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效;语文课堂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文本细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404541)研究成果
G633.3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关于语言、语法、内容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阅读文本的结构、语言、语境、情感等进行细节上的分析,使学生获得个性的体验和真实的感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培养学生感悟语境、重视对比、捕捉语言冲突、抓住文章留白,使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一个文学术语,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分析,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和阅读教学上,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文本中的意境,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二.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细读的对象是阅读的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关键词、剖析文章结构、把握文本的细节点,从文章的脉络、发展和前因后果,甚至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整体分析文本,使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进行全面认知,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阅读流程、创设阅读问题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联想,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文本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内容,学生要通过已有的语言、语法、和内容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来解读文本,就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文字表面,要揣摩语言中隐含的丰富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字、词、句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剖析文本的组织结构,挖掘语言的多层内涵,不仅使学生学会阅读,并且爱上阅读。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章篇篇经典,蕴含了作者言语的用心,它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能力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涵咏文本,从语言文字、言语表达和文本架构上去体会作品意蕴、走入作者内心世界,达到与文本对话,感受文章之美的享受。 “阅读时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文本细读能使学生感受语境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留白之美,能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作者的共鸣,能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策略
1.从语境入手,把握文章细节
语境包括上下文、口语的前后语等语言因素,也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社会文化背景等非语言因素。不同的语境,人物话语形式、风格有所不同,利于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开门见山直接表述,而是采用一些词语和细节把情感蕴含其中。教师要想成功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必须从语境入手,宏观把握,微观细读,整体领悟,把握细节,才能够使学生发掘出文章的精髓,发现文章的魅力,领悟文章的美感,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孔乙己》一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不符合语法,但是在特定的语境里,表现出了作者由不确定到确定的一个推测。
2.从比较入手,领悟作者思想
比^阅读是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多种阅读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的比较阅读,会展现出阅读的多元化,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有何关联?学生如何来体会文本的情感?学生课堂讨论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体现的是儿童无拘无束的成长和枯燥陈腐的封建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另一种认为百草园反映儿童对大自然的感受,三味书屋反映学习期的感受。显然比较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触摸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了学生语言素养。
3.从语言入手,推敲文字意蕴
语文的教学首要是语言的教学,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而文本细读更离不开对文字的“咬文嚼字”。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可见语言的推敲功夫历来是作品中的神来之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都被奉为文字推敲的的典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更见作者呕心推敲之风范。特级教师王崧舟也对文本细读有独到的见解“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离不开字、词、句的品味和鉴赏,离不开语法、句式的把握,只有从语言入手,才能推敲出作品的意蕴。
4.从留白入手,体会文本内涵
文学作品有时不能直抒胸臆,很多地方需要婉转含蓄,甚至专门要留下一些艺术“空白”。这种技巧也见于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可以起到“无画处皆是妙镜”的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台阶》一文结尾,父亲说了一句“这人怎么了?”作者后面补充了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处留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是作者对父亲热爱、敬仰掺杂着同情的情绪。由此可见,留白的艺术处理,可以使难以言说、难以言明的内容在读者参与填补中得到完善的表现,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征.追求文本细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13 (29)
[2]田新强.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J].语文教学之友.2015(12)
一、课本剧的教学功能
《高中语文新课改改革纲要》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实质是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终生的发展。而课本剧这种简单的形式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特别是教材中所选的中外戏剧剧本等为内容,在课堂表演故事情节、小品或小型话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做的最好表现形式就是表演课本剧,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还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编排课本剧的步骤和要求
1、认真学习“剧本”揣摩“角色”。要演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其知背景、熟内容、明主题、识性格,细心揣摩人物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潜台词的语言,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资料,多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容易把握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为后一步的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2、矛盾冲突前台化。写戏须先找矛盾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有戏。戏剧不是平板的叙述,而是随时可能发生矛盾、碰出火花来,令人心动,在最后才解决矛盾。“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改编小说为课本剧的关键就是抓住作品中人物间的最集中、最尖锐的矛盾,围绕矛盾展开剧情。在众多矛盾焦点中,要使主要矛盾凸现出来,走向前台。受教室舞台和学生为主体观众的制约,入戏的冲突很重要,一般要求从危机开场,要一下子跳到最紧张的斗争中去。对于过去有关情节只作回叙成分融入到剧情当前发展中。在舞台上,以现在为主,过去为次,过去只起推动现在剧情的作用。
