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第1篇

我很喜欢看书,可以整整一天都在书堆里泡着。正应为这样,作文水平也很好,也有当作家的资本。

我喜欢看奇幻小说,侦探小说和穿越小说,奇幻小说里的故幻莫测,让我感受到山鬼,魑魅魍魉,他们有着神秘气息,侦探小说中的侦探们天衣无缝的推理让我佩服不已,而穿越小说让我感受到古代人的命运和历史的悠久。

我就算出不了书,也要在网络上当一名作家,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转化到那些让我感到自由自在的世界里。感人的爱情故事,惊悚的奇幻故事,趣味的侦探故事。于是,每天生龙活虎的我,在电脑桌前一坐就是一下午,练了几天也渐渐习惯了,可却没有题材。经过了妈妈的一番教导,我明白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写文章时要积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埋头就写。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审美;悲剧;人生;偶然

一部优秀的影片,离不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离不开场景、画面的经典设计,离不开演员的传神演绎,也离不开渲染气氛的主题曲的传唱。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洛依导演,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题材的爱情故事片《魂断蓝桥》,以一个美丽忧伤的爱情故事,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一举成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从而成为一部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的爱情经典之作。

经典的力量在于传承和发扬,悲剧的意义在于警醒和珍惜。当我们再回首这部影片,再度让更年轻的观众来感受经典影片的意义,《魂断蓝桥》依然能深深打动一代又一代东方观众的心灵。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影片的虽然是以战争为背景,在战争的框架下展开叙事,但毫无疑问,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话题才是影片真正诉诸观众的主要表现意旨,也是打动感染一代代中国观众为之如痴如醉的感情力量。

《魂断蓝桥》打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还因为它遵循了东方审美文化的心理,通过东方惯有的故事结构和表达方式赢得了所有观众的青睐。

一、一见钟情的开首

世间许多绝美爱情的开始,似乎总是与一见钟情有关。这种套路自古有之而又经久不衰,令人久看不厌。如中国古有明清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多有一见钟情,后花园相会,相约私奔的唯美场景;今有琼瑶爱情的小说套路,都似乎与一见钟情紧紧相连。如梁祝,如张生与崔莺莺,如柳梦梅与杜丽娘等,可谓是举不胜举。琼瑶等当代言情作家写的爱情小说大多更是循着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套路,不知蛊惑了多少少男少女的情怀。被蛊惑的无数少女,总是期待自己的爱情也是一见钟情。由此观来,《魂断蓝桥》能够一开始就打动中国观众的情感,与该部影片的一见钟情式的中国式的套路很有因果的味道。如中国的爱情悲剧片《梁祝》《白蛇传》均是一见钟情的开始、更不用说现在满天飞的爱情肥皂剧了。

同时更吻合东方观众审美定势的就是英雄救美!即将奔赴战场的罗依在滑铁卢桥上救了赶往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玛拉一命,临分别时,玛拉将她心爱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两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丽的邂逅。

因邂逅而一见钟情,那么故事的发展就自然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也为人们期待终成眷属的心理作了铺垫,更为故事的结局增加了悲剧的意义。

二、才子佳人的般配

或者说,打动中国观众的不仅是一见钟情的开始,更有才子佳人的般配。偶然相遇,并不代表就会有一见钟情的开始。如何才能产生交会时的互放光亮?影片采用的情节依然是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套路:才子佳人的相配。美丽清纯的舞蹈演员玛拉,英俊帅气的军官罗伊,都是美的化身。罗伊看玛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在雨中求婚、玛拉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等场景,都让人久久不能遗忘。罗伊像阳光一样突然照亮玛拉的世界,而玛拉也因为爱情的甜蜜而幸福得像花一样绽放。那时世界是小的,小到只有幸福的罗伊和玛拉,他们成为对方能看到的全部风景。

