趣,避免呆板的直接叙述,有些时候还注重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和场景交错安排、气氛烘托等技巧形式,这些都已经具有了完整的小说情节形式。例如“内储说下”中的“宰臣上”故事,开头就将宰臣置于奇险之中,设立悬念,然后让宰臣自称“臣有死罪三”,使用重笔描写,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从容不迫的道来,并用三个转折句,看似委婉而实质有力地否定“死罪”,文章结尾用反问的语气指出原因,故事简短却写的收放自如,情节令人惊叹。

(三)运用虚构和想象等艺术技巧对历史进行小说化的加工

“说林”、“储说”中的历史故事比较多,但是通过同一个历史故事与其他文献资料对比,我们会发现这些故事虽然取材于史料文献,但是韩非并不是原样照搬史料,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加入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对其进行了小说化的创作加工,使之区别于历史史料记录。例如编年体史书《左传》昭公四年,记载了鲁国叔孙豹的历史事件,而韩非子“内储说下”之“七术”也记述了同样的故事,只是韩非子的描写与《左传》相比较大大丰富,在增加了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增添了细节描写,改变了原来的结局。这就使得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激烈,更加精彩可读。另外,一些历史故事中对人物言行的刻画,往往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更多的是作者力求叙事写人形象化,根据想象由作者生发推演出来的,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如“内储说下”所记“晋平公炮人辩灸有发”手法仿效《晏子春秋・谏上》“晏子谏杀困人”,但更见韩非独特的构思。文章开头就突出平公之盛怒,造成了压抑紧张的氛围,接着使炮人呼天,自己说出自己有罪,可谓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炮人的自讼则紧紧抓住现成的三条矛盾,虽然《晏子春秋》中的语言刻画也是出于虚构,但是通过对比还是可以明显的看出韩非对故事的编排更为激烈。可以经过了韩非的再创作,原来较为简洁的史家实录,经过增饰修改,就成了情节复杂、精彩可读的小说了。

三、“说林”、“储说”对后代中国小说的影响

一方面,“说林”、“储说”对汉魏小说的创作和繁荣有着直接影响。无论是名称、编排方式还是选材剪裁以及记叙方法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汉魏六朝小说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如果否定了先秦小说的开创之功,不注意研究“说林”、“储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盛况就无从理解。现以南朝作品《《世说新语》为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作品的名字上来看,《韩非子》“说林”、“储说”中的“说”具有与之前作品所不同的意义,《世说》以“说”命名正是对其的效仿。虽然先秦时早已有“说”,最早将“说”在文章标题上标明出来,是在《墨子》一书中,是指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道理的方法。韩非“说林”“储说”中的“说”就有了讲故事的意思,“储说”也就是故事汇编的意思。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门来记载魏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又可以称为《世说》。从内容上来讲,《世说新语》以记载魏晋时士人的言行举止为主,实质上也是在讲士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认为其中的“说”与“说林”、“储说”以及“说苑”的“说”具有相同的含义,同样是讲故事。 其次,从编排故事的方法上来看,也可以看到《世说新语》对它的继承。《韩非子》“储说”的体例正是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就是先陈说观点再讲述相对应的故事进行阐发,类似的故事集中编排在一起。这种以类相从、分类记事的“储说”、“说林”的体例,可以说真正的是由韩非开创,《世说》的体例正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起来的,也正是此基础之上发展成了影响深远的“世说体”,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说林”、“储说”取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对魏晋小说取材有重要影响。历史故事取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详略取舍后对其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民间故事方面运用比拟夸张等多种手法,已经有意识的刻画人物,描写故事。在这方面《韩非子》对《世说新语》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其采取民间故事这样的取材视角,韩非的取材使小说的取材更加生活化、琐碎化,使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形象生动而有趣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说林”、“储说”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上不仅对魏晋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对与其年代相距久远的历史白话小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将《韩非子》“说林”、“储说”中的历史故事与历史文献中的记录对比,我们就能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韩非作为思想家,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不是如实的再现历史的原貌而是对其进行加工再创造,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政治思想服务。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史书《左传》昭公四年记载的故事与与韩非子“内储说下”之“七术”记载的同一故事对比,会发现韩非不仅增添了细节而且改变了结局使其成为精彩可读的历史小说。另外比较明显就是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虽是历史人物,却已经和历史人物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为例,“说林”、“储说”中有多则故事中出现孔子,但其俨然已被塑造成了一个法家的形象。通过史料对比,我们发现韩非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构架,但是已经脱离了历史,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对其进行了小说化的加工。这些加工有的是为了突显主题,从宏观上重新组合史料和重新安排故事,有的则是根据需要在细节上进行增删,改动素材中的人物,虚构人物故事以及时间、地点及其事件经过等,使历史故事具有了虚构性,成为小说。于此相对应的历史白话小说,以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其中的曹操形象已经不是历史中的政治人物了,陈寿在《三国志》中完全没有贬低他的意思,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就已经以历史作幌子,从个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个人好恶出发,对其这一形象进行了改造,成为了一个奸雄的形象。以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无不是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民间的流传后,最后由文人进行再创作,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来对材料进行剪裁和处理,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再塑造,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白话小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历史白话小说的构思方式和“说林”、“储说”中历史故事的构思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说林”、“储说”中的一些较为成熟历史故事完全可以看成历史小说,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白话小说的影子。

