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巢谷传

巢谷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巢谷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巢谷传范文第1篇

巢谷传范文第2篇

这一次,我的伙伴是杰克船长和恶灵战士,当然还有恶魔管家赛巴斯。应为猫女去过夏令营了,所以不能来,而吸血鬼爱德华被他的父亲拉去“闭关学习一年”了。不过s,虽然伙伴变了,但冒险照样精彩。但是,我们还没起步就气馁了。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救世主是谁,而只有救世主知道水晶头骨在什么地方。

就在我们为此犯愁时,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个声音。那个声音说:“救世主是勇气的象征,只有救世主才有极大的勇气去拯救地球!救世主有一块水晶做成的头骨晶币项链,那会让他准确的找到第十三个水晶头骨的所在地。”过了三十秒后,声音消失了。我问道:“有人听到这种声音了吗?”

“没有啊,哪有什么声音?”大家说。“奇怪啊!那为什么我听到了?”我说。所有人都惊讶地望着我。恶灵骑士说:“我知道了!我在地狱的图书馆看到过一本书,叫做《岁月史书》,上面记载着一切内容,上面记载着,只有救世主才能听到神秘的声音。你就是救世主啊!伊哈!不用我们去找啦!”

“啊?!不会吧,我可没有水晶做成的项链啊!”我连忙说。“主人啊,你还没拆开老爷送你的生日礼物吗?”塞巴斯问道。我点了点头,说:“赛巴斯,去帮我找出来并且拆开吧。”赛巴斯亲切的说了一声:“Yes,my lord。”(是的,我的主人)并神速般地把礼物找来了,他拆了整整30曾包装纸才见到装“宝贝”的小盒子。我打开一看,所有人都被一阵奇怪的光芒吸了进去。

当我们醒来时,发现自己穿着奇怪的衣服,杰克说:“这是玛雅人穿的衣服!”我们听到了一阵奇怪的声音,我们仔细一听,是古玛雅人的语言!并且我们正在凯诺天文观测塔的外边。我们偷偷地走进去,混在了人群中,看看玛雅人的酋长在干什么。突然,我看见了那个酋长把第十三个水晶头骨放到了天台上,一阵十分强烈的光从天上射了下来。

当我睁开眼时,看到了一个外星人,一个真正的外星人!他真在和酋长谈话。我发现我脖子上正戴着那块水晶头骨晶币项链,它正在发光!而且,我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正拉着我向前走去。我被这股力量强行拉到了外星人那里,外星人惊讶的望着我脖子上的项链说:“你是救世主吗?”“我也不知道啊!”我说。“你一定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吧?”外星人问道。

“我和我的朋友是来寻找第十三个水晶头骨的!我们要拯救地球!我们还要找到你们外星人,但不知为什么被带到了这里。”我说

“这是只有救世主才有的力量——穿越时空啊!”外星人说,“你需要我们的帮助的话,我们一定会尽力的!”他说完之后和酋长说了半天的话才把我们带到了2012年12月22日这一天。外星人对我说:“救世主,为了拯救全人类你会失去生命的,你还愿意吗?”“恩!为了全人类,我死了是值得的。”我坚定的说。

外星人把他们强大的力量给了我,并且告诉了我阻止的方法。终于在2012年12月22日23点59分59秒的这一刻,地球的危机解除了!可是,我却死掉了,我以为我就这样死掉了。

可是,我却怎么也没想到,奇迹出现了!外星人把那十三个水晶头骨中的神秘力量全部给了我,让我更加坚强,更加勇敢了!就想坚硬的水晶和头骨一样。外星人后来消失了,因为水晶头骨的力量消失了,不过,我相信以后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中心依兰学校

六年级 (2)班

巢谷传范文第3篇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卵巢癌;化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1],死亡率高,由于其不易察觉,发现时大多已是晚期,化疗是术后治疗卵巢癌的主要方法。由于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毒性作用,长期化疗后 ,导致周围静脉损伤,其他药物无法输入。为了减少化疗药物对患者带来的不适,我科自2013年9月起对78例卵巢癌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化疗,均顺利完成化疗周期,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8例卵巢癌患者年龄 21~78岁。其中Ⅰ期18例,Ⅱ期11例,Ⅲ期46例,IV期3例。所用化疗药物有:紫杉醇(脂质体)、顺铂、卡铂、长春新碱、异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博来霉素、VP-16 等,每次以2~4种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周期在4~8个疗程之间。