在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戏曲是明清戏曲中之一大宗,是以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为主的戏曲类型。剧中的才子一般是风流俊雅的白面书生,佳人则一般是才色俱佳的仕宦小姐或青楼歌妓。在唐人传奇中已经有才子佳人故事。到了元明清时代,才子佳人戏曲不仅在创作上达到一个顶峰,而且演出也十分兴盛,形成了“巧遇、定情、受阻、团圆”的典型的故事模式。这成为后代才子佳人小说与影片素材的来源之一。

同时影片中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与中国传统的贞洁观念相吻合,与梁祝、白蛇传所传递的爱情观是一致的,这种情感暗合了东方传统的思想和情感定势,透露出东方人的许多传统心理,从而在中国获得了无数观众的热爱。

三、人生因偶然而改变

(一)幸福有时转眼即逝

无论是东西方,人们追求幸福,期待幸福的心理是一样的,人们总希望可以留住幸福。但正如张爱玲所说,长的是痛苦,短的是人生。为了追求幸福,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与罗伊约会。罗伊行期推迟,要和她马上结婚。可因为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两人只好决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当晚,罗依被召回军营,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罗依便离开了。为了爱情,玛拉放弃演出去送罗伊,而被迪瓦尔夫人开除,为她求情的好友凯蒂也一同被开除。幸福瞬间远去,整个故事开始被悲剧的氛围所笼罩。

玛拉在生存与爱情冲突时,她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爱情。没有表白,但玛拉的形象因此而纯美多情,这为影片的最后结局增添了悲剧的感染力。

(二)偶然往往是悲剧的催化剂

莫泊桑说:人生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罗伊安排母亲见玛拉。就在玛拉将与克劳宁夫人见面时,她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阵亡士兵名单中赫然写着:罗依?克劳宁。她深受打击。此时罗伊的母亲来看她,尽管这位母亲和蔼可亲,但此时的玛拉情绪混乱、不知所云,她拒绝了克劳宁夫人的帮助。以为失去了爱情的玛拉大病一场,为了维持生活,失去了爱情精神支柱的玛拉,病愈后沦为了街头女郎。命运把玛拉带到了生活的深渊,没有光明,更没有希望。

如果没有看到那张阵亡名单的报纸,玛拉会是如何呢?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坚强地生活下去,等待他的爱人回来,而一定不会沦落风尘,失去做人的尊严。如果没有可恶的法律规定三点以后禁止结婚,罗伊与玛拉在教堂里结婚;如果夫人能够仁慈一些,不开除玛拉;如果玛拉愿意向罗伊或者其母亲诉说她的困境或者玛拉在罗伊母亲在的时候就昏倒在餐厅;如果后来罗伊母亲找到了玛拉;如果……只要任何一个如果发生,结局或许会完全不一样。可是,生活从来不相信如果,如果只存在于假设中。悲剧已经在所有的细枝末节处都埋下了伏笔,而我们已无力改变!

(三)命运常是捉弄人的高手

因为有变化才会有曲折,因为有跌宕才会有传奇。命运往往是因为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才会有动人心弦。在玛拉已经对生活麻木与绝望的时候,在一次车站拉客的时候,她却见到了罗伊。悲剧的意义而被推向了。

依然是离别的车站,罗伊和玛拉再次相遇了。玛拉习惯性地向归来的军官们媚笑着,没有人在意她的出现,人潮只是向外涌动着。影片此时的镜头定格了几个简单的表情,但却淋漓尽致而又让人感伤不已。玛拉的笑,麻木,还有悲伤。而就在她悲伤的一刻,他们的眼神再次相撞,一切的一切,让人百感交集。我曾经一度一厢情愿地理解,玛拉天天在车站等待,就是为了等待罗伊,等待奇迹。

