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江城子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城子》 豪放词风 婉约之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其词总体上表现出笔力矫健,豪放旷达的风格。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大笔挥洒,将览物之情、怀古之思和身世之感糅合在一起,“须关西大汉,执铁板”来演唱的豪放之作,开一代词风,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但苏词中也蕴涵着婉约一面,只不过这类词在忧郁的情感宣泄中表现出一种悲壮,一种饱含深情的沧桑。东坡居士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所作《江城子》就是其中的代表①。诗人在《江城子》的词中彰显了生与死的对话,揭示了诗人对生命恋曲的追忆以及对死之哀歌的感怀。《江城子》是一曲低吟浅唱,吟出的不仅是至死不渝的人生至情至爱,而且也唱出了生与死在现实中对视,生与死在梦中相约……

词的上阙,描述的主要是生与死在现实中的对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妻子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至熙宁八年②,正好相隔了十年。坡在悼念亡妻时用悲凄的言语给我们道出的是:生与死在现实中是对立的和不可调和的。因为“十年”先从时间纬度上对生与死相离相弃作出了规范。时间的绵长与无情隔离了生死的相视与相约,生死的不可通约性沉淀着时间的冷漠与残忍。生与死的相隔、生者与死者的相离,凝结的本是悲伤与凄惨。多年后的惦记与询问又该是如何的忧伤与苦楚呢?“茫茫”说明生者与死者对对方的情形全无所知,因此不明晰的探问包含着幽幽情思和满腔血泪。尽管生者对死者别后情形已无从知晓,但这也遮掩不住生者对死者的想念和感怀。“不思量,自难忘”,这表明“难忘”无时无刻、无声无息地留在心底,又默然无声,悄然无迹地出现,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主观上的刻意追求,一切的一切都是情怀如种子般萌发。“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的妻子王氏葬在诗人故乡四川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③,诗人作词时在密州(山东诸城县),因此用千里来形容两地相距甚远,这是从空间距离上对生与死对视的描绘,千里之距,已无法面对可感的形体,更何况生者与坟(死者)遥遥相对呢?生与死的情结被凸显出来了,路也迢迢,人也遥遥,又怎么能细语长谈、促膝相视,更不用说“话凄凉”时的相依相偎了。相离本是悲伤,无处倾诉凄凉更是悲伤中的悲伤。“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现实中生者与死者相逢原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相逢也只能是,两眼对视,形同陌路。因为时间与空间都已经发生了变更,形容的变异,已遮掩了千言万语和浓情蜜意,枯朽的容颜只能诉说着令人绝望的不相识,这只能怪生与死的不相融,只能怪生者与死者的无能为力。生之时间的流动性,死之时间凝固性,于是生与死的对立,生者与死者的对视,在流动的时间和凝固的时间上展开。生之时间流动性表现为生者的十年生命的流失,容颜不可挽留的更改以及生者心理历程的变迁。词的上阙没有用浓郁的笔墨来描述死之时间的凝固性,它是通过对生之时间的过度铺排,从而让隐藏着的死之时间凸现出来,也即是形体的改变(“尘满面,鬓如霜”)来折射出不相识(死之时间凝固性),其实,生与死相对视、生与死不相识在于生之时间与死之时间相异。