比如改编《祝福》时,从许许多多的矛盾中,应该选择矛盾最集中的——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作为切入点:
鲁四老爷(高声)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疑惑)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鲁四老爷(低头冷冷地)祥林嫂,这个东西。死啦。
我(脸变色)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
鲁四老爷(漠不关心地)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在此基础上再依照小说本身的结构采用倒叙式改写;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到被婆婆抓回,祥林嫂再到鲁镇的进程来组织内容。这样把最尖锐的冲突最直接的暴露在观众面前。为了表演的需要,可以对矛盾冲突做艺术性的夸大,只表现其中最有趣的因素,删去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
3、提炼台词,生动演绎。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排剧本时,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和揣摩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动作。如《雷雨》第四幕的编排,周朴园的语言和动作就应当显得冷酷、虚伪、残忍、傲慢,鲁侍萍的语言和动作就应当显得善良、坚强,繁漪就应该是傲慢、大方、内心苦痛等。还有人物的矛盾冲突,进而在其他人表演的同时其他人的表情、神态。还是这一幕当繁漪指责周萍的时候,四凤、周朴园、周冲等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神态等。
4、选配音乐,制作道具。恰当的背景音乐和道具能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但是选配音乐能更好地突出情节,更好地表现矛盾冲突。如编演《茶馆》时,在开始设置了京味十足的京韵大鼓的背景音乐及茶馆嘈杂的说话声吆喝声等,准备了小桌、藤椅、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等道具,准备或自制了符合那个时代的演员的长袍、瓜皮帽、长辫等服饰,这样能使课本剧有声有色,把观众带到那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5、排练揣摩,演出到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准备好后老师要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角度给予点评,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角色,把握到位。
6、赏析提升,把握到位。当学生排练一段时间后,让学生静下心来重新揣摩课本,翻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本课外内容,完善角色,把没一个角色演出到位。
三、课本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编演课本剧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经历更需要热情的活动,但是编演课本剧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于他们的成长百利无一害。
1、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爱评论和争论,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2、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倘能挖掘新奇的东西,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关键词:消极 渺茫 积极 等待 精神状态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作品的意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抓住主要意象来迅速理解作品意蕴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此文就以等待为例,说明如何抓住主要意象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生命中怎能没有期盼、等待,“等待”的状态不同,生命的内蕴也就不同。“等待”作为人本真的生命状态,高中语文课本中借“等待”揭示人不同生命内蕴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梳理、品味。
一.目标明确的“消极等待”带给人孤寂、悲凉。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闺怨诗,游子、征夫长年奔波在外,闺中愁绪满怀。她们在月满西楼中翘首期待,在芳草萋萋时凝神远望,在花开花落中临风洒泪。夜深沉,锦衾凉,一腔幽怨有谁知,借鸿雁传书,盼青鸟殷勤。生命在等待中流逝,等待中警觉到岁月无情,容颜如晚春花儿纷纷凋谢。由于时代的局限,妇女生活拘限于故土家园,她们等待夫君归来也只能是消极等待,等待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生命的孤寂与沉重,她们的生命状态也因等待而充满悲凉意蕴。沈从文的《边城》节选部分中少女翠翠在自然的滋润下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的生命也就处于“等待”状态,等待那美妙柔情的来临。等待中有几许甜蜜,但更多的是无法把握命运的忧惧与孤寂。当傩送出走后,她的等待也随之无边无际,等待中的孤寂更为深重。消极等待中弥漫着浓浓的孤寂悲凉意蕴。
二.前途渺茫的等待给人的是无聊、空虚以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失去了生活目标、人生信仰,无所事事,生命只剩下等待,等待着什么他们也不清楚,前途是渺茫的。渺茫的等待带给他们百无聊赖。但活着就得有所等待,否则,还有什么活下去的意义呢?渺茫、无聊的等待使生命如风吹浪打的的浮萍,轻如鸿毛。在渺茫的等待中直接体验到时光的流逝,体验着苦闷和迷茫,这种毫无内蕴的生命状态人生怎能承受。这部戏剧表现了现代人在发生信仰危机,即他们心中的“上帝死亡”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类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精神动力是那么荒谬,那样不堪一击。旧的信仰崩溃了,新的信仰还没有找到,人类彷徨四顾,不知何去何从,在精神的荒漠中只能等待。等待那个虚无缥缈的戈多,现代文学作品对此都有表现。
三.积极的等待使生命绚烂而热烈。
等待是生命的基本状态,人生应有等待,不但目标要明确,而且应积极主动的追求等待的目标。屈原一生等待着楚国的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等待实现理想的路是漫长而坎坷,但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中国儒家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中国读书人大都以天下为己任,相信人生应到中流击水,正如李白一样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读书人大都壮志难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痛苦,甚至一时的绝望,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总相信只要等待,人生有朝一日定会光明灿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此类诗歌有屈原的《离骚》、古诗十九首中的《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李白的《将进酒》,另外还有陆游、辛弃疾、苏轼等人的诗篇,以及好多现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基调昂扬,虽然中间杂有哀怨、忧愤、低沉、悲凉。但正如一曲交响曲,主基调是高亢的,只是中间也涌动着各种小调,而这正是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在积极主动的探求等待中,因各种客观现实因素的制约及本身的局限,等待目标实现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人们自然会体会到各种复杂情绪。但读这些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人生的绚烂热烈,体味到人生的壮烈、深沉、催人奋进。其中像曹操这样的政治家,他的诗歌慷慨深沉,回肠荡气。
