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诚信老爹

诚信老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诚信老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诚信老爹

诚信老爹范文第1篇

一、活用教材,提炼真材实料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依据,更是他们表达运用的着力点。特别是教材中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思维情感等特色技巧,更是学生学习运用不可缺少的载体。学生需要从学习参照中找出值得观摩与学习运用的素材,找出更多的真材实料。低估教材作用,必然会陷入空想的泥淖。

有位学生在《村头的那棵洋槐树》中写道:“村东头的洋槐树是村民集合的地方,凡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消息都是从那出来的,也记不清是何年何月的事了,听老祖宗说,那年我们村发洪水,全村的比那洋槐树还要粗壮的大树都被连根刨起,唯独这颗老槐树幸存了下来,因此被村民们称之为‘神树’,无论哪家娶妻生子都会全家出动,到老槐树下拜一拜。”看似随笔式的描述,其实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而所有的素材都与村里的“老槐树”相关,这也是学生从真实的素材中提炼形成的。借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作者的表达构思出发,挖掘其中富有一定表达意向的资源材料,能使得他们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教师要关注教材中多样化表达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归纳反思,让他们在有效发现闪光点的基础上主动调整策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洞察时事,理性思考生活

生活中的真实是最有趣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太熟悉了而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以致产生了一种“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茫然困惑之感。这此中的道理恐怕与我们缺少理性思考相关,缺少与生活的主动对话,缺少链接生活后的洞察,缺少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与严谨态度。洞察时事,就会发现“风声雨声,声声不同;家事琐事,事事不一”。

有位考生在写《老爹》时,说老爹是做杠秤的,与蒋叔叔同是一户姓胡人家的徒弟。自打各开店铺后,老爹店铺起初也是红红火火,可好景不长却是“日薄西山”。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老爹对此是先疑惑,也为其老实本分埋下了伏笔;羡慕是也想跟蒋叔叔学上一番。)晚上喝酒时,蒋叔叔透露了“秘籍”: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得知此中的奥妙后,老爹没有丢下“诚信”二字,毅然绝然拒绝。)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听说需要四十杆秤补救,老爹更是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后来蒋叔关门了,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诚信缺失,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人们就敬重地这个“实”字。(诚实,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并非易事。)

作者以老爹的诚实为切入口,通过对比、白描等手法,展现了一个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生意人特征。特别是老爹宁可饿肚子也不缺斤少傻淖龇ǎ就连蒋叔叔也认为同出师门的师兄是“榆木脑袋,不开窍”。这就是作者的洞察之果,而这种洞察往往源于真实的生活和理性的思考,来源于平时的积累。

三、事无巨细,彰显真情实感

从细节中放大本质特征,能使学生在精心铺设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感人之处,在自觉优化细说中找到精彩。

越是细小的细节,越能折射出不一般的“精彩”。如有位考生在写《深巷的面香》时说道老人家在小巷街面上是人见人知,人见人熟。“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通过对外貌的描写来感受老人不一般的坎坷沧桑,给人以更加顺畅自然之感。老人在忙着小店的事儿时“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这样的细节描述,一方面让人感受到老人淳朴、厚道,面香是人们尝到的,而蕴藏其中的诚实更是人们用心去体味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街坊领居对老人的关心,感受到浓浓的“远亲不如近邻”情怀。

从细节描写中发现精彩点,教师应多让学生主动感悟生活,帮助他们从中摘录出更多的有价值信息,增强理解感知。多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开挖,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感受主人翁的精神世界,捕捉蛛丝马迹,聆听最强心声。

诚信老爹范文第2篇

兴趣创造快乐: 一个最简单的报时程序是1行代码,而操控“古城钟楼”发微博的程序代码至少有3万行。编写这样的代码在旁人看来是“折腾”,两位“80后IT技术男”却干得不亦乐乎,究其源头,兴趣使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宅男宅女”,常感觉生活枯燥乏味。人人都需要快乐,快乐从哪儿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很有意思”,两位“IT技术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3年年初,一个以西安钟楼命名的微博“古城钟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2011年10月26日开始,“古城钟楼”按照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发送模拟敲钟的微博,一年多来从未间断。由于首页上只有一条又一条的“铛~铛~铛~”,“古城钟楼”被称为“史上最无聊又最有毅力的微博”。