重逢后的罗伊认为是天意,是情缘,使他更加爱着玛拉。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他却无法知晓此时玛拉内心的凄苦与无助。罗伊带着玛拉去了他远在英格兰的家园,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玛拉无可置疑的深爱。可是,此时的玛拉,面对罗依的爱,备受煎熬。善良的她最终向克劳宁夫人说出了实情,最后留了一封信给罗依后便悄然离开。玛拉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她更不想让罗伊身上的荣誉勋章因她而遭毁誉。与其说是玛拉选择了不归路,更应是玛拉选择了对纯洁爱情的坚守。玛拉从此远去了,可是玛拉对纯洁爱情的守护却从此留在每一位观众的心底而让人心留敬重。

四、患难中的友谊地久天长

影片中打动东方人对友谊的理解,还有凯蒂与玛拉感人至深的友情,令人心动。每次在玛拉最困难的时候她都挺身而出:在玛拉受到夫人指责的时候为她辩护;当玛拉被宣布解雇后,她勇敢地抨击夫人的残暴并随她扬长而去,尽管她深知生活是艰难的。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帮助玛拉,她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人格与尊严。电影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似乎更为这悲惨的遭遇涂上浓浓的悲剧色彩。

怎能把老朋友遗忘/我时常这么想/怎能把老朋友遗忘/和往日那好时光/希望你改变主意/把你的爱带给我/甜蜜而完整的爱/我会把身上的所有全给你/让我们举杯共祝/友谊地久天长。

没有所求的付出,没有图报的帮助,面对凯蒂的友谊,玛拉是幸运的,她比凯蒂多了一份罗伊炽热真挚的爱恋。

五、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给别人看

我们常感叹人生的无常,总是在你来不及准备的时候,一切便已发生,悲剧已经到来。罗伊以为与玛拉共度一生的幸福就在眼前,然而瞬间已是人生再不能相见。绝望的玛拉独立在滑铁卢桥上,面对一辆军用卡车,她毅然而又平静地迎上前去……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

影片此时进行了刻意的视觉打造:滑铁卢桥畔,依然是雨水萧萧,一切都模糊到惨淡。影片的最后一幕:罗伊在事发地点——在他们初次相识的地方捡到了玛拉送给他的平安符。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在世界的尽头只剩下了玛拉的声音:“I love you,I never love anyone else.I never shall.It is a truth,Roy。”凄美的故事最能震撼人心,影片的空白效应在此得到了凸显。而此时影片的感染力也达到了最。一个香销玉殒,一个抱恨终生。玛拉永远地去了,一切也都得到了宽恕与救赎。

伊人已去,但思念犹在。留给世人的永远是一段绝美凄婉的爱情故事。

六、对美好结局的期待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审美心理都存在着对美好的祝愿和期望。《魂断蓝桥》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诠释让所有的观众为他们祝福,期待他们一场终成眷属的结局。我们曾不止一次对结局惋惜乃至假设,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即使玛拉活着,即使罗伊找到玛拉,他们还能像当初一样吗?即使罗伊和他母亲不介意,他的家族又能接受吗?如果罗伊为她放弃这些,玛拉会幸福吗?假如如果发生了,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也就失去了,带给我们的对和平的渴望也就不是那么深刻了,带给我们对纯真爱情的坚守就不那么强烈了。

让罗伊永远怀念他深爱的女子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刻在罗伊的灵魂深处,留在观众的心灵深处,留下观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影片不仅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昭示着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罪恶。“拒绝战争,争取和平”,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这无疑也是影片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也无疑是悲剧结局的最有价值的意义:对纯真爱情的怀念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臻.战争与爱情的悲剧美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1).

[2] 冯守宏.暴雨阴霾后的晴天朗日——从《魂断蓝桥》看经典影视悲剧的审美净化功效[J].电影文学,2007(16).

