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板栗;结果母枝;短截
中图分类号 S6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73-01
板栗修剪是板栗树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目前,宽城县板栗修剪一直采用以疏为主的修剪方法,即疏除鱼刺枝、过密枝,适当保留结果枝。采用这种传统的修剪方法,很容易使结果部位不断外移,栗树内膛光秃,树体生长越来越高大,不利于修剪,单位面积结果母枝数量相对减少,造成产量较低[1]。为此,2004—2011年在宽城县西岔沟村栗园采用对结果母枝适当短截的方法,对3个板栗品种的修剪反应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河北省宽城县西岔沟村东山板栗园,栗园为山地栗园,面积为13.33 hm2,树龄为10年,株行距为3 m×3 m。主要品种有大板红、燕红、燕山早丰和王厂沟等。
1.2 试验方法
在栗园中选出3个优势树种,分别为大板红、王厂沟和107。每个树种在同一水平撩壕上,在土肥水管理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选出处理树和对照树。对照树:按照传统的常规修剪方法,疏掉母枝下的细弱枝(即鱼刺码),每平方米保留一定的结果母枝;处理树:按照对结果母枝适当短截的修剪方法。春季修剪后,夏、秋季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数据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1.2.1 回缩。对传统修剪的板栗树进行改造。多年生枝组,对大枝顶端逐年回缩,利用短截后的结果母枝以及修剪后大枝下部隐芽萌发的徒长枝复壮,培养新的结果枝组,降低结果层高度,达到连续更新不影响产量的目的[2]。
1.2.2 疏枝。疏除过密的大枝、交叉枝、重叠枝,把细弱的、开花不结果的、只长叶不结果的“鱼刺码”去掉,以使养分集中,利于形成棒锤码。把棒锤码以下的“鸡爪码”去掉,使之能连续结果,调整树体结构,均衡营养。去除病虫枝、干枝,减少雄花消耗营养,以便集中营养达到高产。
1.2.3 保留。留足结果母枝,即生长健壮、顶端有饱满混合芽、次年能抽枝开花结果的枝条[3]。结果母枝,可以五留二、三留二,剪去长势最强的及最弱的枝条,较强的短截或保留结果,按8~12个/m2选留健壮一年生枝作为结果母枝,健壮枝标准为节间短、斜生、长度在40 cm左右、粗度为0.6 cm以上。上年回缩部位抽生的过长枝未经摘心处理,继续培养,不选作健壮枝。
1.2.4 短截。对发育枝的修剪,长度在50 cm以上的,如作为骨干枝培养可留40~50 cm短截,如培养枝组,可留20~30 cm短截。
对树冠内膛的徒长枝,应及时短截控制。一般留5~7个芽短截,促其发生分枝,形成结果母枝。徒长枝可分为2种,一种是节间短、粗壮且顶芽饱满,一般2~3年即可结果的“果娃枝”。另一种是节间长、下粗上细且顶芽不充实的“水娃枝”。修剪时要去掉“水娃枝”,保留“果娃枝”。一般选留斜生的徒长枝,可通过夏季摘心和冬季短截的办法促生分枝,然后在分枝处回缩,挖心去顶,改变徒长枝高度,变成水平生长,逐渐培养成枝组。
结果树在保留足够的健壮母枝的前提下,依据树体的强弱对部分结果母枝进行短截。对强壮树适当少截,对弱树适当多截,留作预备枝,来年作为结果母枝,当年保留的结果母枝,抽生结果枝结果后,第2年保留或疏除。一般截一留一,短截的结果母枝剪留3~4个芽,来年作为结果母枝。当年结果母枝结果后,第2年保留或疏除。实践中发现,粗度在0.6 cm以上的,在土肥水和树势较好的情况下,当年也能抽生结果枝结果。短截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树冠生长,避免内膛光秃,第2年培养成结果母枝[4-6]。
2 结果与分析
对各品种的单株进行调查,包括板栗的树高、干粗、冠幅、结果母枝个数、结果母枝平均粗度、每个结果母枝抽生的结果枝数和每个结果枝栗蓬数,取其平均值,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各品种对结果母枝短截后反应一样,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母枝较多,粗度大,结果母枝抽生的结果枝多,每个结果枝上的蓬数也多。
3 结论与讨论
板栗采用短截修剪法,可有效控制树体无效生长,节省养分,降低结果部位,增加产量。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板栗的花芽分化不仅在枝条前端,前期生理分化在枝条的后部也可发生,只是前端芽体在顶端优势的作用下,抑制了下部芽体后期的分化和萌发,在修剪上如果剪去前段枝条,后部仍可完成后期花芽分化,继续结果。实践证明,试验果园采用短截修剪法,以十二年生板栗树为例,采用此修剪方法后,不仅控制了板栗树冠的过高生长,而且单株产量由原来的2.5 kg变为4.0 kg,效果非常明显。
4 参考文献
[1] 毛仪伦.板栗修剪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3(9):17-18.