运营这个微博的,是两位“80后”软件工程师――“葡萄侠”和“党建”。他们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亲自“无聊但执着地发着微博”,每个时辰的“钟声”实际上是由电脑程序操控发出的。

这个操控微博“敲钟”的程序十分复杂。一个最简单的报时程序是1行代码,而“古城钟楼”的程序代码至少有3万行,因为除了按时敲钟外,“铛”字的字数还会随时间不同而变化:子时是“铛~”,丑时是“铛~铛~”…… 这给编程增加了不少难度。不过两位设计者却乐在其中,在他们看来,编程“敲钟”是欢乐的业余消遣:“有人说,用那么多行代码,折腾那么多技术,就为了自动‘敲钟’,太无聊了。他们不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很有意思。对我们来说,折腾各种技术充满乐趣,程序越复杂编起来越开心,生命在于折腾嘛。”

很多人认为像“葡萄侠”和“党建”这样的“IT技术男”没有生活情趣,日子过得枯燥乏味。他们两人希望“古城钟楼”的火爆可以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技术宅也有情趣。”

2013年元旦前的两天,嘉兴街头一位老太太突然摔倒。“老人家摔倒了,快去扶她一把!”见老太太摔倒了,一位正在路边乞讨的老大爷立即扔下手中的碗,一边呼喊,一边上前搀扶老太太。街边面店的老板和正在吃面的陈先生听到声响也跑了出来,帮助老大爷一起扶起了老太太。

缓过神后,老太太表示自己没有大碍,连声道谢后便离开了。老大爷一直看着老太太的背影,直到确认她走路没有问题,才捡起丢在地上的碗,继续乞讨。

这位老大爷名叫卓后宽,今年67岁,因工地上没活儿可干、工资又还没结才去乞讨。面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老大爷表示,他从来没想过扶老太太可能会被赖伤、讹钱,“我做的是好事,又不是啥坏事,怕啥?”

在救人反被赖伤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下,三位扶起老太太的好人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扬。尤其是乞讨大爷让人肃然起敬,他颠覆了人们印象中的乞讨者形象。一同扶起老太太的陈先生说,乞讨者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一直饱受争议,但不是所有的乞讨者都是骗子,他很佩服这位乞讨大爷,道德水准与身份、职业、地位无关。

道德高低与社会地位无关: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给道德穿上身份、地位的“外衣”,见着民工模样的人就投以异样的眼光,生怕他们做出非法的勾当来;见着乞讨模样的人则避之不及,唯恐上当受骗。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曾说:“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道德高低与社会地位并无关联,弱势群体用他们的善良回应着这些“有色”眼光。卓后宽老大爷就用行动宣告:虽然我们地位卑微,但我们道德高尚。

信任带来和谐: 扶起路人这样简单、平常的事本不该成为新闻。在救人反被赖伤的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下,不少人在遇到跌倒的老人时会心存疑虑:“你敢扶吗?”卓后宽老大爷的回答是:“我做的是好事,又不是啥坏事,怕啥?”赖伤、讹钱的现象终究是少数,心怀坦荡,对陌生人多一份信任,又有何畏惧?创造和谐生活,第一步便是信任。

小巴菲特:追寻自己所爱

彼得・巴菲特是谁?也许你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父亲――“股神”沃伦・巴菲特。作为“股神”的儿子,彼得可以说是重量级“富二代”。如果跟随父亲的脚步踏入华尔街,至少可以少奋斗几十年,但彼得却选择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

自幼喜欢音乐的彼得在大二时休学,从零开始追逐音乐梦想。他曾经穷困潦倒、欠下一屁股债,因为资金问题还在父亲那儿碰过钉子。彼得说:“我曾找过他,希望能得到他在资金上的支持,他拒绝了,让我自己去想办法。这是我第一次向他开口借钱,也是最后一次。后来我想明白了,如果当时父亲资助了我,我就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靠到处贴广告找工作,彼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历经波折的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著名的音乐人和作曲家,甚至获得了“艾美奖”。