[3] 李珂.悲里寓美——经典影片《魂断蓝桥》的叙事模式[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06).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第3篇

她叫康德扎,是一名德国女孩儿,与常人不同的是她因出生时患有严重的脆骨症,所以身高只有80厘米,因为特殊的身高,她经常受到小伙伴儿们的捉弄和嘲笑,康德扎的整个童年几乎是在别人的冷嘲热讽和异样的眼光中度过的。她曾经是个很自卑的女孩儿,但幸运的是康德扎有个非常伟大的母亲,是母亲的开导让她慢慢走出了自卑的阴影,而且一反常态,变得非常乐观。

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这个袖珍女孩儿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毕业后经过无数次的碰壁最终在一家私企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其实,上帝并没有阻拦康德扎的幸福,在这家公司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男孩儿叫吉利亚,长得高大帅气,跟康德扎在同一家单位供职。

两人的结合有点像小说里的情节,刚开始的时候,吉利亚经常跟康德扎开玩笑,有时候还故意调侃她的身高。对于吉利亚的这种举动康德扎自然不高兴,很多时候她会毫不留情地进行回击。可是长此以往,剧情竟然发生了逆转,因为康德扎是个非常懂礼而且很会体贴人的女孩儿,她的一举一动吉利亚看在眼里,不知不觉间吉利亚竟然喜欢上了这个身高只有80厘米的袖珍女孩儿,而且很快便向她告白了。

或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康德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以为吉利亚又是在和她开玩笑。然而吉利亚非常认真地说:“请你做我女朋友,原因就是你温暖了我!”面对吉利亚的告白,康德扎一时不知所措,或许是出于自卑也可能是羞涩,她拒绝了吉利亚的请求。但是,吉利亚不服输,他深知自己爱上了这个女孩儿。后来,吉利亚用真诚感动了康德扎,随后两人开始正式交往。

可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们不仅要面对亲人施加的压力还要面对陌生人投来的异样眼光。一开始他们约会总挑选一些僻静的地方,康德扎也从来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牵吉利亚的手,她怕给他丢脸,其实吉利亚压根就没在意她的身高,后来,他终于说服康德扎,两人公开了恋情,他们冲破了世俗的眼光,光明正大走到了一起。

在两人正式交往一年后,吉利亚郑重其事向康德扎求婚了,那天,他专门在家布置了烛光晚餐并向她求婚了,吉利亚知道一般戒指的尺寸不适合康德扎,还特意为她定制了一个钻戒,之后又请设计师为康德扎设计婚纱。

这对特殊情侣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当地多家媒体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还有热心网友以《世界上最小的新娘》为题将他们的故事发到了社交网站,引来众多网友的跟帖留言,大家纷纷送上了祝福,有位叫“快乐永远”的网友说:“这80厘米的爱情实在是太感人了!”还有不少网友直呼:“我又相信爱情了!”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第4篇

电影《半生缘》(1997年)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这是许鞍华第二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这部影片的主题风格及人物等因忠实于原著而被观众认可。影片通过一对有缘无分的恋人所构成的遗憾来展示一个永恒的人生悲剧,伤感的情调贯穿始终,影片中许鞍华融入了她对人生苍凉的提示和理解。

主题及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综观这些爱情故事,虽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离奇的情节,但读来总觉惊心动魄,这是因为透过爱情的皮,让读者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苍白渺小的、自私与空虚的,还有那恬不知耻的愚蠢的灵魂。但是在《半生缘》这部小说中,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却不一样,他们是张爱玲笔下第一对平凡的、健康积极的、可以走在阳光下的恋人,他们的爱情自然鲜活、真实芬芳。虽然世钧有时显得软弱,曼桢有时太过理智,但他们心里没有阴暗的角落。张爱玲不满足于写一对好人的平凡爱情,她始终要在普通人身上找传奇,于是故事中一只“野兽”终于从阴影中走出来,平淡但美丽的爱情故事成为一个残酷的传奇……

在小说《半生缘》里,张爱玲幽幽地讲述了一个平淡而感伤的故事,一个“淡”字可以精确地说出《半生缘》的风格。小说通过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是张爱玲的风格,平淡无奇,就像每天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爱情故事一样,影片以一种上海特有的荒凉静默的气味表现了两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爱情。小说通俗而易懂,不以深刻见长,真应了张爱玲所说的:浮雕也是一种艺术啊。

