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古诗

高考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古诗

高考古诗范文第1篇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

1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高考古诗范文第2篇

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下面关于韩文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韩文传》,原文较长,有2100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较为适合作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使用。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有时也可根据材料性质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何时考查实词,何时考查虚词,这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来决定。《韩文传》的内容适合于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本题A项中的“振”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振动”“振作”“整顿”等义项。这里的“振”字应当通“赈”,表示“救济”的意思。B项中的“当”也是个多义项的常用词,既可表示实词“抵挡”“面对”“应该”“判罪”,又可表示虚词“将要”之类的意思。文中的“当”字表示“承担”,这在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难度太大。C项中的“临”也有几个义项,如“来到”“接近”等。这里的“临”取“面对”义,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义项。而D项“著”字原本是“明显”“登录”等意思,在文中具体语境应该表示“登录”,试题却用与“明显”义有一定联系的“彰显”义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解释。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答案为D项。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M号“八虎”日导帝M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M对僚属语及M辄泣下M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M号“八虎”日导帝M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对僚属M语及辄泣下M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M日导帝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M对僚属语及M辄泣下M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M日导帝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对僚属M语及辄泣下M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答案。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有一个词“八虎”加了引号,命题时仍然保留在文句中。这是因为断句着重考查的是点断句子,是停顿,因而我们只考查表示停顿的点号所处的位置,而不考查那些作用在于表明的标号所处的位置。这里的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个一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八人”后和“僚属”后,B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C项没有错误,根据题干要求,是正确选项。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评分时的困难,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任职时,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的事情;在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其时年成歉收,他果断开仓取粮,平抑了米价。C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大臣;宦官刘瑾等为非作歹,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皇上不理政事,韩文采用郎中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宦官刘瑾等人的嚣张气焰。D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性格刚强,因而受到政敌陷害;刘瑾余恨未消,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后来又两次对他罚米,使韩文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得以复官,最后退休。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只有C项的概括分析是不妥的。韩文为人刚正不屈,敢于大胆奏议国事;武宗继位后,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行文至此,也还都是正确的。但下文又说,由于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其中的“着手压缩编制”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他作为户部尚书,只能呈上奏章,力请裁汰,而没有权力“压缩编制”。所以C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参考答案】

(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译出大意超过了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这说明本段材料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整体文意的认识。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民业”“乃”两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稍微重要一些的地方。“民业”指民众的产业。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很少这样说,但这一词义还是能够推想出来的。“乃”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许多种用法,具体说来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等。文中的“乃”是副词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出现的结果。译文表述为“才”,是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偕”“疏入”,“偕”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共同”“普遍”“和谐”,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的“偕”表示“共同”义,译文中用“与……一道”来表述是准确的。这一句中的“疏入”是主谓短语,是“奏章呈进”的意思,“疏”特指给皇上的奏章。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另外一些难点,例如“赐田”“伏阙”等,由于较难理解,我们在确定关键词语时有意舍弃了,这也是出于体现降低难度的考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本题选用唐代韦庄一首题为《含山店梦觉作》的诗和宋代郭震一首题为《宿渔家》的诗为鉴赏材料。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晚唐著名诗人。乾宁进士。黄巢率军破长安,韦庄困于长安,及黄巢兵败,长安解困,始得脱身东行,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之间。后仕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诗,所作《秦妇吟》甚有名,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他也是著名词人,他的词在文学史上与温庭筠齐名,合称“温韦”。郭震,字希声,号渔舟先生,又号汾阳山人,成都人。生卒年不详。太宗淳化四年曾诣阙上书,后隐居。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该诗抓住自以为洒脱的客中游子夜梦中醒来时心头突然涌起思乡之情这一瞬间的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主人公被乡关之思、亲爱离别之情所困扰的复杂心绪。诗的第一句首先点出“惯”字,谓自己浪迹天涯、壮游四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远离家乡的漂泊根本不以为意。正如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所表白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菩萨蛮》)不仅看不出离乡的愁苦,相反却感觉到逸兴遄飞。诗的第二句强化了这一状态,“潇洒地挥一挥衣袖,行走天涯,只道是等闲”。这两句极写游子的豁达洒脱,正是为下面午夜梦回忽然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思乡之情蓄势。第三句是全诗关键,诗人在异乡中夜梦醒,映入眼帘的,唯有一盏摇曳的孤灯,不禁大起惆怅之感,而四顾寂寂,一弯山月斜挂空中,惆怅的滋味越发浓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诗的画面感极强,境界优美而含蓄。本来是浪迹天涯,豪迈洒脱,不想灯前一梦初醒,结果惹起一腔思乡愁绪,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妙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揭示了客中游子心理的迅速变化,轻轻点明这一变化是由“一梦”引起,却不说出梦的具体内容,也不说出心理变化的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一切意在言外。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灯是与人类生活日日相伴的用具,而“灯前”则是每一个人都常常经历的熟悉场景。作为现实生活艺术化反映的文学作品,诗歌中也极为常见地出现这一场景。不过,一切情语皆景语,同样的事物,同样的境况,创作主体由于创作心态的不同,将其置于不同的语境,赋予了它不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内涵。韦诗中的“灯前”与郭诗中的“灯前”,就是两个情感内涵完全不同的相同场景。

