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冬习俗

立冬习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冬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冬习俗范文第1篇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到来,立冬进补历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之一,那么立冬吃什么传统美食呢?立冬吃什么食物?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4立冬的传统习俗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立冬的传统习俗立冬习俗有:游泳、食补、南方热补、北方饺子、农事活动等。

暖炉会

霜降后寒气已重,因此各地开炉日期,一般常在农历十月初。《荆楚岁时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称之为开炉节,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炉。暖炉多用一种耐燃烧的矿物)砌筑,该物比矾石更白,轻暖坚固,后来则用薄铁做暖炉。《岁时杂记》称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礼记·月令》记述十月有暖炉会。江苏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钟祥等地,也在月初开始用火御寒,期间有卖糕饼供食或者饮酒举行暖炉会的。

煎香

香草为芳草中的一种,用衣袖在草上挥动便会芳香袭人,可缝制成香囊佩戴。焚烧香草可辟瘟疫、祛风瘴以及驱除房屋中的秽气;佩戴香囊则可解郁闷;熬汤沐浴可以祛风寒;搽在发间可以辟秽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够祛黑斑,滋养容颜。兰慧一类的植物也属于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发散上达之气,足以辟除秽恶,润肌肉,散滞结。

采桑叶

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以老而经霜的为佳,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此时已人寒冬,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广济方》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叶煎汤洗眼,能治疗各种眼病。其他如《普济方》《集简方》都记载有用桑叶治疗青盲眼、风眼流泪以及眼红涩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热,属火,能补元助阳,治疗体虚瘦弱,可御寒益气,安心止惊,有很强的营养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我国除了塞外边睡,如内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到立春为止。如浙江的长兴等地,农历八月就已经设店,宰羊出售。有民谚道:,月初一羊开刀。”一直到过了除夕才停止售卖。沿太湖流域,盛产绵羊。冬令时节,羊肉也是时令之物。

修农具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各种植物,除了生长于沼泽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在终年无人的山野,树木特别繁茂旺盛,正是依赖草木自生的枯枝落叶,日积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区或者家中有园圃的,枯枝败叶,到处都是,正是农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时候。

迎冬

封建社会,朝廷会举行郊外迎冬的仪式,并赏群臣冬衣、抚恤孤寡。

在《吕氏春秋·孟冬》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皇帝要大大赏赐,以安社视,而且要抚恤孤寡。

祭冬神

古时候,立冬时节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骑铁色的马,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强,字玄冥。《山海经》说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长相怪异: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祭祀冬神的场面十分宏大。《史记》上记载,汉朝时要有70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减……籍敛之时,掩收嘉毅。”意思是说,天冷了,要收藏好粮食。

立冬和冬至什么区别立冬和冬至是两个不一样的节气,时间、寓意、气候特征、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时间不同

立冬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同时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时,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并不是特别冷;冬至时气温下降明显,天气寒冷、干燥。

风俗习惯不同

立冬时,我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广东潮汕地区要吃甘蔗、炒香饭,北方地区要吃饺子;冬至时,南方沿海地区有祭祖的习俗,广东地区吃烧腊与麦饭,杭州地区吃年糕,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北方地区则有吃饺子的习俗。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立冬吃饺子寓意着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饺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

在古代的中医学上的解释: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既然要养精蓄锐,必须要进行食补来增加冬季各类的免疫力,所以选择简单易得的饺子作为食补材料。

据传说,饺子这一事物,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民间有“每逢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的饮食习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就会卖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日常饮食上,人体需要“进补”,增加对各类营养的摄入。而饺子在制作种类、营养、味道等方面可以胜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睐。

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合于中国人的肠胃于饮食习惯。符合“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

立冬习俗范文第2篇

1、涮羊肉。在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认为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

2、饺子。老北京人立冬的规矩是吃水饺,有“北吃饺子南吃鸭”之说。讲究的是倭瓜馅儿的饺子,老北京的生活中倭瓜是一种的当家菜,过去生活在北京城区四合院中的老北京人,有在家里种倭瓜的习惯。这种倭瓜馅儿,传统的做法是要用夏天的倭瓜,存放在家里,经过长时间的糖化后,立冬时做饺子馅儿。

(来源:文章屋网 )

立冬习俗范文第3篇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2021年立冬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立冬的风俗习惯,请您阅读!