[2] 冯达,查天山,杨斌,等.板栗修剪技术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3(3):31-33.
[3] 吴桂林,王福平,朱本红,等.山地板栗修剪效应试验[J].陕西林业科技,1999(1):19-22.
[4] 杨斌.板栗不同施肥时间和施肥量的对比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1):26-28.
关键词:VPLS;伪线;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2-02
随着近年来以太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城域网中的广泛引用,如何实现同一局域网中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的网络互联,基于MPLS和以太网技术的二层VPN技术VPLS(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s)应运而生。
一、VPLS网络结构
VPLS(Virtual Private Switched Network Service,虚拟专用交换网服务)能够实现多点到多点的VPN组网,为地理上分散的客户站点提供多点互连,使它们好像连接在一个局域网上。VPLS网络结构主要包括用户边界网络设备(CE,Custom Edge)、运营商边界网络设备(PE,Provider Edge)和运营商核心设备(P,Provider),其中CE通过接入链路(AC,Attachment Circuit)与PE设备连接,在PE之间建立公网隧道,并在P设备上完成基本的MPLS转发,然后在各PE上创建虚拟交换实例(VSI,Visual Switch Instance),并在VSI内配置伪线(PW,Pseudo Wire),同时要求在所有PE之间建立全连接的PW。
二、VPLS实现原理
VPLS技术通过在属于VPLS网络的所有PE间建立PW,采用两层标签封装用户的二层报文,其中外层标签(隧道标签)用于标识公网LSP隧道,使报文穿越MPLS骨干网到达对端PE;内层标签(伪线标签)用于标识PE上的特定PW实例。通过在出口PE上查询该PW所属的VPLS实例的转发表,根据查找到的结果将穿越VPN的用户二层报文转发给CE,从而实现同一VPN不同站点的互访。由此可见,VPLS的实现包括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两部分。
1.控制平面。控制平面主要完成成员发现和信令机制过程。其中成员发现是完成同一VPLS实例下所有其他PE的查询操作,可以通过手工配置的方式实现,也可以使用BGP协议来实现成员的自动发现。信令机制是完成同一VPLS实例下所有PE之间PW的建立、维护和拆除,可以通过LDP或者BGP协议来实现。
2.数据平面。数据平面主要完成用户二层报文转发和封装过程。从AC或者PW虚接口接收到的数据帧,根据该虚接口来确定所属的VPLS实例,所有虚接口均在该VPLS实例下进行虚拟二层网桥交换。报文封装:VPLS采用的是IETF PWE3工作组所定义的伪线封装格式,通过PW对客户以太网帧进行封装。每个VPLS实例的以太网流量都由单独的PW进行转发,而PW则由MPLS LSP进行承载,每条LSP可以承载多条PW。报文转发:如图1所示,通过用户1发往用户2的VPN报文流向来说明其转发过程,假设之前已经用过BGP/LDP协议建立了公网LSP和PW,并在PE1和PE2分别建立了相关的FIB1和FIB2。具体步骤如下:①用户1发送给用户2的报文首先到达PE1,PE1根据所收到数据包的物理端口和VLAN信息来识别虚接口AC1,通过AC1来确定此数据报文所属的VPLS服务实例VSI100;②PE1根据目的MAC地址(MAC2)进行地址查找操作,查询该VSI100对应的FIB1,确定MAC2地址是否在FIB1中,如果存在,则确定转发的目的虚接口PW1;③PE1根据目的虚接口PW1查找标签转发表,压入PW标签VC_LABLE1和隧道标签TC_ LABLE1,并添加新的二层首部转发到P设备;④P设备根据隧道标签进行MPLS报文转发,由于是倒数第2跳的P,故直接弹出隧道标签TC_ LABLE1,将只带有PW标签VC_LABLE1的报文发送给PE2;⑤PE2根据目的MAC地址(MAC2)进行地址查找操作,查询该VSI100对应的FIB2,确定MAC2地址是否在FIB2中,如果存在,则确定转发的目的虚接口AC2;⑥PE2根据目的虚接口AC2查找标签转发表,弹出PW标签VC_LABLE1,并剥离二层首部,然后将原始的用户二层报文直接送给CE2,最后到达用户2。
地址学习:在VPLS中,PE需要将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学习到VSI中的对应AC或者PW端口上,建立用于数据报文转发的FIB。IETF定义了两种学习模式:Unqualify和Qualify。对于Unqualify模式,所有的用户VLAN映射到同一个VPLS实例,因此所有的用户VLAN共享一个广播域和一个MAC地址空间,不同用户VLAN的MAC地址必须唯一,不能发生地址重叠。对于Qualify模式,每个VLAN分配不同的VPLS实例,因此每个用户VLAN都有自己的广播域和MAC地址空间,其优点是广播域限制在特定用户VLAN,而且不同用户VLAN的MAC地址可以重叠,缺点是需要更大的FIB表空间。报文泛洪:在VPLS中,对所有未知单播报文、未知组播报文以及广播报文均采用泛洪的方式,将报文通过所有加入同一VPLS实例的其他AC或者PW端口进行转发。环路避免:在AC侧,当CE有多条连接到PE,或连接到同一VPLS的VPN的不同CE间有连接时,需要使用生成树(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来避免环路。在PW侧,采用全网状的VPLS网络,通过水平分割策略来避免环路,即PE不能在具有相同VPLS实例下的PW之间转发报文,也就是说从公网侧PW收到的报文(包括已知单播和泛洪报文)不再转发到其他PW上,只能转发到私网侧,从PE收到的报文不转发到其他PE上。