综上所述,《韩非子》“说林”、“储说”已经具有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等基本要素以及想象、虚构等艺术技巧,完全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同时,也可以得出先秦时已经存在着真正的小说的结论。另外,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说林“、”储说”在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魏晋小说还是后来的历史白话小说的创作,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7

[2]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

[3]傅修延. 先秦叙事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12

[4]杨 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0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残雪小说 叙事艺术 复调 故事结构 小说语言

残雪在先锋作家中比较特殊,她似乎在用其特异的叙事才能挑战自我的写作极限,同时也在反抗世俗的阅读习惯,构建自己的个人精神世界。残雪的写作富有先验性和独创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非现实的无意识领域的经验世界,这个世界虽充满荒诞色彩却深刻地透露出现代人不正常的生存困境。

一、复调的迷宫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①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强调小说人物自身意识的独立性、平等性,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都有平等的对话关系,多步调同步进行的一种叙事手段。而在残雪的许多小说中,其构建的常常是一个时空错乱、故事交错的立体迷宫,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冲突下无意识的自我精神状态,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故事来制造不同的单个叙事迷宫。每个故事、人物之间亦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有一些不确定的关系,承载着残雪表现个体的精神复杂性,在自我无意识领域中开拓人的内在经验的深层空间。这样就给小说的解读带来极大的挑战性和多元性。在小说《最后的情人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意识。乔用书籍和想象意念建构一个自己的独立世界,乔的妻子马利亚则在编织的挂毯中寻找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橡胶园里根、牧场主金在自己的领地以自己为基础进行世界的延展,乔的老板文森特和妻子丽莎,里根的情人埃达,乔的儿子丹尼尔……小说中的许多人物行为都是独立的,他们各自的故事都具有相互排斥的“私人空间”,并且之间也看不到明显的逻辑关系,似乎每个人的行动都是梦游,之间毫无关系,人与人之间也仅限于名分,人物之间甚至渴望相互隔离,这就是故事的核心。残雪的精神“内向追求”要求这种复调的叙述,她曾说:“我研究的是人性,人性最根本的东西都是在记忆深海中体现的。”②“残雪的作品深入到‘自我’内部的深处,表现了依靠通常的艺术手段所难以企及的无意识领域的状况”。③残雪的这种无意识在小说中的表现就是没有时空感,所有的故事都是平行发展,平等对话,在无意识的牵引下寻找自我的精神空间。单个迷离,但没有关联的故事正是一个个的迷宫。正是由于这些复调的迷宫相互独立存在,构成不了关联,却在深层结构上交织在一起,指向人性深处复杂的精神内核,“残雪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达到了人的无意识领域,她对现代中国人被压抑到无意识深处的经验内容:虚无感、荒诞性、变态的欲望、扭曲的感官经验等,作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描绘了一个陌生的、怪异的、病态的现实生活世界和人际关系”。④这也就是残雪小说复调的迷宫带给我们的启示,她拓展了小说的延伸空间,彰显了小说的叙事魅力。

二、寓言式的故事结构

残雪小说给予大多数读者的观感,首先就是小说缺乏故事性,也可以说残雪小说没有故事。她的小说破碎性、片段性、解构性特征明显,有些小说甚至无开端、发展、、结局,以反因果、非连续性的叙述手法,营造出一种跳跃式的臆想式的语言效果。也就是说在与传统小说注重情节与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相比,残雪在有意消解小说的故事性,解构人物明确的性格特征,在“支离破碎”中叙述一个个似乎没有关联的片段。同时她的大多数小说都像在讲述同一个故事,而这故事所指向的主题就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困境:“那些沉沦于现实困境的人们只能凭借先知者‘站出来表演’的引领方式去反思自我的存在困境,并借此展开对命运的抗争。”⑤残雪作为这样一个先知者,以对人物生命个体精神矛盾的书写与释放来阐释一种人类的生存现状:外在不完整的故事与内在共通的主题构成了一个双重式的寓言故事结构。残雪式的“寓言”独特的内涵、结构及其呈现方式,就是残雪小说寓言的独特性。在残雪的短篇代表作《山上的小屋》一文中梦呓似的事件片段构成了叙事模板:“在我家屋后的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我发现他们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他们很清楚那是我心爱的东西。”“小妹偷偷跑来告诉我,母亲一直在打主意要弄断我的胳膊,因为我开关抽屉的声音使她发狂,她一听到那声音就痛苦得将脑袋浸在冷水里,直泡得患上重伤风。”“我的父亲20年前将一把剪刀掉进了井里,为此终日苦恼,一到夜间就变成了一只悲哀嗥叫的狼。一天他试图打捞出沉在井底生锈了的剪刀,但失败了,刹那间,左边的鬓发全白了。”“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故事的破碎性、叙述的不连贯与片段化,就像一个没有开头与结尾的句子,无理性无逻辑。故事却充满着不安定与紧张的情绪,主人公“我”与家人之间是一种紧张的敌对关系,“我”的抽屉被他们乱翻,杀死“我”心爱的东西,母亲的恐怖想法,父亲恶魔般的举动,带给“我”的是疑惧,给读者的也是一种焦虑不安的感受。母亲的监听、父亲的狼嗥,以及自我的瞬间幻象,表达的是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突出表现了一种自我意识中个人生存困境的真实感。