在韦庄的诗中,作者所置身的“灯前”是一个有隐含前提的典型场景,那就是作者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单漂泊。因此,作者所对之灯,正是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孤独主题的常用意象――“孤灯”,抒情主人公必然是独处的,必然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如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戴叔伦《客中言怀》“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正与韦诗中之“灯前”相似。在诗中,作者一梦初醒,梦境如何,诗中没有交代,但应依稀萦绕于脑海之中,“惆怅起来山月斜”,此“惆怅”必与梦境相关,而醒来后所见的孤灯,也必有助于唤起浮现于梦中的内心深处的情思。可以想象那一刻的情景:梦里不知身是客,而梦境已经离去,只是恍恍惚惚还有一点踪迹存留,能让作者更加意识到自己是他乡游子的,只有这个“灯前”的场景吧。而郭震笔下的“灯前”则完全不同。郭诗题为《宿渔家》,应该也是身在客中,但在郭震眼中的情景,却是水上渔家虽然清苦辛劳,但一家和睦同居、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图景,这里的“灯前”,带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是愉悦,是家的感觉。宋高翥《清明》中的名句“日落狐狸眠V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正是以“V上”的凄凉,来反衬“灯下”的欢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参考答案】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和苏轼《赤壁赋》。其中《庄子?逍遥游》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2014年的默写与往年略有不同,题目由“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改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所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大纲卷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下面关于韦凑的这段文字选自《新唐书?韦凑传》,原文较长,有12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比较浅易,可用于高中毕业生阅读解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T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数”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数目”“技艺”“权术”“气数”等义项。这里的“数”字应当表示“屡次”的意思,当然在读音上也有不同,应当读为shuò。B项中的“绳”也有多个义项,如“绳索”“衡量”“准则”等。这里的“绳”字应当表示“纠正、制裁”的意思,这在中学课本中曾经出现过,考生不会有太大困难。D项中“忤”的基本意思是“违逆”“抵触”,这里解释为“触犯”,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而C项“伏”字原有“隐蔽”“顺从”“佩服”等意思,在上下文中应当取“信服、佩服”的意思,选项却用“认罪”义来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根据题干要求,C项为正确选项。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进行解释,反映词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文化现象。由于是第一次考查,不宜太深,因而难度上的考虑稍多,难度的控制也较严格。A项的“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一个人开始当官,进入仕途。这个词的得义之由是,古代平民百姓穿的是粗布衣服,而官员穿的则是丝绸类的衣服。C项的“故事”有多种含义,如“以往的事情”“原来的职业”等;也可以指一种文学体裁,如古代的《汉武故事》、现代的民间故事等。这篇材料中用“故事”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项的《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具有叙事简要、深寓褒贬的特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是正确的。只有B项说到的“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其实,“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是不错的,在君臣之间,坐北朝南确为尊位,坐南朝北为卑位;而“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也是不错的,只是这里的“南面”应是确指“南边的位置”,而不是文中“南面”所指“面朝南方”。这一项中说文中“南面”指担任大臣,更是不正确的,因为文中表示的“面朝南方”的只能是君王坐北时,面朝着南面,而不是“南边的位置”。所以,B项表述是错误的,根据题干要求,是正确选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有胆识,办事受到长官的好评;他担任扬州法曹,前仁寿县令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别人不敢处理,韦凑果断依法杖杀他,远近的人都很佩服。他入相王府担任属吏,上司遗憾未能早些有他这样的人才作为下属,选项中表述为“遗憾与他相见太晚”,与原文主旨相同,但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C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韦凑称引古代的做法,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应给予什么样的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提出孝敬皇帝由于没有临朝问事,所以不可称为“宗”。D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担任河南尹时,他的部属洛阳主簿王钧因受贿犯死罪,皇上认为韦凑放纵下属侵吞牟利,韦凑理应负有领导责任,于是将他降职为曹州刺史。B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行文至此,都是正确的。但下文却说皇上不听从,韦凑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其中“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文中韦凑并未有这些做法。C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四、(23分)

