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殷鉴不远

殷鉴不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殷鉴不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殷鉴不远范文第1篇

1、文件损坏,就文件数完整,部分数据被破坏。

2、然后是格式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用适合的软件打开相应的软件。

3、内存不足,没有足够的内存用来打开文件。

4、缺省硬盘剩余空间(一般是C盘,即系统盘)不足。

(来源:文章屋网 )

殷鉴不远范文第2篇

夏王桀会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夏王桀的暴孽无度,对朝廷治理无度而导致夏朝灭亡。

桀是中国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后一任君主,名履癸。桀身体强壮,能赤手空拳搏虎豹。后世的文献将他描述成一个暴君:他宠信王后妺喜,对政事不闻不问之余,还大量残杀忠良,以炮烙杀大臣关龙逢。

在鸣条之战,桀战败,夏朝就此灭亡。以后,他被流放至南巢,不久病死,后世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来源:文章屋网 )

殷鉴不远范文第3篇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节食是非常难坚持下去的

节食,无论怎样的减肥食谱,都意味着你需要在长时间里,改变自己原来的饮食习惯。但是,坏习惯很难改变,因为它们都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里。而且,许多坏习惯还和特定的饮食文化相关,如西方人的高脂饮食习惯,日本人爱吃咸鱼干,中国人、韩国人爱吃泡菜,这些习惯都不是你能所改变的。另外,改变饮食习惯能否成功取决于你的意志力。而人们的意志力通常是在开始的时候非常强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着随着改变而来的压力,意志力会渐渐地消磨殆尽。而且,你每天还得抵抗诸如朋友邀约、聚会等等的诱惑。这就是为什么坚持一个月、两个月的节食计划很简单,但保持节食的成果很难的原因。

节食会让你

感觉到饥饿和被剥夺

研究表明,无论你是胖是瘦,节食都会让你觉得非常饥饿,并产生更强烈的对你不该吃的东西的食欲,如糖和脂肪。如果成功地抑制了自己的话,你又会感觉到自己被剥夺了,“所有的人都在吃,我却不可以,为什么我不能吃呢?”于是,这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又开始大吃大喝了。

日复一日的节食

会让你感到厌倦甚至崩溃

节食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你在坚持不懈地执行着。可是,大部分人会对日复一日的清汤寡水的饮食厌倦。于是,他们便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不让人厌倦的饮食,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节食者们便在不同的食谱间游移,而等待他们的则是不断的失败,甚至于比没有节食的时候更加肥胖。

节食会忽略了

贪吃的情绪因素

饥饿并非是进食的唯一原因,很多人通过吃来减压。情绪性的进食是许多人增加体重的原因,无论是太过高兴,或太难过。人们都倾向于通过吃来缓解这些情绪。很显然,节食对于这种情绪性的进食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如果在心情低落的时候还坚持节食的话,很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忧郁。

节食者们忽视了

殷鉴不远范文第4篇

2012年我科收治胃肠道疾患、肝胆疾患、急性胰腺炎的病人于手术前后留置胃肠减压共计312例,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引流不畅者有47例,占15%。减压效果不佳,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下面就普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胃肠减压引流不畅的原因分析和总结如下:

1 留置胃管长度不够:通过临床观察,传统教科书胃管插入深度为45~55厘米,只能达到贲门,胃的入口处;55~65厘米达到胃内;60~65厘米达到幽门,胃的出口处。如果胃管插入较短,仅下到胃底贲门处,则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只能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虽证明胃管在胃内,但减压效果并不理想。要使胃管前端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抽吸胃内气体、液体、胃内容物的作用,插管深度必须在55~65厘米以上,尤其是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患胃下垂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但也应根据个体差异而定,高矮有所区分。简易测量方法:耳垂~鼻尖~剑突+鼻尖~前额发际的长度,个头较矮小者在55厘米以上,个头较高者在65厘米以上。以上插管的长度通过手术医师术中观察:胃管的前端正好在胃窦部,胃管前端侧孔全部在胃内,并接触到了胃内液体的平面,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充分的引流。因此临床当发现胃肠减压引流不畅时,应检查插入胃管的长度,如果插入长度不够,要将胃管再送入一些,直至引流通畅。插入胃管长度适中的验证方法:接注射器打入30~50毫升生理盐水后能顺利抽出,说明插入长度够;如果打入生理盐水不能顺利抽出,说明插入长度不够,胃管前端的测孔未完全到达胃内,未接触到胃内液体平面。又因为很多外科病人,如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或是胃肠道手术的病人病情都要求给予半卧位,因此胃内的液体由于及重力的关系均集中在胃窦部,即胃的远端出口处,因此胃管下的长度不够,胃管的前端会悬浮在胃内液体的平面上,导致引流不畅;再有一个引起引流不畅的原因是负压引流器漏气,应注意检查负压引流装置,发现漏气应及时更换。

2 胃管堵塞:在胃肠减压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原因造成胃管堵塞的情况,使胃内容物不能顺利的从胃内抽出体外,造成引流不畅,使病人产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一系列症状,从而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有两种情况:(1)接头堵塞:原因是胃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处的接头口径过小或是胃液过分粘稠,造成食物残渣堵塞。表现为接头处可见粘稠的堵塞物,胃管内有胃液而负压吸引器内无胃液抽出,处理方法是重新更换接头。(2)侧孔堵塞:原因是胃液粘稠或食物残渣过多,造成胃管前端侧孔堵塞。表现为胃肠减压内无胃液抽出,病人自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此时说明胃肠减压已失去效果。处理方法是护理人员要加强对胃肠减压病人的巡视,发现胃管引流不畅,要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以注射器加生理盐水冲洗胃管,直至引流通畅【1】。