为什么不继承父亲的产业,而要走音乐之路?彼得说:“很多人以为,我父亲是个投资家,我就应该去华尔街工作。父亲也这么建议过,但我只考虑了15分钟,就决定还是要做音乐,因为这是我热爱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我父亲会反对,但他没有。他说我们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音乐是我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他的画布。在我追寻音乐梦想的道路上,父亲给予我支持、理解,但他没有用钱来支持我,而是在精神上支持我。”

【妙用提示】

忠于自我,活出精彩: 按我们的标准,巴菲特的儿子可能是最“牛”的“富二代”了。然而这个“富二代”没有跟随父亲的脚步踏入华尔街,而是走上音乐之路,让人大跌眼镜。但谁说“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就一定要成为“股神二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彼得就是彼得,他忠于自己的内心,朝着音乐梦想努力打拼,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 如果彼得进入华尔街,在父亲的荫庇下,他应该更容易成功。但巴菲特让儿子自己做选择,他只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如果当时父亲资助了我,我就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自己努力得来的显然比走捷径得来的弥足珍贵。巴菲特父子告诉我们:虽然结果很重要,但过程同样有意义,它决定了结果的价值大小。

诚信老爹感动浙江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袭击了温州市苍南县。这场灾难带走了年近八旬的老人吴乃宜的三个儿子,留给他的是儿子们买渔船欠下的80万元债务。

从法律上来说,老人并没有替子还债的义务。但是,这个硬脾气的老汉面对儿子们签下的一张张欠条,毅然向债主做出承诺:“做人要讲信用!儿子们借的钱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只要我活着,一定一分不少地还。”

吴乃宜说到做到。他变卖了打捞上来的船只,将卖船的钱、三个儿子的人身保险赔款、船只保险赔款以及政府的补助金全部拿来还债,自己分文未留。但即使这样,还有20多万的债没还清。

为了尽早实现“替子还债”的承诺,他带着全家人省吃俭用,过起了清苦的日子。每天天不亮,吴乃宜与老伴就早早起床,出门捡可乐瓶、塑料罐卖钱。下午,两位老人就坐下来替人织渔网。花两个月才能织好的一张网,只能卖100元钱。

六年来,他和老伴每天只吃两顿稀饭,就着自家种的葱、蒜、白菜下饭。他们从来没有买过肉,甚至连食用油都很少买。他们也没有添置过一件衣物,穿了几十年的衣服缀上补丁再继续穿。除了用来抚养两个孙女外,他把能省下来的所有钱都拿去还债。到2012年,债务终于只剩5万元了。

2012年8月,媒体报道了“诚信老爹坚持子债父还”的事,感动了千万人。不少人主动向老人伸出援手,使老人顺利地还清所有债务,过上了轻松的日子。

2013年1月20日,“最美浙江人――2012年度浙江骄傲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诚信老爹”吴乃宜上榜。评委给他的颁奖词是:他以残年余力,把诚信高高托举。

诚信老爹范文第3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叫李雄勇,是卡耐基的老学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卡耐基 请你放心》。

去年上半年,在卡耐基演讲比赛的舞台上,我做了题为”卡耐基,我爱你”的演讲,当时我说:卡耐基是你帮助我建立起了自信心。去年下半年,在卡耐基课堂的讲台上,我对卡耐基说:“卡耐基,我要拥抱你”,那是因为卡耐基帮助我提高了说话的水平。今晚,我站在这里说“卡耐基,请你放心”,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前年年底,由于单位实行竞争上岗需要演讲,我报名参加卡耐基演讲与口才培训。本来认为演讲很简单,就是站在台上说说话,通过2个月的培训就能够拥有马云一样的口才,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但是当我走进课堂后,发现学习演讲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站到台上,两腿就发抖,而两手却发疆,额头在冒汗,两只眼睛只顾着天花板,也不知道自己嘴里说了些啥?站在台上说话感觉比小偷遇到警察还紧张,还害怕。总之,一句话,刚开始学习演讲给我的感觉就是紧张、恐惧和极不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紧张、恐惧的心理虽然有所缓减,但是说话平平淡淡,语音、语气、语调基本上没有变化,更不用说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表情、眼神、手势很不自然,更不用说与演讲内容相吻和。感觉学习演讲非常难,也非常累,曾经想过放弃。