11.把大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文意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而要理解文意又必须对文中的实词与虚词能够透彻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题所赋予的分值,译出文句大意与关键词语二者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对整体文意的把握,又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厚禄”“顾”“必”三个,这是从该文句中找出的较难的地方。“厚禄”指丰厚的俸禄,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一说法,而用“高薪”一词取代,但它的词义还是不难理解的。译文用“丰厚的俸禄”来对译,是既考虑古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不想让译文过于现代化。“顾”的词义是“顾念”“珍惜”,这类词义沿存于现代汉语中,译文考虑到“顾”与“死”搭配,表述为“顾惜”才是准确的。“必”表示“一定”,译文用了“肯定”一词,是出于对古代词义与现代表述习惯的综合考虑。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重”“毋”两个,“重”是形容词,文中用了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诸卫大将军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翻译为“加重”是准确的。“毋”的基本意思是“不要”,是一个表示祈使意义的否定副词,一般译为“不要”。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些难点,例如“圣世”“其”等,由于不易翻译,我们没有将它们确定为关键词语,这正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试题选用刘长卿的五言律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为鉴赏材料。

刘长卿(?~约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仕途几起几落,官终随州刺史。他的诗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诗选自《全唐诗》第一四八卷,诗题一作《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诗人兴冲冲地去寻找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道士朋友,不料吃了闭门羹。他在道人住所周围继续寻找,也未能找到。这时,诗人非但没有丝毫的失落或惆怅,相反却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全诗是环绕着题目中的“寻”字而逐渐展开的。首联就突出了“寻”,为寻访道人,一路经过之处都是莓苔,可见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幽静,是适宜隐居之处。颔联写道,远望白云朵朵,缭绕小渚;近看芳草萋萋,闲门紧闭,显然道人不在住处。前面写一路“莓苔”,表现出的是幽静,这里写的白云是静的,白云缭绕下的小渚是静的,萋萋芳草是静的,紧闭着的闲门也是静的,总之,白云、静渚、春草、闲门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使人感到道人隐居地周围的环境是如此幽静!来访不遇的怅惘,全被眼前清幽宁静的环境冲掉了。颈联写诗人继续寻找时所见的景色。“过雨看松色”,一个“过”字暗示一场雨刚刚过去,霁后空气异常清新,青松更显翠绿。“随山到水源”,一个“随”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山道曲折、峰回路转,人随着迂回的山路在寻找“水源”,其实更是在寻找朋友!这个“随”字给人以曲径探幽的遐想。尾联中,诗人从看到“溪花”想到了“禅意”,佛经里本有“拈花微笑”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的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欢笑。佛说,这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法门,现在付与摩诃迦叶。后世禅宗推尊迦叶为始祖。从幽溪摇曳的野花,领略出禅意,“与”字很自然地把物象和情感连接了起来。《庄子?外物》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人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惬意之感,也都融于诗的“忘言”之中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参考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高考古诗范文第3篇

