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评课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范文第1篇

时正值桂子飘香的季节,唐老师特意布置了一个萦绕着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体教室,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摆上一小撮桂花,并精心搜索了许多精美的桂花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桂花,激发学生喜爱桂花的情感。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通过找重点词句比较容易感受作者“喜爱香味”这一情感。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去想象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假如作者说外地的人好,母亲会怎么说?说外地的水甜,母亲会怎么说?……这样自然的引导,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2】小学语文《桂花雨》评课稿一、语文的课堂首先要有语文的味道。不管从工具性一头还是人文性一头来说,我觉得这是语文课的第一要素。它不该是思想品德课,也不应该只是讲故事。那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是语言一头要有文学性,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优美起来,跟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要引领学生在课堂口语表达上向文学性靠拢。二是要落实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应该要比人文性属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是最基础的部分,设想错字别字连篇,课文读不好,话又不会说的学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须于工具性为基础,语文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还要有提升。

语文评课稿范文第2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评课稿 从“课堂文化”这个维度进行观察,观察老师的功力、课改水平、教学艺术的感染力(语言造势、文味营造、调控能力等)、影响力和精神辐射力;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的张力,课堂的民主、和谐与平等,人人发展、全面发展的氛围等。

1、詹老师从走进课堂开始,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有亲和力,能给学生予鼓舞,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课堂文化。

2、创设了4次口语交际的情境:①学习第6自然段时,让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利用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说;②学习第16自然段时,“我们心里空落落的”,孩子们不易理解,这时创设情境“松鼠没了,奶奶、爸爸、妈妈、我可能会说些什么?”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纷呈。③学习“空落落”一词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自己什么时候心里也是空落落的?④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和养过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儿。”

3、老师调控语言灵活多样:“谁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谁来多说几句?谁会用英语打招呼?”“声音大一点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读一遍!”“不少同学在书上批注,看来,同学们读书的习惯非常好!”……

詹老师整节课都在努力构建鲜活多元的课堂文化:1、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教学设计上,尽量去寻找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有趣的活动;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有情感的老师和有情感的学生一起交融互动,构筑了温暖如春的精神家园。2、平等融洽的对话文化:有显性对话;有隐性对话;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3、关注课堂生成文化。4、诗意的语言,文味的营造:老师调控灵活;以读为本,读占鳌头,文味浓浓。但整节课中关注全体学生做得还不够。

语文评课稿范文第3篇

通过考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某些语文课上得拖沓冗长,了无生机,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诟病。如此这般的语文课,用“失败”、“悲哀”等词形容亦不为过。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突围路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纵观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某些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无所作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更多的责任,也有更多的资源去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营造“妙趣”语文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之所以易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琐碎化、对知识归纳的繁杂化、对问题剖析的冗长化。为了消除此类弊端,笔者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钻研教材,并大胆对其作出个性化处理,使之简明精炼,易教易学,且将所有授课内容做成独具特色的PPT课件,力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这就为“妙趣”课堂的“出炉”打下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本应或风趣幽默,或慷慨激昂,或简洁明快,或情深意长。可惜,能达到此等境界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见。近年来,笔者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加强语言历练,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用语上有了长进。例如,多看名师名嘴视频。笔者曾将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全部视频看完,折服于其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受益匪浅;又如,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以语言机智、幽默著称,笔者从其节目《锵锵三人行》中揣摩到诸多的语言运用之妙;此外,相声小品、人物访谈、影视对白、文学作品、人际交往等等,都为我们学习“妙语”提供了丰富资源。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还力求与时俱进,常将一些新鲜词汇融入课堂:在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时,常批“给力”二字;在讲到贾宝玉与林黛玉时,半开玩笑地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不要迷恋妹,妹只是个背影”。诸如此类的时尚“妙语”,常令学生开怀大笑。当然,此类“妙语”的运用要注意适度,以免流于戏谑而低俗。要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是否要求每位教师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呢?非也。其实,只需做个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语文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妙趣”话语资源———课本选文、试卷选文、作文素材等等。例如,《孔雀东南飞》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在上课时,笔者为了适当消解诗中所渲染的悲剧氛围,曾煞有介事地说:“鸳鸯本是水上物种,怎么飞到树上去了?是不是一对野鸳鸯?”全班轰然大笑。这启发我们:在课文中常可“就地取材”,制造“妙趣”效果。又如,高考实用类文本中有大量人物传记,这为原本“刻板”的高三课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妙趣”话语资源。在讲到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中黄侃与的“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之争时,笔者“借题发挥”道:“同学们,我强烈建议你们学会用文言发短信。为什么?为了你们今后少付点‘恋爱短信费’呀,因此,你们必须把文言文学好。”全班捧腹大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独特个性,我们应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教师有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何愁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妙趣”之神韵?

