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现代诗选编分析。
一、篇目和分布
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2首现代诗,篇目如下:《在山的那边》《理想》《秋天》《化石吟》《金色花》《荷叶母亲》《天上的街市》《静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黄河颂》《华南虎》。前8首分布在上册六个单元,后4首分布于下册一、二、六单元。
八年级上下册均未选编现代诗。
九年级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1首诗歌,情况如下:
《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蝈蝈和蛐蛐》《夜》《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前5首集中构成上册第一单元,后6首集中构成下册第一单元。
二、诗歌类型及思想
初中语文课本选编的23篇现代诗,含中国新诗16篇,外国诗7篇。其思想内涵主要侧重于下列几个方面:
爱国思乡:如《我爱这土地》《乡愁》。
追逐理想:如《在山的那边》《理想》。
亲近自然:如《秋天》《蝈蝈和蛐蛐》。
珍视亲情:如《金色花》《荷叶・母亲》。
表达哲理:如《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表述科学:如《化石吟》。
三、编者意图
从以上的情形看来,编者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诗歌思想性强,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譬如九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构成爱国为主题的单元,就能更好的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
另外,诗歌特有的语言可以训练学生推敲字词,形成良好语感的能力。任举一例,《在山的那边》课后练设计:联系上下文,品位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三,诗歌是纯粹的文学样式,学生可获得艺术感染力,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优势和不足
新诗是一股清新的风,是一扇别致的窗户,给学生带来别具一格的见识和享受,它唤起了沉睡在学生体内的无限诗情。
但美中不足,三年接触23首,实在太少,比起79首古诗和数量众多的其它文体,分量太轻,八年级根本就是一个空白。另外,选文政治性很强,内容保守,作者年代比较靠前,缺少真正美质兼顾的诗,缺乏现代气息。
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把握住这一丝亮色,用科学的授课方式,点燃学生的诗情,或许还可保存一分诗国遗韵。
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浅探。
一、诗歌的教学目标
诗歌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其他的教学要求,总结如下:
1.能准确、清晰、大声的朗读,做到节奏明快,重音准确,情感恰当。
2.学会识别、赏析名句,并能背诵默写,适当积累一些诗歌常识。
3.能通过自己的解读建构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并能领会诗歌表达的主旨。
4.接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对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二、诗歌的教学方法
我实施并总结了一些诗歌教学的方法,就此献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
1.朗读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诗歌的课后练习中基本都有朗读及背诵的具体要求,比如《秋天》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这也表达了编者在这方面偏向。
朗读的方式有范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从目的讲,可以读识字、以读摩形、以读悟情、以读品言、以读索意。朗读的要求各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表情。一般一首诗歌宜交叉使用多种朗读方法。
我校教师何朝伟,教学《秋天》,教学环节设计为初读――品读――悟读三步,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深入浅出,学生学习轻松,效率颇高。
2.填词法
诗歌语言凝练,值得琢磨,贾岛为了“推”与“敲”,走火入魔,启发我们在学习中当扣开字句之门,方能达到诗人的思想世界,与其灵魂共舞。
揣摩字词的方法很多,填词法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好办法。
例如《秋天》,主要通过三个意境展现秋的优美绚烂:农人喜秋收、渔民闲摇归、牧女思笛音。诗句多用偏正短语,而这些意境多靠修饰成分表现。所以我在教学本诗时,先提出句子主干,让学生朗读,总结每节的内容。再展开想像,填上修饰性的词语。学生学到此已非常兴奋,他们脑里的秋天已经丰富多彩。最后朗读何其芳的原诗,品析他诗意而独特的秋天已不在话下。
3.提问法
问题可引发思考,好的问题能开启思维,让其进入较深的精神层面。诗歌教学中提问应当简练到位,层次分明。
比如笔者在上《金色花》一诗时,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组内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2)为什么“我”一再不让妈妈知道自己的行踪?(3)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诸如母子之情、宗教意境、表达技巧等诸多问题,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避免了老师零零碎碎的唠叨,避免了学生倾听的疲劳,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层阅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技巧。
4.改写法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不论意境还是主题的理解,都要通过它作为桥梁。改写主要是以描写的表达方式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描绘,也可以散文的方式全文改写,加强理解。下笔之前,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细节上做充分补充。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上阙主要写景,但要有与下阙浑然一体的理解,必须揣摩作者站在高山观景时意兴豪迈的胸怀。要求同学们改写上阙时,不仅把北国的雪景细腻的描绘出来,而且要关注的感受。结果的越来越重的呼吸、他起伏的胸膛、他激动时鼻翼的煽动、他产生“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时,吐了一大口烟圈都想到了,这首词带上了人的温度,显得鲜活无比,课堂其乐无穷。
5.仿写法
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读写结合是趁着读的余温未消捉笔仿写,这种写的激情更甚。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写诗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济慈的诗《蛔蛔和蛐蛐》,通过盛夏蝈蝈歌唱和冬夜蛐蛐鸣叫两个美好的意境,表达了一个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诗很简单,同学们十分钟就学完了,剩下的时间我们也来写一写,也写两个意境,表达一个意思。结果很多同学写出了让人喜出望外的习作。
【关键词】新课改 诗歌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二次创作 现代诗
近几年,中学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改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多分析或少分析几篇课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在广泛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之后随之而形成的语文素养。具体说,包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迁移、运用能力等。所以,一线教师应对新课改下的新教材的办法乃是“以不变应万变”: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相信这也是新课改推行的终极目标。
高一下学期新教材必修课本第一、二单元内容是散文和先秦诗歌单元,选修课本的全部内容都是新诗与散文。这样编排教材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初级阶段的学习后除了教会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学审美能力。而诗歌、散文,无疑是培养纯正文学趣味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学生,相对而言,绝大多数都更喜欢小说而不是散文,诗歌的受众就更是屈指可数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这个封闭的“象牙塔”中,诗歌都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这与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轻视诗歌有关,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高中生对于文学的审美趣味还是亟待提升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不喜欢诗歌,就断定他文学趣味低下呢?我们不妨用朱光潜老先生的理论来加以阐述。朱光潜曾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好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因此,要养成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中学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从欣赏诗歌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就形成了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
