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踏青的诗词

踏青的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踏青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踏青的诗词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1篇

如果你是一名,那么记住,请千万别写自己的故事。

我写了太多关于自己的故事,寄希望于笔下,结果却是一场空

老师说,如果有一件事你反复的回忆,那将变成永久性回忆,那么你,可能就是我的永久性回忆吧。

其实,怀念是接近美丽的过程,只是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旖旎。

《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也可以快活》

我独自游走在这个城市,走走停停

所有人都看见了现在慵懒的我,再也没有提起当年的切肤之痛。

为了自己的爱情奋不顾身,他总说我们同类彼此心心相惜,却忘了同类也会互相残杀。

那些被前度伤害得遍体鳞伤的人,剩下一个小角落

没有人进出,只是自己蜷缩在那个阴暗的角落里,

窥视着。

《分一半的爱给曾经,剩下的一半留给现在的自己》

我不优秀不完美,个性不开朗也不明媚

有大智慧也有小聪明,策划了很多次逃亡,

都败给了勇气。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坏到腐烂的孩子

但是我爱我的那些朋友,虽然时常埋怨他们不够了解我,虽然这句我爱你说得毫无分量

但爱,是存在的。

十六岁,算不上大也算不上小的年纪,

渐渐开始明白歌词中的暗伤,开始认识这个社会的尔虞我诈

每一人都有自己阴暗的一面,

别人总说,喜欢我的一切

倘若我显露了本身邪恶,又有谁不会落荒而逃呢。

《逞强,总有一天我会和逞强一样强》

总习惯把问题一拖再拖

拖到最后终于有人忍不住看我的惰性而帮忙解决

于是,我便学会了坐享其成。

我不愿意与谁颠沛流离,也不愿意为了谁歇斯底里。

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我不再为了一点小事而惊慌失措

总该面对的,那年的别离,不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

我只会死撑,但即使是死撑,我也会死撑得独具一格。

我知道,这就是现实,不如小说里面的风花雪月,却比小说更残忍。

《每个人的心里,都装有一个无可替代的故事》

自己偷偷写的小说,被我连同底稿丢尽了垃圾桶,与恶臭作伴。

制造理所当然或者出乎意料的结局,流着自己的眼泪,

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所以要更珍惜现在。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2篇

祖父还算和蔼,是位矍铄的老者,莫看他佝偻着腰背,教起诗词来可是大有风范。晨起散步时他吟“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教导孙辈时他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春踏青时他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夏日赏荷时他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末闲逛时他叹“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冬夜独坐时,他又怀念“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念上了一些时日,我的小脑瓜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喜欢李白的诗,向来豪放洒脱,不拘一格自成风范,总使我想起行侠仗义的各路江湖高手云游四海,不少诗还让我觉得颇为有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面对我洋洋自得的体会,祖父在一再宽宏的微笑后终于有一次长叹:“可终究只有子美的诗忧国忧民最为动人呐。”我愣住,为祖父眼角的晶莹泪滴,像是情感猛然迸出,又像是心思点点渗透,我不知道,用当时那一双稚眼去看也无从知晓,祖父的心早已是蓄雨的云?杜甫的诗我也有所了解,那济世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深沉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我看来虽然可敬,可总觉得杞人忧天,无法理解。

拾级而上,聆听盛唐欢声笑语,体会晚唐凄风苦雨,诗书滋味愈加香醇悠长,但有时却因学业繁重无奈相弃数日,再读,亦无法静心慢品。偶然与祖父聊及,他已苍老了许多,吐字也模糊不清,却坚定地告诉我必须坚持下去。他说,他一直为错过了参军而愧疚不已。那时身子弱的他虽然年轻,却只能顺从长辈当了个稳妥的教书匠。但他的奉献热情丝毫未减,将生命的意义放在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将古典文学传授下去,学生的成就是他最大的满足,这便是祖父报效祖国的方式。听罢祖父对诗、家、国、人生的讲述,我恍然于杜甫之诗的真切动人,胸膛中跳动愈加激烈的一颗少年心似乎具备了一股前进的力量……

角灯光下,今日的我在奋笔疾书,耳机里传来潺潺的乐音:“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像是被五环路蒙住的双眼……”,起身离座,我也不禁微叹:这位流浪歌手在成名之前,也一度迷惘,但是他在异乡的城市里只想唱自己的歌,将练习的背影留在地平线,即使是现在,也坚持民谣,喜欢简朴。那样宛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的歌声,正是受人喜爱的原因吧。那干净的声音,纯粹的坚持,一如纸上誊抄的诗词,历史留下的精髓,怎会被琐事烫下句号?