三、梦呓似的小说语言

有评论者指出:“残雪很善于以暧昧、朦胧、象征的谵语,将人的潜意识心理跃然纸上。”⑥在残雪的世界里现实世界是一个被她反抗,甚至绝望的世界,她说:“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我的那个世界,我对大家所熟悉习惯的世界,对俗话、套话都十分反感。大人说东,我一定说西。我的世界是我创造出来去反那个世俗的世界的。他们都非常讨厌我。……我就是要反,就是讨厌那个世界,所以我才创造了我的世界。”⑦残雪构建的是一个她自己的潜意识中的个人世界。而残雪小说语言中的梦呓特征就彻底地外化为构建她个人世界的基石与标志。梦呓语言与个人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个人世界通过梦呓语言得以强化与凸显,梦呓语言因为个人世界的情感脉象的特异而更加个性化与特殊化。梦呓语言具有哪些特征呢?

1.非理性、无逻辑。残雪的大部分小说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个神经质似的片段对话,叙述无逻辑可言。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山上的小屋》,故事的本身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故事的安排没有线索,前言不搭后语。小说的开始说“我”家屋后有座小屋,接着笔锋一转,转写“我”每天清理抽屉,可抽屉被乱翻,心爱的东西被杀死,母亲疑惧与忌恨,接着又写到我到山上“看个究竟”,到底为什么去?去看什么?没说一个字。接着又写到母亲对“我”恶狠狠地监视,妹妹的眼睛变成绿色,父亲的恐怖举动,等等,看起来就像一个大杂烩,什么都说,什么都没交代清晰,故事的逻辑发展混乱,敏感、神经质、焦虑、恐惧的情绪四处弥漫,而这种梦呓似的语言与残雪理解的现代人的精神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她说:“我关注的是现代人的‘人性’,在现实生存环境下人的精神状况。”

2.小说人物语言隐晦与模糊,看起来更像是梦话。《突围表演》中的叙述来自五香街一个居民之口,这位居民的叙述一开始就围绕着X女士的年龄与Q男士的长相间接地转述他人之言,然而众多的他人之言虽然落实在具体的问题上,却没有哪个声音能够以确凿的证据作符合逻辑的充分说理,因而也就没有哪一个说法占上风,因为几乎所有的说法都不过是以一点点印象为根据捕风捉影,再添油加醋加以渲染,具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那么这种主观臆断性就会造成理解的多元性和混乱性,就会造成一种纷乱的效果,无法说清前因后果。所以说在残雪小说中人物语言之间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放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人际交往之中的紧张感、冷漠、无法沟通,人与人之间难以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因为彼此都有心理阴影,人人都想成为他人的关注对象,用以满足自己浅薄的虚荣心。有评论者认为这是人的一种“表演欲”。⑧残雪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她小说创作中的潜意识基调。

残雪的小说给我们展示的远远比这复杂和多义,残雪的小说有可能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我们现代人生存秘密的钥匙,无论残雪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多么的怪异和特别,但呈现给我们的却是诸多的人生启示,是我们生存状态一面侧影的展示。

注释:

①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4-5.

②唐朝晖.灵魂的写作者――访残雪,文艺报,1999.6.10.

③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74.

④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

⑤叶立文.存在困境中的“突围表演”――论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长江学术,2006,(2).

⑥王绯.在梦的妊娠中痛苦痉挛――残雪小说应悟.文学评论(北京),1987,(5).

⑦残雪.为了复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20.

⑧孙德喜.一个怪诞世界的存在方式――论残雪小说的语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

参考文献: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2]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残雪.为了复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4]残雪.突围表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5]残雪.山上的小屋[J].人民文学,1985,(8).