1.2方法

1.2.1置管前评估 置管术前常规评估包括胸部X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等。无明显穿刺禁忌,告知患者及家属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可供选择的静脉通路及相应风险,在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自行选择静脉通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置管过程 患者去枕平卧,置头低脚高的位置(15°~30°)以避免空气栓塞,头部被轻微地转向对侧,暴露穿刺部位,穿刺侧的肩部略上提外展,使上臂三角肌膨出部变平。选取锁骨内中段交界点外下1~2 cm为进针点,并做标记,严格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5 ml局麻。在穿刺点以30°~40°进针,紧贴锁骨背面缓缓刺入,当刺入3~4 cm见回血后,证明已刺入锁骨下静脉,将导丝置入管腔约30 cm时即可,拔出穿刺针,导管置入约12~15 cm,拔出导丝,肝素冒封口,缝线结扎固定导管,用3M无菌透明膜覆盖保护穿刺处。

2 护理

2.1置管前护理 术前与患者交淡,消除患者的紧张及顾虑,嘱患者操作过程中勿剧咳和深呼吸,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积极主动配合。

2.2置管后护理

2.2.1预防气胸 气胸是锁穿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置管当日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气胸的症状和体征。置管前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置管后再次听诊双肺呼吸音,并行胸部正侧位,观察置管位置及有无并发症。

2.2.2预防感染 感染多由操作、护理不当,导管污染所致,故在操作前要彻底消毒双手,戴无菌手套。定时消毒穿刺点及缝针处,置管部位所用敷料潮湿、松动、被污染时立刻更换。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不要做剧烈的动作,可减少感染的发生,如遇穿刺部位红肿或不明原因的发热,要及时拔除穿刺管,立即做血培养、细菌培养,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观察体温变化。对病情危重合并有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3预防导管堵塞 经常观察导管是否打折及输液情况,当发现输液不畅时,立即行穿刺部位彩超,以明确导管不畅原因。如导管打折或扭曲,应给予适当调整;如因血凝块阻塞,严禁将导管中的血凝块强行推入血管,以免发生体循环栓塞而危及生命,可用少量肝素盐水或尿激酶溶液轻轻冲洗导管,尽量往外吸出血栓,不可硬向内推。如通管失败,则拔除导管。

2.2.4预防导管脱落 每日观察记录体外导管的刻度,并做好交班记录,告知患者穿脱衣服、持物时动作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导管牵拉脱出。如导管部分脱出,切不可将脱出导管再送入血管中,以防感染。

2.2.5预防血栓形成 肿瘤患者本身处于高凝状态,穿刺置管作为异物也可引起血栓。故穿刺置管动作要轻柔,尽量一次成功,避免损伤血管壁;置管成功后立即注入肝素盐水,预防管腔内血栓形成;每天输液后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忌强行挤压或推注输液器。

2.2.6加强输液巡视 严格控制好滴速,防止太快;输液完毕及时更换液体防止空气栓塞。

2.3拔管护理 完成化疗疗程后行患侧肢B超检查,无异常方可拔除导管。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周围,剪断缝线,缓慢轻柔拔出穿刺管,局部用消毒纱布按压10 min左右,观察无出血后,用3M敷贴保护以防感染。

3 结果

78例化疗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1 例致轻度气胸,经保守治疗7d 自行吸收,2例导管堵塞拔管,1例感染,余74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通过精心护理,均顺利完成化疗周期,效果良好。

4 结论

卵巢癌患者化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3~6个月,反复多次静脉输液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毒性作用,可造成局部血管破坏,如有药物外渗,造成软组织坏死,这些给再次穿刺带来困难。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留置时间较长,护理简单,成本低,并发症较少,而且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输液途径[2]。但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动脉、颈部大血管、胸膜顶及周围神经等结构位置关系密切,穿刺成功与否及并发症与穿刺点、方向、角度、深度均有直接关系[3]。因此,要求护理人员除了精确掌握解剖位置外,还要有娴熟的专业护理和操作技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卵巢癌患者化疗的良好静脉给药途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Yildirim, M., C.B. Demir and A.A. Filiz,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ovarian masses in the preoperative period using neutrophil-to-lymphocyte and 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s[J]. Mol Clin Oncol, 2015. 3(2): 317-321.