诗词长河无穷无尽,静待邀游。幼时捡拾起的 “珍宝”,怎能不好好爱护呢?祖父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的是国家;流浪歌手不畏艰难坚持唱出自我,为的是当初的梦想。无数逆流而上的鱼儿拼得也兀自欢畅,这大千世界里的每一个奋斗的生物,都是向着自己生命最终意义出发,而过程,自然半丛荆棘半丛鲜花。

漫卷诗书,藏着我的追求与探索;书香悠长,裹着层层汗水片片欢笑。路,总是要一直走下去。

重庆市八中宏帆初级中学

作者与诗书的渊源很深,这大概得益于孩提时祖父的教诲与引领,而对诗歌的理解,也是作者一个心路成长的过程――从小时候的即景背诵,到长大后崇拜李白诗词的豪放洒脱,不解杜甫诗词里的沉重和苦难,再到听了祖父对诗、家、国、人生的讲述后,作者恍然于杜甫之诗的深厚情感……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3篇

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观看幻灯片更直观得让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气氛。同时配合教师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现场互动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清明节的丰富活动形式,如:扫墓烧纸、春耕、荡秋千 、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最后《清明》诗词欣赏以及每个班事先准备的一首杜牧诗(附后),表演给大家,把气氛推向了。

二百余名幼儿和二十余名老师沉浸在《清明》的情景中,时而朗诵,时而专注听讲,时而各班精彩展示,时而掌声此起彼伏……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这首诗的意义,以及它的作者杜牧先生。通过学习他的诗集来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孩子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着古诗词的魅力,纪念这位大诗人,活动圆满成功。

附:《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惜春》

(唐)杜牧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中秋》

(唐)杜牧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境;意识结构;审美意象

“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是中国独有的,它的基本点是“情”与“景”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相互转化升华,是有机的结合、融合。而“仕女画”作为一个局限性很大的画科之所以能够流光溢彩,正是画家把诗词意境溶入作品之中,从诗词中寻找、捕捉创作的灵感、素材,使无声的画变得有声,使画作流出诗一样的韵律。仕女画与诗词意境的相通相融构成了一种花轻如梦、雨细如愁的审美意境,构成了其自身的灵魂。如同婉约词风,在长长短短、低低徊徊的反复吟咏中,形成清空哀婉、恬淡优美的审美意象,从而把真挚深切的情感蕴藏其间。

一、关于“仕女画

“仕女画”又称“士女画”是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画科。“仕女”的含意是指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妇女,她们生活于帝王或官宦之家,显示出富贵优游、雍容华贵的风范。所谓“王孙蹴鞠,仕女秋千”的上层社会闲适生活,历来为人物画家所垂重。

按艺术分类学的规律,每一种画科的确立都是其审美价值得到普遍认同的结果。宋以前人们对仕女题材的认识是建立在性别、年龄及身份三种特征之上,即年轻女性及具有上层社会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小家碧玉被竞相传写,而且农妇、织女、渔家女、姬妾及至女伶、教书人等也不断登场,仕女成为泛指一切以年轻女性为表现对象的绘画,题材内容的嬗变和画法风格的移易使仕女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仕女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由于思想文化的活跃和开放,对女性美的关注成为社会较热点的问题。宋元之间仕女画出现了一个暂时的低潮,但婉约词风对宋代仕女画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助作用。明清两代是仕女画的全盛时期,由于上层社会的喜好,市民意识的兴起和古典才子佳子小说的影响以及其它复杂的原因,描绘仕女的风气大开。“巍然为画中独立之一科”(俞剑华《中国绘画史》。

二、仕女画的诗词意境

所谓“诗情画意”正是诗词与画相通相融的意思,正如宋朝文人晁以道所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画传诗外意,贵有诗中态”,诗外意待画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诗画圆满结合,情景交融就是中国画的特有的艺术境界,就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诗词意境。