基于MPLS和以太网技术的二层VPN技术VPLS,提供了一种在MAN/WAN上类似以太网的多点服务,已被视为重要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Andersson L,Rosen E.Framework for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2VPNs).RFC 4664,IETF September,2006.
[2]Kompella K,Y Rekhter.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VPLS) Using BGP for Auto-Discovery and Signaling.RFC 4761,IETF,January,2007.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流行的纯软件虚拟化技术原理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原理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对于关心和有志于从事虚拟化技术运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关键词:虚拟化技术虚拟机
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Technology,简称VT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IBM研究中心在实验室中实现的主机镜像,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该技术主要部署在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中,随着互联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基于x86CPU的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发展,虚拟化技术正在从日趋成熟的主流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技术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高速发展的技术,虚拟化自然有着其本身非常强大的优势,技术发展的背后更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所谓虚拟化技术,是指将一台物理的计算机软件环境分割为多个独立分区,每个分区均可以按照需求模拟出一整计算机的技术。模拟出来的计算机称为虚拟机(VirtualMachine,简称VM)。虚拟化技术的实质是通过中间层次实现计算机资源的管理和再分配,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虚拟化分区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使同一物理平台能够同时运行多个同类或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以分别作为不同业务和应用的支撑平台。
实现虚拟化的技术主要有纯软件的虚拟化技术和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两种。前者是当前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具有成熟的应用,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纯软件的虚拟化技术原理
传统的计算机层次结构分为三层,即硬件层(HardwareLayer)、主机操作系统层(HostOS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在这种结构中,主机操作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和分配整个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①未能充分发挥CPU的性能,利用率较低,如单核CPU的利用率在50%以下,双核CPU的平均使用效率不到30%,多核CPU的使用效率就更低了;②一台计算机无法满足同时运行多平台的应用需求,解决方案是增加计算机数量,这无疑将增加投资成本!