立冬的风俗习惯我国历来有四立之说,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合称。立冬作为冬季这个季节的开始,民间主要有四大风俗庆祝这个节日。

北方吃饺子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也有种说法是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立冬补冬抗严寒

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民间也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冬泳

气温以17℃作为冬泳的起点;水温以8℃作为冬泳的冷度标志。17℃以下的水温给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则有冷、麻、强冷刺激的感觉。

对于冬泳,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就有了此习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

立冬的简介它是冬季节气中排行第一位的,时间大约会在每年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在慢慢减少,因此气温也在不同下降中,全国南北方呈现不同的特点,北方不少地区已经开始结冰下雪,穿上厚厚的大衣,田里开始休耕,为来年播种做准备。而南方处于“小阳春”阶段,气候宜人,不少地方还在抢收庄稼,人们还穿着短袖走在街道上。

立冬养生方法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以养藏为原则

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蓄积。衣着的过少过雹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人体将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以养肾为重

人生于天地之间,禀受阴阳之气,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冬在五脏应肾,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因此冬季摄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立冬习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教育;耕地

【作 者】王月,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张跃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1-0138-006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o Labor Tranfer in Western China

Wang Yue,Zhang Yueping

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rural areas are in the peri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ransi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ecause of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western rural labor tranfer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process of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At the same time,it’s also a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nly by transferring rural labor force smoothly can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overpopul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it is actual and developmental needs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labor tranfer,which affec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western China.

Key words:Western China;income;education;arable land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本文研究主题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其中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①强调城乡间预期收入的差异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该模型认为,人们做出的迁移决策的依据是“预期”的城市与农村的实际工资差额和城市成功取得就业的可能性是准备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②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的,一是由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二是采用现代生产方式的现代工业部门。他认为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边际生产成本接近或等于零的劳动力,现代生产部门在高于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很低的固定工资水平下,就可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在我国一些研究人员利用不同地区农村或农户抽样调查资料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或农户家庭时间配置决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高国力③的“经济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变量;如蔡④的“相对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他认为应从具有较低的务农收入的农民最有可能作出转移决策这一角度出发;如高立金⑤的“除了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外,还应该有一个转移后农民生活保障基金”。

本文是将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上力图从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西部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并结合经济,自然资源,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性来更深入研究影响西部大开发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是什么,为建立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奠定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二、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因素分析

至2006年底,我国西部12省区市共有农村就业人员15394万人,在2006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内蒙古、陕西、四川、宁夏的数据由2000~2005年数据趋势外推得到,比上年减少158万人,体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趋势。然而,2006年西部农村就业占全国农村总就业的比重为32.01%,较2000年的29.62%有所提高。这隐含着西部农村劳动力数量大、转移困难的特点。以下是近年来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近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3212万人,比上年增长5%。其中,在农村常住户中,东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3484万人,增加91万人,增长2.7%;中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4251万人,增加257万人,增长6.4%;西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2833万人,增加182万人,增长6.9%。可见,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平稳增长,以下是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对影响西部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

城乡居民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农村劳动力产生了较高的“预期收入”,导致城市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根据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农村劳动力之所以向城市迁移就是由于对在城市工作有很高的“预期收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带来的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在1978年为2.57,而到2005年二者之比已经达到了3.36。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使农村劳动力对在城市中从事二三产业已或更高的收入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致使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入的趋势。下图1为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与转移率的关系。

(2)西部农村人均收入与劳动力转移

农业是西部的生存产业和基础产业,农业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劳动力,同时,西部地区我国贫困度最深、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情况最为复杂的地区。而根据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农民对发达地区向往的预期收入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转移规模,我们从表一能看出,内蒙古的农村人均GDP为3341元,转移率仅为5%;还有、宁夏、新疆、青海、甘肃、贵州的农村人均收入与之转移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农村收入高的省份转移率低。四川、重庆、广西农村人均收入排名在前面,而转移率却呈现高趋势;和青海农村人均收入中等的省份的转移率反而偏高,依次为25%和14.7%.如图2所示:

