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治水必躬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二十五史全本・明史2》,(清)张廷玉等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
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他考中举人来到北京后,就立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想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都赞扬海瑞的设想。
他南平县教谕时,御史到学宫来视察,部属官吏都伏地通报姓名,唯独海瑞长揖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导学生的地方,不应伏地行礼。”
海瑞做了淳安知县后,(日常)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对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供应不要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于是命人)打开胡公子的行李,从里面搜出银钱数千两,海瑞将之收入到县衙府库中,并派人骑马报告胡宗宪(此事),胡宗宪没法因此治罪海瑞。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室探丧,看到房里只有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后,南京的百姓为之罢市。海瑞的灵枢从江上返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鉴赏空间
课文《治水必躬亲》告诉我们治理水患必须得亲自跋山涉水,亲自劳作,不怕吃苦,并举了海瑞不但治水必躬亲,而且为官清廉,最终使治水成功的例子。从课文中,我们看出海瑞具有清正廉洁、不畏艰辛的品质;而《海瑞传》则详细介绍了海瑞的生平:生活简朴,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冒死上谏……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一、 读出文言韵味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更加注重韵律,有一种和谐的音律之美。朗读起来,声情并茂,书声琅琅,不失为一种艺术的享受。文言文要想读出美感,读出韵味,还须做到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教师可以范读,给学生最直观的指导。文言文中,通假字、古音字、多音字较多,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同“弼”,读bì,《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否”读pǐ,《郑人买履》中,“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解释为量长短,读duó。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进而掌握朗读技巧。
读好停顿。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培养语感。文言文中的语句,如何处理也需要技巧。首先,发语词后要停顿。比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句,发语词“夫”后应停顿。其次,单音字变双音词要停顿。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地”是土地,领土;“方”是方圆。不同于如今的“地方”之意,所以两字中间应停顿。再次,语法决定停顿。文言语句中,主谓宾之间一般需要停顿。
读出语气。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比如,《愚公移山》中,请两位学生读智叟和愚公的对话,读出话中的弦外之音,从而体会人物心理,剖析人物形象。
二、析出文言滋味
实词和虚词是构建文言文的砖瓦,只有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读懂文言文。初中阶段(包括诵读欣赏)共有三十多篇文言文,涉及的实词和虚词多不胜数。单靠死记硬背,既劳神劳力,也效果不佳。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析字法。每个汉字由字音、字形、字义组成,教师可以按古汉语的六书知识,根据字形析义。《狼》中,“顾野有麦场”中的“顾”从“页”,是“头”的意思,本义是“回头看”。从文言文的活化石――成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如左顾右盼、义无反顾等。这样析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有效且有趣得多。
归纳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会学”。学生学完文言文,应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整理一字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如“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意思:代词:指代具体的人、事、物;动词:去,往;助词: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学生边学边归纳,就可按具体语境判断字义。总结规律,整合零散的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读法。文言文用单音字表情达意,而现代文用双音词。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的翻译,应了解这方面的差异,并熟练进行“单双”的相互转换。比如,《幼时记趣》中,“必细察其纹理”中的“察”字,如何用猜读法翻译呢?第一步组词:观察、察觉、勘察等,第二步根据语境,判断最合适的解释,察觉或者勘察“纹理”,显然不合适,在这个句子中,应该解释为观察。
三、品出文言美味
古典文学中不乏精粹美文,文言之美,不一而足。
韵律美。唐诗是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讲究句式整齐,每句的字数相同,中间两句多用对仗;讲究音律和谐,要求平仄,不得改变韵脚。杜甫的《望岳》,结构工整,韵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雅趣横生,将文字的韵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精炼美。文言文语言简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既交代了夜游承天寺事件的六要素,又勾画了庭中月色的空明澄澈,最后借助“闲人”一词,精妙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境。真是叙事、写景、抒情三结合,而全文仅八十几个字,可谓字字珠玑。
画面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譬如《三峡》。文章开头“略无阙处”和“隐天蔽日”,连绵高峻的群山画面就此展开,“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湍急的水流画面跃然眼前,“清荣峻茂”,又将画面切换到山青水秀的景象,“属引凄异”,将画面定格在凄凉的氛围。
古典文学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叙事描写之美,给现作提供完美的模式。阅读欣赏是基础,理解运用才是根本。学生在阅读大量文言作品的前提下,多品味,多借鉴。在写作中,如果能够从中汲取精华,或套用结构、或仿写诗句、或化用意境,将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手法转为自己的手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激发自身创造力。
四、悟出文言情味
