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国人物歇后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虚虚实实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假仁假义/不是真心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孔明斩马谡——咬牙忍痛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孔明七擒孟获——以德服人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孔明弹琴退仲达〔司马懿〕——好沉着/临危不乱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生不如死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儿童时代》正如它的名字充满着童趣,让人看后留连忘返,它像一位知已,像一位走入人内心的好友,每忆及《儿童时代》那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语句,那保含童趣的画面都在我脑海中浮现。
《儿童时代》有许多栏目如:《魔法三国》、《童书的表情》、《孔雀作文》……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魔法三国,《儿童时代》的编者真是别出心裁,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加漫画形式容入书中,平时我一看见那本大部头理论着作像似永远看不完的《三国演义》我就犯愁,而且读起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儿童时代》把三国人物曹操、孔明等人融入故事中,并以生动的语言,娴熟的动作使读者爱不释手。从故事中感受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令我牵肠挂肚。甚至有时埋怨[魔法三国]的页数太少,就扒在桌子上构思着将要发生的事……
逐渐,我迷上了[孔雀作文]它就像是我的作文启蒙老师。记得每期的[孔雀作文]文学作家程逸汝都会给予小读者一个写作妙招。回想起三年级,我的作文水平与现在写的作文真是天壤之别,老师总是在我的作文上批着:“作文内容不丰富,好词佳句缺乏,”到底怎样才能使作文有感彩,内容丰富,那一段日子我一直在寻找答案,苦思不得其解,在一次偶然中,我无意翻到[孔雀作文]栏目,天无绝人之路,只见大标题上写着“丰富作文内容用”引用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或歇后语等会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看看自己文中硬巴巴语句:我把这个桔子放进嘴中,觉得苦极了,如果在语句中加上:我觉得苦得真象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我顿时恍然大悟。有一句名言说得对:“读一本好书,等于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作文正在一点一滴的进步,得到好评。[孔雀作文]每次阅读完都有数不尽的收获。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一位最有耐心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童年的成长道路上,它陪伴我度过了五彩的童年,它是延续知识的“长生果。
[关键词]汉语习语;英译方法;直译
1.汉语习语的定义
汉语习语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成语(phrases)、俗语(colloquialisms)、歇后语(enigmatic folk simil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及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是长时间的使用后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经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的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其民族和地方色彩十分浓厚,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恰当地使用习语能使语言优美、生动。因此,汉语习语的英译是十分重要的。
2.汉语习语英译的方法
汉语习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直译兼注释、直译兼意译、套用、节译等,介绍如下:
2.1直译
从指导思想上我们应首选直译法,因为直译能忠实的将汉民族的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直译的优点是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①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 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ding; ②及时雨 timely rain;③“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Escape? 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A starved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
从以上四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习语英译是应尽量用直译来翻译。如果只把引申意义或者借用英语中相似的词语来翻译,那么就会使译文失去原文的韵味而变得索然无味。
2.2意译
有的汉语习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原因无法直译,或者能直译但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效果不佳,这时就可进行意译。意译主要是在翻译时要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两个重要方面,牺牲掉习语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愿意。如:①你可要躲着她点,她是个害人精。 You must have to keep off her. She’s a snake in the grass;②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星星盼月亮。(梁斌《红旗谱》)For many months no letter came from Yuntao till his whole family worried over him day and night;③你不能带着木头眼镜,只看一寸远。(梁斌《红旗谱》)The trouble with you is that you cannot see an inch beyond your nose.
2.3直译兼注释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包括历史事件、典籍、成语、人物等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却是闻所未闻的,译者在翻译这些词语时就可以先采取直译法,而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注等方法给予解释说明。如:①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个成语在中国人人皆知,但如果直译成“Three cobblers equal a Zhuge Liang,”英美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诸葛亮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三个皮匠和一个诸葛亮相等?所以翻译时要用直译兼注释,增加一些诠释成分,外国人才能明白其意思。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2.4直译兼意译
有些汉语习语如果完全直译,其译文会使外国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如果完全意译又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性。直译侧重形似而意译则侧重神似,这是时就需要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采用直译以保持其形似,兼用意译来补充说明,就会使译文清晰明确又形象地传达原文意义。如:①她是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But this girl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2.5套用
有些汉语习语在翻译时虽保持了原文的字面意义,但不能传神地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时,这时就需要译者牺牲掉原文的形象。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同义习语无论在内容、形式和色彩上都有相符合,这时就借助英语类似意义的习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这就是套用。如: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②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③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 man is king。
2.6节译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来表达相同的寓意。如:愁眉苦脸、巧取豪夺、娇生惯养等。对这类汉语习语应通常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区基本寓意。如:①“这断子绝孙的啊Q,”远远听的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②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盘,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e o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长吁”和“短叹”是表示同一概念的词,所以仅用“sighing deeply”来概括两者之意。
3.结语
本文对汉语习语的定义、特点以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汉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具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积淀。要把汉语习语英译的准确,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支持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共性 文化重合 个性 策略 不可译