许鞍华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拍摄了两部故事片《倾城之恋》和《半生缘》,这两部影片都从不同程度上显示了许鞍华驾驭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影片的精湛功力。1983年的影片《倾城之恋》成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难得的言情片佳作之一。但在后来许鞍华又拍张爱玲的《半生缘》时,她对自己早前的《倾城之恋》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倾城之恋》我是根本拍错了。我一直想把它拍成大制作,但其实应该是小制作,这个戏其实是个喜剧,黑色喜剧,两个人在感情上捉迷藏,我应该专注在这个地方,但我没这样做……”她认为自己当时对张爱玲的作品领悟不够,而且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感觉,因此遗憾颇多。现在她才明白拍张爱玲的作品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原著,拍出原著的神韵,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对张爱玲的原著精髓有极深的领悟。

电影《半生缘》中,许鞍华导演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原著中爱情的主题以及通俗、家常的艺术风格,相当精巧地把张爱玲的文字转化为影像,将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表现得平实而又感人。影片的叙事节奏从容不迫、有条不紊,颇有大家风范;精心的构图、巧妙的布光、考究的画面和音效,营造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浮世绘。电影成功地再现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场景,力图让人物生活在符合角色身份的、散发着日常生活气息的场景之中,差不多每个场面都忠于原著,成功地再现了每个情景的微妙之处。同时影片还注重描绘人物细微的心理,拍出了怀旧的情调和人生的苍凉,伤感的情调贯穿始终。那人生如梦的感觉、无可挽回的无奈与迷茫,都体现了导演许鞍华对张爱玲式“苍凉”的透视。

时空背景

任何故事都有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如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呢?小说《半生缘》的故事始自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时间跨度很大。在小说当中有关国家历史的指涉是较琐碎的,只在第十五章告诉读者“八一三抗战开始的时候……”。在电影中,许鞍华导演处理有关时代的标记,也就只有电影开始时打上的中、英文双语的字幕“上海一九三年”和“Shanghai 1930’s”。之后,电影中有关历史时间的印记无影无踪,上海实景的空间取代了时间。这个影像文本编织而成的“上海”,只是一个光影浮面,不带半点国家大叙述的历史记忆。在影片中,对小说《半生缘》里那些零碎的抗战指涉,也都抹除净尽。那么,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半生缘》是许鞍华1983年就想拍的一部戏,但因当时香港政府不允许回内地取景,而她认为如果《半生缘》没有弄巷之景便会美中不足,搭棚取景显得失真,所以只有暂时放弃,直至1997年才搬上银幕,中间的过程是十四个年头。许鞍华对《半生缘》的改编没有将《十八春》光明的尾巴找回来,可以说这种处理还原了张爱玲的本意,同时也体现了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张爱玲个人“在大时代面前,个人是渺小的”的人生哲学的尊重。

同时考虑到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旧上海,为了产生时间的距离感,影片采用不太鲜亮的暗黄、黑灰来作为全篇的基本色调,这和30年代泛着黄色光芒的电灯泡的色调相吻合,也使其产生一种历史感,能将观众一下子带进影片中故事发生的特定年代,将故事始终笼罩在昏暗压抑的氛围之中,又能使观众始终保持着“距离感”,从而冷静、历史地去看这一段人生。