[6]叶立文.存在困境中的“突围表演”――论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J].长江学术,2006,(2).

[7]王绯.在梦的妊娠中痛苦痉挛――残雪小说应悟[J].文学评论(北京),1987,(5).

[8]唐朝晖.灵魂的写作者――访残雪[N].文艺报,1999-6-10.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解读;好人难寻;暴力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一个对好故事天生敏感的作家。她的文学地位在美国南方作家中排在福克纳之后。福克纳是个大气的作家,他遵循自己的信条并且把握住命运的一般原则,宏观地把他的密西西比建筑在连绵的空间感和在劫难逃的南方历史观之上。而奥康纳只是一位被红斑狼疮折磨得病恹恹,离群索居闲着无事而在自己家的奶牛场里养了一大群孔雀的小女人。从生存状况来看,长期给肺结核折磨的卡夫卡跟奥康纳倒有几分相似。不过,阻挠卡夫卡成为更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没有为我们的困境指出一条自救的道路,他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上帝;而对奥康纳而言,阻挠她的仅仅是她的红颜薄命,纯粹是个时间问题。在39岁生命终结时奥康纳已确信握住上帝之手是让她返回天堂的唯一途径,这是她比卡夫卡高明之处。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故事看似轻松、幽默,实则触目惊心,发人深省。非常规的故事,血腥的暴力,阴郁的宗教,典型的南方场景,还有那一群群性格怪癖,行为乖张的人们赋予奥康纳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奥康纳总是集中探讨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并展现人性中最为复杂和迷乱的一面。但她的探讨并非一边讲故事,一边发议论,而是将客观世界以极致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唤起读者的警醒。作者的主观痕迹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被抹去,以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她采用哥特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自然而神秘的,可见又不可见的,平俗也奇异的世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思考、总结,发现其中的意义

《好人难寻》是写实的风格,笔法幽默明朗,到后来遽变成悲剧。人物的形象被贴上各种动物的标签,兔子耳朵一样的头巾,印有鹦鹉的衬衫,猪长相的老板和一只吃虱子的猴子。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就是爱嘟哝。她这个家庭就是儿子、儿媳、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在一个假日,一家人要出去玩。老太婆开始嘟哝起来。她说不要上左治亚,不要去那边。等到出发之前,这个嘟哝着不去的老太婆,第一个冲进车子里坐好,还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入时。这个老太婆一路上絮絮叨叨讨人嫌。她的儿子嫌她,她的孙子孙女嫌她。后来车子翻了,人都出来了,她的小孙女从车子里钻了出来之后说,哎呀,真可惜,一个人都没死啊。看到这里故事一直是一个喜剧。后来不合时宜的人出现了,老太婆认出了他,仅仅因为老太婆认出了他,他们先后将老奶奶的儿子和孙子,儿媳(她怀里还有个婴儿)和孙女带到树林里枪杀。只留下老奶奶和不合时宜的人还在说话,老奶奶已几近崩溃,他们还在谈“耶稣有没让叫人起死回生过”。接下来写的是老奶奶的死。老奶奶看到不合时宜的人脸歪扭着,她伸出双手,抚摸他的肩膀。不合时宜的人猛地闪开,好像让毒蛇咬了一口,朝她胸口砰砰砰连开三枪……“她要是一辈子每分钟都有人没完没了地冲她开枪射击”,不合时宜的人说,“她也许会成为一个好女人的。”挺有趣,同伙说。“住嘴,”不合时宜的人说,“人生根本没有真正的乐趣。”小说完了。

《好人难寻》里最精彩的部分是让这个老太太先去面临恐惧,让老太太先去体味亲人被杀的这种感受,用这个去惩罚她的饶舌,惩罚她的絮叨。一个人因为饶舌,因为讨人嫌就该被杀掉?这个女人的心就是先天藏着的一份邪恶。她必定是非常厌恶这个老太婆,非常讨厌这个饶舌的老太婆。但是真的她讨人嫌她就得被人取掉生命吗?这种对暴力的非凡想象力在奥康纳其他小说里继续得到铺张,她的信条来源自艾略特论波德莱尔的那篇大作。“只要我们是人,我们所做的不是好事就是坏事,两者必居其一:只要我们做好事或做坏事,我们就是人;以悖理来说,做坏事比无所事事要好,我们至少存在着。可以这么说,人值得骄傲的是他有拯救灵魂的能力。”在这个信条的支持下,奥康纳把她的暴力发挥到我们承受的最大限度,几乎每篇小说都要死掉一个好人,而行恶的人性命得以苟存。暴力的传统也是荒谬的历史。在奥康纳笔下暴力的产生不需要理由,它本身就是现实中的一部分,就好像加缪对你说,因为荒谬,所以你荒谬。虽然到最后你仍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但是这样也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相关期刊更多

短篇小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市委宣传部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青海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