四.等待的目标有高下之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妇等待着他们心目中远行的人儿,屈原等待着楚国的富强,李白等待着诗酒风流中辅佐君王功成身退的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世世代代等待着清明的政治,丰衣足食,等待着儿女争气,能自立门户,幸福的度过一生;对于像曹操那样的政治家他等待的就是四海一统,天下太平。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等待的目标也就有高低之分。现代人生活于商业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社会生存,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身心会受到很大的束缚,面对这些束缚,只有极少数人能沉着应对,在夹缝中获得暂时的自由。大多数人在等待身心自由的路途中,严酷的现实使他们身心憔悴,甚至连梦也挤掉了。置身于这无梦的荒原般的现实,在等待中反而“异化”为非人。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的那只甲虫,荒诞不经的情节设置其实揭示了现代人的真实处境。
总之,等待作为人的基本生命状态,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对等待的不同状态及不同状态带给人类心理的影响都有所表现。组织学生比较研究这些相关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课程;学本课堂;语文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课题“语用视角下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编号:2015JK11-L09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08-02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由于认识的模糊与交错,我们的课堂仍没能突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束缚,没能实现“以学为核心”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它不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始终坚持学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根本旨归。站在语文课程的教学高度,以此来审视学本课堂教学,有着属于自身的意蕴向度和实践意义。
一、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遵循的价值向度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站在语文的高度,也就站在了语文课程的高度,以此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更需要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能言善辩的口才,更需要文通字顺的书面表达能力;不仅需要单方面的才能,更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我们的课堂应当让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对此,笔者认为: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以及人的发展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学本课堂必须遵循的价值向度。
二、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教会学生学习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也就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学本课堂追寻的美好愿景。叶圣陶先生曾经描述过这种愿景。他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教会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教会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按叶老所示,语文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和自能作文。培养这种能力,达到这种愿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下列三点尤为重要:
1. 把握学情,让学习真实发生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首先就要站在儿童学的高度。衡量儿童学的高度,那就是学情,这是教学的立足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知多与知少,浅知与深知,真知与假知,正知与偏知,苦知与乐知等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一切正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它影响着教学的成效。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差异;课堂,绝不是少数学生展示的平台,而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学习场地;课堂,绝不是教师作秀的舞台,而是学生提升素养的“练兵场”。一位老师执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上课伊始,他不是从学生已知的热萑胧郑而是引导学生从预设的两个问题按部就班展开教学:“什么是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殊不知,互联网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再陌生,它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因此,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毫无兴趣。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巧妙利用课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要寻找学生学习上的盲点,发现学习上的弱点,利用好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教学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
2. 优化学程,让学习扎实推进
传统的教学,教师主宰课堂,把原本充满探索与创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告诉”。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在当前的课堂上还普遍存在。在语文课堂上,具体地表现为“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要优化学习过程,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课堂要“让学于生”,教师要“助力于学”。课堂按照“自学――互学――导学――展学”的步骤扎实推进。其次,课堂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是一个“慢”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领悟能力不是一点就透的,它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请看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两个名字》教学片断:
师:(拿起一本语文书)我有一本语文书。
生:(拿起自己的语文书)我也有一本语文书。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本语文书。
师:(指着自己的鼻子)我有一个鼻子。
生:(也指着自己的鼻子)我也有一个鼻子。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鼻子。
师:(指着自己的眼睛)我有一双眼睛。
生:(也指着自己的眼睛)我也有一双眼睛。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双眼睛。
师:(指着自己的嘴巴)我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生:(也指着自己的嘴巴)我也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师:好,现在你说,我再说,你要说我有的。
生: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长大可以做医生。
师:哦,你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可以培养出很多很多优秀的学生。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生: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师:我也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家庭。(走向另一个学生)
生:我有一颗爱心。
师:我也有一颗爱心。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
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的言语能力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效,更要关注学习的整个过程。
3. 习得方法,让学习取得实效