人物形象

小说和电影在人物形象方面存在着统一,两种形式都将刻画人物作为重中之重,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但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无论多精彩、多细微详尽,也无法将行动角色在读者的心中对应。一个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和对电影的构想是多方面的,聪明的导演都会抓住人物不放。要想使文字中的人物真正在银幕上“活”起来,导演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寻找能够表达导演思想的、有艺术创造力的演员。演员是文学人物转换和导演思想的最终体现者,是文学人物精神的载体。导演选择演员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演员与文学中的人物外形上的相似性,二是演员对原著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影片《半生缘》的男女主角分别是黎明与吴倩莲,黎明的文艺腔与木讷补救了他较之小说中过于英俊的外表。对于吴倩莲,曼桢这个角色似乎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没有夸张的表情,演得素净而含蓄、细腻而生动,演出了曼桢原有的纯情美丽、朴素与坚强,还有她凄凉的笑容背后的无尽哀伤,这些都深深打动了观者的心弦。配角选得尤其出彩,梅艳芳演的曼璐,“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见慕瑾那一场,真的就是个“穿着紫色丝绒旗袍的瘦削的妇人”,可以让男人打碎一切美好的回忆与幻想;葛优饰演祝鸿才,如书里说的那样,“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只有他有这种本事;王志文演慕瑾,中年知识分子的模样,经过磨难与沧桑;黄磊演叔惠,这样才有可能让翠芝牵挂多年;吴辰君演翠芝,很有南京大户人家千金小姐的派头。

许鞍华在谈到有关改编张爱玲作品的感触时,认为拍张爱玲的作品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原著,拍出原著的神韵,因为以张爱玲小说描写感情之细腻、丰富、冷峻、现实,只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就能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对张爱玲的原著精髓有极深的领悟,从这一点讲,许鞍华的《半生缘》是较为成功的。《半生缘》的成功改编对张爱玲其他作品的改编,以及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里岩:《许鞍华和谁结下半生缘》,《大众电影》,1997(5)。

3.陈子善主编:《张爱玲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4.梁炳钧在“邵氏企业与亚洲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讨论中的发言,新加坡国立大学,2001年7月。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另类温情 品味 感动

小说《断背山》由美国作家安妮・普露创作,并荣获1998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99年纽约客最佳小说奖、2000年博德书店原声文学奖,2005年由著名华裔导演李安改编并搬上银幕。

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夏天,美国怀俄明州的西部,在同一个牧场打工的年轻农夫杰克与牛仔恩尼斯邂逅于人迹罕至的断背山深处的牧场。高山牧场的放牧工作单调而艰苦,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还随时有遭遇野兽袭击的可能。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互不相识的杰克与恩尼斯每晚轮流值班,白天两人各自放牧,俩人相互之间很少有语言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爽直的杰克和沉默寡语的恩尼斯在工作中形成了难有的默契。经过了一个夏天的朝夕相处,两个年轻人在远离人烟的断背山上,燃起了意想不到的爱情之火。

一个特别寒冷的夜里。俩人共用的小帐篷在夹杂着沙石的狂风吹袭下而摇摆,寂寞和孤苦使两个青年人彼此相爱了。在雄伟的断背山上,两人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爱情时光。夏天结束时,牧羊的工作亦告结束,断背山上的难忘情缘暂时划上了句号,杰克和恩尼斯依依不舍地分离。由于当时美国社会不但歧视同性恋,还会以更加残忍的手段对同性恋者施暴、甚至杀戮。为了保守这段另类恋情的秘密。俩人选择了结婚生子并组建了家庭。留在牧场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阿尔玛,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杰克在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持下,在德州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恩尼斯和杰克努力维系着家庭的和谐,使各自的家庭生活看似美满幸福,其实两人早已把对对方的感情和思念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一晃四年过去了,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终于难耐对恩尼斯的思念,主动给他寄去了贺卡,由此一段深埋在俩人心底的爱情之火重新燃起。为了逃避世俗的压力和维系各自的家庭生活,俩人相约每年一度在断背山见面,这种爱恋关系一直维系了二十年。后来,杰克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死亡,恩尼斯惊悉杰克的死讯后,专程来到杰克的家里进行吊唁。在杰克房间的衣柜里,恩尼斯意外发现了杰克染血的衬衫。让恩尼斯惊奇和感动的是,在这件蓝色的衬衫里面,还紧紧地包裹着恩尼斯的衬衫。悲伤的恩尼斯最后只能从这两件带血的遗物上感受到杰克对他的爱是多么的深厚。