③计算机的存储系统、IO系统长时间处于“闲”的状态,性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采用纯软件的虚拟化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种结构模式下,硬件层之上仍然安装被称为HOSTOS的系统,在其上部署虚拟机软件(VirtualMachineSoftware,简称VMS),根据实际应用需求,VMS可以将物理计算机虚拟出多个分区,每一个分区称为一个虚拟机(VirtualMachine,简称VM)。一个虚拟机与一台物理计算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种技术规范,这类技术规范由一系列规则构成,与具体的计算机无关,软件工程师可以采用任何他自已认为适当的手段来实现这些规则。虚拟机(VM)具有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环境,包括硬件层(由VMS提供)、驱动接口层(由VMS提供)、操作系统(GuestOSLayer)及应用层(Applications),都是建立在计算机的应用环境上,属于用户级软件。
这种虚拟化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VMS,由于X86处理器在保护模式下一共有4个不同的优先级,即Ring0、Ring1、Ring2和Ring3,其中Ring0的优先级最高,Ring3最低。Ring0用于操作系统内核,Ring1和Ring2用于操作系统服务,Ring3用于应用程序。位于Ring0特权空间的操作系统可以优先访问各种硬件资源。VMS骗过HOSTOS直接调用Ring0来控制和排列各个分区(虚拟机)访问硬件资源的优先顺序,它要求在软件堆栈的较高层运行操作系统,通常是在Ring1或者与系统应用共用Ring3。
基于这一技术实现的主流VMS有VMware的Workstation、Microsoft的VirtualPC和HP的xVMVirtualBox等。这些软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纯软件方式实现的虚拟机在测试、验证和管理维护方面比较费时,同时二进制码的翻译需要消耗处理器的很多计算资源,因此,纯软件虚拟化运行时的开销会造成系统运行速度变慢,有数据表明其引起的系统性能下降可能达5%~20%。
2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原理
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最早起源于2005年8月Intel公布的Vanderpool技术,同年11月更名为VT技术,2006年2月进入测试阶段,同年3月了一套新的VT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应用于PC和服务器系统,包括处理器VT技术和IO虚拟分配技术(IntelVT-d)。Intel和AMD公司在最近几年的CPU产品中都集成了VT技术,为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虚拟化计算环境提供了硬件支持。
①最底层是支持VT技术的硬件层(包括处理器VT技术和IO虚拟分配技术IntelVT-d),而纯软件虚拟化的计算机层次结构中硬件层是不支持VT技术的;②最底层外面去掉HOSTOS层改用VMM层来代替,VMM是VirtualMachineMonitor的缩写,称为虚拟机监视器,它的功能是直接管理和控制诸如处理器、存储系统、芯片组、IO设备等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同时为应用提供虚拟环境;③VMM层外面是VM(VirtualMachine)层,该层同纯软件虚拟的VM(图2中由GuestOSLayer和Applications构成)一样为用户提供满足应用需求的VM计算环境,用户在VM上可以完成一台物理计算机的全部功能。
处理器VT技术由处理器生产商从硬件的角度来实现,具有设计简单、实施效率高、可靠的特点,它对如何在不同的情形下分配给VM中的GuestOS想要的Ring特权级别做了较大的改进和优化。该技术在处理器内部增加了10条额外的指令集VMX(VirtualMachineExtensions):VMPTRLD、VMPTRST、VMCLEAR、VMREAD、VMWRITE、VMCALL、VMLAUCH、VMRESUME、VMXOFF和VMXON,VMM一方面调用这些指令使得处理器支持硬件虚拟化,另一方面则由VMM对虚拟机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视和管理。
IO虚拟分配技术IntelVT-d是指在向VM分配I/O设备时,提供硬件支持,从而提升虚拟化环境中数据移动的稳定性,此规范补充了PCISIGI/O虚拟工作组正在推动的工作,该工作组获得了业界的广泛支持。
虚拟状态下有两种工作模式:root操作模式和非root操作模式。只有VMM能够运行在root操作模式下,而VM的GuestOS在虚拟机的顶层运行在非root操作模式下。要进入虚拟模式,VMM需要执行VMXON指令来调入VMM软件,VMM软件使用VMLAUNCH指令来进入每一个虚拟机,使用VMRESUME指令来退出。如果想要退出虚拟模式,可以让VMM运行VMXOFF指令即可。只要VMM支持,在图4中的每个VM系统可以安装和运行任何类型的操作系统,同时运行自身的应用软件。
