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时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必须手脑并用,不假思索的机械操作将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
二、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1、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2、通过思路教学激发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
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
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
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1、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反应灵敏,推理过程简捷、快速。这种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习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比如辨析概念,归纳类比,遗传计算等。
2、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是对原来他人或自己所确定的思维框架的突破甚至摒弃,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实施的途径,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设置预习目标,让学生想问
预习前,教师要有要求,明确目标,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地鼓舞自己,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达标意识。在预习中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解决一部分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预习时,学生要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课前预习中不能达标解决的问题能对学生在课中的学习、探究起到帮助作用,真正做到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预习中对某个知识是在哪个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者与哪些旧知识有相关联系但不清楚时,就在此提问;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说不出来时,可据此提问。对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出问题,没有形式上的要求。当没达到要求时,要抓住主要问题提问,要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想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想出合理恰当的问题来。
二、建立和谐关系,让学生愿问
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为学生的“问”做好铺垫,学生求知欲旺盛是他们愿问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对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位思考;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对于不愿提问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的课堂上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思维自疑问和惊讶开始,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引出问题,还要积极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由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愿意提问。
三、适时示范引导,让学生会问
教学中,学生起初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未经思索的、缺乏价值的小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即:使学生“会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教学的目的。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疑点处找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不明白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结论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进行质疑,启发学生会说。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想好再说,说不完整的补充,不清楚的地方再问,有不同意见的当堂争论,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与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有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不但要会问,还要达到问的准、问的巧、问的新、问的精、问的有价值。
四、及时诱导比较,让学生善问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比较,善于追问。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弄不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把知识看成零碎、孤立的个体,可就此提问。如学习“四边形”时,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相混淆时,可以通过提问、比较图形来形成知识框架,对性质与判定分不清时,教师要多举例、多比较,让学生理清其区别。如果学习了某个知识以后,却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有创见地问。如学习“分解因式”时,不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学它,是否同多项式的乘法及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等问题。
当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还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刨根究底,继续发问,根据某些概念的相似,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等,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使学生敢疑善问,让他们善于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
一、课前准备
首先,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师,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吸取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精华,更需要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知识面更加广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档次。
其次,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设施、环境和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教学设计是在对这个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上构建出的教学实施规划,以及部署规划实现的步骤,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益。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一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体验性目标。二是要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制定出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且有所拓展的教学目标,选择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是努力编写出较为优秀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实施方案,是文稿形式的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优秀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⑴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每一课的导入,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直接影响这一堂课的成败。导入最好是选择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⑵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制定适合我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具,如:挂图、地球仪、多媒体等。对于地理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地图,因此,精心进行课件制作,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⑶加强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教师备好课、编写好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较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进行活动和探究学习时,教师先要给学生有一个知识的铺垫,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安排活动,自己充当活动的各种角色。促使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运用五官四肢、运用大脑,从而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充满乐趣游戏的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在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全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变以往的“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为 “自由活动”。“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活动,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措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能力是创造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发明与创造无不是从质疑开始,鲁班因质疑“野草叶子为什么能划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牛顿因质疑“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因质疑“壶盖为什么会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见,质疑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正如法国的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质疑能力的先行养成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基石。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作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生积极、自觉的学习,就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在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物理学的发展源于质疑,质疑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一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认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就是真理。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的能力。我认为学生缺乏质疑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学生不敢或不想提问题。有的学生“怕”老师,不敢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有的学生没有自信,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被老师同学嘲笑。
(二)学生提不出问题来。主要体现在:(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不能把发现的现象与相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三)老师不想让学生质疑。有的老师限于课堂时间紧,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想让学生占用课堂时间,也就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其实老师应该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次给学生解答了问题,今后学生会解答一系列问题,反而更节省时间了。再者,像物理这样的理科,一般情况下每一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老师怕学生质疑到后来太深入了,以至于认为浪费时间,或认为即使解答了他的疑问,学生也不一定懂。殊不知学生既然有这样的兴趣,我们为何不能利用课外时间帮其解疑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保持对学物理的兴趣,就相当于为学生请了一位课外辅导老师。
(四)老师没做好让学生质疑的准备。有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设计好问题,没有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没有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这样学生质疑能力的低下就不足为奇了。
二
总之,学生的质疑能力的不足是多方面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敢质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身段,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肤浅的,很“愚蠢”的,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得出最佳答案。
(二)让学生能质疑,抓好学生的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多做难题才能学好物理,其实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学好了,才能在此之上建更高的物理学大厦。所以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固了,才会把物理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对所学知识质疑。高中物理中先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基础打好,教师在高一时尽量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
(三)让学生想质疑,积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物理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我们平常就接触到的,所以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下落快”提出了质疑,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首先提问:重的物体是否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用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小纸团同时下落做一个演示实验,明显是铁球下落得快;然后用一张纸攥紧的纸团(纸团直径较小)和用三张纸攥松点的纸团(纸团的直径较大)同时下落,结果是一张纸团下落得快,从而得出矛盾的结论,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质疑的冲动。再如在动量定理的教学中,诸论提到一个实验:“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结果是瓦碎蛋全。引入这样一个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机械能及其转化》这一节的教学中我用这个实验来引入:用大铅球自制一个大单摆,将摆球自平衡位置拉起一个小角度,并且让摆球紧贴鼻尖放手,学生都为我捏了一把汗,结果却是有惊无险。这时我提问:“摆球为什么不会伤到人呢?这里有什么物理规律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质疑。
(四)让学生会质疑,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辩,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大力提倡学生争辩,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中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平常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例如在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将全班同学分为几组,有的组体验两个弹簧秤互拉,有的组体验扳手腕,还有的组体验“互殴”,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让他们谈感受,提问题,互相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
总之,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迁移和转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民族创新精神氛围的营造。但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增强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人优秀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争取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有高质疑能力的人、高创新精神的人、高综合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赵智朵.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物理,2001,(6):4-5.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有许多老师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同学可以去和老师交朋友,待会儿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如图所示)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 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起来问他们认识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意在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流畅性、有序性,促进学生独立质疑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组合作求c与d的比值时,教师说明:以百分为基础,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奖10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问:“你会测XX的周长吗?怎样测?你会测它的直径吗?怎样测?”,“你求得的c与d的比值是多少?”,学生试着问、想着问、争着问,经过问与答,自由矫正。这样,既巩固了求c与d比值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
五、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问”,表于言。无论哪种形式的提问,都是某一命题的疑问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提供的材料是:(课件出示)老虎裁判请乌龟和兔子重新比赛,兔子的比赛路线是从A点出发,沿三个小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乌龟的比赛路线是从A点沿大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根据情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学习)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兔子和乌龟比赛的路程相同吗?谁是冠军?如果他们同时到达,谁跑的路程多?谁又是冠军?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共同质疑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