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端都要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以及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将莫比乌斯带、20棵树的植树问题等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利用专题网站作为内容载体、以便携式笔记本与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硬件支撑进行教学的。学生使用便携式笔记本,笔记本中有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作的专题网站,网站中蕴涵了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以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本节课的内容。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渴望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他们的思维水平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四年级学生能熟练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打字速度较快。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思维的提升搭建桥梁。

教学目标:

1 布置“小区绿化”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 经历构想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能够利用学习工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策略:

1 以问题驱动,凸显信息技术对探究性、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本节课中布置小区绿化的学习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有多个场景须要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有选择性地去做,这样就突出了个性化。同时,学生在完成每个问题时都要利用学件进行探究操作,及时保存各种探究方案,还可以利用专题网站中相应的学习工具进行辅助学习,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撑作用,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在做中解决问题。

2 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工具,凸显数字化技术在提升信息素养方面的价值。例如提供丰富的专题资料库、互联网站,引导学生搜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从中甄选有效的信息并合理应用。而在问题解决的困难之处提供启迪思维的学习工具,以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有效评价与交流,凸显网络技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支撑。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自我评价情况可以实时地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师机,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动态调节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站中的“师生互动”栏目在课下实现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体现课堂的延伸与发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我们知道了在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时,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些规律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应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当一个小小园艺师,来绿化我们的城市吧。

一、收集资料,获得信息

在我们动手设计前,你觉得作为一个园艺师,我们须要作哪些准备呢?

学生提出问题:如哈尔滨适合种植哪些树,哪些树的成活率高,不同树木间的间距是多少等。

师:那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上网查找。

生:可以看电视,听广播……

师:就如同学们所说,我们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取信息,那么现在,在这里,我们可以――上网。好,那我们就通过互联网查找你需要的资料,以备后面使用。

学生查找资料后进行汇报,介绍从互联网或校园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可以是文字信息、图片或视频等。

(设计意图:学生一人一机,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站查找相关内容,不仅为本节课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将课内的知识有效地延伸到课外――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环保的相关知识,渗透了德育教育。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主题实践活动

1 明确活动任务

师:作了充分的准备,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信息一起到新落成的社区去看一看。在这个社区中,有这样几个项目需要我们去完成,小组内先分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动手试试看。

2 学生充分进行活动

学生讨论分工后动手操作,遇困难再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操作电脑,可以利用网站中提供的学件摆一摆,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帮助演示学习。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问题得到解决,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

3 学生汇报

(1)汇报体育场场景

在周长200米的体育场的周围均匀地插上彩旗。(彩旗间的间隔长度为整米数)每隔( )米插一面,一共插( )面。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各小组分别汇报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作补充。)

我们已经成功布置了体育场,并且想到了这个方案,再来东门看看。

(2)汇报东门场景

在小区体育场到大门有一条60米长的小路,我们一起来做一下绿化吧,要既合理又美观哟!(最多只能选择两种树木。)

第一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也是首先通过网站的植树百科找到这几种树的间距。然后我们选择了丁香树和松树。松树间距是2米,丁香树的间距是5米。我们先每隔5米种一棵丁香树,再每隔2米种一棵松树。(如图1)

师:你觉得他们小组植树方案怎么样?

生:他们小组植树的方案不太美观,后面松树种得很密。

生:这种种法很不美观,如果能穿插开种就更好了。

师:那能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吗?

第二组汇报:

生:我们通过网站的植树百科找到这几种树的间距。杨树的间距是3米,松树的间距是2米,柳树的间距是4米,丁香树的间距是5米。然后我们选择了杨树和柳树。我们都每隔5米种一棵,这样看着比较匀称美观。(如图2)

师:你能评价一下他们小组植树方案吗?

生:我觉得他们小组植树的方式比较好,树和树之间的间距也很合理。

生:他们小组这种植树方法比较美观。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小组虽然植树的间距很合理,但柳树在春天飞扬柳絮,我觉得在小区里最好不要选择柳树。

师:这个小组同学先在我们专题网站中找到了不同树木的间距,再根据间距的要求去植树,解决问题有方法、有依据,如果能像刚刚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树种的选择上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就更好了。种植的方案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做的时候能根据不同树木的间距,种植的科学合理,都是可以的。

(3)汇报公园场景(莫比乌斯带)

再到公园里看一看(出示题目):公园里要建一个儿童翻滚过山车的环形轨道,轨道上从头到尾要设置50个横梁,两个横梁之间宽2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让小朋友乘坐一圈玩的距离、尽量长的轨道。

(学生汇报1。)

生:我们把轨道连接上后,这样50个轨道横粱就有50个间距,所以用50乘2等于100米。

师:这个小组利用学习工具给我们进行了清晰的演示,并说明了原因,还有使轨道更长的设计方法吗?