3 胃管固定不正确:固定胃管的纱布袋松脱或是病人躁动造成胃管脱出一部分;或是胃管在体外存在打折、扭曲、受压等情况而造成引流不畅。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更是普外科病人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在普外科的应用极为广泛,这就要求临床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留置胃管的技术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按时巡视病人,观察胃肠减压的效果,如发现引流不畅,要及时查找是否有以上各种原因的存在,并予以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胃肠减压的目的,从而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

殷鉴不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45-02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品种越来越多,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其不合理应用的现象也随之增加。目前,因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毒副作用,耐药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以及治疗的失败等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下发,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了依据,相信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将得到积极改善。

1 把抗菌药物当作安慰剂

1.1 无指征用药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经常出现一些无指征用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体温稍有升高就用抗菌药,总觉得不用抗菌药物心里就不放心、不踏实,对抗菌药物产生依赖性,不使用抗菌药物就觉得不保险。

1.2 抗菌药当作感冒药

一些感冒患者最先用的是抗菌药物。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分别属于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效。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根本不需要抗菌药物,因抗菌药物可以杀死细菌,却不能杀死病毒。感冒是自限性疾病,自身产生抗体可以中和病毒而痊愈。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乱用抗菌药物,只会增大副作用,并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在门诊和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个普通的感冒就用几种抗菌药物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主要的是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加,造成了二重感染,诱导其他疾病。

2 把抗菌药物当作消炎药物

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其实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而对非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就没有疗效。而且,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抗菌药物治疗非细菌性炎症,会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有专家认为,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应该有一个强烈的意识――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就是培养耐药菌株的过程,每用一次抗菌药物,就产生10%的耐药率。

3 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

3.1 抗菌药物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门诊经常有患者点名要抗菌药物,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越新越好。有些人迷恋于“洋、新、贵”,盲目地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其实每种抗菌药物优势劣势各不相同,必须因病、因人而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菌药物,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特别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药品不是商品,“便宜没好货”的规律不适用于药品。只要使用得当,几角钱一片的药也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对于初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用几元钱一支的抗菌药和几十元一支的抗菌药物效果没有什么不同。给根本不需要用高档抗菌药的患者用高档抗菌药,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主要的是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新的伤害,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

3.2 广谱抗菌药物比窄谱抗菌药物疗效好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它自己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凡是抗菌谱即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只对革兰阳性菌有效,而对革兰阴性菌、结核菌、立克次体等均无效,故青霉素就属于窄谱抗生素。相反,氯霉素、四环素在以往由于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立克次体、沙眼衣原体、肺炎原体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所以称为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未必是最好,也不是万能的,所有患者都希望药到病除,特别是对抗菌药物的疗效有着过高的期望。抗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急性感染,抗菌药物一般要用3~5 d。有不少患者急于求成,使用1 d后感到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误以为无效,要求医生用其他抗菌药物或增加其他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只有病原菌不明的重症感染、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病菌或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时才联合使用,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

3.3 跟着广告用药

很多人喜欢跟着广告用药,经常有患者到医院后点名要广告上的药。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人们不经常使用反而可能更敏感。患者在用药上一定不能受广告的误导,如果用药跟着广告走,对滥用抗菌药物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 围术期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

4.1 围术期抗菌药预防用药范围过广

手术可分为污染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半污染手术)和清洁手术3种情况。围术期应根据术野有无污染或污染可能,已决定是否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于清洁手术,术野无污染,通常无需应用抗菌药,而对于范围大、时间长、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手术,则需要考虑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但是,目前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围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范围过大,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问题异常突出。据宋娟[1]报道,其所在科室的104例手术患者曾全部应用了抗生素,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比例分别为10.6%和100.0%,术后抗生素二联应用率高达37%,三联、四联应用抗生素的手术期抗菌药应用率达到了24%和15%;广东某医院1 235例外科、内科、眼科无菌手术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抗菌药物二联应用率高达94.4%;北京某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也达到了100%。

4.2 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时间过长

通常,需要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危险期不超过24 h,只要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这段时间人体的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到达到有效范围,就可抵御术后可能引起的感染。目前,国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普遍偏常。宋娟[1]报道,清洁手术患者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平均为4.9 d,污染手术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平均为7.7 d;张丽辉等[2]报道,术后应用抗菌药超过5 d以上者占57.1%。而实际上那种术前“提前用药,术后用药天数越多越保险”的认识是错误的。并且围术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率[3-4]。

5 忽视特殊人群导致不合理用药

5.1 忽视肝肾功能不全人群导致不合理用药

针对不同患者须选择不同的抗菌药,临床上很大一部分忽视了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用药上的注意事项,如给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万古霉素造成肾功能衰竭,应用大剂量头孢噻肟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给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用异烟肼,阿奇霉素造成肝功能衰竭等[5]。

5.2 忽视小儿生理特点导致不合理用药

小儿易受药物伤害,对于像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毒性、肾毒性的抗菌药,在应用时也应注意。毕绮丽等[6]报道,广州某医院小儿烧伤患者中,抗菌药物应用率居首位的是奈替米星,尽管奈替米星用于烧伤后致病感染符合病原学要求,但大范围应用明显对“小儿”这一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考虑不全。

5.3 忽视老年人生理特点导致不合理用药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呈生理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减退,故在用药时应注意。目前,国内老年人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高居不下。

6 讨论

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目前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具有普遍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有一些误区,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能够正确认识抗菌药物,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方案,使抗菌药物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愈疾病、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宋娟.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797.

[2]张丽辉,林俊平,张华生,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1235例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3):981.

[3]杨君,王芮.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师,2004,7(2):114.

[4]史占军,张亚莉,景宝森,等.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菌药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57.

[5]韩丽萍,朱惠英,姚小莉.1519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