【例释】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文本略,例释部分所选例子没有特意标出者均出自于2013年秋季高考题)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答案:C。

细解: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这首诗首联也对仗,是比较特殊的一首诗。需要注意的是颈联:“鹊乳”中的“乳”是生育的意思,与“啼”相对;“先”是“走在前面”的意思,与“过”相对。其它两联都不难判断。

【指要】近两年命题者都在试图改变以往文学常识题即为送分题的现象,强调真的“懂”。这就要求我们:⑴扎实理解包括格律知识在内的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⑵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记忆,努力实现知识的网络化;⑶学会使用这些常识解决古诗文阅读中出现的困难,让知识真正成为工具。

【训练】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文本略,训练部分例子没有特意标出者均出自于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试卷)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答案:D。

二、诗歌理解分析题

【例释】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答案:B

细解:首联“松菊”句语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颔联,烹煮葵藿邀请贵客到寒舍看竹,“贫家”是谦称,并非真正的贫穷,更谈不上“待客不周的歉意”。颔联叙事,标题也是叙事(“见过”,是来拜访的意思),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诗句近于散文化,不见诗歌惯常的颠倒语序、字词活用、跳跃省略等技法,“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指要】一个词语、句子变成“诗家语”,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地方在哪里?掌握了“诗家语”的特征与读法,才谈得上理解诗句的内容与表达,也才能够分析思路、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训练】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答案:津亭。

三、诗歌词句赏析题

【例释】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细解:这里有声音,有形象,有相对静止、常态的“落花”,有飘逸不定、先闻其声的黄莺。声音与形象的传播速度还不太一样,一个“过”字将之联系起来,到底是如何“过”的?每个读者脑子里的画面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高超的技巧不在于真实地再现了什么,而是你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多少。

【指要】主要是两种考法,一是情感把握,一是炼字的效果。这就要求:⑴熟悉古典诗词曲的基本特征与章法;⑵熟悉古人情感的常见类型以及抒感常见的方式。

【训练】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文言实词解释题

【例释】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人 (2)乃豫敕断绝书属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

答案:(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

细解:“疾”字的义项有:病,痛苦,憎恨,快。根据语境(后有“厌恶”,并带宾语“党人”),可以判断出,这里是“憎恨”的意思。“豫”,除作为河南省的简称外,还有“安闲”“欢喜”,及“同‘预’,预先”等,从语境看,前有“弼知多权贵请托”,事先做些应对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应该是“预先”的意思,后来“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摧折”,原意是毁坏折断,引申作“折磨,打击”,根据语境(“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应该指的是“打击”(明府,汉代对“太守”的尊称;虐臣,指前文的“诸生”)。“恨”的义项有:仇视,怨恨;后悔,遗憾。根据语境(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应该是“遗憾”。前面有“其甘如荠”,所以不悔。

【指要】⑴对于300实词的基本义项要十分熟悉,要结合例句记忆(也可以结合现代汉语中的成语记忆);⑵依据古代汉语知识进行推断,涉及的语言现象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多音节词、通假字等;⑶随文释义,要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解释加点字。

【训练】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五、文言语法、句读题

【例释】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高考古诗范文第4篇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I)针对具体的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如:这两句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赏析某句在写法上的特点。(2)针对整首诗分析表现手法,如: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比较鉴赏,如:两首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例1(2008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6分)

[解题指津]首先要明确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哪种角度作答,是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兼而有之。其次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再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最后解释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答案要点三)。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要点一)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要点二)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足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3分,要点三)

二、形象意境类

1,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例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象、物象、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组成的画面,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形象类”解题步骤:

①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作者颇有以木芙蓉喻己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之意。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看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作者并没有把木芙蓉看作愁苦,写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例3(2008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二要概括意境特点,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三要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类”试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图景;

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题作者笔下的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1)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或“诗眼”: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赏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某词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这里本可以用某字,为什么用了另外一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整体鉴赏诗词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9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其中,前三种考查类型尤为常见。

例4(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弹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语言赏析类试题解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词语放人诗句中描绘形象;

③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点出该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在这首诗中,“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四、思想情感类

[命题形式](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某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某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比较不同诗歌中作者的感情:两诗中均有某相同内容,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例5(200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乌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知人论世、明察诗情,把握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其次要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进行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努力忠实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思想情感类”题目答题步骤:

①纵观全诗,抓住体现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句;

②分析归纳诗歌的思想情感;

③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思想情感的;

高考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东;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同时,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所以,考生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赏析答题能力和答题准确率,对备战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权作引玉之砖。

一、近三年广东高考诗词考点简析

纵观近三年来广东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一是分析思想感情(09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11年“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诗歌语言(09年“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0年“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三是分析表达技巧(10年“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最后是分析诗歌内容(11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总的来看,其实都是在围绕二个重点——写了什么和怎样写来命题。

近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题满分都是7分,虽然该题型难度在逐年降低,但仍有不少考生答分率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考生没有认真理解题干,同时没有掌握古诗的基本常识,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二、如何备考古诗词鉴赏题

根据近年来广东省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本文认为,考生在备考中,需要注意理解题干,扣住题干,准确规范答题。因为题干提示答题的角度、范围和要求,因此必须围绕题干要求,比较诗词内容,运用规范术语,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来。考生应提高解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提高古诗赏析题的得分率。

1、知人论世,理解内容

由于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加之古代诗词运用的典故较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丰富,因而不能理解诗的内容,致使很多考生对诗词赏析有畏惧心理,他们遇到这道题只是随便答一点,甚至有部分人放弃答题。其实考生要准确理解诗词内容,不仅诗句要读,对诗词题目、注释、作者与相关背景知识的理解也是重要辅助。比如2009年考查的是杜甫的《月》这首诗,这个诗题《月》在古诗中是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歌内容后也有补充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联系诗人杜甫坎坷漂泊的一生,颠沛流离的身世,壮志难酬的失意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会理解到诗人在这首五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意蕴的物象,诗人通常都是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所选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审美创造的结晶。因此准确解读意象含义,对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非常重要。为此,考生必须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含义的知识。

比如,梅历来就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菊的清高、斗雪傲霜,受到诗人的青睐与赞颂;月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蝉的清高,古人悲鸣,便赋予了悲切之情,暗寓诗人的命运乖蹇,人生之多难等。

2011年高考题《减字木兰花》(苏轼),第一小题“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考生只要能抓住词作中出现的“初解语的莺”、“如酥的微雨”和“遥看近却无的草色”这些表现早春景象的意象,就能解答出相关答案。

3、熟悉术语,准确表达

在理解了诗词内容、体味出情感之后,接下来最主要是联系诗词文本,了解其文本含义,灵活运用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的解读赏析心得,规范地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诗歌的艺术手法通常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此外还有诗词风格和语言术语等等。赏析古代诗词,必须熟悉这些术语。明了赏析术语,一般的回答程式是:先写什么,再分析怎样写,最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写,达到什么目的。

比如10年高考第一小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最佳答案就是首先回答写了什么——“隔”带有阻隔、隔断之义,接着分析怎样写——“隔”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来写,最后再说明达到什么目的——用“隔”可以增强作者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总之,高考古诗赏析尽管比较难,但只要考生能在备考中认真地对待,首先心理上不要畏惧,然后根据命题者设计的问题,抓住意象,整体理解诗句含义,运用准确术语,按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的模式来答,那么得较高的分亦非难事。

参考文献:

[1]2009-2011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2]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