(学生汇报2。)

生:因为题目说让小车运行的距离尽量长,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滑动滚动条运动演示,小车在莫比乌斯带运行就是轨道的里外两圈,因此我们组的小车运行的距离就是100乘2等于200米。

师:这个小组同学将我们以前学过的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运用到了过山车轨道设计上,真是了不起。我们看,(教师演示)将轨道一端扭转180度后与另一端连接,这样轨道就连接成了莫比乌斯带,这时小车在轨道上运行的就是里外两圈,因此小车运行的距离最长是200米。

(4)楼房场景

最后到楼房场景一起去看一看:有12棵树要种在居民楼旁边,每行种4棵,行数越多越好。

(设计意图:每一个项目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一工具软件将屏幕切换至学生画面,学生的操作演示过程就会通过大屏幕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学生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不仅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植树赏析

师:同学们,12棵树每行4棵,最多可以种6行,那20棵树每行4棵,最多可以种几行呢?这是数学史上经典的20棵树的植树问题。(教师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借助专题网站进行演示及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自我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综合运用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实际问题,你们真了不起。那么这节活动课,你的收获大吗?打开“我来设计”,点击左侧“评价我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吧!评价结束的同学输入姓名点击提交,老师就知道你的评价结果了。你如果对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体会或是建议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平台给老师留言,简老师会在课下给大家逐一回复的。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点亮幸运星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输入姓名提交后,教师就会看到每个同学每一方面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这不仅实现评价多元化,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1 让活动课“动”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学生利用电脑模拟操作,或摆学件,或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在做中解决问题,在做中有所收获。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同时,因为课堂方式的这种变革,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评价多元化。新课程倡导评价多元化,最终实现以评价促发展。本着这一理念,本节课有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的评价,比如体育场场景的设计,就是在学生输入数据后计算机自动作出的评价;有生生互评,比如东门场景设计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请别的小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来说说这个小组的方案怎么样。在学生的互评中,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交流和碰撞,从而使学生跳出仅仅是怎样植树的局限,能结合环境、气候、美观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学生的在线自我评价。教师通过查看网络反馈的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知道他们觉得自己在哪一方面收获更大些,哪一方面可能还有待加强,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今后的教学,同时还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3 课堂“综合”性的体现。

(1)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再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同时操作学习工具进行学习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信息的瞬息万变,再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加工、信息素养有了一定提高。

(2)将前面已有知识与植树问题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体育场场景,属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是将植树问题的规律迁移到插彩旗体育场的布置上。东门场景,看似在植树,但是却要让学生在做前查阅不同树木的种植间隔的相关资料,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植树,而是一种综合的,全方位考虑的植树问题。而公园场景则将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运用到过山车轨道的设计上,由楼房场景又延伸到数学史上经典的20棵树的植树问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样,这节活动课没有拘泥于植树问题本身,而是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引言:

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再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剩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玩” 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

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1:多放几个6号球。

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得力趣。

重视操作,发展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然后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设置疑问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他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0 前言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是一门包含了科技、文化以及艺术等多种知识元素的综合类学科,由于其具有学习门槛低且就业前景好等诸多优势,因此吸引了大批量的学生。然而,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弊端,很难有效的满足于新时期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标准。基于此,针对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所有相关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问题。

1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够合理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没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学生的绘画基础较好,他们对于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可以非常轻松的接受,而一些学生的绘画基础为零,因此也就很难全面理解教育者所讲述的专业知识。长此以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堂中就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完”的尴尬局面;其次,截止到目前位置,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仍然采用的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少独立的学科定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只是盲目的叠加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很难展示出此专业的独特性与应有的职业特色,无法满足于行业对复合型优秀人才的培养需求。

1.2 教学内容缺少特色

众所周知的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各个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其主要的办学特色即为凸显出人才的技能性、实用性以及职业性特点。基于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建立在当前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并没有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表现的缺少特色,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3 教学方法过于呆板

如今,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探索创新的阶段当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凸显出教学方法的个性与特色。一些教育者由于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技能轻实践、重教学轻参与以及重集体轻个性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的创造能力被严重打压。除此之外,在课堂中教育者总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由教育者所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内容,无法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十分不利于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增强。

2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型设计人才,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存质量,促进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自20世纪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就开始了不间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衍生出了各种类型的新型产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入的影响。基于此,为了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也要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技术,继而为学生打造出更为科学合理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其次,针对原有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实践课程作为本专业的重点教学环节,着重凸显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

再次,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计算机,校方要针对计算机设施的置办与升级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保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最后,进一步提高对外语课程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争取在第一时间向学生分享国际中最新的美术设计教学资料。

2.2 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来科学化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结构与知识内涵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基础,全面完善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来增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高职院校应当连同就业岗位一起来构建出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岗位培养内容,其中包括基础的技能培训、人才管理、专业培训、综合能力培训等等,争取为学生积累而更多的岗位经验,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打好基础;最后,高职院校需要找到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定位,根据职业教育的实践规律与学生的真实反映来改进教学方法,教育者还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接受情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3 建设专业化的教学课程体系