词的下阙,揭示出生与死在梦中相约,死之时间的凝固性得以显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梦是生与死相约会的通衢,梦还作为生与死相约背景与场地而出现。夜晚是宁静的,在其中蕴含着一种似有似无的独特意境,而在白昼是喧嚣的,在其中飘落着世俗生活的气息,因此白昼中生与死是冷冷相对着,而在夜晚生与死可以默默地相互诉说。夜和梦作为一种意象都沟通着生与死,生之时间与死之时间的相克相悖在夜里的梦中得到缓解。“小轩窗,正梳妆”是作者对早年妻子的生活情形的追忆,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爱意与恋情。但是在追忆中隐含着的更应是死之时间描述。因为正是死之时间的凝固性透显了死者早年生活的永恒性。死者的青春因死之时间凝固性而得以永葆。而死亡时间的凝固性,使生者对死者在世情形已成为不变的记忆。因此十年相对生者已改变了许多许多,但对于死者来说,却无一丝一毫的变迁。梦中的还乡是生与死相逢的场地,生者与死者相聚的家园。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生与死相约的投影。生者与死者共同拥有的故乡因死者作别而凝固了,死之时间的凝固性造就了特定故乡的永久性。而这特定的故乡又在梦中沟通着生与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生与死相约相聚终于在梦中故乡发生了。但是生者与死者只是无言相对,泪流千行。这说明的是生离死别之后万言千语都已化成无语,更应说明的是在以生与死为背景的相逢一切尽在不言中。生者与死者的无言、生者与死者的泪眼汪汪、泪落千行,这是生与死留下的千年万年都无法斩断的情结。死者的流泪,这本是不可能的,作者在这里描绘出死者的如雨泪水,正是突出了生与死尽管在梦里故乡相聚,但这也无法弥合生死之间的裂隙,因为梦里故乡只是把生死相约相聚呈现出来而已,生与死的相诉依然是凄然无语。“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又回到生之时间流动性上来,年年断肠处,指的是生者在流动的时间(生命流失)中对死者的怀念。“短松冈”指代坟墓,其实也就是亡者的另种称谓。南北朝诗人庚信就无尽感慨地说过:“霜随杨白,月逐故圆”。月夜与坟墓相连,坟墓又葬在故乡,因此,年年断肠般情感已无法更改。这是月夜定故乡与孤坟所导致的,生者在渐渐生命流失(生之时间流动性)中总是对故乡的那一座孤坟(死之时间流动性)而感到无尽的悲凄。这又隐含着生与死在现实中的对立,在明月照耀下,一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孤坟成为生与死的界限,凝结在生者断肠处的浓郁情感,与死者冷冰冰的坟墓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这不可能化解的冲突与矛盾中构建着各自的疆域,而在这疆域之间涂画着冷冷的疆界线。

总的来说,《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仅描绘了人间至情至爱的动人心魄,也蕴涵着生与死相约与对视,只不过这种相约与对视都是无语的,一段心曲内含着无尽的沧桑和至深的哲思。

注:

①出自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类》中篇章第二册25页。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2篇

查询时间

2018年10月江西上饶自考成绩查询入口于11月22日起正式开通,江西自考成绩由江西省教育考试院信息平台负责公布,网址:search1.jxedu.gov.cn/searchProject/lookZkSearchVm.action

查询方式

2018年10月江西自考考生可以通过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自考成绩查询系统(search1.jxedu.gov.cn/searchProject/lookZkSearchVm.action)输入准考证号、验证码、点击查询即可获取成绩信息。

温馨提示

1、请输入正确的证件号码、相应的验证码、然后点击【查询】按钮查看结果!

2、考生如有疑问,请到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咨询!

3、由于成绩查询入口刚开通,大家查分过于集中,有可能会出现网站无法打开的情况,请大家耐心等待,或错过查分高分期。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3篇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⑤!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⑦。

①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行政首长)。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经常受辽国和西夏的侵扰。本词借写出猎的壮烈场面,抒发了作者加强国防、抗击侵略的政治主张和渴望为国家立功的壮志豪情。本词词风乐观雄健,是最能体现“豪放”派词风的力作。“密州出猎”另作“猎词”。

②老夫:作者自称。其实当年苏轼刚好40岁,这样的称谓大有坡式的豪气和自嘲。聊:姑且。黄:黄色猎犬。擎苍:臂举苍鹰。古人打猎时常用鹰犬追捕猎物。

③锦帽貂裘:丝帛锦缎之帽和貂皮制成的外衣。千骑:形容人马很多。骑,一人一马为一骑。卷平冈:大队人马席卷平冈而过。

④“为报”三句:为了报答全城人跟随我打猎的厚意,我亲自射虎,让大家看看当年孙郎的雄姿。倾城:全城。太守: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此为作者自称。孙郎:指三国时吴王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刺虎,最后捕获了老虎。此句可见苏轼贵为一州之长,却能和百姓同乐之态。