巢谷传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疗效,并与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比较。方法 将30例行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二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切口美观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 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度高,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胸骨上 超低位 小切口 甲状腺

我院自2007年6月到2009年12月采取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完成甲状腺切除手术30例,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取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6-59岁,平均41±8.3岁;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其中单侧7例、双侧8例;甲状腺腺瘤8例,腺瘤大小2.5-5cm;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例,均为Ⅱ度肿大;甲状腺状癌2例,无颈淋巴结转移。对照组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0岁,平均43±10.6岁;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8例;甲状腺瘤9例,腺瘤大小2.5-5cm;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均为Ⅱ度肿大;甲状腺状癌1例,无淋巴结转移。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手术方法:全麻后取仰卧位,于胸骨上方1.5-2.0cm处行2.5-4cm大小孤形行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下至胸骨柄切迹,上至甲状软骨下缘。切开颈白线,用电刀将颈前肌群劈开,初步暴露甲状腺。根据手术切除组织的需要,进行相关切除。如肿块位置浅表且体积小,位于腺体的中部,只需作腺体局部切除,用超声刀在距肿块边缘0.5-1cm正常组织处开始切割,直至完整切除。若作腺体次全切除术,则先用超声刀先凝闭切断甲状腺中下动静脉,再切断峡部腺体及其与气管间组织,暴露气管前方,接着切断甲状腺韧带、甲状腺上动静脉,使甲状腺腺体充分游离,从腺叶的下方切除需要切除的甲状腺组织。若作腺叶全切除,要完全暴露喉返神经,以保护好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严密止血,放置橡胶引流条,用无创缝合线皮内缝合,略加压包扎切口。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于肿瘤最高点作6-8cm长度弧形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再向上下游离皮瓣,下达胸骨切际,上达甲状软骨水平,其余手术过程按常规操作进行。

1.3疗效评价:对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美观度进行比较。其中切口美观度由患者术后拆线时进行评价,1为最差,10为最满意。

1.4统计方法: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双侧P

2.结果

二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美观度比较见表。

表 二种手术方法手术效果比较()

3.讨论

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会在患者颈前留下6-8cm长度的瘢痕,美观度差,我们的调查发现,传统手术方式术后患者美观度评分只有2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自信心与生活质量。近年来,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术逐渐普及,其最大优点就是手术切口选择在锁骨下区或胸部乳晕区,不会在颈部形成可见瘢痕,美容效果好。然而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费用昂贵,从手术切口到达手术区域要建立手术空间通道,给患者造成创伤比传统手术方式更大,二氧化碳气体空间建立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为此,有人[2-6]采用颈前、胸骨上方、锁骨上、胸骨柄上、经颈部侧入路等作小切口进行手术,避免了手术瘢痕造成不美观,又减少了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带来的创伤,受到医患欢迎。

我们分析上述各手术入口的优缺点,采取从胸骨上超低位作小切口,完成甲状腺切除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该术式的优点有:1、作甲状腺切除时术野清晰,操作精细,可充分暴露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避免对这些的损伤;2、手术瘢痕小,位置低,不易发现,美观度好,能提高患者的自信和生活质量,患者术后对切口美观度的评分为8分,远远高于传统术式的2分。3、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术式缩短了6min(12.5%),出血量减少了5ml(23.8%)。4、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药费用低,术后住院天数缩短了3.6(50.7%)天。我们认为,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值得推广,尤其是在暂无条件开展腔镜手术的基层医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Liao JL. Assistamce with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report of 42cases[J].China JEndoscopy, 2004, 10(10): 95-100.

[2]黄俊晓,李宇鸿,何武东,等.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青少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96例临床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154-155.