教学虽倡导教无定法,但我认为必须有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写法”。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崔峦先生也指出,“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法是从研究文本的表达中来,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在形式表达上独有的特质。例如《司马迁发愤写》(苏教版教材五下)这一课,作者没有按照常规的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上刻画人物,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了司马迁受宫刑后内心的想法: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教学就要抓住特有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体会情感,习得表达方法。方法从言语的实践中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读,在写中学会写,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发现言语表达的规律和习得言语运用之妙。当前课堂教学套路,大多是随文而教,教师见到生字教生字,见到句子教句子,见到比喻教比喻,见到拟人教拟人。这种以文本内容为板块的设计,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出随意性和碎片化。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不再以课文内容来组织教学,而以主要的言语实践来设计学习活动板块,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慢慢提升。
三、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扎根语用实践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聚焦W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十分重要,然而它的内涵却又非常丰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都是语文素养。哪些才是核心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是言语能力。因为其他修养皆可以依附在言语能力上来发展。而言语能力形成有三个标识:言语积累、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要提升言语能力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丰富言语的积累
言语积累,是语文素养的根基。根基厚了,将来才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积累多了,言语特点和言语规律自然就积淀下来,化为了自己的言语经验。少学如胶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5~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趁着年少,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书。除了国学经典和经典诗文,还要引导学生看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因为这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 注重思维的训练
好的课堂一定会呈现出很好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离不开思维训练。在语文课堂里,既要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更要重视形象思维训练。而言语能力的提高、言语智慧的发展与思维训练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逻辑思维强的人,语言表达必然深刻、有条理;形象思维好的人,语言表达必然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问题,是情感的导火索,是思维的催化剂。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善于解决问题。学本的课堂,是一个问学课堂。在问中学,在学中问,以问启思,以问促思。课堂一定要走向语言与思维共舞,情感与素养共生的美好境界。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整节课引导学生就围绕一个问题来加以探究――林冲的为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是哪个字?学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才发现是“温、良、恭、谦、让”中的“让”字。
3. 强化言语的运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言语的运用能力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凭借文本资源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本课堂特别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用观,认识到扎扎实实的字词学习是语用,绘声绘色的课文朗读是语用,恰到好处的练笔补白也是语用。课堂要给学生营造言语运用的氛围,搭建言语运用的平台,创造言语表达的时机,通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言语表达规则,习得言语运用本领,创生出更富表现力的言语方式和言语形式。强化言语运用,并不是摒弃文本的内容。言语训练离不开言语内容。言语训练要植根于文本内容的土壤,不能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
站在语文及语文课程的高度关照学本课堂的实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让学本课堂聚焦核心素养,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创生言语表达的智慧,使学本课堂的意蕴更丰盈,内涵更深刻,逐步抵达高远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为关怀;高校;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F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98-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而当今信息的多样化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各种问题。如今,面对的问题是:首先现今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因为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对问题的思考都不到位。造成了片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就是大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重视。当今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个性都比较自主。简单说,就是个性鲜明。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很正确,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形式太多单一,而且有太多的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而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学生本身的忽略,高校只是单纯地把要讲解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性格以及思想状态,所以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所谓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哲学价值论概念,而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与任何事物相比,无论是神还是物,人都是更重要的、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这一道理,就如我们的口号“学校教育,学生为本”一样,在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就更不能脱离学生。其次,还有“人文关怀”。它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之“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学生就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如果在教学中没有人文关怀的话,学校就会不了解学生思想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甚至是不尊重学生的看法。如若这样的话,高校怎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好学生呢?其实无论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也罢,无论哪种措施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上理论,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考虑问题时要充分注意学生们的反应。