后来有两个人给了我信心,使我坚持了下来。一个是古雅曲的德摩斯梯尼,他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还有耸肩的坏习惯,当初他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说话结巴,声音又不响亮,别人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因此多次被别人轰下讲台。但是他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学习。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雄辩家和演说家。另一个是彭清一老人,今年83岁,是我国著名的演说家,现在是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名誉会长。彭老原来是国家一级舞蹈演员,55岁那年,由于左腿残疾,他才开始学习演讲。

我在想,一个严重口吃,一个55岁才开始学习演讲的人都能够成功、成名。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到书店购买演讲方面的书籍,上网观看演讲视频,并积极寻找机会进行训练:在小舅子结婚典礼上,我在发表祝贺词;在长江三峡游轮的晚会上,我在朗诵《长江之歌》;在神仙居景区的舞台上,我在演讲《坚守承诺》,宣传“诚信老爹”吴乃宜老人替子还债的感人事迹。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演讲比赛,在卡耐基演讲比赛的舞台上有我的身影;在社区演讲比赛的舞台上,也有我的身影;在单位演讲比赛的舞台上更有我高高举起的奖杯。

卡耐基,你看到了吧!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今晚站在这里,腿不抖了,心不慌了,额头也不冒汗了;站在台上演讲感觉不再紧张,不再害怕,而是一种释放,一种愉悦,一种幸福。

诚信老爹范文第4篇

感恩行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今年67岁的许挺,出生于山东曹县一个叫小许庄的村子。他幼时家贫,上学的钱都是父母东拼西凑、忍饥挨饿挤出来的。上大学时,条件好的同学能穿上皮鞋,许挺从没有奢望过,而他一生中最难忘记的是母亲给他做的一双布棉鞋。

那年冬天特别冷,许挺的棉鞋已穿了两年,不暖和了,冻得他一下课就找个没人的地方跺脚取暖。没想到,3天后,几百里之外的母亲好像有心灵感应似的,给他寄来了一双针脚细密、厚实的新棉鞋。许挺穿在脚上,一股暖意传遍了全身。

这时,许挺感到鞋窝里好像有东西硌脚,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张5角钱的纸币,就是这今天看似微不足道的5毛钱,却让许挺躲到没人的地方哭了个痛快。他很清楚,这点钱需要父母拼命节俭一个月才能省出来!此后,许挺一直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努力回报父母的爱。工作后,对父母孝敬的他被村里人奉为教育孩子的典范,成了十里八村争相传颂的大孝子。

后来的一次街头偶遇,使许挺又由一个大孝子变成了孝文化的传播者。那是1974年夏天,许挺在一家小餐馆吃饭,一位衣着破烂、浑身脏兮兮的老大娘盯着他桌子上的啤酒瓶,半天也不舍得挪动步子,许挺赶紧把啤酒喝完,爽快地把酒瓶递给了老人。老大娘对他很感激,许挺和她攀谈了起来。聊天中,许挺了解到,老大娘来自豫东农村,家有4个儿子,她和老伴儿含辛茹苦养大了孩子,并操持着给他们一一娶了媳妇成了家。没想到,儿子们嫌老两口不中用了,竟狠心把他们赶出了家门。“唉,只要孩子们过得好,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老人叹口气说。

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不孝行为毫不责怪,母爱的伟大与儿女的恶行,让许挺内心犹如被重物撞击一般,他当即就把身上仅有的3元钱都给了老人,那时他一个月工资也仅有30多元钱!

看着老人千恩万谢、步履蹒跚离去的背影,许挺感慨地想,孝敬父母本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愿孝敬,那他怎么可能爱朋友、爱集体、爱祖国呢?

