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毅力

论毅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毅力

论毅力范文第1篇

(一)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打好“预防针”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脑细胞来思考分析和解答,这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数学教师在学习之前要为学生充分讲解,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不至于为以后学习的艰难而打退堂鼓.高中数学比以前的数学学习更加有难度,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更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要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拥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被激发出来,促进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知道数学学习的困难之后,明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斩掉学习中的荆棘,让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深入学习数学,把一切困难挫折当做前进的阶梯,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毅力.例如,必修五的不等式不仅仅是初中的一元一方程,增加了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基本不等式等方面的知识.

(二)树立榜样,帮助学生毅力的自觉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多少著名人士走向成功都是因为在心中有一个榜样,他们努力向榜样靠近,自觉培养了自己的毅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向学生讲述各种不同的事迹和人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坚韧不拔、刻苦努力地追求真理的事迹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毅力,让他们向名人学习,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毅力.每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埋头苦学的学生,他们身上散发的学习毅力甚至让一些老师都动容.数学教师可以将他树立成榜样,号召全班学生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多多接触,这样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毅力.

(三)加强学习目的性学习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目的,就不会有做这件事的动力,甚至是敷衍了事,只要是能够蒙混过去就行了.数学的学习是非常乏味枯燥的,拥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一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不是特别的广泛,如果仅仅是凭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是不能保障学生会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毅力,让他们可以持续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是很简单的,是为了高考做好准备,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让自己的前程光明美好.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短期目标,让学生树立更加长远的目标,只有更长远的目标才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毅力,让他们的行动毅力更加持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教育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毅力.

(四)利用学科特色,灵活运用测试和练习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这门学科连贯性、趣味性、抽象性、逻辑性等学科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兴趣爱好而努力钻研学习,在其钻研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毅力.数学教师可以将必修一的《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必修三的《算法初步》和必修五的《不等式》组合在一起来讲解,让学生对这些知识重点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在一步步解决难题的时候,培养了其毅力的形成.数学教师还可以在必修二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做几个几何模型,把抽象的空间几何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事物,方便学生的理解记忆,更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解决相关立体几何的题目时,可以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毅力.测试和练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常见,它们可以向教师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自己的讲解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测试和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知识掌握不足,每一次的进步都会让学生欣喜不已,更期待进一步的学习,每一次的退后都会让学生警醒,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测试和练习成为了教师培养学生毅力的重要手段,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让学生的毅力获得长足的进步.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毅力

每一个成功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得他们比常人拥有着一些优势.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这个良好习惯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述学习的目的,对他们进行一次又一次地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合理性,让他们可以完整地实施,不会半途而废.有了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之后,学生在计划一步步实施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若指掌,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毅力.这个学习计划不仅仅要配合数学教师的教学进程,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让学生不会因为计划过于困难而望而却步,可以逐步实施,不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施加不小的压力.

(二)让学生自己努力,收获成功的喜悦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师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而耽误自己的教学进程,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所以一个学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自己不断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教师不可能总是盯着你一个学生,不停地督促你学习,只有学生自觉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己努力达到自己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在漫长的人生中,更多的是自我监督和自我督促,如果不是你自己努力,你会产生一种惰性,因为某些原因就放弃自己拼搏的事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在学生一遇到数学难题时及时地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要让学生在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感到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为其改正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且提供一个思路,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努力,不会对别人形成一种依赖,有利于其毅力的形成.在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要及时地表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充分肯定,增强学生自己解决难题的信心,以此来保证学生自己解决难题的延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毅力.

(三)要慢慢培养,切忌急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要逐步进行,层层递进,让学生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不能急躁冒进,想着快速形成,一蹴而就.数学教师如果过于急躁,急于求成,会忽视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现欲速而不达的状况,不仅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还会对学生的正常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干扰.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客观规律,一步步进行培养,维持规范的操作,避免“快走一步,原地停十步”这种状况的发生.俗话说得好:“饭要一口口吃”,“一口不可能吃成一个胖子”.毅力的培养也是一样的,数学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学生施加原本没有的压力,造成更加严重的心理负担.在讲解必修二的立体几何时,可以从比较简单的正方体开始,等学生适应之后,再依次讲解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和锥体等其他立体图形.

