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晏殊破阵子

晏殊破阵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晏殊破阵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晏殊破阵子范文第1篇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来源:文章屋网 )

晏殊破阵子范文第2篇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9、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晏殊破阵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 燕子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随处可见。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备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那么燕子究竟在诗词中有哪些意蕴呢?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郭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晏殊破阵子范文第4篇

清明古诗附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

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清明古诗附赏析——《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清明古诗附赏析——《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____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____《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张先《青门引·春思》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____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____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____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____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____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____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____《点绛唇·时霎清明》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____张继《闾门即事》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____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____李冠《蝶恋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____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____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____程颢《郊行即事》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____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____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____韦庄《长安清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____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晏殊破阵子范文第5篇

急归急,作为老师,不能总是被学生的错误牵着走,更不能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惩罚学生的借口。冷静之余,想起国外有个比喻,是形容语言学习过程的:“语言就像威士忌,它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这句话中有两个需注意的概念,一是“酿成”,这是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是内化;二是“慢慢”,语言学习急不得,就像鸡汤,是慢火炖出来的。细细想来,老师在要求学生默写古诗文时,是不是有急功近利、缺乏“慢慢来”的耐心呢?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背默呢?是不是忽略了字词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境呢?

教学的实践启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别字这一资源中,发现汉字的独特魅力。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学生默写“八百里分麾下炙”,常常把“炙”误写成“针灸”的“灸”。光靠罚抄几遍,甚至几十遍,估计也无济于事,怎样引导学生区别才是关键。试着给学生讲讲汉字的造字法(以前的教材有这方面知识,可惜现在已被开除出教材了),效果很不错。“炙”是会意字,从肉从火。本义指肉在火上烤,有烧烤之意。它的上面部首是一个变形的“月”字。“月”在古汉语中本意是“肉”,人体上的很多部位都带“月”字,如“脸”“脖”“肚”“脏”等。“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给部下烤熟的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由此引导学生积累“脍炙人口”、“炙手可热”等成语,增强对“炙”含义的理解。而“灸”是形声字,从火从久。“久”是声旁,意为“长时间”。“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用火烧灼”。如针灸等。由“炙”和“灸”的区别,老师再启发学生,形近字的主要区别在偏旁部首,部首不同,意义大相径庭。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易错的形近字,如拙、绌、咄、茁;揣、湍、喘、踹;锭、绽、淀、碇……

曾读过《细说民国大文人》一书,其间记录了大学者钱穆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钱穆睡觉时手臂撞到了墙壁,突然悟到带“辟”的字都与“旁边”有关。例如:“壁”在房屋旁,“臂”在身体两旁,“劈”使物体分两旁,“璧”挂身体一旁,等等。足以证明钱氏对形声字研究已臻化境,他的联想挖掘出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妙。听了这个故事,聪明的学生竟然想到,照钱氏理论,“譬”就是说话借旁物明义,由此师生顿觉汉字之精妙。实践证明,学生对形近字辨识感兴趣了,意识增强了,自然会体悟到汉字的精妙。

除了形近字易错之外,学生对同音字也会经常写错,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如带有“燕”和“雁”的诗句,学生在默写时经常出现同音错写。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们不妨把初中古诗文名句中,涉及“燕”和“雁”的常见名句梳理出来,看看能否发现一些规律。

带“燕”的诗句主要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带“雁”的诗句主要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出塞》)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李商隐《商山早行》)

句子找出来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区别?老师可以从“燕”“雁”在诗词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入手进行辨析,效果显著。一般来说,以“燕”入诗,有的表现春光的美好。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诗人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成语中还有“新婚燕尔”之说。有的表达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因此诗人据此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物是人非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感慨。

古诗中以“雁”为意象,表达的则是另一番情味。有的以雁写乡思。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很容易引发归期未定的游子征人抒发无尽的乡思。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有的以雁写羁旅遭谪之苦。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诗人宋之问在被贬流放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有的以雁写飞鸿传书。古人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李清照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期盼书信到来的情思,画面清晰,形象鲜明。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错别字不是小事,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修养的层次。试想,一个人把“肠断白洲”中的“洲”字误写成“州”字,那是多么的不协调啊?古诗中的“洲”意指水中之地。《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字因有“水”而变得富有诗意:男主人公心生爱慕之情,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渴慕。由此,我们明白崔颢正是因为看了“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才顿生思乡之情,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名句。而“州”则是陆地的行政区划,与“洲”相比,完全是水陆不搭,诗意全无。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为了考试的需要,让学生反复默写诗文名句,以教学时间紧张为由,对学生的写错原因缺少分析,学生面对的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僵化的符号。其实汉字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不是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古人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陈钟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不能空谈,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读。对此他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回乡偶书》这个题目,最精彩的是哪个字?‘偶’字。‘偶’是什么意思?偶然的意思,这里的偶然有豁然开朗的含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里,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你写不出来,贺知章写出来了。《回乡偶书》不能写为《回家偶书》,什么道理?‘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彻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向往的理想是功成名就、衣锦回乡。‘家’是一个人、一个人组成的家,‘乡’是一个家一个家组成的乡。古人衣锦还乡,不仅要在妻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成功,还要在同一个族、同一个宗里显示出荣耀,所以才有刘邦的‘威加海内兮思故乡’,余光中写的是《乡愁》而不是《家愁》。”陈老师一番话语,把一个“偶”字,一个“乡”字,解读得非常精到,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人文思想渗透其中,听来真如醍醐灌顶,深感汉字教学的无穷魅力。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要让汉字教学“魂兮归来”,老师就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它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亲近汉字,亲近语言,获得学习语言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还会经常看到老师把重点生字词集中起来,让学生抄写记忆,但这样效果并不明显,长此以往,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多次在语境中学习才能慢慢掌握。记得魏书生的一节课,他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相关期刊更多

阅读与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春出版社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文教资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