[3]叶晖,赵代伟,王南鹏.颈部侧入路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的应用.贵州医药,2010,34(1):54-55.

[4]梁开惠. 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38例报告.中外医疗,2010,8(1):65-66.

巢谷传范文第5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鸠是十分重要的鸟。鸠鸟的种类很多,《左传》中记载有祝鸠、睢鸠、鹅鸠、鸠、鹘鸠、鳲鸠这“五鸠”,是“鸠民者也”。其中的鳲鸠,杜预注:“鳲鸠平均,故为司空。”《诗经·曹风·鳲鸠》:“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毛传》云:“鳲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暮)从下上,平均如一。”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鳲鸠,今梁宋之间谓布谷为,一名击谷,一名桑鸠。按鳲鸠有均一之德,旦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古人认为《牖鸠》一诗,是以鳲鸠起兴,以鳲鸠养子之均平,讽刺在位君子,用心不一。也有人认为是赞美君子用心的均一。这且不说,关于尸鳲鸠之均养子,的确是古代的一种传承,汉刘向《说苑·反质篇》:“鳲鸠之所以养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万物者,一仪也。”鳲鸠是什么鸟?陆玑以为是布谷,《尔雅》:“鳲鸠,鳲鸦。”郭璞注也认为是布谷:“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谓布谷鸟即鳲鸠者,实是古代一种主导性的意见,但我们考察布谷的习性,却无所谓养子均平的特征。《诗经-召南·巢》篇《毛传》说鸠“性拙”,清代学者郝懿行云:“笺于鹊巢言其性拙,传于养子言其平均,俱缘诗生训也。”

鳲鸠的真身大约无关于布谷,鳲鸠来源极古,它出于《山海经》,原来或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的,《西山经》:“又西百七十里,日南山,鸟多尸鸠。”《山海经》中的鸟有些原是象征图像,如“毕方鸟”,《山海经·海外南经》谓: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被称为“毕方鸟”的生有人的脸只有一只脚的鸟形“神像”,在《西次三经》里也曾出现:

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日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火。

《文选·东京赋》薛综注所传“毕方鸟”的形象似略有不同:

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者,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虽说在薛综眼中“毕方鸟”已成为能衔火带来火灾的神鸟,但关于这个“毕方鸟”的原型,袁珂先生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实则“毕方”当是“焊蝌”一词之音转。《神畀经·西荒经》云:“人尝以竹著火中,爆.肼}而出,臊(山枭)皆惊惮。”“爆蝌”即“焊”也。或又作“蝌烊”,《集韵》曰:“竹火声。”“爆”——“烊-肼}”,盖无非竹木燃烧时嘈杂作声也。音转而为“毕方”,故《淮南子》云:“木生毕方。”《广雅》云:“木神谓之毕方。”《骈雅》云:“毕方兆火鸟也。”则“毕方”者,生于竹木之火,犹今之“火老鸦”也。神话化遂为神鸟毕方,或“见则其邑有火”,或“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又转而为致火之妖物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袁珂先生认为作为致火之妖物的“毕方鸟”是竹火的神化,乃竹木燃烧时拟声词“焊蝌”的“象”。上古时代,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狩猎活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燃烧竹木,燃烧竹木在给人们带来利益与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使我们的先人觉得必须给它立一个“象”让它起到某种提示警戒的作用,只要想一想现代社会防止火警的标志之多,就可以明白先民的这种创造的必要性与他们的聪明了。

“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两头蛇”等图象,也非自然界实有之物,都是我们的先民所造之“象”(符号),这里谈谈“比翼鸟”,这种“鸟”在《西次三经》中被称为“蛮蛮”,它的特征如下:

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郭璞注《尔雅》:“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可知比翼鸟的特征是两鸟相合才飞。每鸟只有一目一翅;在颜色上一鸟青色,另一鸟红色,两鸟合起来呈半边青半边红的色状。这种性状的鸟,不符合生物学的原理,自然界绝对没有。所以《本草纲目》一类书籍也不加罗列。“毕方鸟”、“比翼鸟”之类《山海经》中的“神鸟”的存在,可以给我们以极大启示,所谓养七子平均如一的“鳲鸠”或许原来也仅仅是表示“均平”一类抽象概念的符号罢了,这种符号用于某些仪式,后人不解,遂附会为现实中的布谷之类的鸟。《山海经》中此鸟名“尸鸠”大可玩味,“尸”是上古祭祀礼仪所必有之对象,古人在鸠前加一“尸”字,可能是为了将这种符号与现实中的鸠鸟加以区别,强调它是用于某些祭祀仪式的图像而已。

