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范文第1篇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新探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日渐受到教育者们的青睐。近年来,部分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性学习尚未有完整体系,且还没有完全普及,仍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找出更佳的开展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学;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学习框架,以某一特定的课题为研究学习对象,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具有时效性、实践性、思想性的学科,适宜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生们在早前的学习生涯中已经积累出不少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团体合作的意识也有所增强,若政治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教学中,必会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从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一下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途径。

一、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不少教师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的传授,很少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政治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因而学生就被禁锢在狭小的课本内容范围内,缺少机会张开思考的翅膀。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堂也会随之索然无味,达不到政治课智育、德育的教育目标。

正所谓教育要“知行合一”,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习如何正确运用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的层面上升到行动的层面,让学生的所学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二、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有一个好的问题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下去,毕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转化为研究性课题。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大概包括:学习教材,提出问题并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

1.学习教材。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课题选定的载体。只有在学习了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启发学生对相关的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研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述;用画表格的方式清晰地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形式有很多,但都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并选定课题。在这个步骤当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而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要贯彻政治教学的理念,善于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科,时事热点,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例如在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国粹京剧的传统演绎方式和现代创新演绎的转化,突出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成果。接着让学生浏览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相关信息。然后便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京剧的创新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问题转化为固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但更好的是学生从视频或者课文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中引申出更有价值的课题。

3.进行研究。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实践性的环节,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大概流程就是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找资料,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交流,课外实践等活动,主动去开展研究学习、寻找结论。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课题自行商量,制定出相关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还要具体,详细,行之有效,要求包括研究策略、研究内容、研究时间地点、研究方法等。

其次,制定好学习方案后就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或个人经验,以协助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活动。继续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课为例,倘若学生要研究戏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到当地的文化局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体味其中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另外,假如发现当地的戏剧文化有衰落的趋势,学生们还可以呈上有价值的建议书,重振家乡戏剧的辉煌。经过这一系列的时间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亲身感受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实践的兴趣,激起浓厚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爱乡之情。

4.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结论是学生对本次研究成果的最终成果,通过把零星的研究资料归纳、概括、总结成具有逻辑性的文字,这也是教师评价的有效根据。在这一过程,教师应该以鼓励、肯定为主,激励学生努力实践的行为,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当然,倘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应善意提醒,以求得更好地进步,继而使学生对本次研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弥补不足。

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在广泛推及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政治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作用,从旁辅助学生独立思考、亲身实践,适当时候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最终培养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香.浅谈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新学习的对策[J].理论园地,2011(3):04-05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兴趣;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141-02

微课从2012年发展至今,遍布小学、中学、大学,其独特性使其在海量的教育资源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教育者,并在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成为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新宠”。微课、翻转课堂与MOOC被陈琳教授等人誉为“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之一”。[1]

微课的教学优势解析

微课是由核心微视频与其他辅助资源构成的一整套教学资源。它的四“微”特征:时间“微”、主题“微”、内容“微”、容量“微”,让它有别于其他的学习资源而被“器重”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它能将知识快速传递给学习者,在其学习倦怠前就已经讲述完核心内容,这种特质让微课成为一线教师教学的不二之选。

其次,微课的核心是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微视频比其他媒体更有表现力,能流畅、整体、循序、立体地展示信息,并能在学习者的记忆中保持更长的停留时间。反复播放是其最大的看点与优势,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循序渐进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随时随地地学习。

再次,微课的制作简单。一线教师不需要专业的培训就能制作出优秀并适合本班学情的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1:1教学方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实现最优化的学习,从而实现了教学个性化。

最后,网络微课资源丰富、多样,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促进知识结构多元化。

微课教学效果展示

1.微课实验阐述

为了探究微课在教学中的教学效率,笔者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验,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中进行,每个班52人,普通班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班采用微课教学。实验前,实验班进行了关于微课教学应用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资源。2个月后,两个班进行了学习效果检验,在总人数都是52人的情况下,实验班的平均分是77.06分,及格人数40人,及格率77%;而普通班的平均分是74.33分,及格人数39人,及格率75%。

2.微课实验结果分析

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利用微课教学的实验班各项数据仅略高于普通班,这与我们设想的教学效率大幅度增高的意愿相悖。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呈现出场地单一、时间局限、一刀切、齐步走、自主发展受阻等弊端,按道理说,微课教学应弥补这些不足,并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分层学习、个性化学习……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哪?