根据相对收入差距理论和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理论,城乡收入扩大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因素。本文图一所示,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新疆、内蒙古,以上地区的转移率皆符合这一理论,随着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转移率同时呈现上升趋势。正是由于城镇、发达地区以及第二、三产业较高劳动报酬的吸引,农民为了获得高于自身收入水平的收入,分享社会平均收入,才逐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自发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低效产业流向高效产业的趋势。但是,图一中云南,贵州,、四川省份,由于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其城乡收入差距大转移率较低,而城乡收入差距小的省份转移率却反之较高。

从图二中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均与转移率从这一现象得出,我国西部农村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其转移率高,而农村人均收入低的地区,转移率高,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显示,四川农村人均GDP在西部12省中排在第二,为3002元,转移人口30%;重庆市农村人均GDP 2873元,转移人口25%;相对其他地区省份而言,广西、宁夏、青海、农村人均GDP高,转移率反而高,而陕西、云南省农村人均GDP仅为2260元与2250元,转移人口也仅为11.6%、12.2%。 我们由这一图示能看出,西部农村人均与该地区转移呈较小关系。

因此,无论是相对收入差距里理论或是地区差距理论均难以显著说明我国现阶段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因此,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收入低不能成为影响西部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

(二)受教育因素与劳动力转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劳动也日益科学化和智能化,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及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重要。农村劳动力总体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原因。我国农村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总体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小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我国城市人日的水平。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在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中,其主体是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群组成的。而且在近几年统计监测表明,我国外出务工农民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2%左右,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重为14%。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目前已达到1.5亿人,而且每年还以600万人的速度增加。但是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就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首先从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与转移人口最下简要的对比分析,见图3

我们由图3看出,内蒙古初中以下人口比例78.8%,转移率5%;新疆初中文化比例79.9%,转移率10%;宁夏初中以下人口为80.6%,转移率12.5%;青海、广西、重庆、贵州、初中人口受教育比例各为83.3%、83.8%、84.6%、90.9%、96.1%,转移率也呈现不断上升,均为14.7%、25%、25%、22.9%、25%。呈现的走势为,西部地区的受教育程度越低人群越多,转移率越大,反之,则越小。由此说明,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劳动人口,正是因为在当地的就业选择受到自身受教育水平低的局限,他们不得不选择流向拥有有更多就业环境,可供选择更多的发达地区。所以,受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我国现阶段西部地区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土地人均耕地与劳动力转移

西部地区资源的特点是山地多平地少,土大多数劳动力所获得经济收益又与土地的人均耕地有很大的关系,根据郭熙保、宋飞等人的“地一劳比率变动学说”,当一国(或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先看看以下2006年西部各省人均耕地情况:

我们由图4得知,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省份是内蒙古高达10% ,这一地区的转移人口最低仅只有5%;新疆人均耕地4.7,转移人口6.3%;陕西省人均耕地3.39,转移人口11.6%;云南省人均耕地3.1,转移人口12.2%;青海省人均耕地3.1,转移人口14.7%;在西部十二省份中就有10个省的人均耕地都与当地人口转移率呈正相关,突出表现为人均占有耕地多转移人口少,人均占有耕地少,转移率高这一规律。而只有宁夏和甘肃省呈现负相关现象,宁夏省人均耕地5.53亩,但转移率有12.5%,甘肃省人均耕地4.2亩,而人口转移率却有19.10%。虽然这两个省份的土地耕地面积与人口转移率关系呈负相关,但现象只存在于少数省份中.由此可见,西部大多数地区人均耕地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因为,农民占有的人均耕地少不仅限制了农民的耕地收入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务农积极性,又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迅速膨胀与有限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过少的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缓解,这样一来,土地资源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力日益显化。因此,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从农业中剩余出来是必然之势。脱离了土地与农业的劳动力何去何从,外出寻找新的就业出路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因此,土地人均耕地状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截面资料的分区域研究和统计分析,本文的结论如下:

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显著。从以上数据中我们看出,西部很多省份收入高,但其一些省份人口转移数量依然显现较高趋势。因此,收入与劳动力转移有着微量的正向关系,但不显著。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个体相应的转移效果呈现正相关。文盲半文盲基本丧失脱离农业的机会。而初中与小学文化程度两种劳动力群体的转移人数最多,这充分说明,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低、文化素质不高制约着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和转移速度。在受教育程度相对低的人群中有着急切的转移愿望。

农村人均耕地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均耕地与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土地耕地的拥有数量直接影响农民在该地区进行农业活动的可能性。从而影响着该地区的人口转移数量。

因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前提上,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地区劳动力人文和教育宣传,走近域本土化转移之路。这就注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会改变。

注释:

①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75-82。

②(美)刘易斯(LewiS.W.A),《无限劳动力:进一步说明》,《二元经济论》。

③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J],南开经济研究,1995 92(2):27-32。

④蔡,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经济学,1996(2):32-35。

⑤高立金,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农业技术经济,1997(5):35-38

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3]张明梅:《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调研世界》,2006年3月。

[4]赵海均:经济中国[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

立冬习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DCT系统 建模 动力学模型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

    【中图分类号】U4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0-0200-02

    目前,汽车自动变速器主要有三种形式:AT(Automatic Transmission,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无级变速器)和AMT(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在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领域中,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变速传动方式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并成了世界汽车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

    一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系统概述

    为了既可以充分利用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具有的优点,又可以消除其换档过程动力中断的缺点,采用双离合器结构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应运而生。DCT的主要特点是变速器各档位主动齿轮按奇、偶数档位分别与输入轴上设置的两个离合器C1、C2连接,离合器C1、C2交替传递工作动力以实现档位切换。DCT工作时,车辆先以某一档位运行,车辆自动变速器电控单元可以根据相关传感器的信号判断即将进入工作的下一档位,该档位与另一个离合器相连且该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因此该档位不传递动力,所以可以十分方便的控制换档执行机构,预先换入这一档位,在车辆运行达到换档点时,只需要将正在工作的离合器分离,同时将另一个离合器接合,则使汽车以下一个档位行驶。在换档过程中,发动机的动力始终不断地被传递到车轮,所以这样完成的换档过程为动力换档,这将极大地提高换档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车辆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二 DCT系统的构成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机构主要包括与离合器、换档同步器相联接的换档控制系统和电控系统及变速器。双中间轴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机械结构图(图略),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轴上设置有两个离合器C1、C2,变速器各档位主动齿轮按奇、偶数档位分别与离合器C1、C2连接,离合器C1、C2交替传递动力以实现档位切换,DCT的同步器与普通手动变速器的同步器结构形式基本相同。

    在车辆处于停车状态时,两个离合器都处于分离状态。当车辆起步时,初选Ⅰ档,选换档执行机构将档位置为Ⅰ档,然后离合器C1接合,车辆开始起步运行,这时的控制过程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类似。车辆换入Ⅰ档运行后,因为此时离合器C2处于分离状态,不传递动力。在车速达到Ⅱ档的换档点之前,选换档执行机构就将Ⅱ档同步器结合,当车速达到换档点时,离合器C1开始分离,同时离合器C2开始接合,两个离合器交替切换,直到离合器C1完全分离,离合器C2完全接合。车辆进入Ⅱ档运行后,自动变速器电控单元可以根据相关传感器信号判断车辆当前的运行状态,进而计算出车辆即将进入运行的档位,如果车辆加速,则下一个档位为Ⅲ档,如果车辆减速,则下一个档位为Ⅰ档。而Ⅰ档和Ⅲ档均连接在离合器C1上,因为该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不传递动力,故可以控制选换档执行机构预先换入即将进入工作的档位,当车辆运行达到换档点时,只需要将正在工作的离合器C2分离,同时将另一个离合器C1接合,配合好两个离合器的切换时序即可方便地实现整个换档过程。