⑤酒酣:酒喝得畅快,酒兴正浓。胸胆尚开张:胸襟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尚:更。开张:开阔,开放。鬓微霜:鬓发花白。又何妨:没什么了不起的。年龄虽长,壮心依旧。

⑥本句意思是:什么时候遣冯唐持节云中?冯唐:西汉时文帝之臣。持节:谓奉命出使。古代使臣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云中:汉时郡名,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他为政有方,屡退匈奴,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被免官下狱。冯唐向汉文帝进言,称魏尚是难得的人才,对其处罚太重。于是文帝命冯唐持符节赦免魏尚,仍命其担任云中太守。苏轼以魏尚自喻,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⑦会:当。雕弓:刻有花纹的弓。弓的形状如半月,将弓弦拉开便成满月状。天狼:星名,古人认为是象征侵略的凶星,这里喻指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西夏国。这句话表明了苏轼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赏析

本词是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作于密州任上。这一年他刚好40岁。此时,宋西北边疆局势紧张,西夏曾在1073~1074年连年攻占宋朝州县。苏轼在这首词中借出猎抒发请缨抗敌的壮怀。“男儿本自重横行”,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请赴边任报国杀敌的愿望,而且如此强烈,词的上片中刻画的太守形象是否有当年曹操“横槊赋诗”的味道?这首词历来被推为豪放词的典范,苏轼曾与人这样谈论写该词时的畅快心情:“作得一阙(指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由此可见,词到了苏轼手中才彻底抹去它作为红楼小曲的浅俗之色,做到了无事不可吟、无志不可述的酣畅淋漓的发挥。

豪气冲天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安徽太湖县辛冲中学朱碧玉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熙宁七年(1074)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是词史上第一个以健笔劲毫塑造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的词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年40岁的苏轼却姑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志。“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打猎活动,狩猎者行动迅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全城的人们兴致勃勃地出来观看太守狩猎,太守(作者)为了回报人们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作者的少年狂气在这热热闹闹的狩猎场景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炼字;空字;高考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这几大常见的诗歌题材中多被诗人援引。在不同题材的诗歌中,担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较好地掌握古人对“空”字的灵活运用,是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叹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对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暂与江水的永恒使得诗人生发慨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来寓意着朝廷的兴盛,凤凰去象征着朝廷的衰落。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这种“今衰”是由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蕴含着规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的思想。这一点在咏史怀古诗中较为常见。例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繁华之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三百年的历史恰如一场梦,“鸟空啼”暗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样地主题还有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这也是在警告当朝者该如何治国理政,才能避免政权的倾覆。

3、寄寓着羁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乡的惆怅、孤独寂寞的哀怨、壮志未酬的愤懑

这一点在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中多有体现。柳中庸《听筝》:“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只能与灯影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伤的氛围,离愁别恨之意呈现纸面。同样地,如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空堂”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空”蕴含了绵绵无尽的不舍之情。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

4、热爱山水、渴望归隐、淡泊名利、超然脱俗

这在山水田园诗中多有体现。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空”就是一种闲适、一种宁静。《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大山幽静,不闻人语。《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水潭清幽。《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环境的清洁空明,也是诗人淡泊名利心态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大自然的山水能够去除内心的杂念、纯洁心灵,超然脱俗。

二、答题技巧与示例

释含义,点手法+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特定诗句翻译)+谈感情,明作用(艺术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该诗写于贞元末年(804)韩愈无端被贬连州阴山(广东县名)的赴任途中。相传屈原贬逐,遇一渔父到:“举世混浊,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说罢,“鼓而去”。