二、天若有情天亦老———“真情”语文课

“妙趣”语文课的神韵在于“趣”,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个“情”字———语文这门课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多情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近年来,笔者较为自觉地把“真情”作为语文课堂的“内在诉求”贯穿在教学实践中。所谓“真情”语文课,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情动人,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品味和鉴赏蕴含在各类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或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贯穿情感的要素,或以现身说法见证情感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教育。那么,“真情”语文课堂在具体操作中有何方法或策略呢?国学大师钱穆说:“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心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凝,成为文学中最上佳作。”因此,我们要选择那些饱蕴亲情、友情、爱情及家国之情的“最上佳作”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李密《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至孝亲情,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男女离情,林觉民《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却“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夫妻之情与家国之情,等等。除了课本提供的“真情”文本之外,我们还应主动关注各类时新“真情”素材。如央视一年一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的叙事、抒情类佳作,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等等。顾名思义,“真情”课堂贵在情真,贵在情深。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备创设“真情”课堂氛围的意识与能力,努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可以利用对文本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真情”氛围,利用对文本写作背景的介绍创设“真情”氛围,利用对文本情境的鉴赏与想象创设“真情”氛围,利用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创设“真情”氛围,等等。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解读———爱情悲剧说、政治讽喻说,或曰二者兼而有之。在讲解此诗时,笔者将其定位为“真情”文本而创设“真情”课堂氛围。首先,播放著名朗诵家丁建华、乔榛情深意浓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接着,让学生细读文本,进行联想与想象,具体领略诗中“两情相悦”、“恃宠而娇”、“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情境,感受男女主人公那“朝朝暮暮”之情与生离死别之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与品味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学生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深切感受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哀婉凄切的爱情悲剧,从而将“真情”课堂氛围推向。在语文课堂上,拥有了“真情”文本并创设了“真情”氛围后,在情境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展开“真情”对话。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唱”,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在讲授此文时,务必以“真情”为线索,让学生感受其“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肺腑之情。在学生对文中的“悼念骨肉之情”和“宦海沉浮之慨”有了一定感受之后,我们可以就“怎样把握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及“失去之后的追悔”等话题展开讨论。记得当时课堂上有一名学生动情地说:“我以前对‘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之后才懂得拥有’等话似乎没有太深的体会,学了这篇文章后,感觉‘于我心有戚戚焉’!”笔者当时也受到课堂“真情”氛围的感染而“触景伤情”,回忆起多年前重病的奶奶去世时,笔者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撰写的一幅挽联:“毕生忧劳,一世受累,最怜沉疴不堪负;今朝诀别,满门痛哭,永忆慈颜去难留。”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心灵也得以涤荡与净化。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说,假如上天有情,那么他见证了人世间这么多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也会因感慨而变老。由此可见,“真情”的力量非比寻常,甚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见证了无数爱恨情仇的故事,有时也会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之类沉郁悲凉的追问。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要努力构建一堂堂感人至深的“真情”语文课,以“真情”的力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情感价值观。

三、世事洞明皆学问———“哲思”语文课

语文评课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三维目标,以此检测教学效果。但分析整堂语文课,以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种教学形式。事实上,这四个字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叙述,以供大家讨论。

