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营造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
只有课堂氛围和谐相融,知识才有不竭之源。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育简单地当作现有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居高临下的权威,控制着知识与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只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融洽、开放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在“小集体”里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使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成新型的合作探究学习,改变原先的“一问一答”为“互问互答”。而这种课堂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潜能就会被开发,智慧的火花就会产生“碰撞”,生命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用媒体展示画面,配上优美抒怀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五彩池的神奇表现在哪里?”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陶醉其中,入境入情,尽情交流表达。
二、精选内容,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合作交流,富有个性地学习。有的内容适合于开展合作方式,有的内容则适合于自主探究,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讲解引导,有的内容则适合于领会体验,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实际选取精要的、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1.精选文中的分歧点。如教学《绿手指》一文,可对“绿手指”指的是老奶奶的手指还是指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充满信心的精神展开讨论。
2.释析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如教学《颐和园》时,我及时抓住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中的“美丽的大公园”一词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
3.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面。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引导学生就“既然小金花已救出了老王,为什么妈妈还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呢?”这句话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续说文章内容。有些课文,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可安排合作学习、交流。如教学《假如》这篇课文,最后一段话:“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及时设计了一个富有想象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准备为谁画什么?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三、讲究方法、技巧,开展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交流形式单一,气氛沉闷,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有言不敢发,有话不敢讲,抑制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形式多样,消除了师生单向交流给学生造成的负担。在合作学习时,全班学生组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胆地讨论、回答、争辩。可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时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倦;有的学生反应较慢,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收音机”;而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他人意见,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讨论根本无法深入,合作学习就变成优生在唱“独角戏”。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讲究科学的方法技巧来开展合作学习,以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又要给足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和机会,根据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2)如果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这是常事,也是好事。有争执才有促进,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不能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多做思考和交流,多查找有关资料,尊重事实,形成共识。(3)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合作学习时要能够互相启迪、互相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创的目的。
四、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励,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交流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表达和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交流互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实现数学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师生共同交流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倾听、组织评价。让学生先讲,才能真正地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体验到了什么程度、领悟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突出学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但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要做好指导和评价,在学生交流完后要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帮助学生综合归纳形成理性的认识,重视向他们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他们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教学的灵魂,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在活动与交流中不断领悟才能实现。
二、课堂讨论,实现生生交流互动
课堂讨论通常是由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议题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例如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有大量问题可以用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比如交纳个人所得税问题、人口增长问题、产品的市场调查等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函数表达式的特点和图象的特点设计几个问题进行说的练习,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实施数学交流时,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尽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交流策略和方法,但教师还是要作好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表达,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交流互动能力
每个学生往往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教师善于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见解,在你来我往的冲撞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并辨别正误信息。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评价他人的观点。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敢争、敢驳的习惯。既锻炼了思维,也培养了团结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如此长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学生掌握了自我评价的方法,仅仅是自我评价形成的开端,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促进其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成功不一定是学生的成功,而学生的成功一定是教师的成功,要使学生感受成功,必须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自我评价的设计,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主动性得到了发展,使学生获得了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四、创设“写数学”的机会,提升学生交流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89-01
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时候,个体的人是有知识局限性的。这就必然需要发挥群体的力量来应对世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群体力量的缩影。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毕竟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参与。但是,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针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能力培养,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教师制定好合理的规则
任何事情,要想顺利地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会失去对事情的可控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亦如此,也需要规则。比如如果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在发言程序中,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一些,一下子就会把所思考的问题和盘托出了,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这不利于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牵扯到一个规则问题,如何为小组制定出规则,让小学生在规则内,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我制定的规则是:在讨论前,小组内成员必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把自己的观点笔录出大纲。随后由小组长指定发言代表,其代表的意见,应该是小组通过讨论出的最后发言的观点,这样就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抢答所有问题,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所有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的达成。