不噎之鸟

早在《周礼》中,就有“献鸠以养国老”的记载。为什么呢?传说鸠是不噎之鸟。《礼记·月令》“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几是供人凭靠休憩之具,杖是拄杖,为老人稳步行走之需。周代养老制度向老年人授几杖,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代习俗,七十岁的老人,由政府授玉杖;八九十岁的老人,优礼有加,所赐玉杖的顶端饰以鸠鸟,目的使老人进食时不噎。一说七十岁的老人即赐予鸠杖。

鸠鸟寄寓人们对老人的尊重,孙氏《瑞应图》说:“白鸠成汤时来,王者养耆老,尊道德,不以新失旧则至。”

政府向老人所授之鸠杖,因为是皇帝所赐,由皇帝指定地方政府办理,所以又叫“王杖”,1959年,甘肃省武威县磨咀子18号汉墓内出土一根鸠杖,发现时,这根鸠杖竖躺在棺盖上,杖端尚系王杖诏书木简数枚,其余则散棺旁。木简长约23至24厘米,共10枚,字迹清楚。简文抄录了东汉明帝和桓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这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鸠杖实物。(朱启新《谈文说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皇帝赐老人鸠杖后来成为传统,《啸亭续录‘千叟宴》:“乾隆乙巳,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

关于为何要以鸠杖赐老人,《风俗通义》记载了另外一个传说:汉高帝刘邦与项羽战京索间,兵败。高祖躲在丛林中,有鸠鸟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高祖躲过一难。即位后,作鸠杖赐老人。

唐李频《赋得长城斑竹杖》:“莫作鸠形并,空将鹤发期。”宋人梅尧臣《鸠》诗云:“一世为巢拙,长年与鹊争。欲知云脚雨,先向屋头鸣。颈上玉花碎,臆前檀粉轻。何时将刻杖,扶助老夫行。”民间寿联:杖似鸠形喉不噎,筹添鹤算寿无疆。鸠杖的寓意老人康健长寿,在民间可谓一直得到传承。

性拙之鸟

在民俗文化中,鸠还以“性拙”闻名,《禽经》:“鸠拙而安。”张华注:“鸠,牖鸠也。《方言》云:‘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取鸟巢居之,虽拙而安处也。”’鸠之不善营巢,已见于《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毛传》:“牖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宋葛天民《闻鸠》诗:“蜇动犹寒在,鸠鸣恰睡余。素传鹰羽化,多占鹊巢居。报我晴何用,怜巢拙自如。年年偏惑处,风急杏花初。”元代马致远《秋思》:“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清李渔《怜香伴僦居》:“妇安鸠拙终无损,又何须笔如簧,舌如蟪。”后人用“拙鸠”比喻生性笨拙,不善营生,多为自谦、自嘲之词。

“鸠占鹊巢”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二千年的诗人对这种习性的歌咏,对我们判定鸠到底是什么鸟,提供了重要线索。前面我们已经指出,郭璞、陆玑等古代学者都说鸠是布谷,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清代有些学者从鸠占鹊巢的角度出发提出他们的怀疑,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