笔者在这里借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的一段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发挥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价值,教育者需要将“元认知”学习理论最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支持,切实认识到双主体在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在专业课程中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引导他们开始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首先,教育者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打消掉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畏难情绪,拿出更多的积极性来主动拖入到由教育者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例如在教授广告设计的相关课程时,教育者就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出以下的教学情境:请各位同学试想一下自己已经顺利毕业,为了顺利就业,你们需要利用专业技术来设计一份完美的“VI设计”,从而达到自我宣传的作用。在此情境中,学生会带着问题而更加专注的开展设计训练,从而将他们内心深处的设计欲望激发出来。其次,教育者还要整合一起可用资源来一到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授有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主题:“争做绿色材料宣传大使”。每位学生都需要相机一切办法来完成此次设计,并将废纸、废金属以及废塑料等作为自己的涉及原材料,同时结合设计主题来展开研究讨论。教育者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通过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鲍艳.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艺术教育,2013(07):143.

[2] 欧阳旭霞,李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67.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一、与学习生活相结合,问题情境融入学习生活

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出发,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相结合。可以利用更加生动的、直观的事物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脑海中的知识相联系,这样便于学生更能接受新鲜的事物,合理的运用并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在教学环节中,越是和学生相关的话题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越能激发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知识的学习中来。有鉴于此,教师在进行相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

举例来说,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越来越普遍,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具有非常强的诱惑力。合理的运用网络,无疑能提供学习和生活更的方便;不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沉迷网络,不仅会耽误学习,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当然,如果我们合理的将网络运用到创设问题情境中的话,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诸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网页中的图片处理时,可以通过将若干知名网站的标志收集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竞猜,比如常见的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和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许多学生肯定会知道,这样而来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将话题转向如何从以上这些优秀的网站设计中学习经验,以便自己在设计网页站标时能够更加顺手、更加成功。

诸如,在学习文件的上传和下载的课程中,可以先以要给大家玩一个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老师向学生传授如何从FTP上下载文件,并告诉学生下载下来的才能进行安装并自己动手体验游戏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以便知道如何熟练的掌握文件的上传和下载。若是有的学生因为不会下载而不能玩游戏,其他的学生便可以发挥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下载,自己也能更加熟练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因此,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老师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优势,留心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教学相结合,善于发现素材并融入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另一方面,通过轻松的、高效的教学带领学生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二、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寓情于景

由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相对而言,技术层面的讲解会十分多,所以,经常会出现教学枯燥、生搬硬套的局面。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来教学可以避免出现课程单调乏味的现象。

比如,在高中物理阶段学习的布朗运动,一般说来,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时很难理解得很透彻,可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利用计算机软件编辑动画格式的小片段,教会同学如何来生动的描绘空中悬浮颗粒的运动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复杂难懂的概念。这样一来,不仅教会了同学如何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还能帮助同学更快捷的掌握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群体行为,在课堂上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同学们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净胜和团队意识,还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要借助网络交流工具:MSN、QQ、飞信等工具,为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合作提供一个便利的舞台。

比如,在教授学生如何熟练掌握Photoshop软件处理时,可以给一个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让同学们对其背景、文字进行一定的处理,使之符合老师的要求。在处理图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每一个小组负责处理图片的一部分,同时又分组进行PK。不同的小组之间即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每个小组完成各自的作业后,可以由其他小组和老师进行点评,这也是一个互相提高的过程。

在创设互的问题情境过程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全面的、更清晰的看待问题。

小结:

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科学合理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工作。

1.要清晰的知道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是为了有机的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一定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相结合起来。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实际,要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阅历等。3.问题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言而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的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一定要注意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更高效的学会科学文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邓杰,冯锐.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 实效体验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数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欣喜的同时也有隐隐的忧虑:课堂上的讨论、探究、合作变味。互动生成等同于信马由缰,尊重等同于放纵,自主等同于自由。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常常碰到美好的预期目的和糟糕的实际操作背道而驰的结局。于是有的教师担心驾驭不了课堂教学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是匆匆开头草草收场。为此,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是怎样提高探究性学习的绩效问题的。

一、适时切入,让探究活动找准最佳时机。

教学片段

师:(在3月12日植树节的情景创设下引出新课)数学广角 植树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c:理解“间隔”是什么意思?(用张开的五指帮助理解)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20 +2=22(棵)

方法三:100÷5=20(棵)200+1=21(棵)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独立思考。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学生产生出三种解法,已经引出了矛盾冲突,此时让学生作为“探究者”的身份去积极参加到数学活动中去,是最佳时刻。

二、明确目标,让探究活动层次分明。(教学片段)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的一张小组合作记录表。

探究、实践活动记录

1、 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植树问题中“ 两端都种”的情况

2、我们的探究方案是这样设计的:

(画图区域)

3、通过探究、观察收集我们的发现是:

2段3棵3段4棵4段5棵5段6棵……

4、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两端要种:棵树=段数

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不去组织,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必定是不少学生无从适从,实际上蜕变成学生主体的自由放任。这张小组合作的记录表就让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流程使学生在合作中有的放矢,层次清楚。节约不少的教学时间。

三、重组教材,丰富了体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