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当山导游词

武当山导游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当山导游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当山导游词

武当山导游词范文第1篇

武当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方山县境内,古称龙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复玄天大殿后,根据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更名为武当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称北武当山。这里既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又有历史久远的人文景观,是我国北方着名的道教圣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我。

北武当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阶往上爬”。现公路早已开 通,乘车可达万神庙,上山石阶有1455级,险峻处均置有铁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其自然景观奇峻秀丽,素有“春粉、夏绿、秋红、

冬白”之誉,加上陡峭险峻的石阶、古老恢宏的庙宇,可谓集“雄、奇、险、秀”于一体。

万为奇异壮观的是,千姿百态的古松和天然雕饰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鸳鸯松、龟蛇头智、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峰顶建有真武庙,据古碑记载,创建于唐时,重修于明季,山上我个大小庙宇有道教活动,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每逢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庙会期,届时香烟缭绕,游人云集。

北武当山道观现有道人十多个,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当代文人学者登临此山,无不题词作画;香客游人游历此山,无不流连忘返。

武当山导游词范文第2篇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千米,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画卷。

武当山有许多的宫殿,有紫霄殿、复真观、太和殿、金殿还有许多的宫殿。当年张三丰在这里是掌门人,是唐代的时候建的。当武当山建起的时候,唐代被元朝消灭。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

看,这就是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再往前走,就是转身殿。这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

武当山导游词范文第3篇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 开放了陈永贵故居、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 开放了陈永贵故居、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武当山导游词范文第4篇

一、山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简介

山地旅游的研究近些年来成为整个旅游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这与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关于山地旅游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山地旅游研究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当前的山地旅游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旅游地生命周期、山地旅游资源与开发、山地旅游市场分析、山地旅游空间容量以及旅游影响等方面。而与此同时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文化转向”近些年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即在表面影响着旅游地的客源和旅游地形象,又在深层次影响着旅游地的进一步开发和长期发展。所以如何利用好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将直接影响山地旅游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

文化旅游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应与旅游文化作出区分。一般认为,文化旅游应侧重于一种参与的过程,旅游文化则强调一种共享的结果;动态的有形的文化旅游产生静态的无形的旅游文化,对这种概念和关系上的明确区分将有助于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而本文拟在对几种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的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山地旅游中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而在此之前,我们应明确的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山地旅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山地旅游的深层价值,提升山地旅游的品位;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山地旅游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效补充,二者相互结合,将使山地旅游的形象更加生动有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旅游地的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山地旅游的持续合理健康发展。

二、山地旅游中的几种文化资源

文化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可以认为其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应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的精神领域活动及其结果。在本文中我们采取广义的文化概念。文化从其层面上分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从时间角度分析包括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而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为核心承载物并以文化体验作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魏小安提出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低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第二层次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在山地旅游尤其是文化名山的旅游中,文化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以山地旅游中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茶文化为例,具体地介绍其在山地旅游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表现。

(一)山地旅游中的宗教文化

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有其基本仪式、教规和核心思想的,以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为核心标志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大宗教,而在我国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种主要宗教。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山地地区,更是有十分丰富和极高质量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正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我国的山地中,有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有四大道教名山――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和齐云山,这些名山集中而又突出地反映了我国的宗教文化在山地旅游中的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以九华山为例,可以对宗教文化在山地旅游中的角色及意义作出一般分析。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被世人公认为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的道场,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唐开元年间,朝鲜王室近族金乔觉东渡而来,驻锡九华山,其圆寂后,肉身不腐,众僧又观其貌正如佛典中所述之地藏菩萨,遂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称为“金地藏”。这一典故如今已成为九华山开发旅游时最重要的文化招牌。不仅对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有重大吸引力,而且对普通游客也是颇具吸引。这一典故可被认为是九华山宗教文化中的信仰资源。

每年农历的七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是地藏菩萨的诞辰,这一天遂成为九华山一项重大的宗教节日,即“地藏法会”,一般持续一周左右。自1978年以来,九华山每年都会举行“地藏法会”。届时,世界各地佛教徒及普通游客会聚一山,其场面甚为壮大。普通游客既能看到重大佛教节日的庄严场景,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这一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九华山宗教文化中的节庆资源。步入九华山的名寺宝刹,充盈耳间的是悦耳动听的佛教音乐。这些音乐以吟诵唱和为主,辅以部分乐器,格调清新,旋律优美。其佛教音乐既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又整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整体上体现了其教俗融合的特点。从精神层面看,九华山佛教音乐实际上是对宗教精神的艺术化体现,它为实现人们与佛沟通的心态创设了极佳情境。九华山的佛教音乐可以被认为是九华山佛教文化中的艺术资源。

总之,九华山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的旅游开发总体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宗教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域不空,誓不成佛”的普世价值精神。这种宗教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催人奋进的人生观和劝人行善的价值观。对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能从形式上促进九华山旅游的优化升级,又能从实质上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山地旅游中的建筑文化