学习文言文,不单是简单地识记几个文言实词,吟诵、欣赏几篇美文而已,更要挖掘文言作品内在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文言文蕴涵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的精神。《晏子使楚》中,晏子的不卑不亢和能言善辩,《治水必躬亲》中,海瑞的为民请命和清正廉洁,《陋室铭》中,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这些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学习古文,才能了解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传统。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了解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传承。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让学生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将古训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曾经问学生:“你如何看待苦难?”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试金石,可测出是强者还是懦夫;有的说缺乏苦难的人生很单调;有的说苦难激发斗志,挖掘潜能。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生没经历困境和苦难,会怎样?”学生回答,会贪图安逸,会好逸恶劳等等。我最后总结:我们怎样看待苦难?人生处于顺境时如何自处?处于逆境时,又如何应对?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作为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教材中的真善美去感化学生,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文言文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育人;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校育人活动中主要存在两种严重的状态:一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被教育;二是学生的“纵火”与教师的“灭火”。
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被教育:教师长期用说教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学生被动地在听教,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失去了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本该有的活力,难以形成健康的品格。
学生的“纵火”与教师的“灭火”:在长期的被说教之下,学生的反叛心理就会不断产生,经常出现各种“纵火”――违纪行为,而教师却每天都为“灭火”――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而忙个不停,可又不见成效,也因经常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而淡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以上两种状态造成了学校育人效果不明显、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效不显著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各项育人活动,所开展的一切育人活动都要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开展,真正建立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发展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生本教育理念下育人的理解
生本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理论的创立者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是依靠人的特殊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它最终或基本上是由一个带有整体性、活动性和生长(创新)性的生命自己实现的。”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育人工作应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开展育人工作,使育人工作走向人格化、人性化,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育人的具体策略
(一)一切为了学生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往简单、粗浅的育人方法,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以关爱之心、服务的态度开展各项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由“狱警”变为“母亲”
狱警的主要职责是对在押犯人(嫌疑人)实施监管,他们所面对的并非自由人,而学生是自由人、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极大的活力和潜力,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像狱警那样时时、处处约束学生,否则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削弱学生的活力,而应以一颗母亲般的心去关爱学生,就像关爱自己子女一样真诚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教育他们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心,时刻关心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点滴变化,对他们的进步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对他们的退步及时加以提醒、点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存在。
3.由“消防员”变为“引导员”
消防员的工作性质就是哪里有火灾、哪里有危情就马上赶到,他们救急不救难,把生命和财产转离危险境地就达到了目的。而育人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哪个学生违纪就处理谁、哪方面有问题就处理哪方面的做法,这样的育人方式是片面的,收效甚微;而应把眼光放远点、把思想放远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理、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和鼓励,要不失时机地开展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4.由“纤夫”变为“牧者”
纤夫拉动的是没有动力的船,失去了纤夫,这些没有动力的船就将无法行走或随风移动,失去了目标和方向。而育人工作所面对的是自身有动力的“船”――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目标和方向,和主动发展的潜力,若长年依赖“纤夫”的拉,这艘“船”就会失去动力,一切潜力尽无,因此育人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成为学生“生命的牧者”,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草原,让学生自由地“吃草”,快乐地成长。
5.由控制生命变为激扬生命
教育的对象是生命自身,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对学生进行控制,不能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要求去发展,不能采取上古鲧的“堵”的治水方针,而应采取禹的“导”的治水方针,使育人工作回归到学生的生命机制,一切的育人工作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真正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激P学生的生命。
(二)高度尊重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是育人成功的基础,只有高度尊重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使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键是要全面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尽量以尊重的角度拉近与学生在感情上的距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意见和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1.正视、善待学生的差异
教育是一种大爱,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历程。我们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善待他们的差异,为每一位学生搭建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塑造的平台,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育人活动中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赏识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包容学生的缺点,精心引导,潜移默化地激发、引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