第一问:学生听了吗?听了,听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听是语文最底层的基本功。虽语文试卷中极少有听力题,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听是多么重要,看电视、开会、与人交流……哪一样能离开听呢?课堂上,听也是举足轻重的。语文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知识渊博。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认真听讲了,上课才能“言听计从”,有所“作为”。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专心听同学发言。要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其次还要会听,上课不能仅仅只是记录老师、同学的讲话,沦为记录器的作用。边听边思考,有选择地做笔记,才能有所收获。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听书”。听的内容可是课文朗读,还可以是故事、诗歌、小说、新闻等课外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利于学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第二问:学生说了吗?说了,说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说是多么重要啊!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人能力的评判,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会不会说,其次,人的表现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在各种场合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语文教学上,说也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的发言可以判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字音是否能读正确,课文内容是否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否丰富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说是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化为声音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的,有时是需要修饰一下才可以说出来的。所以私下里说和在公众场合说是不一样的,口头的表达也不同于书面表达。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在课堂里让孩子多开口,可采用“指名讲”,也可采用“自言自语”、“同桌讨论”、“四人小组交流”等形式,大大增加孩子们讲的机会。在讲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孩子们讲完整的话,讲普通话。老师更要有耐心,不能一听学生发言声音小、不流利,就让学生坐下,这样此种学生将永远失去锻炼的机会。练习说,还可以创设演讲、辩论等说话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才。

第三问:学生读了吗?读了,读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读,是一个人重要的语文能力。一个连新闻都读不通、读不懂的人,能说他的语文素养高吗?读,还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加强有效的语言训练。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课内外都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要因文而异,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慢慢地就要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再花上一定的时间,才能读懂,读出感情来。

第四问:学生写了吗?写了,写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基本的技能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写”的层面。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讲,它既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读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什么是写?就是能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写的内涵较为丰富,包括让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抄写词语,让学生写自己的体会、感想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呢?首先要抓写字的质量,做好精讲多练的同时,不管是作业,还是笔记等,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其次才是讲究所写内容的质量。所谓“用笔读书”,就是边读书,边作圈画批注,写随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语文课堂上,哪怕是阅读课,也要安排一定量的写,根据具体文章写自己的体会、感受,甚至小练笔等。课外,可要求学生从写日记,写应用文开始。

语文评课稿范文第5篇

一、营造平等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过去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课桌上埋头狂记,一片死气沉沉。这种现象就是缺乏平等的氛围,教师没有从“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探讨者”。教师要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话语权,这是构建平等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应该放弃裁判的权威,让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探讨,让真知在平等的辩论中得以彰显。我们都知道诗词讲解不同于其他的文体,它需要教师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对学生来说也要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若是一直靠教师讲解,带着学生去理解其思想内涵,那么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师生以平等的方式一起探讨诗歌的思想内涵,并尊重学生的见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样化,而且使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成绩和文化素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调整师生主客角色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会走入“教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高中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整师生主客体的角色,最终表现为语文学习对于学生主体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从而真正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到“我喜欢学”。然而现实是,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学中多采取“包办”的方式:在最先备课时就设计问题,到课堂教学就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最后的作业巩固也是亦步亦趋,不得逾越雷池半步。这样,学生的个性慢慢被磨平,更谈不上受到尊重。教师在教学中不先期设定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主客角色互换,这样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既教得轻松自在,学生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方法灵活多变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生代的学生见识远比过去的要丰富。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我们要顺应时展的形势,多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课件的使用,课堂导入多变化(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诗歌导入、电影画面导入等),多媒体的常态化,师生互动多层次深领域涉猎等,这些都是构建平等高效的课堂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任学生为所欲为。此时教师已由原来站在前台的“指挥者”“导演”,变成幕后的“策划者”,甚或“演员”“观众”。

这种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多样化,方法灵活多变,笔者也多次在课堂中尝试运用,效果不错,学生反响热烈。如在教学庄子的《秋水》时,笔者一改过去教师先讲解,学生再分析,最后教师作总结的模式。笔者提前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各自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河伯、海神若及旁白语三个角色),仔细读课文揣摩三个角色的动作、神情,用话剧的样式把文章内容演示出来。学生对这种表演很感兴趣,都认真地研读课文,分析角色的动作神态,并认真查找资料。等到上课时,他们有模有样地表演,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趁热打铁,笔者抛出问题:“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学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他们的归纳和总结合情合理,又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