三、结论

论毅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文献 音乐创作 音乐表演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理论是将构成其诸要素的各种认识加以论证组织导出的原理。文献一词,在艺术类学科中指的是一切能记载知识和信息的物体。在《文献著求总则》中对“文献”作了严格的定义,即:“文献是记求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音乐文献”则是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金石、图书、报纸、录音带、光盘等都可称为文献,它是各类资源的归纳、整合与再利用的物化体。所谓音乐理论文献,是一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载体,它是音乐艺术历史、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和各种音乐作品转换成相应的信息符号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在纸张、塑料等载体材料上的各种物化知识的集合;以某一音乐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音乐文献的整合,旨在揭示这一音乐事项形态变化、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的特殊规律,并为开展音乐文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目前音乐文献学建设的目标和宗旨。它在普通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音乐文献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和发展。关注音乐理论文献的目的,除了丰富文献整合的内容外,最关键的在于为音乐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作品创作和演唱演奏实践提供完整、切题、及时的文献信息服务。一般来说,音乐理论文献的研究,会给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学研究、演奏演唱专业等多方面人员提供更直接的帮助,其意义亦可彰显在这几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品原本就是作曲、理论、表演等各专业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再创造的依据。对于搞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人来讲,完善的理论资料是从事创作工作的基础。古往今来,众多音乐大师的写作技巧,很多就来源于对文献的学习,早到巴赫、海顿、莫扎特,近至科普兰、欣德米特,无不如此。

    首先,对技术理论的学习已不再仅停留在单一的教条模式和机械式的理解水准上,而是将这些技术手法放在整个作曲技术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从单纯的模仿到融合改编到再创造。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对实际创作必定大有好处。其次,对某些作曲家技术手法的研究,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寻其源,能将作曲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放在其时代风格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去研究,这无疑加强了对这一时期作曲技术手法研究的深度,有助于较完整地了解该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对音乐创作益处良多。

    二、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音乐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音乐理论文献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已形成了音乐学研究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学术资源”。重视学术性是音乐学家的责任,体现学术性则是音乐学研究的“追求”。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音乐学研究水平,在强调学术规范的同时,重视资料工作,关注音乐文献的“学术意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阐释、补充、完善或修正。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离不开已有学术成果这一展开研究的“上下文”。在这一方面,音乐学研究没有任何例外。作为音乐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了解、梳理和运用音乐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进行及最终学术成果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确定了某一音乐学研究的专题之后,需要马上开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收集、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正是接触音乐理论文献并梳理、整合从中得到的知识与信息。

    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各类音乐文献基础上,对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音乐文献给予特别的关注。一般来讲,“学术含量”较高的文献所讨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其内容无论是史料的系统梳理或考证、作品的详尽分析或风格的历史探究,还是艺术观念的阐释或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的都是某种思想的陈述、知识的展示或意义的设释。广泛了解各类文献也是积累资料和开展音乐学研究的基础,重点关注文献中的“学术意涵”是利用资料提升研究层次的关键。因此可以说,如何理解各类文献的特征、作用与把握文献的学术价值决定了以后研究工作的水平。从这个做学问的角度讲,音乐学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并无二致,亦需要大量的文献作为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大量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阅读,可以对所要研究内容的发展历史、研究角度和近期状况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亦能够发现其研究脉络和研究思想,指引该专题方向的深人,对音乐学学科研究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三、音乐理论文献对演奏、演唱等表演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以极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存在,它需要通过再次演绎使其呈现出来。作为记录音乐艺术形象的乐谱和音响资料可谓独具特色,被喻为特色音乐文献。

论毅力范文第3篇

《中国养老不及格?》,《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7期,2月24日

简介:据测算,中国在1995~2000年间已进入老龄社会,约在2025~203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之后,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2040年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最近,《中国经济周刊》联合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课题组,共同中国“老龄社会发展指数(2012)”、“养老金发展指数(2013)”、“医疗保障发展指数(2013)”。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兼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社会保险标准委员会委员,是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与上一年相比,今年公布的三项指数均有所进步,但前两项指数均为50多分,只有“医疗保障发展指数”为62.7分,刚过及格线。

点评:养老保障是很受关注的话题,中国养老保障的总体情况到底怎么样?能打多少分?课题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的一些细分指数可以为养老改革做参照。

备选策划:

《众症时代》,《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6期,2月24日

《南水北调水质忧虑》,《新世纪》周刊,2014年第7期 ,2月24日

《新闻人物过年》,《廉政瞭望》,2014年第4期,2月15日

2月优异报道

《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中央电视台,2月

简介: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采访了多种职业和年龄层次的人。有的回答很精彩,一位温州创业小伙说,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另一位创业小伙说,老辈人留下一段话:“走过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作家冯骥才说,98岁的母亲新年给他绣了“马年大吉”的红腰带,他在家庭里获得了美好的爱,一定会把这种感情带到社会上去,对别人也会好。有的小朋友也回答得很“正点”,比如要懂道理懂规矩、家里要有爱、很整洁、天天向上等。

点评:这一报道延续了央视2012年国庆节“你幸福吗”、2013年“爱国是什么”的街采风格。从针对个人的“幸福”、针对国家的“爱国”到针对家庭的“家风”,这三个系列报道可说是央视街采三部曲。这三个问题都是基础性的问题,但平常很少有人特别地去总结。央视街采的价值就在于提出问题并引发了广泛思考,多元化的回答使主题报道更鲜活。在这次系列报道的最后,还有特约评论员点评和后续的专家研讨,可以将碎片化的街采凝聚起来,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备选报道: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林衍,《中国青年报》,2月26日

《北上广等地政府报告把脉“大城市病”》/王晓雁,《法制日报》,2月21日

《刑责治污的淄博样本》/景阳 学莹 刘磊,《大众日报》, 2月21日

《我是假警察,我的雇主是警察——钦州“民间缉私队”调查》/习宜豪 张维,《南方周末》,2月27日

《虚假租房网帖多是中介撒饵》/李宁,《新京报》,2月24日

《“大树进城”风,当狠刹》/顾仲阳,《人民日报》,2月27日

《一个“黄牛”的自我修养》/王元元,《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8期,2月27日

《问诊“停车病”系列报道》 /王皇 李师胜 王光营,《齐鲁晚报》,2月

《全科医生的前途之惑》/孙桂东,《半岛都市报》,2月17日

《大学课堂,患了什么病?》/邓晖,《光明日报》,2月12日

《三问何为同工同酬?》/周卫法,《劳动午报》,2月28日

2月优异评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评论,《人民日报》,2月

简介:2月12日到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论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二论是《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三论是《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四论是《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五论是《呼唤莫若实干 心动不如行动》。一论是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总体论述,提出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二论、三论和四论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五论则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

点评:五篇评论针对现实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解析。行动胜于空谈,倡导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认识其时代价值,更要内化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备选评论:

《“改革理性与青年”系列谈》,《中国青年报》,2月

《理论与理想》/舒刚,《大众日报》,2月8日

《公布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社论,《南方都市报》,2月22日

《没有官员,哪来司机“家丁化”》/采桑子,《长江日报》,2月21日

《设立公祭日,回应我们心灵的呼声》/社评,《环球时报》,2月26日

《“违纪违法人数呈上升趋势”的警示》/冯海宁,《北京青年报》,2月23日

《没有刺鼻的烟花味才是真“年味儿”》/社论,《新京报》,2月1日

《让改革节奏与民心期许“同频共振”》/佘宗明,央视网评,2月28日

2月优异理论

《传播学何以成为热门学科?》/喻国明,《解放日报》,2月14日

简介:据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2012年对于迄今30年SSCI的研究表明,一贯以来处在社会科学研究显学地位上的经济学研究,在最近5年已经让位于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研究。互联网的核心逻辑是“互联互通”。在传统社会被闲置、被轻视、被忽略的“一盘散沙式”的各种资源和相关要素,由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而被激活,成为种种现在和未来社会可以创建的新的价值、新的力量和新的社会结构,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规则和运作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逻辑之下社会治理的关键是营造“利益共同体”,在规则化、透明化和公平化的意见博弈中达成社会共识。

点评:喻国明教授的这篇文章是《解放日报》“新论”版2月13日开设的一个新栏目的首篇,新栏目针对传播学正在超越经济学成为当代热门学科,正在对社会产生实在而深刻的影响,刊载相关的系列研究文章。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媒体、公民,都需要对新的传播环境有更多的认识,提升媒介素养,传播学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备选理论:

《知行合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实现逻辑 》/于洪生,《文汇报》,2月21日

《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及其四个标志》/竹立家,《中国民商》,2月25日

《树立消费观》/孙伟平 崔唯航,《光明日报》,2月28日

《中国怎样才能走出精神沼泽》/公方彬 公泽,《人民论坛》,2014年2月下,2月15日

2月优异版面

“双面刘汉”,《新京报》头版,2月21日

点评:2月21日,不少国内媒体刊发新华社的起底刘汉“黑金帝国”的文章。《新京报》的这个版面独具特色,配以刘汉案发前和被捕后的照片,刘汉的“双面”性暴露无遗。其光鲜的一面,是坐拥资产400亿元的资本大鳄,捐建希望小学成四川首善,曾连续三届当选四川省政协委员、政协常委;而其阴暗的另一面,是以“血路”开财路,组建打手队伍,,被当地称为“第二组织部长”。

备选版面:

“我的报”,《齐鲁晚报》头版,2月7日

“月圆有忧 花好无憾”,《生活日报》头版,2月15日

2月热点网议

人在“证”途

简介:在今年广州市两会上,政协常委曹志伟展开了名为“人在证(征)途”的3.8米长卷。曹志伟及其19人团队历时半年,调研收集了103个与人生不同阶段相关的证件,绘制了这幅图,反映民众办证数量多、过程繁琐、难度大的问题。

点评:去年广州两会,曹志伟拿出十多年前凭城建工作经验画成的投资项目审批“万里图”,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漫长历程,审批工作日累计要2020天,最短也需799天。此图展示后,广州的投资项目审批工作日很快缩至37天。今年广州两会上,曹志伟展示的“人在‘证’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再次引起热议。有些证件审批是必要的,但需要减少无谓劳动、拖延、扯皮甚至权力寻租。如果两会代表委员都能像曹志伟这样,利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将会极大地推动社会改革进程。这样的代表委员是值得媒体特别关注的。

备选网议:

央视曝光“莞式”服务

“走廊医生”反对医院过度医疗

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投毒学生被判死刑

打车软件搅动出租车市场

湖南冷水江市财政统发人员工资被曝光,引起网友质疑

江苏、杭州等地有楼盘打折抛售

乌克兰内乱,俄罗斯介入

2月传媒人物

罗旭:“主持人是盘子,嘉宾是菜”

简介:2月26日,2013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揭晓。北京电视台《军情解码》主持人、32岁的罗旭捧得“金话筒奖”,成为历届“金话筒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男主持人。他主持的《军情解码》节目在北京卫视收视率一直保持同时段前三的位置。对于做访谈节目主持,罗旭的心得是“主持人是盘子,嘉宾是菜,观众是食客,盘子的作用是衬托菜,更加秀色可餐”。他认为,让嘉宾发挥到极致,甚至能够超水平发挥,那才是主持人最闪光的时刻。

点评:“主持人是盘子,嘉宾是菜”与常说的“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相似,但第一种说法更透彻,约到好的稿子如同约到好的嘉宾,让作者的稿子出彩如同让嘉宾发挥水平。编辑的能力就体现在作者的稿子中,绝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杜耀峰:“说新话,讲真话,说人民话,传有用话”

简介:2月21日,西北大学新闻学研究院院长杜耀峰在第九届中国传媒年会上说,中国新一轮深层改革不断显露出“透明、开放”的新特点,一个社会的政治气氛,主要由媒体的活跃度来体现。新近形成热点的《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漫画,不仅是一股传媒新风,也预示着执政党已经吹出了“轻松、活跃”的政治新风。中国传媒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应自觉地“说新话,讲真话,说人民话,传有用话”,营造新时期、新发展的新舆论。

点评:杜耀峰曾任陕西日报社社长,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历,他所说的既是新闻人的心声,也是时代的要求。媒体人不虚应故事,媒体文风才能与政治新风、社会风尚形成良好互动。

白岩松:“新闻人领三份工资”

简介:最近,《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白岩松二十年央视成长记录》出版,这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华语名主持人丛书”中的第一本。他在谈及如今记者的尊严问题时说,全世界大部分的国家新闻从业者的收入水准都排中下。但新闻人领三份工资,第一份是物资工资,养家糊口;第二份是情感工资,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事情;第三份是精神工资,是一种信仰,相信新闻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而且不会让人生枯燥。短跑的时候,可能靠的是物质工资,中长跑的时候要靠情感工资,能够长跑的时候,一定是靠精神工资,否则支撑不下去。