在仕女画中,这种诗词意境与画的交融,体现的更为深刻清晰。因为仕女画必须涉及到女性美这一敏感的问题,而不得不在审美心态上协调“理”与“欲”的矛盾,就连陈洪绶那样将男性画的突兀丑怪,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颇为妩媚端秀。明陶宗仪《缀耕录》将人物画题材分为十二科,却将仕女画排斥在外。乾隆年间的进士余集在殿试时本应得魁,只是因擅画仕女而落选……仕女画题材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它与诗词意境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诗词淡化了上述矛盾,为仕女画创作提供了素材,使仕女画在意境上有更深层次的突破。

盛唐张萱曾以王昌龄《长信秋词》作画,其诗为“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露长。”着意描写宫廷妇女被遗弃的冷落寂寞之情。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以盛唐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画的是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画面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郊游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衬托出春天的气息。若追其根源,此图便是再现了杜甫《丽人行》的诗境。“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句叶垂鬃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虎与秦……”三月三春光明媚,江水畔很多丽人结伴踏青,她们姿态美艳意态高雅,端装而又娴静,肌肤白皙细腻,身材亭亭玉立,绫罗绣衣上金线孔雀银麒麟,在暮春烟景中光彩熠熠。丽人中最显耀的便是后妃的亲眷虢国秦国两夫人。而图中虢国夫人的清丽淡雅形象刻画了她“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的傲慢,正是“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二首之二)此图把《丽人行》中表现的当时豪贵生活的骄纵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现代仕女画诗词意境中的时代审美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5篇

一、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中,视“水”为危及人类生存的强大的反面形象,衬托出先祖运用智慧与力量治水的英雄气概古代神话可谓是文学的源头之一。我国的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不同,古希腊的神话是以奥林波斯山上的众神为表现对象,特别是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而受体罚的传说,反映了在火的发明和运用中古希腊人的坎坷历史和追求光明自由的信念。而我国的古代神话却恰恰相反,是以“水”为主要题材。这是与远古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水的矛盾分不开的。

既然水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头号天敌,那么要生存就必须与水旱灾害抗争,先祖的顽强性格和牺牲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神话作品中得以充分表现,水,在这类作品中则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强大的反面形象。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所记神话,尤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现象和观点。《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精卫填海”曰:“……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娲。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洪水虽然无情地把一位公主淹死了,强者无可非议地战胜了弱者,但死也不屈服的公主却化作了比她原来还要弱小的一只小鸟,每天衔着细小的树枝和石子去填东海,决意要把东海填平,其行为旷日持久,其意志坚忍不拔。《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叙述“夸父逐日”道:“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2]

烈日下,夸父去追赶太阳,将被渴死之际,抛下了手杖,顿时化成了一片桃林,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绿荫,继续与太阳抗衡。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两则神话分别通过水的多与少、人和水的弱与强的对比,反衬出了先祖的顽强性格和牺牲精神———不是祈求某种上天的恩赐或者是某种神灵的护佑,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力量进行着抗争。悲壮之美,意境深远;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记录了原始真情,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内涵丰富,骄傲地褒扬了祖先治水的智慧与力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则让后人寻觅到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说,以水作为反面形象,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水的情结的最早缔结。

二、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浩瀚诗文中,水已成为正面形象激发人们“以水寄情、以水思辨、以水铭志”的审美感受,成为人们精神层面的寄托自远古时代至封建社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的秉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力量也日益强大,在从水中获得丰硕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并赋予了丰盈的精神寄托,使水承载了社会的多重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典文学与水的情结在这漫长岁月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水由反面形象转变为了正面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浩瀚的诗文中,以水为载体表现习俗、情感和思想的作品比比皆是,不可胜数。原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水利专家胡杰安先生在92岁高龄之际付梓的《中国江河水利古诗选》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清代末,流传三千年之久的关于“水”的经典诗歌690首编选成册,其中吟咏江河的诗歌就有575首,而讴歌长江水系的有302首之多。可见,我们中华民族与水的关系的密切,对水的挚爱。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封建社会的诗文,正完成着将水由抗争对象变化成为欣赏对象的这一文学现象。水,成为正面形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以水寄情、以水思辨、以水铭志。

以水寄情,化“水”为情思。水的灵动和态势多姿多彩,以水和水边景色起兴,赋予水人格魅力,是先祖情感的力量和智慧的创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以水托情诗词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水表达爱恋之情。《诗经》的开篇就是以一对恋人在河边倾诉爱慕之情而吟咏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又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4]于情景交融中,讴歌对心仪的“伊人”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