2.容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学生当中,确实会出现或这或那的错误,很多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喜欢用最严厉的方法去进行处罚,以此来压制学生并借此警戒其他学生。其实这样的育人方式会给学生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只有学生感觉到被尊重时,他们才会对老师产生信赖、感激之情,从而乐意接受教育。宽容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在平时,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批评和埋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对学生宽容相待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正关心,在学生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3.从制度育人到人本育人
制度具有标准化、量化的性质,是刚性的;人本则强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出发,是柔性的。完全利用制度去育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育人的过程应该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即教育、管理上以人为本,在制度上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地对学生施以理解、关爱和激励,使学生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接受教育,接受思想的熏陶,变被动的约束为主动的遵守与维护。在制度的实施中要多让学生“参政”,多让学生表达、提意见,允许学生作必要的解释而不专断,要多方面了解实际情况,确实要做出处理的也要做好后续的跟踪教育工作,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
(三)全面依靠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是育人成功的关键。“一手包办”“事必躬亲”的育人方法是生本教育理念所不提倡的,在育人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依靠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1.依靠学生开展育人活动
实践证明,依靠学生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能让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和提高,使学校的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自己是育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要相信和依靠学生干部和团员,在有效指导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和参与各项育人活动,根据不同时期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实际,就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让学生通过组织演讲、观看录像、听讲座、文娱表演、社会调查、签名活动等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创设人人参与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高、升华,让育人目标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实现。
2.依靠学生的榜样力量育人
学生的榜样是“土生土长”的,它包括了育人目标中的方方面面,且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依靠学生的榜样力量育人是最有效引领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因此在育人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榜样,要树典型,依靠学生的榜样去育人,激励每一位学生向榜样奋起直追,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塑造更好的品格。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让学生的榜样多样化、生活化、全面化,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开展“找榜样、学榜样、做榜样”的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榜样氛围,打造出一系列优秀的典型榜样,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某方面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让这些榜样“亮”起来,并依靠这些力量促进学生向榜样靠拢,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时时、处处都能汲取榜样的力量,完善自我,使育人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3.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育人
在育人过程中少不了管理和约束,学生长期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之下,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自我管理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和教育方式,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行动,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我们必须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他们自我管理的方法和处事方法。同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诊断、自我医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实现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育人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坚决贯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教育学生,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不断探索育人的良好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育人、育真人。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监狱二级管理 警长 职能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监狱押犯构成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暴力型罪犯、高智商罪犯和“三涉”犯的增加,使监内狱情愈加复杂。监狱原管理层级组织结构明显已无法高效运转,效能的低下,将有可能造成监狱工作局部和全面的被动。因此,监狱实行二级管理,增设警长一职,对于构建一个加快决策速度、实施快速反应的新的管理机构成为必需。但监狱工作实施扁平化二级管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新生事物,二级管理在运行中,特别是运行初期,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设置警长职位的初衷是否能够得到实现,其职能作用发挥得怎样,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突破
一、警长工作的现状
(一)“问题终结者”现象
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刚调整后的监区。所谓“问题终结者”现象就是指监区领导比较热心队伍建设、民警管理和监区事务的宏观管理、决策,把监区内有关罪犯的问题,特别是一些 “疑难杂症”交给警长处理,警长冲锋在监区工作一线攻坚克难。二级管理后,个别监区领导十分欣赏警长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警长足够的信任。监区发生的罪犯问题特别是重大的改造问题、生产问题,如对有自杀、暴力危险的罪犯进行教育,对屡教不改、屡犯监规类罪犯的管控,如何解决罪犯中一些群发性问题,如何调动罪犯的劳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直接交给警长处理,而警长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往往是药到病除,但警长的工作负荷增大了,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逐渐降低。“问题终结者”现象其实质是过分夸大了警长的职能,削弱了监区领导的职能。