    三 DCT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要分析DCT换档过程中传动系的动力学特性,需要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质量、多自由度的系统,在建立其模型前需要对其进行简化,为此作如下假设:(1)系统由无弹性的惯性元件和无惯性的弹性元件组成;(2)忽略轴承和轴承座的弹性以及齿轮啮合弹性;(3)忽略轴的横向振动。根据以上假设,将系统简化为一个离散化的当量系统。离合器主动盘之前的参数或变量向离合器输入轴转化,即向发动机飞轮转化;变速器输出轴之后的参数或变量向输出轴转化,即向车辆平移质量的当量转动惯量进行转化。建立的DCT系统动力学模型简图(以Ⅰ档和Ⅱ档为例)(图略)。其中,Te为发动机输出扭矩,TC1、TC2为离合器C1、C2传递的扭矩,Tout为对车辆输出地扭矩,Tr为外界阻力矩作用子变速箱输出轴的转矩;Ie为发动机和离合器主动部分的转动惯量;Ic1、Ic2分别为离合器C1、C2从动部分及连接部分的转动惯量,Iv为变速器输出轴转动惯量和汽车平移质量换算到输出轴上的当量转动惯量之和;Kc为变速箱输出轴与Iv间的当量扭转刚度;be、bc1、bc2、bv分别为Ie、Ic1、Ic2、Iv的旋转粘性阻尼;θe、θc1、θc2、θv分别为Ie、Ic1、Ic2、Iv的角位移;i1、i2分别为Ⅰ、Ⅱ档传动比。根据DCT系统动力学模型简图,车辆起步可以采用一个离合器起步也可以采用两个离合器同时参与起步,则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个离合器滑磨,两个离合器同时滑磨和以固定档位运行。

    四 双离合器系统建模

    1.离合器动态摩擦力矩建模

    首先,离合器静态模型分析。离合器静态模型认为,离合器传递的力矩为静态摩擦力矩Tcs。该模型不考虑动态摩擦系数,不考虑离合器传递力矩的过渡过程,用静态摩擦力矩代替动态摩擦力矩,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而应用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自动离合器要求对离合器的传递力矩实现较精确的控制,故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过程中应用静态模型会影响自动离合器的控制精度。其次,动态摩擦力矩模型。离合器由滑磨到完全接合过渡的动态过程中,动态摩擦力矩是渐变的过程,前期主要取决于正压力,随着转速差|ω|的减小,逐渐过渡到主要取决于离合器的输入扭矩。因此,在过渡过程中,离合器传递的力矩是正压力与离合器的输入扭矩共同作用的。定义了输入扭矩影响参数λ来表征输入扭矩对动态摩擦力矩的影响,可得到列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在过渡的开始阶段,输入力矩的作用很明显,随着转速差的增大,其影响迅速下降。λ表征了输入力矩的影响下降的速度。动态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离合器传递力矩的过渡性质,对于更加精确地控制离合器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2.膜片弹簧建模

    膜片弹簧可以看成是由碟簧部分A和分离指部分B(开槽处)所组成,具有径向槽的指形部分在离合器分离过程中起分离杆的作用,因此称为分离指。膜片弹簧小端变形量λ2即分离轴承的位移,膜片弹簧大端的载荷F1产生摩擦扭矩Tc。F1与λ2的非线性关系反映为Tc为λ2的非线性函数。

    五 离合器执行机构数学模型

    本文论述的离合器为干式离合器。电机驱动的双离合器执行机构包括直流伺服电机、减速机构和运动转换机构,减速机构为直齿单级减速器,运动转换机构为丝杠螺母,它可以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离合器分离结合所需要的直线运动,同时实现较大减速比,获得恰当的速度和足够的分离力。根据直流永磁伺服电机驱动系统模型,可以建立在恒定磁场激磁条件下的电机运动基本方程,包括电压平衡方程、转矩平衡方程、电动机电磁转矩方程和电动机加速转矩方程,进而可以得出直流伺服电动机驱动系统的微分方程,然后取拉普拉斯变换得模型。

    六 结束语

    DCT系统在起步和换档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包括以固定档位运行、单离合器滑磨和双离合器同时滑磨三种情况。由于篇幅原因,本文没有对双离合器系统建模及离合器执行机构数学模型进行详细论述,主要论述了建模的思路与方法。另外,工程实际中还应建立发动机数值模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真空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能源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