问题: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诗歌,我们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处着眼。从宏观处着眼,即抓住诗歌的题目、作者、诗句以及背景介绍等环节。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无端被贬,那么这种情感或者是乐观豁达的或者是壮志未酬的。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的确认。从微观处着眼,就是抓住诗歌的典型意象。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渔父”情结,其背后蕴含着两种情感:一是渴望归隐、淡泊名利;一是壮志未酬,被迫归隐的无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诗歌的整体去分析,第一句出现了“愁”的心绪,第三句描写的是寂寥的情境。综合以上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壮志未酬的情怀。而一个“空”字将那种怅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尽致。

本题参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诗句为用典艺术手法。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空阔的汨罗江畔只留下渔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状。这里用“空”字写出诗人面对茫茫水天的怅然若失,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三、高考真题汇编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国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5篇

苏轼是宋代诗文创作大家,他崇尚自然,深具闲者心境。作文写词是他心灵的自然流露,文体天成,“无意于佳乃佳”,这得益于他自身具有的旷达胸怀。苏轼的“旷达”,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屡遭打击却乐观情怀不变。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一)

江城子

【宋】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赏析】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词人愤世嫉俗的情怀。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陶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陶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下阙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几处景致,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脱俗之感。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陶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陶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自己也会像陶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结句“吾老矣,寄余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对余生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句与首句议论及中间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此日春景似陶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在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平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

【练习】

1.下阕中“鸣”字的运用较具特色,请作赏析。

2.请你结合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鸣”化静为动(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幽静,表现作者内心愉悦之情。

2.大意:“梦中了了醉中醒”是苏轼经历人生波折之后的痛苦感悟。遭受乌台诗案打击之后,他以罪人的身份在黄州贬所躬耕,对现实世界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唯有在梦乡和醉酒之中才能获得安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二)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赏析】

文章的第一段先介绍“方山子”的简要经历以及“方山子”代号的由来。“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这句话刚好与苏轼被贬黄州照应,经历相似,便容易产生共鸣。接着几句为行为、外貌描写,写出了方山子独特的特征,给人留下悬念。

第二段寥寥几句将作者的背景交代之后,用短小而精炼的动作描写,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方山子性格随和。这里“笑”可以理解成方山子对两人相似命运的自嘲,更可以理解是他看破尘世、豁达自得的笑。本段最后一句话更显出方山子家中贫困不堪却温馨的气氛。而“萧然”与“自得”的对比更是写出了全家人的豁达情怀。

第三段开头“耸然异之”,让我们隐隐感觉到作者对方山子境界的佩服,也引起他对旧事的记忆:先是背景交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旨在与如今居深山的方山子做对应。又比较而得方山子的精悍之色尚在,这一点很不像山中之人的样子。在这段回忆中,动作描写同样很精短得当。“从”、“挟”、“怒马独出”、“一发得之”,不到两行的描写却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精悍之色自然地在读者脑海中浮现了。

第四段是背景描写,叙说方山子“世有勋阀”、“与公侯等”,却“独来穷山中”,表达世人对其的不解。

结尾段作者赞同方山子的做法,而方山子之异,与阳狂垢污的异人还不是一回事。“往往”以及前文中提到的“而岂山中之人哉”,都表明作者将两者划清了界限。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作法。苏轼借方山子表明自己的意向,也表露出对方山子的欣赏。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

A.闾里之侠皆宗之 ( )

B.余既耸然异之( )

C.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2.用“/”给以下句子断句。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3.翻译以下的句子: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4.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B.作者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不以为怪,其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D.作者写方山子弃功名利禄而自甘淡泊贫贱,未尝不是自悲不遇,这也可以说是作者在谪居黄州的郁闷心态的一种折射。

【参考答案】

1.A.推崇 B.惊异 C.遗留下来的样式 D.“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2.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3.翻译:

相关期刊更多

铜陵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东坡赤壁诗词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