(二)“鸡肋”现象
二级管理中,监区领导取代了三级管理中分监区长的角色,警长不再是一个独立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对监区民警也不再如分监区长管理分监区民警那样有考核处罚权,监区民警直接听命于监区领导,对警长的敬畏度降低。警长虽有“协助”之职,但实际工作中有职无权、有心无力,无处发挥,有时顶替普通民警的岗位做些带值班事务,有时又安排在监区领导的位置,发号施令、进行决策,充当“赶场人”的角色。警长角色
(三)“万金油”现象
有些监区虽然实行了二级管理,但由于“惯性”使然,监区民警和罪犯依然把警长看成以前的分监区长,大大小小的事务乐于向警长汇报,期待警长的解决。监区领导专注于一些重大问题上面,对日常事务事前拍板、事后审核,至于过程和细节则放心交给警长去办。监区哪里有事情,哪里就出现警长的身影,改造方面、生产方面、日常生活方面……“有问题找警长”成了监区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普通民警则习惯于按指令行事,不愿意参与管理。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把警长当作监区的“管家”或“保姆”。
二、原因分析
(一)监狱管理体制改革引起起认识上的偏差
不可否认,监狱三级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曾取得了巨大的改造成绩,推动了监狱整体工作的开展。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二级管理体制成为必然。改革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机构的减少,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三级管理体制下机构庸肿、人浮于事、权责不明、作风拖沓、行政管理成本大、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病,实现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权责清晰、管理高效的追求,警长的设立亦是同理。改革是必然的,但又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要“摸着石头过河”,应允许改革做实验、犯错误,允许它有一个循环往复再提高的过程,二级管理如此,警长管理模式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习惯于用以前的经验、心得指导自己的工作,用以前的管理模式管理当前的事务,这必然使警长工作走上歧路。
(二)对警长角色定位不准
纵观各个监狱设置警长,其本意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培养监狱后备人才的需要。二是作为实施二级管理后安置监狱中下层领导干部的渠道。三是政治上体现从优待警,组织上缓解基层警力紧张的考量。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各个监狱对警长的定性上无一例外为:既不是监区领导,又不同于普通民警,低于“官”高于“民”,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这种定性可以用清晰的文字来描叙,但却不具有实践操作性。监区实际工作中,警长的使用上往往是左右摇摆,警长向“官”上发展,即警长监区领导化,亦即警长职能的强化;向“民”上靠拢,即警长普通民警化,亦即警长职能的弱化。警长职能的强者、实干者的身份出现在监区,然无论怎样,都与监狱设立警长的本意相悖,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警长一人扮演多种角色,当然进退失据,事倍功半。
(三)权力分配体系不科学
责、权、利相结合,是行政运行的基础,也是考核一个单位、领导工作优劣的标尺。相对于三级管理中的分监区长,警长不再是一级独立单位的负责人,当然也失去了决策、指挥、考核等领导职能。随着领导权力的失去,其责任和利益也必然要求削减,但实践是利益调整了,责任却还在。从目前各个监狱对警长的设置上看,都是定义为“协助”监区领导抓好监区各项工作。但协助标准太过宽泛,就像一个大麻袋,林林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可以预见的是警长做每一件事情,都蕴含着风险,改造工作无小事,“谁主管谁负责”、“首问制”的责任问责机制都是悬在警长头上的一把利剑,万一出了事,轻则通报、经济处罚,重则丢饭碗。有职无权,责任重大,成为制约当前警长工作良性发展一道难过的坎。
三、对策和思考
(一)深化监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培训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心须以改革解决之。要不断推进监狱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二级管理体制的用人体系、权责体系、考核体系,加快磨合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岗位分工、权力分工,以早日凸显新管理体制下警长工作的推动性;要加大基层调研力度,深入到基层一线,观察基层工作运行规律,分析警长工作出现瓶颈到底是结构上、观念上的原因,还是操作上的原因,倾听监区不同层面的民警对警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推动警长工作良性发展提供实践上的依据;要适时采取纠编与矫正措施。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论来看待监狱的体制改革和警长工作现状,动态理性地看待警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适时出台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框定警长职务的内涵和外延、理顺警长与监区领导、基层民警间的分工与协作;要完善考核机制,遵循“责、权、利”相一致的考核理念,加强结果考核,突出过程考核,确保各司其职、人尽其才。
另外,还要加强民警的思想教育,不仅是普通民警,还包括监区领心态和角色,该放权的要放权,该“沉”下去的要“沉”下去,让他们认识到警长的设置是监狱工作大局的需要、是改革的需要,认识到警长一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支持、辅助警长的工作,减少工作中的碰撞;对普通民警,应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使监狱工作效率在“团队环境”中提高。
(二)塑造清晰准确的警长角色定位
警长工作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给自身一个十分清晰的定位。结合各个监狱的实践看,警长总是处于“协助者”的角色,然而也正是“协助者”其内涵和外延太过宽泛才导致警长工作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窃以为应该对此如下理解:
1、警长是监区必要的协调者
一则广告说得好:再好的戏,没有声音也出不来。二级管理下的监区,罪犯大都在200人左右,监区民警数十人不等,监区事务纷坛复杂,互相干扰,监区领导不可能事必躬亲,针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发出指示,即便发出指示,说不定也会产生曲解,这就凸显出协调的重要。作为警长,其首要工作就是协调,让决策者的声音响彻监区的每一个角落。
(1)搞好上行协调。及时向监区主分管领导汇报当日或近期的工作事项性质及进展程度,分析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建议领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请示下一阶段的任务,坚决落实领导的指示。
(2)搞好下行协调。主动向监区民警传达监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发挥自己的亲和力、沟通力,凝聚所有的积极力量,开拓创新,推动监区工作上台阶。针对民警的疑问与思想问题进行“一对一”沟通,将民警的的整合效果。
2、警长要扮演好“守夜人”角色
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提出了“守夜人” 一专有名词监区层面被取消,监区领导要直面监区事务最底层,实际上顶替起了三级管理中分监区长的角色。随着角色的转换,监区领导也将从重视宏观调控向重视微观管理转变。决策、管理、指挥、控制、考核权达到了合谐的统一。普通民警也只是面临罪犯的增多和业务分工的不同。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则是警长,环境的变化使得警长剥离其它职能,凸显出服务职能。它主要体现在管理层次上警长必须脱离带有考核权的“硬管理”,执行监狱制度和监区领导的指示,坚守监区领导的方向,秉承监区领导的意图,以人格魅力、领导权威及灵活的协调沟通能力来管理监区,以此达到“硬管理”的效果。其次,警长还必须在监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量弥补监区领导实施““硬管理”中造成的人际裂痕,实现监区机器运转通畅,这是警长开展工作必备的要求。再次,还体现在警长要有出色的信息整合能力,能从每天大量的监管改造信息、生产信息、安全信息等信息中分得出轻重缓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优化整合,帮助监区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计划,使其免受错误信息、无用信息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