鸠为“布谷”,诸家初无墒确。今布谷鸟南北都有,小儿聆听能识,其不居鹊巢甚明。崔豹《古今注》:“鸲鹆,一名鳲鸠。”严粲《诗辑》、李时珍《本草纲目》、毛奇龄《续诗传鸟名》、陈启源《毛诗稽古编》,皆谓“鳲鹆”即今之“八哥”,喜居鹊之成巢,是也。鹊性好洁,鸲鹆伺鹊出,遗污秽于巢,鹊归见;,弃而去。鸲鹆入居之。又鹊避岁,每岁十月后迁移,则鸲鹆居其空巢。吾乡谚云:“阿鹊盖大屋,八哥住见窝。”谓此。《众经音义》十八:“鸲鹆,似百舌。”《荆楚岁时记》:“五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以教其语,今南方人犹喜弄之。”是“八哥”即“鸲鹆”,“鸲鹆”即“鸬鸠”。古者鸲鹆不逾,北方罕见此鸟,故多以为不祥,因悟古人呼“尸鸠”为“布谷”,实即“八哥”。“布”与“八”、“谷”与“哥”,皆双声字,高、郭北人,闻南方呼“八哥”,以为即是“布谷”,又无解于催耕之“布谷”异物同名,云“类”、云“盖”,皆存疑莫定之词。或以为化生,则吾无能知之矣。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主要从占他鸟之巢的特有习性角度,又通过引证古今其他人的意见以及谚语、文字训诂等,论证所谓的鸠,乃是八哥。另一清代学者马瑞辰也认为鸠是“鸲鹆”,也即八哥:

今以目验,鸲鹆有穴居者,亦有巢居者。其巢居则必居鹊之成巢,盖鸲鹆性拙,不能自为巢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72页)

然而,现代鸟类学家已经发现,布谷鸟的确有占其他鸟类的巢的习性,所以八哥之说,未足以鸠为布谷的旧说。鸟类学家郑光美指出,布谷“杜鹃”最特殊的习性,就是它的“寄生性产卵”。它自己不筑巢,而是偷偷地将卵放在其他鸟类的巢内,由人家代为孵卵和抚育雏鸟。这种习性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动物志》就已经详细记载了这种事实。我国也很早就有类似记载与传说,杜甫的《杜鹃》诗就说杜鹃:“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本草纲目》禽部卷四十九云:“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布谷喜欢在小型雀类巢中产卵,现已经知道它能向一百多种鸟类的巢内产卵。鸟类学家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布谷产卵的时间极为特别,它不像绝大多数鸟类那样在清晨产卵,而是在午后产卵。为什么如此反常?其奥妙就在于一般鸟类取食和筑巢、孵卵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是上午,特别是对孵卵亲鸟来说,此时是它最恋窝的时光,几乎根本不离巢,由雄鸟衔虫供喂。到了中午及午后,气温回升,巢温也相应地比较稳定,因而雌雄鸟都双双外出活动,而杜鹃恰好在这段时间产卵,将卵放在寄主的巢内,也比较容易得手。此外有人认为杜鹃的形状像只老鹰,巢主见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加强自身的防御上,从而给杜鹃以接近巢的机会。

杜鹃在喜鹊巢内产卵的事实前些年曾得到证实,郑光美指出:

在我国山林地区还经常遇到一种大型的杜鹃,称为鹰鹃。它的宏亮的叫声能达到数里之外,在山谷中回声荡漾,此起彼落,颇为动听……它究竟在哪种鸟类的巢中产卵,过去还一直不清楚。近年来在北京百花山林区内解开了这个秘密,原来它向喜鹊的巢内产卵。在这个喜鹊巢内共发现有四枚喜鹊卵和两枚鹰鹃卵。鹰鹃产的卵为橄榄灰色,上面布满细密的褐色斑。不论从形状大小和颜色看,都与喜鹊卵明显有别。卵的长径为26.2毫米,宽径19.2毫米,卵重钾克。(郑光美《鸟之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188—189页)

其实,古人也曾具体描述过杜鹃在鹊巢内产卵之事,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徐墩说:

按鹊于冬月作巢,至春哺觳毕飞去,空其巢,或为鸲鹆鸠雅之所居而孕乳焉。然鸲鹆不逾济,且不在九种鸟之列,于《诗》似未协。墩前在浙,见鹊巢于桐樟之上,至五六月其巢空,而布谷乳觳于中,即其鸣声不复似布谷,惟于早夕作长啸,如俗之所谓鹗者,盖鸠已化为鹰矣,因恶其声而坠其巢焉。目验如此,郭训似可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72页)

相关期刊更多

医学新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农工湖北省委员会

中国糖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