笔者就课堂反应情况、学生作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现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时,能将学习效率提高到原来三倍的仅8人,占总人数的15%,大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懈怠的负面现象,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产生了懈怠心理,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认真完成,认为自己听不懂的内容、遗漏的内容能在微课中学到,而无须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二是长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能力,即使是在优越的微课资源面前,也无从下手。

微课实验结果的反思

微课实验的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再优越的资源如果学生不积极使用也是无用的。学生自身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容易导致态度冷漠与行为上的滞后。因此,学生学习需要兴趣,需要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只有浓烈的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其对学习有认真的态度,才能让其主动进取,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

微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建议

1.做好微课的设计,吸引学生

只有高质量的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呢?

首先,精心准备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的流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关乎微课质量的好坏。由于微课教学缺乏教师的肢体语言、声音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刺激、提醒,缺乏师生互动,所以整个教学设计应做到细致到位。只有“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情况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才能够满足学习者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才能让学习者有想学的心理愿望。[2]

其次,微课的录制脚本要研磨。将文字变成优秀的视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可能需要录制几十次才能顺利完成。准备好录制脚本是视频制作的开始,有了优秀的录制脚本才会有产生优秀微课的可能。

2.微内容要合理,微练习要分层

微课是“一对一”高效的学习资源,在短时间内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内化知识。所以微课内容要合理、易懂、难易适中,要与实际生活挂钩,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些。

微练习一定要体现分层的理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能力水平,所以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有所突破。作业分层,不仅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量身定做的检测,从而肯定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还能让教师践行落实“面向未来,育人为本”[3]的教育思想。

3.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沟通

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言每一行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大的鼓舞、激励作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学习,还能优化班级管理,提高课堂教学魅力。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如下公式: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4],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给予学生必要的信念支持,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4.教师做好评价工作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抽象思维

高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运算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段时间好好培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开展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本人对高中数学中习题教学的观点和看法,希望与各位教师互相探讨、完善。

一、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大类,这两类都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这个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只有把思路打开才能保证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借助习题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变换解题方式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排列、组合”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学生比较常见的例子作为习题的主干,通过做题让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其开展训练。

如:小明手中有五元钱,在超市中有三种一元的零食是小明想要购买的,问,小明用自己手中的五元钱可以有多少种购买方案?

这个例子是学生经常会遇到的,可能在上课之前就发生过此类真实情况,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把最方便的算法传递给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遇到这样的案例时马上反应出运用对应的数学公式。

学生在了解基本算法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出题,出题内容也是由易到难,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但题目还是要以贴近生活为主。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习题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的做题效率。

二、习题练习贯穿与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计划的过程,习题教学需要把习题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三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设置相关的习题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预习阶段是学生自学的重要阶段,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到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还能通过自学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与知识点核心内容相关,但稍微有点难度,习题的布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学的内容、抓住自学过程中的重点。

在正式的讲课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讲练结合,把稍微带点难度的习题交给学生解答,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自己预习内容的区别,并且,习题的解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点,保证课堂效果。教师可以找一些发散性比较强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对学到的内容进行巩固,同时,通过课后习题的反馈,还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并且对错误比较多的地方进行重新讲解,这样能保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

对班级里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帮助、督促和监督的作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提升学习成绩。

在学习小组中,成员可以在一起完成作业并进行预习,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相互讨论、在作业完成之后,可以相互检查作业中出现的纰漏问题,还能找到不同的做题方法,相互学习和改正。

通过这样的方式,小组成员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还能发现自己在习题练习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小组成员完成某些内容之后,通过与成员的相互交流和问题的解答,可以找到自己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习题的深入学习,更加理解知识内容,让学生的练习更加完善,小组成员共同提高。

四、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知识点会在相互讨论中更加明朗,并且通过相互交流能够总结出更多经验,如果出现错误还能通过对知识点的讨论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认识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在整个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对知识点多进行学习和交流,在提升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交流能力,让学生全面进步。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习题教学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还需要各位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相互交流,把习题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内容,然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让数学成为一门有趣的学科。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范文第4篇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运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从狭义上看,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该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指的是广义的研究性学习。由于有些老师过多地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独立性,导致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单调化,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直接等同,与课堂教学相对立,从而出现了时间和效率的冲突。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借助合适的载体,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在课前基于问题发现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前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先行组织学习,在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实际或进行新闻观察,发现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播报、新闻报道等方式阐述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教师分析评价;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同学解决。该形式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课堂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围绕时政热点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分析或辩论交流、交锋,形成观点碰撞,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价值澄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该形式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某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或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3.在课后基于问题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学习之后,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撰写小论文、调研报告,巩固、提升课内知识。课后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化学习的认知和感悟,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