“我不能让我的学生中出现这种不孝子孙!”从那之后,许挺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们宣讲孝敬和诚信的道理。后来,许挺被调到中州大学任教,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弘扬孝敬和诚信文化。2003年,他公开出版了《孝敬的故事》一书,社会影响甚广。

因为孝敬,许挺还和香港的许先生成了莫逆之交。

那是2003年5月,世界许氏宗亲联谊及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登封嵩山脚下举办第一届会议。许挺作为名誉会长,出席了这次会议。在宗亲会组织的一个小型宴会上,许挺跟比他大6岁的港商许先生坐到了一桌。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许挺了解到,许先生出生于福建,1975年移居香港,历经多年打拼,成了一位很成功的商人。难得的是,许先生不仅是位大孝子,还热心慈善事业,为家乡做了很多善事。许先生也了解到许挺也是位孝子,还到处宣讲孝敬、诚信,对他很是敬重。两人相谈甚是投机。

2004年4月,许先生突然给许挺打来电话,说他已到郑州,希望能跟许挺见上一面,许挺爽快地答应了。两人在一家饭馆饮酒小酌,畅谈自己对孝敬与诚信的心得与体会。饭毕,在外人看来一字难求的许挺,把许先生带到他的工作室,为许先生写了几幅有关孝敬和诚信的格言,许先生临行前,许挺还把自己珍藏的瓷器赠给了老哥哥。

此后,两位热衷孝道的老人交往日益增多。逢年过节,许先生都忘不了给许挺的老父亲寄些礼物,而许先生的老母亲过寿时,许挺会带着亲手制作的礼品远赴福建祝寿。

小学、社区开讲堂,初试身手赢好评

在许挺看来,“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人子的最大遗憾。1995年母亲辞世后,如何让父亲愉快地安度晚年,成了他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2008年6月,多次被学校返聘的许挺彻底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父亲一生务农,很少出过远门。他决定在父亲有生之年,陪他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顺便也像孔老夫子那样“周游列国”,宣讲孝敬和诚信文化。

主意打定后,许挺开始为实施计划做准备。2008年9月,许挺把老家的侄子请来做“专车司机”,然后让他把车开到汽车维修厂,在车身喷上“宣传孝敬、宣传诚信、免费讲座”的醒目字样,并将自己的手机号码也喷了上去。

许挺制定了“先近后远”的出行计划。他想在省内找多个地方举办讲座,取得先期经验后,再将行动向省外延伸。

许挺陪老父逛遍了郑州附近的几个景点,由于他车身上的“广告”太过醒目,好几次人还没有回到家,邀请他讲座的电话便打了过来。

许挺的第一场讲座选在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那天是周二下午,上完第二节课,全校1000多名孩子听许爷爷讲了一堂有关孝敬的公开课。

为了上好这堂课,许挺可是下了大工夫。他很清楚,自己给大学生讲课一点儿也不费劲,可面对小学生,如果讲课不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孩子们不但不理解,还会感到厌烦。为此,许挺查找了许多资料,准备了许多生动感人有关孝敬的故事,让孩子们从故事中来感悟做人的道理。

讲座刚开始时,会场还有些乱,可随着许挺抛出“黄香温席”、“薛包尽心事后母”、“汉文帝亲尝汤药”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孝敬故事,孩子们都听得入了神。许挺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我们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孩子,将来不可能做到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而孝敬父母就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父母上了一天的班,如果你能帮他们换双拖鞋,端杯开水,睡前给父母洗洗脚,这就是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

八千里路云和月,周游全国传孝道

2009年3月初,许挺和侄子驾车从郑州出发,到江西景德镇接上老父亲,妹妹也跟随前往。顺从老父的意愿,许挺决定带父亲先在南方走走。

3月15日,许挺一行来到福建三明市。随后,他们从福建三明市到了广东,经梅州、东莞到达广州。2009年3月26日,许挺在广州市郊同和镇问路时,碰上一位衣着整洁、举止斯文的中年男子。他一见许挺车上那些字,就问他是真的免费宣讲孝道还是在忽悠人?

被不止一次问到这个问题的许挺苦笑着掏出证件,让人家“验明正身”。中年男子看了后,竟笑眯眯地“扣留”了许挺的证件,说自己是镇中心学校的校长,恳请许教授顺便给全校师生演讲一场,“否则,我就不放您走”!许挺本来急着赶路,一看盛情难却,只好把车开到学校,临时演讲了一场。

演讲结束后,许挺正准备登车离去,一位30多岁的男士却走到他的车前,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动情地说,他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多年来,他一直对抛弃他和母亲的父亲耿耿于怀。听了许挺的演讲,他才明白该如何做儿子,他会尽快跟一直没往来的父亲取得联系,将丢失多年的亲情重新找回来。许挺听后非常高兴,自己的演讲能让听众有所触动,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欣慰的呢?