只有明白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更好地将课程进行下去。而在讲课时,学生们的直接反应就是最好的反馈。要是忽略这一点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讲的话,就会造成讲解与学生的脱节。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的以“学生”为本才行。其次,在课程进行之前,对于要讲解的内容要做到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人云亦云的讲课。要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情况。对于要讲解的内容要想想学生会怎么看,要想想自己真正想要学生学会什么等等。这些都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前考虑好。如果不做这些准备的话,就无法与学生成功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以上的这些步骤,也可以说成是老师要认真地备课,只不过备课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好好地考虑到学生这一方的上课状态。只有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真地贯彻“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让当今大学生有更高的思想上的觉悟。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身边大学生思想品质中的闪光点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无论学生的年龄是多大,不管他是80后还是90后,任何时候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的存在,使得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混乱,为人处世上也多了许多的不确定。这时候,老师就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老师关注身边学生在思想品质中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正确的处事方式给予积极的肯定。这也是从某种方面肯定了学生的价值观,加强了“以人为本”教学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老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想让学生们听得用心,那么讲解的内容就应该生动活泼,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加强人文气息来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讲解比较枯燥,讲解的时候,如果以身边学生的真实事迹入手,就可以让学生们以同龄人的感受来看待问题,所以更容易获得学生们思想上的共鸣。这样,会使得教学中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树立人本理念,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一个人真的强大并不是身体上的健壮,而是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进行,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讲座。这样,学生们一旦思想上有了什么烦恼,即使不告诉别人,也可以有一个指南针,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处,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通过与人沟通,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人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加强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们思想上的觉悟。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学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会感觉到自己在被学校时刻关心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方法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会使“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加强。所以高校们应当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
(三)增加教学实践活动,使人文观念深入人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教学实践。所以,要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气息,就必须进行教学实践。不可否认,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实践的形式更容易使学生们接受。因此,要是在教学实践中注入人文观念的话,在师生的心理就会加强对于上人文观念的理解。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于教学实践的重视,教学实践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让学生们就一社会现象排话剧,或者是辩论会,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用大量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来吸引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增添教学中的人文气息;学生们会更觉得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与自己息息相关,进而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这时候的行为就加强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因为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学校对自己的关注。这时候,学校的“以人为本”也将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人文观念将会深入学生们的心。同时,学生们的直接反应,使老师们会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他们也会更加关注所谓的人文关怀。这样,人文观念将会得到全体师生的关注,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成功。
(四)与学生一起讨论某些道德观点,加强人文关怀
所谓的人文关怀到底是什么?不否认,许多大学生都不太了解。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师生沟通不顺利的问题:所以,为了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老师们就应该从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上入手。首先,就是了解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老师们除了靠平时观察,还可以围绕某一道德展现观点,展开讨论。比如,曾有一老师在讲授“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这一道德观点时,通过班级学生的讨论,了解到大学生对自私的本体论认识的全面内容。讨论中,有的认为自私的观念是先天的,无法改变;有的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世界上不存在大公无私的人;有的将人们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有的认为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决定了人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有的认为自私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是人品问题,有的人自私,有的人无私等。这一事件就成功地加强了教学中的人文气息。首先,这些各种各样的观点扩大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视野,并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其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们了解到了学生们的差异性,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也使的同学们注意到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观点,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老师这样做的同时,学生们也会在无形中加强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由此可见,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是可以通过以上过程而得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