一、文化翻译的意义
提起翻译,我们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部分反映,所以,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只是纯粹的语言文本代替,更是文化信息的相互移植。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活动得以实现,翻译对于消除语言障碍,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类文化的共性及翻译的可行性
我们以英汉互译为研究对象。汉语和英语在历史起源、各种语法规则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与英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也很不一样,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能够找到一些中英文化上明显的相似点。比方说,在描述或者解释某一文化现象时,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结构和修辞上会出现一些非常相似的地方,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文化重叠”现象。一些古老的谚语、俗语最能够反映民族特色,我们可以举以下例子来说明:
SL:to know sth/sb as a person knows his ten fingers/the palm of one’s hand
TL:了如指掌
SL:applause like thunders,numerous as the sands,as light as a feather
TL:掌声如雷,多如沙子,轻如鸿毛
SL: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城倾国之色。①
TL:Her beauty was such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②
中英两国人有这样一个共同意识:大海永远不会干枯,石头永远不会腐烂,用大海和石头来比喻爱情的天长地久再恰当不过:
Till a’the seas gang dry,my dear;③
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
海枯石烂两鸳,只合双飞便双死。④
文化重叠现象的存在大大地便利了跨文化交际。
三、人类文化的特性与相应的翻译策略
从宏观上来看,人类文化有着自己的共性,但从微观上看,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实际上绝对的文化对等是不存在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给我们的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多障碍,以下是翻译家们在面临文化传递障碍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3.1融合模式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在很大程度上协调和方便了跨文化交际。目标语文化积极地吸收并利用源语文化的特征,造成源语言中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融合模式进入到目标语言文化。
英译中:
X光,B超、可乐,香槟、黑市,冷战、圣诞节
中译英:
丢脸-lose face,洗脑-brainwashing
由于一些源语文化信息在目标语中频繁出现,目标语最终理解并接受他们为本国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英语单词通过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中国人对这些单词不仅没有感到非本土的味道,甚至有些在字面意思及内涵上被扩展或深化。
英译中:
“打的、面的、的哥”来自Taxi(的士),“大、小、中巴”来自(巴士)。
3.2异化和同化(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异化要求目标语文本必须充分考虑源语民族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而同化则主张更多地关注目标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扫清理解障碍。面临一些文化交流障碍时,如何使目标语文本忠实和流畅成了翻译工作的重难点。
“同化”和“异化”之争可谓旷日持久,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基本上共同坚持的,那就是:不能生硬地采取一种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文化问题,哪一个更适合主要取决于译者的交际目的。针对下面的例子,可能没有人会认为有唯一的翻译标准。
SL: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T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Trans.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Trans.by David Hawkes)
SL: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TL: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Dongbin――you bit the hang that feeds you.
歇后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这个例子里,前部分采用的暗喻,后部分用以解释,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好地结合了“literal translation”和“liberal translation”。前部分生动逼真,后部分简明到位,协调得非常好,很好地保留了源语的民族特色。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却很难做到如此完美。
SL:不能终奉箕帚⑤
TL:and I am not able to be your wife until end of your days
这句古汉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箕帚”喻指“老婆”,要获取“箕帚”的真正内涵,对汉语言文化历史了解甚少的英语读者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若译为“I am not able to be the dustpan and broom until the end of your days”,将使目标语读者非常困惑。
可能很多译者都听说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巧译为中国的“Romeo and Juliet”的故事,同化手法的使用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勘称典范。但是,过分地使用同化法也将造成很多问题。譬如:
SL: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TL:不要班门弄斧。
SL: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TL: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SL:阿弥陀佛!
TL:God bless you!
这些译法曾为很多人称道,认为是同化法的典范,似乎在意义上也非常“等同”,但是如果我们过多给源语附上目标语文化特色将会违反“忠实”的翻译原则。“鲁班”、“诸葛亮”是中国独有的历史人物,盲目地把这样强烈的民族气息附着在英语中是不适合的,另外把“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you”更是荒谬,会给读者造成误解。
同化的缺点是很容易造成源语文化信息的强加或丢失,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情况,但是有时却会给目标语读者在理解源语文化时造成困难。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异化”和“同化”问题,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探索出了更多有效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巧。
四、文化间的不可通约性及不可译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要考虑某一词汇很多方面的意义。EugeneA.Nida将词意分类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及内涵意义。著名学者刘宓庆则认为任何翻译单位都应该有概念意义、文本意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有时候我们发现无论用什么样的翻译手段,都不可能将源语词汇的所有意义传递到目标语中。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译”。
如果我们将中文“鄙人,诎文,初探”这些词译成“I,my essay and my brief commentary”,大家会发现这些词汇里所蕴涵的“谦虚谨慎”的文化意义丢失了。另外一个例子:
SL:你夫人真漂亮!
哪里,哪里!
TL:Your wife looks very beautiful!
汉语与英语中都有许多用以加强文学效果的修辞手法,其中有一些是它们自身语言体系所独有的,自然是不可译的:
E:In a classroom,the students are very noisy.
Professor:order!
Students:Beer!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上述例子用到了修辞手法――双关,要通过翻译完全传递作者交际意图几乎不可能,尽管有些译者花了很大努力,绝大部分仍属不可译。文化翻译有着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五、结语
本论文通过引述翻译活动的现代意义、可实践性,总结一些翻译在处理文化因素时的对应措施,以及不可译现象,概括性地论证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不断地强化翻译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将有助于开阔我们视野,加深我们对翻译活动规律的理解,比单纯地训练翻译技巧会更有价值。
注释: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五十二回.②C.H.Brewit-Taylor.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③R.Burns.A Red Red Rose.
④元好问.西楼曲.
⑤严复.浮生六记,1990),70.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2001.
[2]李国楠.英汉修辞格对比.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