由于虚拟化硬件可提供全新的架构,在硬件层和VMM之间省掉了宿主操作系统(HOSTOS),直接支持操作系统在VMM上面运行,从而无须进行二进制转换,减少了相关的硬件开销,极大地简化了VMM设计,进而使VMM能够按通用标准进行编码,计算机性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目前,尽管Intel和AMD公司已经推出支持VT技术的处理器,但基于硬件辅助的虚拟化技术的VMM软件还在研发之中,要真正实现该技术,需要处理器、芯片组、BIOS、VMM软件的同时支持。可喜的是,Intel和VMware等厂商已经着手在研发之中了。
3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虚拟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
关键词 枳;基质;种子催芽;出苗率;苗木密度;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 S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76-01
枳(Hovenia acerba Lindl.)又名拐枣、鸡爪梨、长寿果等,为鼠李科落叶乔木。枳的果序轴可食用,富含果糖、蔗糖、葡萄糖和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果实、种子、树皮、枝叶、根均可入药,具有清热、益气、止烦渴、润五脏、舒筋络等功效,并有抗癌等功效。枳木材的材质坚硬、纹理美观、香气宜人,为高级家具用材。此外,枳树体优美、果形独特,枝繁叶茂,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也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和造林绿化树种之一[1-3]。目前,国内在枳的开发利用、种苗繁育技术研究方面已有相关报道[3-11],但未见采用粗河沙、炉渣土、农田土进行不同基质种子催芽出苗率对比和一年生播种苗芽苗移栽最适密度的试验报道。为此,于2012―2013年期间,进行了枳不同基质种子催芽和一年生播种苗芽苗移栽密度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三明林业学校花木中心实训基地,东经117°27′25″、北纬26°9′30″;圃地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排灌条件较好;前茬为农作物,病虫害少;土壤酸碱性呈中性,为轻壤土,土质疏松、肥沃,透水、通气性好,适宜苗木培育。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基质种子催芽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采用粗河沙、炉渣土、农田土进行不同基质种子催芽出苗率对比试验,每个处理为100粒种子,随机重复3次。
1.2.2 芽苗不同密度移栽试验。采用粗河沙催芽,于出苗盛期将芽苗按不同株行距的密度分区(分畦)在苗床上移栽,3种密度处理株行距分别为5 cm×5 cm、10 cm×10 cm、10 cm×15 cm,面积分别为123、131、118 m2。
1.3 试验方法
于2012年11月上旬,在宁化县林业局长兴林果场采摘枳成熟种子,采回后晾晒3~5 d,搓去外种壳,去杂净种后在阴凉通风处摊晾1~2 d,用布袋小包分装置于木箱中贮藏待播,种子平均千粒重28.2 g。于2013年2月29日,根据试验设计分别采用不同基质进行种子催芽,种子播后在苗床上搭建塑料小拱棚保温保湿,以促进种子萌发。根据不同基质种子催芽试验结果采用粗河沙催芽,于4月1―15日出苗盛期,根据试验设计将芽苗按不同株行距的密度分区(分畦)在苗床上用竹签打孔移栽,移栽后及时洒定根水,并在苗床上盖1层谷皮保温保湿、防草,采用露天全光育苗。幼苗移栽后及时拔草,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第1次追肥,用复合肥按0.2%~0.3%的浓度灌根,之后分别于5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下旬用复合肥按0.3%~0.5%的浓度灌根;雨季及时防涝,夏秋季节防旱保墒,中耕除草等;8―9月,及时做好食叶害虫防治等[12-16]。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4月30日出苗结束后,对不同基质的种子催芽出苗率进行调查。芽苗不同密度移栽试验的生长量于2013年11月中旬按照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517―200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17]的检测方法,设置0.5 m×0.5 m样方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密度试验处理设置样方9个,对每个样方内的苗木全部实测地径和高度,并结合样方调查,以样方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高为标准,在每个样方内选取标准株3株(误差±5%),测定主根长度、≥5 cm长Ⅰ级侧根数量。