这是一部讲述同情故事的影片。故事的情节简单而朴实,而故事的叙述是以苍茫的雪山和寂寥的草地为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展开的。宽广博大的自然环境,留给观众一种浑然而生的雄性气概,为即将展开的另类爱情故事奠定了总的基调。另外,在故事主角的个性表现方面,影片还打破了观众对同性恋者所固有的另类形象的认识。在雄厚而宽广的自然背景下,导演塑造了两个外表粗犷阳刚但内心却温柔多情的主人公形象,这不仅在电影艺术上挑战了美国传统西部牛仔影片的固有模式,还以一种真男人的方式诠释了同情的伟大。

著名华裔导演李安对异国同性恋情感的把控和对演员表演尺度的拿捏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由于李安对不同文化层面的深刻理解和对另类情感的尊重,所以能够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拍摄出让东西方观众一起感动的影片。在欣赏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感受到文化层面和道德伦理上的冲击,反而像接受真挚的异性恋情故事一样被深深地感动。导演李安对爱情有着特殊的理解,他说:“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

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基调平实,故事结构松缓而平淡,也没有大起大落、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影片平静而真实地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在20年的时间里,因相爱而分离,又因思念而重聚,痛苦、挣扎、抑郁时刻伴随着他们。在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下,同性恋被视为洪水猛兽,遭到社会的唾弃和仇视。正因为如此,俩个平凡的年轻人在远离世俗目光的断背山上,把这份爱情故事演绎的奇特而不平凡。两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是主动、勇敢和努力抗争,另一个带着根深蒂固的理智而回避、抗拒和妥协。他们就这样相爱着,时间慢慢流失却不能永远的在一起生活。每一次的约会都加剧了对下一次相聚的渴望,他们竭力忍耐和努力寻找躲避妻子和孩子眼睛的机会,去曾经第一次相遇的断背山见面。性格直爽的杰克曾经试图说服恩尼斯脱离貌似幸福的家庭生活,和他一起离开美国去墨西哥。这一叛逆而大胆的想法,遭到了理智而柔弱的恩尼斯的强烈反对,但也给恩尼斯的内心带来了痛苦的折磨。

当杰克和恩尼斯在在无比纯美的断背山山相拥的时候,羊儿在嬉戏,小溪潺潺,葱绿的草地上,一匹马在安静而知足的吃草。如画的山水,如画的温情,使杰克和恩尼斯的爱情看上去比世界上任何男女之情来得都温婉动人。导演从美国西部绚丽而雄伟的风光中暗喻出寄栖于俩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爱情,继而为后来故事发展中的分分离离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一次在断背山上相爱后分手,一晃四年过去了。因为要面对现实社会和屈服于世俗的压力,所以他们都选择了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很难想象如此深爱的两个人各自维持着另外一种生活,每年相约到一个远离尘世的地方。一个可以宁静相处的地方,大胆而疯狂地爱上几天。他们不再去断背山,因为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们纯真的爱情,既然他们再也回不到从前,就不必去惊扰了那份美好的记忆。让那些爱的痕迹随着山中的积雪和那些时时流淌的溪水而远去,让那份记忆也随着大自然的四季更替,消失在大山中的空气里。唯有那份不变的爱情,深埋在俩个人的心底,直到生命逝去。