二、把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预定的目标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过程加以落实,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是提升实效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是获取新知识,也可以是获取新方法,也可以表现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进,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提升学生能力、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但要实现上述目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必须围绕上述目标加以确定。选题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选题的方向必须围绕课标的三维目标,既要考虑知识目标的达成,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选题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相关或与时政热点相吻合,从而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有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问题;研究过程必须有助于优化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选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生活遇到或能够观察到的真实问题,选择的题目不要过大、过空,当然也不要过小或过于抽象。有效的选题可以尝试实现以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情感提升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能力训练点相结合。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范文第5篇

化学实验课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既可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体验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化学探究能力,还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中,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到达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社会技能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上化学实验课的实际情况,谈谈化学实验课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均衡分组,明确实验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学生缺乏主动性,小组合作效果不好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因此,合理分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是提高实验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首要任务。

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均衡的原则。由于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分组时一定要考虑到以上因素的均衡。另外,由于实验教学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到性别的搭配,总体来说,女生的动手能力不如男生,因此实验课的小组一定要男女搭配均衡,各方面均衡了,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合作,还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实验组长”负责化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器材管理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道理。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明确自己的任务。这样避免了合作学习中的“口才”型学生搞一言堂,一个人滔滔不绝,成为合作学习中的大话筒,影响其他同学的交流。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可以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举例:下面是一个小组合作实验中的分工表:

第_____小组进行《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报告单的分工情况表

实验组长_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

器材管理员________汇报员________

2009年_____月___日星期_____

二、引导有效合作,掌握正确方法

在实验课堂上往往会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小组讨论似乎很热烈,但仔细一听,却发现学生是在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完事了。小组讨论和实验变成了“自我发言”,甚至是“同学聊天”或者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小组实验讨论的最后结果。这样的小组实验,当要求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往往达不到实验教学设计的初衷,反而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实验任务的难易程度,为学生提供及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时,教师可以这样做:

(一)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目的,并且动员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由于分组时考虑到了小组成员间的异质性,因此在实验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是各具特色的,他们组内成员可以相互的取长补短。明确了实验目的和任务,小组成员可以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然后根据目的和任务进行充分的讨论,再设计探究方案。在进行实验时根据实验方案和各自的任务,进行分工与合作,这样可以充分提高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研究》这一实验课中,让学生先明确实验的目标:(1)掌握氧气的性质;(2)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如此明确目标以后,小组可以有更细更确切的分工,让整堂实验课更加地充实、高效。

(二)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可深入到学生中,认真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实验,及时了解各组实验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比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探究实验有所偏离时,要及时帮助学生确分工,指导学生实验,及时纠正。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三、充分信任学生,营造合作氛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创造精神也更能得到培养。这就是说必须营造一个宽松的合作实验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不怕出错和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动手的实验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要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可以从充分理解、信任学生开始。信任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鼓励学生上进,甚至可以促进后进生或犯错误的学生的转变。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实验课《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影响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分成小组自行解决问题,兴趣高涨,小组间展开激烈讨论:有哪些影响因素、怎样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好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操作、有的记录、有的观察……即使实验不成功,我也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自己解决问题,直到成功为止。在这样宽松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之巨大。

四、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时小组成员应该学会正确的交往合作技巧和实验态度,认识到小组成员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应该“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在实验过程中要能服从组长的安排,在听取、比较他人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养成尊重客观事实、不固执己见和善于听取不同建议的民主态度,形成健康的合作实验态度。

有竞争才能有进步,在小组之间要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教师采取一定的表扬机制、奖励机制,使学生有奋斗的目标,活动的动力。比如:笔者实验课前就已经提前对学生要求好:在学生实验汇报完成以后,给予实验完成得好的小组加分或者评A、B、C、D等级,再根据分数获等级给予小组成员相应的激励等措施,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合作完成实验的积极性。

而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

举例:在此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

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注重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率,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总而言之,在实验课中,只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合作实验中,每个同学都能提高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从而也真正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组合作在化学实验课中发挥它的巨大魅力,实现人人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