试验数据用dpsv7.5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催芽对枳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2.2 芽苗不同移栽密度对枳一年生播种苗生长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以粗河沙、炉渣土催芽的出苗率均较高,分别达78.7%和77.0%,农田土催芽的出苗率最低,仅为53.7%。主要是因为粗河沙、炉渣土透水透气性较好,有利于种子萌发。枳播种芽苗移栽不同密度对一年苗的生长量影响极为显著。试验以株行距10 cm×10 cm密度的生长量最大,平均苗高为129.8 cm,平均地径为1.10 cm,平均主根长度为36.1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为19.8条。虽然株行距5 cm×5 cm密度的平均苗高也较高,但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均最低。最适密度有利于形成苗木生长的最佳小环境,提高苗木生长量。而苗木密度小,低于最适密度,则相应的生长指标反而降低,主要是因为苗木密度小,幼苗期苗木空间较大,杂草易滋生,与幼苗争水争肥等,苗木生长环境的空气湿度也降低,土壤易干燥板结,不利于苗木的早期生长,也影响了苗木的后期生长。
4 参考文献
[1] 黄雯,林富聪,张庆美.珍稀树种枳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福建热作科技,2010(3):44-48.
[2] 金光,陈志峰,廖汝玉,等.福建野生枳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J].福建果树,2006(3):29-30.
[3] 何涛,杜瀛琨,蓝伦礼,等.枳子的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5):64-66.
[4] 张莹,黎斌,李思锋,等.北枳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种子,2009(12):66-68,71.
[5] 李英.枳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6] 徐翼虎,谢金华,许斌,等.枳的综合利用及播种育苗造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3):208,168.
[7] 李斌超,马得草,朱鹏宵,等.枳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56-257.
[8] 孙骏威,陈珍,李素芳,等.枳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7):739-740.
[9] 王朝霞.珍稀树种枳的生态习性及繁殖栽培与利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105-107.
[10] 王朝霞,杨秀珍,丁向阳.枳幼树生长特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6-17,20.
[11] 徐辉,赵磊,徐军,等.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49.
[12] 江先桂.枫香播种育苗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12,160(3):128-130.
[13] 张润生.大叶黄杨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2(1):18-19,40.
[14] 杨鹏.竹柏不同播种育苗方式的生长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2,159(2):107-110,27.
[15] 杨鹏.花榈木不同播种育苗方式效果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1, 111(2):26-27.
桂花,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温带常绿树种,终年枝繁叶茂,开花时芳香四溢,自古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说。桂花因其对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和氟化氢有一定的抗性而成为工矿区常用的一种绿化花木。桂花在园林绿化中应用极为普遍,目前在南方已供不应求。因而,探寻桂花高效、优质的生产繁殖技术措施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桂花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种、扦插、嫁接和压条等。由于桂花是雌雄异株,不易结实,因而种子少且播种繁殖难以成活,加之桂花的嫁接繁殖量少也难以成活,因而,在生产上以扦插繁殖最为普遍。桂花的扦插繁殖技术具有相对简单,繁殖数量多,速度快,成活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是目前最主要的繁殖方法。