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尤为重要。合作学习毕竟是集合群体力量的一种形式。在这种集合过程中,没有组织力量的介入,就不能够集合学生的学习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呢?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该指导各组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进行组内归纳意见,以及如何教学组内评价。为了提高小组组者的组织能力,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不合格的组织者及时更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提高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效率,也为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会有一定的收获,有了收获必然会有表达的欲望。但是如果不给予学生表达的平台,学生的的表达能力就会被抑制。在合作学习中,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表达他们的想法,相互间进行交流。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住班级中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以及不善于表达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有意识地对他们的表达进行示范指导。为了建立学生表达的平台,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全班汇报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别人听懂所表达的意思。逐步让学生达到敢说、会说,且在表达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会讨论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交流尤为重要,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小组中,每个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往往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为了达成统一的意见,这时候就需要各个组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在指导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讨论和交流的锻炼。在他们意见不一致时,要求有不同意见的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他成员积极地听取意见,并积极地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补充或者更正意见。最后达到意见的共识。只有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交流,真正的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能力、决断能力得以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不仅要敢说、会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倾听呢?在形式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候,做到尊重别人,在别人发言时不乱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表达,做到虚心、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在内容上,其一,学会倾听就是要听懂别人的意见,听清别人的表达的要点,做到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和关键的信息。其二,在倾听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可以是反思型的思考,也可以是批判型的思考。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的批判力、反思力、判断力得以提高。
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时教育又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该以课堂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实验设计与探究、具体应用和知识系统化、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能力。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进行如下的探究
一、通过群组资料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当今的时代又称为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多如牛毛,它们通过报纸、电视和电脑等媒体充塞我们的视听世界。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分析和多元的理解,概括出不同的结论。科学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学生能够对信息作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一节时,学生已经接触到不少的环保信息,拥有相当多的环境和环保知识,大体知道全球的环境问题,所以,我就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资料等的能力为重点展开教学。我设置了三组资料和图片供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一组是关于资源短缺的资料,一组是自然环境退化的图片。另一组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分别对三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得出了我们人类在发展中遇到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三类:自然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并且,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出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剧增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多,我们的社会也在快速前进,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假设和探究,解决问题,了解新事物,顺应时代的要求。科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探究能力。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上《机械能》一节时,有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用日常材料进行探究实验。先是通过观看台风和微风拂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行假设“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哪些?”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手头有的书本、矿泉水瓶和铅笔盒等材料进行“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得出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大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得出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高度的大小。
三、通过解决情景问题,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科学知识必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而具体化是在头脑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与理论,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否正确。笔者在学生学习《机械能》之后设计为什么骑自行车不能够载人?为什么不要在机动车道骑车追逐?神州“六号”在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减速?《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设计活动“我来设计环保广告语”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景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进行具体化的能力,学以致用,使认识不断深化。
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科学知识也应当形成系统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知识系统化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思维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理解。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在《电流的热效应》一节让学生来总结他们探究的知识体系,并指导学生用纲目式来系统知识。如果是整章知识的系统化可以采用棋盘式。
四、通过专题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养 能力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中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思想的形成与培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形成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下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尼?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属边缘学科,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学校的检查评估,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学校不检查,教师只应付的格局,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感兴趣的事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新异信号的刺激容易产生注意和兴奋。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改进教师讲(演示),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根据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学习、自主地探索、自由地发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2、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掌握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很多教学实例中,都需要让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愿意自己动手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如: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设计板报;利用Excel进行成绩统计;利用“画图”和Photoshop制作美术作品;利用Flash制作电脑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利用PowerPoint制作各种主题的幻灯片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自由总结,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品质。
3、运用分组学习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在这个社会的体制下,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或团体的重要能力。这对团体的整体实力有这重要的影响。因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也是相当必要的。通过运用分组学习法,在任务驱动法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使其找到在团队中合适的位置,互相讨论交流,一起完成任务。
例如: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设计板报;利用Excel进行成绩统计;利用“画图”和Photoshop制作美术作品;利用Flash制作电脑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利用PowerPoint制作各种主题的幻灯片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组内讨论设计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全班讨论、交流、自由总结,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品质。
三、加强信息道德意识教育,培养信息辨别能力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是空前的强大,它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各种图书、常规游戏、体育活动及各种文娱活动。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教育,培养信息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的便利,使得人们方便地获得免费的音乐、电影、知识资料,但也导致随意复制、侵权等事件的发生,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盗窃、散布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有的学生在用QQ交流时,内容无聊、语言庸俗。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它潜在的危害性。在当前信息社会中,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信息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学习如何检索、判断和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如果放任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游荡,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提高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老师也要提高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误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接受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学习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