“花甲教授携九旬老父到处传孝道”,一路南行的许挺父子受到了沿途媒体的热切关注。海口市有位姓李的先生初见媒体报道时,还以为许挺是在“作秀”,就打电话给他,问许挺每场演讲能挣多少出场费,推不推销写的书许挺没作正面回答,而是邀请他听一堂自己的讲座。李先生现场听了许挺的演讲,看到他整场只喝了主办方提供的一瓶矿泉水,此外一切都是自费,非常感动。接着,李先生又悄悄跟踪着许挺,看到他精心伺候老父亲的感人场面后,李先生这才情不自禁地对许挺说:“许老师,您真的是我的榜样!”

一路上,看到年近七旬的许挺对父亲孝顺的样子,侄子也非常感动,总是提醒他:“叔叔,您这么辛苦,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许挺笑着说:“到我这个年纪,还有机会陪老爹旅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既能尽孝,又能宣传孝敬,可是我最乐意做的事情啊!”

就这样,在许挺和妹妹的精心照顾下,92岁的父亲一个月游览了7个省,行程8000多公里。2009年4月中旬,许挺一行结束了长达一个月的“周游南国宣讲孝道游”,顺利地回到了郑州。

诚信老爹范文第5篇

“父母相亲”初长成

“父母相亲会”于2004年下半年出现于北京,最早始于崇文区的龙潭公园。2004年9月,《北京晚报》做了一个“为白领婚事支招”的栏目,一位家有大龄未婚子女的汪姓老师,给报社写了篇文章,提议那些和她有相同忧虑的父母们,主动联合起来,代替儿女们相看对象。汪老师还在文中主动建议,家长们把孩子的基本信息发到她的邮箱,由她义务为大家牵线。文章见报后,吸引了十几位家长,在龙潭公园的飞龙阁举行了第一次聚会。11月2日,汪老师又给《北京晚报》发去了题为《白领及白领的爸爸们你们也一起来吧》的文章,呼吁更多人加入相亲者的行列。因为有家长抱怨龙潭公园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来参加的人文化层次也不太高,汪老师就和几个热心者商量另谋去处。考虑到西部的紫竹院公园靠近中关村,毗邻国家图书馆,在这里出入的知识分子较多;东部的中山公园在市中心,交通方便,聚会便改在了这两处举办。随着参与的人数逐渐增多,在这两个公园中,很快形成了每周定时聚会的模式。紫竹院公园是每周二、六的下午,中山公园是周四与周日下午。后来因为紫竹院公园的管理方担心聚会地澄碧山房空间狭小,易出意外,不断对来相亲的父母进行劝离,2005年3月,相亲会转移到了环境和条件更好的玉渊潭公园。不少单身者的父母每周如赶场一般,“为了孩子的终生幸福”,坚持不懈地奔波在两个公园之间。

老爸老妈的力量是强大的,口耳相传无疑也是老年人最好的传播方式。从2005年开始,爹妈们的“征婚地盘”迅速扩张,上海、南京、杭州、深圳、沈阳、长沙等大中城市纷纷开始效仿。在许多城市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每周都有几个固定时间,出现许多手拿自己孩子简历和照片的老人,为儿女物色和挑选对象。其中,最有创意的要算杭州人,将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万松书院,选为周末相亲的固定场所,为“可怜天下父母心”下了一个新时代的注解。在重庆,“代子征婚”甚至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时尚新闻”。

至于征婚的具体方式,虽然存在地域差别,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我们不妨通过一段媒体的采访报道,对此做一个了解:

时间:3月18日清晨

地点:沈阳中山公园

直观画面:两位白发老人在接头

“男孩女孩?”“男孩!你呢?”“女孩,多大了?”“三十五,外企的,家里有房。”“我这三十了,也是白领。”“大点……”中山公园里,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头挨着头,窃窃私语着,手里比划着。他们手里,都拎着一只布兜子。