咸宁桂花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大叶桂、铁桂等几个主要栽培品种,本研究扦插用桂花树选用的是咸宁市本地裁植的壮年四季桂树种;实验地点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基地。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桂花扦插分夏季扦插和秋季扦插,插条采于20年生的四季桂,插条选用尚未充分木质化的粗壮新梢。单芽扦插插穗分别从对生芽节下部1.5cm处,上部0.5cm处剪截,从髓部垂直劈分为2枚插穗,保证插条芽眼充实,并留健康叶片1枚;嫩枝扦插为剪取树冠中上部强壮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去掉幼嫩部分,剪成10cm左右长的插穗,每1插穗顶端留2~3片叶,基部叶片全剪掉。
扦插基质为细沙,厚20cm,插前用甲醛溶液消毒处理,在插床上2m高处加盖90%遮阳网。
1.2方法
试验每类型各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插条80条,用IBA100mg/L、NAA100mg/L、“九二O”100mg/L溶液分别浸泡插条17h;B1 、B12针剂处理是插条先用清水浸泡17h,再分别浸蘸B1、B12针剂3min;用40%ABT生根溶液、0.01%阿司匹林溶液分别浸泡插条17h,CK(对照)插条用清水浸泡17h。夏季试验于2011年6月20日采剪插条,秋季试验于2011年8月15日采剪插条,插前灌水,细沙湿度90%为宜,单芽扦插将插条木质段全部插入,芽眼和叶片留在沙面,插后洒水,要保持沙床湿润,湿度维持在80%左右,高温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并适时通风。嫩枝扦插将插条插入细沙深度为5cm左右,株行距3cmx5cm,插后浇水,促使细沙与插穗密结,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逐渐揭除遮阳网,增加光照,并适时浇水或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长。
2.结果与分析
每个处理取插条80条,扦插成活后注意观察,生根后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
2.1夏季桂花单芽扦插成活情况(2011年8月6日)
用IBA处理其总根数为236,平均根长为5.3cm,生根率100.0%;用NAA处理其总根数为112,平均根长为4.0cm,生根率50.0%;用“九二O”处理其总根数为98,平均根长为4.2cm,生根率10.0%;用B 处理其总根数为128,平均根长为4.1cm,生根率52.5%;用B 处理其总根数为168,平均根长为4.1cm,生根率72.5%;用40%ABT处理总根数为140,平均根长为3.8cm,生根率25.0%;用0.01%阿司匹林处理总根数为54,平均根长为3.8cm,生根率25.0%;CK组其总根数为26,平均根长为3.1cm,生根率12.5%。
2.2秋季桂花单芽扦插成活情况(2011年10月9日)
用IBA处理其生根率为95.0%;用NAA处理其生根率为55.0%;用“九二O”处理其生根率为0;用B1处理其生根率为45.0%;用B12处理其生根率为75.0%;用40%ABT处理其生根率为60.0%;用0.01%阿司匹林处理其生根率为37.5%;CK组生根率为37.5%。
2.3夏季桂花嫩枝扦插成活率情况(2011年8月6日)
用IBA处理其生根率为75.0%;用NAA处理其生根率为37.5%;用“九二O”处理其生根率为0;用B1处理其生根率为42.5%;用B12处理其生根率为60.0%;用40%ABT处理其生根率为55.0%;用0.01%阿司匹林处理其生根率为20.0%;CK组生根率为7.5%。
2.4秋季桂花嫩枝扦插成活率情况(2011年10月9日)
用IBA处理其生根率为65.0%;用NAA处理其生根率为40.0%;用“九二O”处理其生根率为0;用B1处理其生根率为40.0%;用B12处理其生根率为55.0%;用40%ABT处理其生根率为50.0%;用0.01%阿司匹林处理其生根率为17.5%;CK组其生根率为7.5%。由上可知,IBA100mg/L溶液处理有显著促进桂花插条生根作用,表现在幼根萌生早,夏季插后15d已产生愈伤组织,30d部分插条萌生2~3条1.5~2cm长的幼根,IBA100mg/L溶液处理生根率最高;B12针剂有明显促进愈伤组织产生及生根作用;“九二O”有阻碍生根现象,能产生愈伤组织,但却未发生一条幼根;桂花扦插适宜土壤温度在28℃左右,低于18℃明显延缓愈伤组织产生及生根过程,秋季扦插地温相对较低,伤口愈合缓慢,生根过程延长,根系生长受阻,幼根较少,长度较短。因此,桂花扦插繁殖可以单芽插条用IBA100mg/L溶液处理在夏季进行扦插。
3.小结
桂花单芽扦插有利于大量繁殖,具有插条利用率高、根系发达、管理简便等特点,结合运用IBA100mg/L溶液处理可显著促进桂花插条生根作用。桂花单芽扦嫩枝扦插生根快、生根率较高;桂花夏季扦秋季扦插生根快、生根率较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