新课改的导向未尝不是一种纠偏之举。用一本选修教材编排诗歌散文,尤其是大幅度增加现代诗歌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这就要求学生进入高一就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对教师的启示就是,对学生的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早期抓起,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高考8分的诗歌鉴赏题,教会学生一点应试技巧。
截止目前为止,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仅限于古典诗词的鉴赏,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推广,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广泛涉猎,笔者大胆预测,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也许会随之增加对现当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故而,高中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教学中,在着重抓古典诗词鉴赏的同时,亦应适当关注现当代诗歌的鉴赏和写作,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且诗词相通,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其意象的选择、表达的技巧以及语言的锤炼皆有共同之处,若能够在教学中用适当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其结果势必是事半功倍,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可以从理论和写作实际上系统掌握诗歌的规律,个别对文字有较强领悟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创作出相当优秀的作品。
为此,笔者在高一新教材教学中,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将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期教学先安排选修课本上的部分现代诗教学内容,这样与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新诗单元内容相承。我的学生对现代诗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从理论上已经有所了解,只是还不曾进行过写作方面的实践。在进行必修课本古代诗歌单元教学时,我精心设计《诗经》中《氓》一课教案,结合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将它与选修教材所学的现代诗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课堂写作训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将古诗《氓》中的第一小节改写为一首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诗,具体要求如下:第一,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第二,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第三,语言要求有诗意和韵味,注意音节的和谐美。课文原诗如下:
“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学生的创作热情顿时被调动起来,在短短的20分钟内,便完成了对这首古典诗歌的二次创作。他们的作品,虽略显稚嫩,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文风却也自成一体,个别优秀之作甚至显示出了作者较强的语言积累和娴熟驾驭文字的能力。这些作品,有的在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摹仿古诗,力求字数相等,末句压韵,显示出了同学们对诗歌中音节和谐美的较强的领悟力。比如这位同学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来人忠厚且老实/手中有布想换丝/换丝不过是托词/实是与我谈婚事/送子涉过淇水去/直到顿丘才别离/非我故意延婚期/苦无良媒结连理/劝君千万莫生气/金秋时节是佳期”
该诗歌语言流畅,节奏鲜明,“连理”“佳期”二字的翻译极为传神,展示出该同学平时对古诗素材的积累,若非熟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些诗句,断不会在写作中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另有部分同学则大胆选择了用现代诗来表现这一幕古代男女私订终身的场面,以下两首诗歌堪称佳作:
“从前,从前……/有个人风度翩翩/还有点憨厚腼腆/千里迢迢抱来布棉/假意来换丝缠/眼中写满了柔情/鼓足勇气表白在我面前/道出了他对我的一片爱恋/我迟迟没有语言/最终羞红着脸轻轻埋怨/并非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没有红线/他浪漫地为我编织画面/说:让我们就将婚期订在/来年的秋天”
――《婚期大约在秋季》
“脚沾满了尘土/怕弄脏了我的前屋/憨憨地站在门外,双手伸出/‘给,换丝’/我扭头跑进了内堂/看着镜中绯红的双脸/我愿嫁你为妻/可我怎能开口向父母提起/依依地将丝放在你的手中/恋恋地送你直到顿丘/望着你消失的背影哟/一丝丝惆怅涌上心头/我并非有意延期/其实这份真情我早已无法抗拒/只是没有好媒来谈婚事/叫你我如何了却这长相思?/对我不必怀疑/对我无须生气/准备一个好心情/盼你今秋来迎娶”
――《换丝》
运用现代诗来创作,学生不受字数的限制,在表达形式上更自由,也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借助细节刻画来完成对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第一首诗的作者刻意一韵到底,第二首诗中的诗分小节,逐节转韵,内容层层推进,小节与小节之间的格调和节奏大致相同,这些特点都表明在初步通晓了现代诗理论的前提下,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能够灵活运用一些诗歌的基本技巧进行创作。此次尝试之后,同学们对诗歌的创作热情高涨,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同学将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自发地贴在教室的作品专栏里,供大家鉴赏品评,形成了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弯路。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生7:是的。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诗歌阅读情境,加强学生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例如在讲授何其芳的《秋天》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现不同名人对于秋的不同感受,悲秋的有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喜秋的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么。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何其芳的《秋天》又是表达出一种对秋天什么样的情怀呢?接着,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清远的意韵和收获的喜悦,这样就成功的完成了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知。再接着,老师讲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读、小组读、齐读、重点赏析反复读等,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等,让学生在诗歌的魅力之中沉浸。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握诗歌层次,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接着,通过多媒体呈现诗中对于秋天的描写画面,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通过对诗歌三幅图画的具体感知与鉴赏,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熟记于心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诗歌教学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教学《秋天》这首诗时,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表示出诗中重点字词句再进行对比教学,首先将诗进行缩减,把诗中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另外,也可以将本诗与美国狄金森的《秋景》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在对比鉴赏中完成对《秋天》这首诗的深刻领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