论毅力范文第4篇

两汉和南北朝时期两汉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亦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的“自序”是关于传统医学伦理学的经典文献。其对于医学的宗旨和医学的道德规范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治病应不分贫富贵贱,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的一门科学。“自序”中指出医者当“精究方术”并“爱人知人”。张仲景在自序中不但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处于战乱和瘟疫中困苦百姓的充分同情,也表达了对“不留神医药”“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医疗作风的强烈谴责。南北朝时期,医界对医德颇为重视。南朝梁文帝《劝医论》云:“天地之中,唯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充分尊重了人的生命价值,要求医者当“研精之理,考核儒宗”“终夜讲习”“方称硕学”,并充分认可医者救人一命的功德。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关于传统医学伦理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当属药王孙思邈,其代表作《千金方》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医学伦理学思想的内涵,并逐渐使之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体系[4]。最为经典的论述就在于开篇的“大医习业第一”和“大医精诚第二”。其中“大医习业第一”指出:“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出了要成为大医必须拥有“仁义”“慈悲”之德。“大医精诚第二”则强调医者必须具备“精”和“诚”。“精”即精湛的医术,“诚”即高尚的医德。孙真人认为习医者当首先具备“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病患当“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其次治病之时“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者方可为“大医”,而孙思邈即被公认为“精诚大医”。如今,孙真人的“大医精诚”篇章已经成为中医习医者必须通诵的经典篇章,已然成为医德的衡量标准。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化,同时又发展了一些新的观念。张杲《医说》的“医药之难”“医不贪色”“治病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等篇章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寇宗爽的《医家八要》、林逋的《省心录•论医》等对医德规范均有详细论述,反映了该时期对于医学伦理学思想的理论和教育已经日趋完善。金元四大家进一步发展了医学伦理学的新观点,突出表现为关心人民疾苦、不计名利和回报的高尚情操,遵古不泥古的创新精神以及敢于实践、反对封建迷信的科学态度等。例如,刘完素《保命集•原道论》云:“主性命者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认为人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天数命定”,这种思想尊重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新发展。

传统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成熟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又进入了一个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传统医学伦理学思想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明代裴一中在《言医•序》中云:“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衣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提出了习医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才能及德行,并认为医属于神圣的行业,不能随随便便去从事,这种思想与《内经》“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思想极其接近。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本草学巨著,它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谬误,指出了服食丹药的害处,从而否定了历朝历代妄图服食丹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错误做法。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医德守则《五戒十要》,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另外,李中梓的《内经治要》《医宗必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徐春甫的《古今医统》,龚廷贤的《医家十要》,李木延的《习医规格》均对医学伦理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治病》中详细论述了医者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该书的特色在于一改以往医家“五戒十要”箴言式的的说教传统,而代之以临床四诊、八纲辨证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容易发生的错误以及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而称之为“医门法律”。这种把医学伦理学思想贯穿于临床实践中的做法被后人归纳为“临床伦理学”,属于伦理学史上的一大突破[5-6]。

讨论

论毅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司法;利益衡量;方法论;司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118-02

一、利益承载法治的未来建构

利益是法治中最普遍的、最常见的事物。利益不仅贯穿于法治的整个过程,而且它还融合于法治系统的各个方面。法治的完善和法律体系的建构需要一个逻辑基点,并且这个逻辑基点须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代表着抽象的、矛盾的事物,此逻辑基点就是利益。利益是导致一切人类社会矛盾的萌芽或“诱因”,社会的发展进步总与利益的保护与实现相伴。法治作为人类社会进化的调控手段也可以从利益角度找到它的源泉。利益承载了法治的历史又连接着法治的未来。

正因为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极其重要地位,故在利益受到损害或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时,当事人会将利益冲突的状态事实诉诸司法机关,寻求司法领域的公正裁判,使利益得到最优的保护。同时也实现了司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法官在裁判过程中会运用许多方法来适用法律,其中有一种方法被法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称为“黄金方法”,它直接影响到法官能否做出正确的司法判决,这一方法就是利益衡量。如今,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运用利益衡量方法来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已然是一种大趋势,类似的情况在我国也同样存在。西方国家法学体系中的利益衡量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梁慧星教授译作的《民法的解释与利益衡量》一书的公开出版为标志引进到我国后,我国一些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尝试将其运用在具体案件中,引起了法学界广泛的讨论。