替儿子征婚的孙大爷就在中山公园附近住,他和老伴原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散步锻炼,今年开始就发现这公园里多了一群神神秘秘的老年人,他们彼此不大声说话,常常交头接耳像对暗语,还总互相交换着看些东西,偶尔走近一听才知道,原来是给孩子们找对象呢!于是孙大爷回家,带着大龄儿子的基本资料也来了。

这群父母之所以在公园里这样好辨认,除了他们之间神秘的表情和动作,还因为他们不拎剑、不拿扇子,却肯定拎个兜子。

坐了半个多小时公交车来这里的张大妈就拎着这样一个兜子:布质、紫色,那里装着一个很大的文件夹,“这是女儿的身份证,这是女儿的大学毕业证书,这是女儿的工作证明,这是女儿的学位证,这是女儿的影集……”这个文件夹,几乎装下了女儿的“一生”。“这样资料全些,人家想看什么,都有!也显得我们比较有诚意!”张大妈对于自己能准备得这样周全,显得很是得意。

除了兜子,甚至还有各式爸妈们自制的联系名片,写着自己的电话和孩子的基本材料,一旦“成功”,这张纸条就会被悄然又很郑重地交到对方父母的手中,作为下一次见面的“接头暗号”。(《沈城兴起“代子征婚”,新的“包办婚姻”到来》,2006年3月23日《辽宁法制报》)

征婚居然成海选

2006年,这种独特的征婚形式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中小城市甚至县城也被波及。而且,一些婚姻中介,妇女组织和传媒机构也逐渐介入其中。在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自发的定时、定点聚会和有组织的大型活动并存的局面,参与人数从三四百至四五千不等。在情人节、中秋或七夕举办上千人的大规模相亲,在一些城市中已成为当地节日文化的一部分。2005年11月,南京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白马公园举办了第一次父母相亲会,三千多位父母赶去参加,场面一度十分混乱。不到1个月,该中心应家长们的强烈要求又办了一次,参与人数竟然增至五千多人。到了2006年的元旦,声势浩大的万人相亲会将白马公园挤得水泄不通,场面之壮观令人瞠目。

虽然规模大了不少,但这些有组织的大型相亲会上的情形,和公园里的自发聚会大致相似:

在活动主办地白马公园的大草坪上,四周挂满了“相亲牌”,家里是女孩子的,就以红色为底色,是男孩子则以蓝色为底色,“相亲牌”上面注明了年龄、身高、学历和个人简介等内容,但并不透露子女的真实姓名。每块牌子上都有编号,与父母的号牌对应,若有人对某个“相亲牌”感兴趣的,可以与对应的父母进行询问交流。(《五千南京家长参加“父母相亲会”》,2005年11月27日《南国都市报》)

不过北京的父母们似乎还是更信任自己人,对中介的掺和不太有兴趣。在中山公园的河岸边,甚至竖立起了一块警示牌,提醒父母们谨防职业婚托的诈骗行为。为了更有效地交流信息,北京的家长们除了在形式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外,还很有创意地自办了一份内部报纸,整理男女双方的资料分别登记,供父母们参考。

一幕与恋爱婚姻有关的大戏,男女主角却双双缺席,只剩下原本无关紧要的配角在撑台。相亲会被调侃为“做媒会”,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来参加相亲会的父母,大多提前做好精心的准备,不但携带子女的艺术照、学历证明、获奖证书等物事,很多人还制作了精美广告牌。这些广告被挂在树上、桥头,或者干脆被家长们背在身后,贴在胸前,随同主人一起,溜溜达达地在人群中来回穿梭。

当然,这种海选式征婚,有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因为“无米下锅”,“骑驴找马”者也不在少数。不少人抱着“广泛撒网、重点培养”的心态,每次都收集几十、甚至上百个相亲者的资料,回家后筛选出条件较好的,再分头安排见面。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纸条上,演绎一出不公开的“PK赛”。即使一次、两次不成功,反正每个星期城里都有几次相亲会,合乎条件者多的是。因此,父母相亲会的成功率低,并非都是由于子女们的抗拒,也包括父母们的心理和态度。不过,这些大小事件都未能阻止老爹老妈们,以飞蛾扑火似的决心和勇气,顽强地将这场“中国式征婚”进行到底。