建筑既是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创造性设计,又是人们对地表面貌的建设和改变。从时间上看,建筑应包括古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从形式上看,建筑主要有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而接下来要讨论的山地旅游中的建筑,主要指的是传统的古代建筑。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包含艺术家和工匠的精心设计和创造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别具一格,独领,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古典建筑艺术。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名山大岳修建各式建筑的传统,从规模上看,既有宫殿式大建筑群,又有小型的单体建筑,从宫殿、寺庙、道观、别墅到普通民宅都有分布。而古人对山的崇拜,又造成客观上的一种刻意的塑造建筑意境,这种文化心态对山地建筑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接下来以武当山为例,分析山地旅游中的建筑文化。武当山作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传说中是真武神的修仙得道之所。自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明朝几位帝王的大力推动,武当山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古典宗教建筑群,其作为明朝皇室家庙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国道教中的地位。在游客看来,如此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不仅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极大冲击和享受,更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感叹古人的建筑手法之高超精妙。

有史可查的武当山早期建筑始于唐初,当时只是作为地方的祈雨词;至宋时,才作为道教活动场所而兴建宫观建筑;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武当山开始大兴土木,形成了九宫八观、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连片成群的大型整体建筑群,迅速上升成全国道教中心。其建筑本身就记录了历史的痕迹,对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政治的发展有深刻的反映。

武当山建筑的特点也很明显。作为明朝皇室的家庙,其建筑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了皇家建筑的大气设计,全山形成以顶峰金殿为中心,周围建筑加以配合烘托,从而表现出帝王气概的特点。而武当山本身是道教名山,其建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宗教文化的直观反映,主要体现在其建筑在整体上与山势相适应,遵从了道教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观点,其规划在实际上体现了人间、仙山、天国的三者合一,即从古均州到天柱峰120华里的路程按照3:2:1的比例营造了人间、仙山、天国三种境界。

可见,,武当山建筑文化巧妙融合了封建帝制文化和宗教文化,将二者结合起来营造建筑,既能从宏观角度实现对整体建筑群的合理规划,又能从微观角度体现出其独具特点的文化品位。与此相类似,在我国的山地旅游中,可以归纳出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必将极大地丰富山地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

在我国的山地中,尤其是南方山地,往往随处可见大小茶园,山与茶几乎是相伴而生,名山与名茶二者的有机联系促进了多种旅游产品的出现。我国居民大多有饮茶之习,招待客人更是离不开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茶文化,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以安徽省为例,对山地旅游的茶文化可作出一般概括。安徽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其茶叶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好、种类多,在十大名茶中,安徽独占四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而这些名茶无一例外都产自山地区域,主要包括皖西的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两大茶区,如大别山区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再如皖南山区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

这些山地区域的茶文化也已发展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特色产品。例如在九华山,将茶文化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结合而创造的“九华佛茶”品牌,已成为九华山旅游的一大重要招牌,其关键之处在于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与佛教文化的平心静气相融合,从而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而在古徽州也即现在的黄山地区,巧妙地将茶文化与当地的名山旅游相结合。在茶文化的具体形态方面有佛家茶、道家茶、农家茶、文士茶等。在具体的开发手段上,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相结合,形成文化体验的全过程。而在宣传层面,则通过举办各种茶文化节、茶乡风情游等形式实现对游客的旅游宣传与促销。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实现山地旅游中茶文化的深度开发,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

应该指出的是,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是以资源的富集性为基础的,所以其开发也应是在对资源条件的客观分析基础之上,不具备条件的旅游地不可盲目模仿。而开发得当,就可使名山与名茶相得益彰,从而取得更好的预期效益。

三、开发策略

鉴于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资源,其特殊性决定了其开发策略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普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故在其开发策略上,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我国的名山大川大多风景秀丽,在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往往孕育着众多颇具特色和美感的自然景观。而与此同时,我国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历代文人雅士多喜登览大山名岳,所以我国的山岳旅游地往往是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所以在开发山地旅游的文化资源时,切不可就文化论文化,应充分与各地的自然风景相联系,将二者有机融合,做到寓情于景,由景及情。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让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的互补性更好地发挥,从而达到优化开发的目的。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

山地旅游的复杂性在于其本身往往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在此生态系统之上又往往生成一个与此相适应的文化系统。而这种相对独立的特点决定了其脆弱性,所以在开发时应注意因地制宜,从自身条件出发。换言之,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也即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山地旅游文化资源时,一方面应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应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推出文化产品时,应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切忌修旧如新。只有做到此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态旅游。

(三)深度开发,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在当前的旅游行业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太过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这一点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大多旅游开发者无法准确把握文化的深层内涵。所以在山地旅游的文化产品开发时,更应做到注重发掘文化的深层含义,在深度开发上下功夫,从而力求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自身文化品位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在当前的实践中,已有众多山岳旅游地开始从此点出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少数成功者已能吸引大量游客。

(四)培养专门的文化旅游人才

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于一般游客而言,很难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导游等旅游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旅游服务,包括导游词的完善在内的景点介绍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而当前的旅游专业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往往过于注重服务的具体化、形式化,而对旅游人才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则不够重视。在现阶段中国旅游产业面临产业升级的情况下,提出了对旅游人才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文化旅游领域中,需要更多专门的文化旅游人才。所以,国内的旅游教育和培训机构应从此出发,转变理念,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专门化人才。

相关期刊更多

武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中国道教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