二、利益衡量方法推动当代司法理论与实践发展

在目的法学代表人物耶林认为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社会利益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初德国法学家菲利普・赫克创立了利益法学派,主张法官的司法过程应以“利益”为核心,利益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现代的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为了实现法律的目的,就不能机械地运用法律,而是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查各种冲突的利益,并对它们加以衡量。同样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庞德受到德国利益法学派学者们的影响,创立了法律社会学派。自20世纪初以后的几十年中,该学派认为法律的作用和任务在于确立和保障各种利益或者说以最少的干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的利益。与法律社会学派同时期的,美国还出现了以大法官霍姆斯,学者弗兰克、卢埃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法学派。现实主义法学反对司法中的逻辑演绎方法,主张法律就是以法官为中心处理案情或对案件中的当事人行为的预期。该学派反对刻板遵循法律规则的方法,倡导法学应当关注司法中具体案件运用的方法和过程,应以法官的智慧和经验为准。二战前后,日本已经俸行全面西化与现代化革新运动,在法律方面受到美国和德国的影响很大,借鉴继受了大量的美国、德国法律理论和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加藤一郎教授和星野英一教授提出了利益衡量理论,并将其系统化。该理论认为法官在适用法律之前,应当先进行利益衡量。日本的利益衡量理论在日本民法解释学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日本民法解释理论的发展和民事审判实务的开展。

随着利益衡量应用的移植,对这一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也从未停歇过。并且,它作为法学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有日益完善,快速扩充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被公认的实践应用性很强的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此之前,中国国内几乎没有以“司法利益衡量”为题的文献和专著。到了21世纪,国内对司法中的利益衡量开始关注度逐步升温,仅2015年当年,中国知网上的以利益衡量为篇名的论文有40篇,在摘要中包括利益衡量相关内容的文章有149篇。这种发展状况可见一斑,体现了我国法学领域对司法中的利益衡量的研究热情,以及利益衡量理论的发展活力与广阔拓展空间。

三、利益衡量的方法论意义

就我国范围而言,近年来法律方法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法律方法体系的层次更加细化,并且法律方法内容在法律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下走向成熟,绝大多数的法律方法都日臻完善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法律方法是法律的研究、表达和实践的方式和路径。法律方法是遵循特定的方式来回答法律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所以它必然要与司法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才会将其实践价值展示出来,可见法律方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极其重要地位,其实践性的特征可谓是不言自明。利益衡量作为法律方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不仅自身研究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可谓是今非昔比。就法律方法体系而言,利益衡量是以司法判断的实质合理性为首要的价值追求,而其他具体的法律方法从其自身的特征来看,均不以追求司法判断的实质合理性为首要的价值目标。例如法律解释是司法者在具体适用法律时对法律规定所进行的旨在使法律文本与案件事实产生明确指向和关联的司法作业。法律论证是对作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所作的证明。法律推理是从已知的前提推导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法律发现则是司法者准确找寻出适用于某个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规范。这些方法运行模式各具特点,但却都有追求形式逻辑合理性的共同倾向,往往忽视对于实质合理性的考量,从而往往会使司法判断偏离实质合理性的价值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利益衡量方法在司法理论中的运用有其显著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

四、利益衡量的司法实践意义

司法过程不可回避利益问题,司法就是对利益的一种保障和分配机制。虽然司法中会运用到不同的方法去实现司法的目标,但司法过程总是伴随着对利益安排和调控,这就需要在司法中运用多种法律方法对相互冲突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益衡量以其追求的利益公平、道德考量的实质正义为首要目标,实现司法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并对司法裁判结果进行了优化,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利益衡量作为司法实践中的黄金方法,它是法律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充满了活力,具有极强的适用能力,它的发展也同时增强了整个司法应用体系的活力。无论是依据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则还是宽泛的法律原则,利益衡量是在这个场域内进行的专业性活动,并且运用了多种灵活的方式。法官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将案件事实的认定与法律的适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针对具体个案所可能适用的法律规范涉及的利益调整范围进行的评估和综合考量,避免了法律适用的僵化。

参考文献:

[1]王成礼.法治的均衡分析[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10.

[2]沈志先,黄祥青.法律方法论[M].法律出版社,2012:271.

[3]中国知网[DB/OL] .http://.cn/Article/CDMD, 2015-12-29.

相关期刊更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教育厅

翠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

中国法医学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