婚恋为啥这么难

父母相亲会的出现和风行,是出于父母对孩子们大龄未婚的焦虑,究其深层原因,则是越来越多的适龄未婚者,陷入到不敢恋爱、不能恋爱或不懂恋爱的怪圈。排除掉单身主义、不婚主义、社交障碍和性取向等纯个人的因素,应当说大部分年轻人并非不想恋爱结婚,只是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想说爱你,着实好难。

首先,社会流动性增大,人际交往变得困难。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逐渐从流动性不大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充满变数,“办公室恋情”几乎不再出现,年轻人在熟悉的人群中选择婚恋对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过去找不到对象的年轻人,会有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妇联、工会、居委会来帮忙,可如今,谁还有这份闲心来操心别人的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社会学专家认为,父母相亲会是值得提倡的。包办不包办先放在一边,至少年轻人多了一种互相认识的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相亲会这种“中国式征婚”的背后,是传统价值观念对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主动干预。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日渐冷漠的人际关系、日益缩小的交往渠道,对于怀抱传统观念的父母们来说,无不使他们感到深深的忧虑。而城市生活的强势姿态,也让他们的传统观念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因此,父母相亲会表现的已不完全是代际冲突,而是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主动出击替子女择偶,正是父母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对城市生活表达他们的调整意愿。

其次,未婚者自然结识婚恋对象途径的缺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广度虽然在增加,但是深度却在减少。现代化通信方式对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影响很大,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和MSN,花样繁多,交流迅捷,但真正的人际交往、面对面的沟通却反而大大减少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年轻人不得不把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工作,不得不回到“家――单位”两点一线的老路上去,这就导致不少年轻人社交圈不断缩小,以致无暇顾及也无法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

在上文提到的“世纪佳缘”网站的交友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将自己单身的原因归结为“生活圈子太小,没有机会结识朋友”,9.7%的人选择了“专注于学习工作而不曾考虑爱情婚姻”,14.5%的人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只有不到5%的人,是向往自由而主动选择单身。这种窘迫的现状,使得认同于网络交友的人逐年增多。不过,在关于“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首选的交流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中,61.8%的人选择了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联系,9.7%的人倾向于使用电子邮件,21.8%的人倾向于短信联系,只有约6%的人选择了“电话交流”或“直接见面”。(《中国白领婚姻网上交友调查》,见“世纪佳缘”交友网)

其三,年轻一代婚恋观念的变化。在市场化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男女间的依赖性和互补性减弱,这必然导致婚姻的价值也随之降低,人们对婚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如从前。而与婚姻相伴而来的社会责任、家庭义务和经济压力,也使不少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迅速上升的离婚率和婚外情、包二奶等社会现象,让婚姻的意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不少未婚者就承认,单身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传宗接代”观念的日渐淡漠削弱了婚姻的伦理义务,而“星期情人”、“”、同居等多种形式,也深刻地改变了男女情感的固有模式。

其四,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提升,无形中提高了婚姻的门槛。优秀大龄女难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与女性在经济上的自立能力不断加强有关。“嫁个好男人,不愁后半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不再是主流,现代女性白领完全可以在经济上摆脱对婚姻的依赖,有关调查显示,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公关、广告公司,律师事务所,服装设计师,化妆师、造型师、摄影师,网站工作人员,记者、编辑,演艺圈人士,运动员这10种职业最容易让女性成为单身。(2006年3月8日《成都商报》)这些女性显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上,都具备了与男性抗衡的能力。

当然,优秀女性在择偶条件上的“水涨船高”,在择偶态度上的“自重身份”,恐怕也是她们“曲高和寡”的重要原因。在“世纪佳缘”交友网所做的调查中,面对“是否认同女追男”这一问题时,46%的女性选择了“持保留意见”。相对而言,只有12%的男性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但是,在2006年3月新浪网和《北京晨报》所做的联合调查中,4000名接受调查的单身女性中,表示希望30岁以前就结婚的占57.39%,表示不结婚的仅占5%。(2006年3月8日《北方新报》)渴望婚姻,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对象,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寻找,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无数单身职业女性共同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