山区地域的空旷而原始,荒凉的天然牧场使俩个人一开始会产生疏离,但当他们在冰雹、风雪和杳无人烟的环境中找到可以取暖的对方,精神的孤寂得到安抚,依恋夹杂着爱恋蜂拥而至。而对世俗观念的顾忌使他们无法勇敢面对自己的情感,这种顾忌和痛苦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离离合合。影片中安排了这样的几个离别镜头当恩尼斯和杰克第一次分手的时候,断背山上刮起了很大的风。恩尼斯因为分离的痛苦而突然感到胃里异常难受,踉跄着趴在石头边呕吐并开始大声啜泣,这是内向的恩尼斯特有的表达痛苦的方式。当另一次分别时的痛苦在小镇的公路上随风沙扬起的时候,杰克通过汽车的后视镜凝视着恩尼斯慢慢走远的身影,目光中流露出留恋、抱怨和无奈的情感。

在二十年以后的一次分别场景中,杰克无法忍受长期分离的痛苦而终于对恩尼斯吼叫:“二十年来,我们在一起的次数,你给我算算看。量一量你套在我身上的狗绳有多长……要是我知道怎样戒掉你就好了!”在 杰克的话言中,把自己比作一条忠实的狗,而把对恩尼斯的感情形象地比作一条栓狗的绳,而且这条绳很长很长……。在这样的气氛和环境下,导演安排恩尼斯站在影片画面的中央,观众要借助摄影师左摇右摆的镜头才能看到他身后的杰克,这种镜位移动的处理诱使观众去感受杰克内心的无比痛苦,同时也衬托出恩尼斯隐忍和柔弱的个性。

杰克和恩尼斯的爱情之所以产生于几乎与世隔绝的断背山之中,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众性和现实环境的必然性。这种来源于自然的困境和生活的空虚,使得杰克和恩尼斯在精神上无所依托。小说原作中的杰克就曾这样抱怨生活的单调乏味:“黄色煤油灯也只能消磨一小段夜色。”在大自然的困境中,爱情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赖。这种爱情不是突如其来的一时冲动,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慢慢积累。当感情的积蓄到达一定时候,那些心领神会的默契瞬间就会变成爱情。杰克和恩尼斯的爱情暗示着一种意义,这种意义融化在断背山之中。这使得他们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将这座高山作为他们相互留恋和怀念的感情依托。

影片《断背山》叙述故事的形式。是通过摄影镜头对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微情节的描写,包括两位主人公在分离时期的各自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的描写。影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围绕着时间链的叠加,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故事之中,在发展的情景中不断为主人公的爱情所感动。

在这部爱情的故事里,杰克从一开始就处于主导位置,也可以说他是爱情的主动进攻者,而恩尼斯则是一个被动的爱情承受者。杰克更感性、更率直、也更理想主义,而恩尼斯则更理智、更隐忍、也更现实主义。影片伊始,一副牛仔装束的杰克驱车来到雇主门前的岔道口,他的神形中流露出自由、张扬和率直的性格。而内向的恩尼斯则安静的站在远处,在忐忑不安中不时偷窥杰克几眼。两种不同的性格反而使这种关系得到了发展,也使两人的爱情长跑得以延伸20年之久。对爱情的坚贞和期盼促使杰克第一次给恩尼斯寄来明信片,促成两人分别四年后的再次相会。也是杰克在闻讯恩尼斯离婚后兴冲;中的赶来,提出远走他乡厮守终身的愿望。还是杰克在生命的晚期,将两人血迹斑斑的衬衣珍藏在壁橱深处,把对恩尼斯的爱永藏心中。

影片的结尾部分处理的虽然简单但令人难忘和感动:当恩尼斯获悉杰克的死讯,来到了杰克的家里吊唁时,杰克年迈的父母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迎接了他。恩尼斯满怀深情地徘徊于杰克曾经生长和生活的地方,用手轻轻抚摸着好似还存留着杰克体温的衣物。当杰克的那件沾满血迹的、写满男人之间血性之爱的蓝色上衣出现在镜头中的时候,观众先是被杰克和恩尼斯的忠贞爱情所感动,而当看到这件带血衬衣的里面竟然还紧紧地包裹着另一个人的衬衣时,这段纯真的同情顿时化作一种心灵的审美境界,在观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