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范文第1篇

2、之所以这样改革,可能是考虑到了现实意义,大多数学生学完英语,考完试,就将其抛到脑后了。因为没地方使用,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用英语和别人交流几次,这样看来,高考英语只是成为了一种检验考生的工具,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一方面看来英语改革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

3、而且,一年考两次的政策,也减轻了考生的学习压力,对于英语极弱的学生来说,考英语就仿佛在看天书,有些同学没日没夜地背单词,为了让自己能有些提升,长此以往,身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

4、实行一年考两次的改革方案,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压力与负担,毕竟一次考的不理想,还有第二次,可以继续努力。

5、但是,这种政策也有消极影响,可能会助长学生的懈怠心理,把希望都寄托于第二次考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人生发展。

高考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高校招生方式 高考就业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3

Where is the Way to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BAI Lili, DENG Xin, ZHANG Jie

(Fuyuan No.1 Middle School, Jiamusi, Heilongjiang 1565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education has been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ome high-tech products require imported from abroad, much of China's education stifle the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nd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major reforms. To make the reform will not "wear new shoes to take the old road," a mere formality. I think we should make deep discussion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ubjects set, college enrollment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e way th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direction.

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college enrollment; employ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要因材施教,才会最大化的优化人才。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太过于关注“学术型”人才。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都是只要学习好就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导致很多孩子高分低能。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而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挥棒的高考改革更是首当其冲,那么,高考改革,路在何方。

中国的教育关键是高考,高考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重“学术”轻“能力”的高考模式。从根本上让老百姓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更重要,但是要使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真正了解接受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观念上的更新,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向学生,向老师征集对教育改革意见,博取众人的意见,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从2014年开始提出高考改革,但如何改,怎么改大家都很茫然。今年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经陆续出台,基本情况情况是: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出来后,大多数学生家长探讨的话题还是怎样学才能使孩子得高分,以考分定输赢,这样就失去了高考改革的意义。老师们也探讨这样的高考改革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老师们探讨后感觉这样改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学生高一时语文数学课根本没人听,重点冲击理、化、生、史、地、政必修教材;高二疯狂的学习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以及开始冲击英语考级考试;高三开始每天就是数学课语文课交替,这一年冲击高考语文、数学争取获得高分。看似疯狂的推理,但仔细想一下这种情况不无可能,只要高考仍然是选拔优秀大学生的主要途径,公立学校、老师仍会以优异的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这样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考试。因此,要想改革的效果好,不仅要国家的教育机构制定改革方案,还要对一线教师、校领导进行专项的培训,改变他们的观念,只有教育的实施部门即学校真正的改革,教育改革才会有成效。另外,要想使教育从根本上改革,其关键是解决职业技能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家长要孩子好好学习无非是想孩子找份体面的工作,有高品质的生活,如果让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工资提高了,家长就不会带有色眼镜看技工了,才会培养孩子按他的兴趣发展。单纯的提倡“重能力”的教育改革,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在高考考试资格和考试科目设置、高等学校招生方式和高考改革对学生择业方向的指导等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实现改革的真正目的。

1 高考考试资格和考试科目设置改革

现在的高考方式主要是“3+小综合”和“3+大综合”这两种模式。“3+小综合”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以及理科考生考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满分750分,文科考生考文科综合(历史、政治、地理)。“3+大综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上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物理、政治、这六科的综合。目前大多数省份考试是“3+小综合”这种考试体制。对于目前将要实施的改革方案大家热议的主要是:(1)外语考试实行一年多考,学生参加社会性考试,退出统一考试。增加了学生考试次数的机会,不再一考定输赢。这样的改革学生和家长比较认可。(2)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这点学生和老师们都比较茫然,作为老师我们也有深深的困惑,这样的改革会不会出现学生学习不系统,比如,学生只选化学,不选物理,那遇到化学物理综合性知识时,这个问题可能会因为缺乏物理知识而难以解决。知识的衔接出现问题,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能力。因此,要避免学生追求高分,有目的性的学习,要加大学生毕业考试的规范度,也要像高考一样严格,不要让学生轻松的混过考试,高考录取也要参考会考成绩。如果这位学生选了化学,历史,生物,那么就要参考他物理,政治,地理的成绩,也就是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

2 高等学校招生方式改革

现行的招生方式主要是地方区域保护政策,当地院校的本地考生招录名额多于外省考生。因此出现高考移民现象。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应采取以下方式:

(1)全国考生按成绩择优录,新生录取,仍按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的模式进行,但录取时按全国考生成绩择优录取。对一些偏远艰苦地区的考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本地学习的可以适当降低分数线。对于音、体、美特长生,报考省内院校的可免文化课考试,只参考会考成绩。报考省外院校的参加全国统一为艺术生单独准备的试卷,与高考同步进行,试题难度不同。对于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比如,某一学科特别好,但其他学科都不好的考生,可以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由高校主管部门考核决定是否录取。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还可以推荐、定向、破格,这样使不同才能的学生显现出来,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才会吸纳更多的人才。

(2)实行分类考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高考作为高等学校招生的唯一标准:一考定终身过于以偏概全,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考试。高考在培养学术人才的同时,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选拔人才的标准多样化,才会选拔出多样化的人才。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鼓励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提高自主招生的名额。重点大学可以另加笔试、面试。

(3)尝试多次考试。自建立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都是一年一考,这样虽然节约了考试命题的成本,但对优秀的考生来说浪费了时间,对一些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不够公平。在未来的高考改革中可以尝试一年多考,让考生多些选择的机会。

3 高考改革对学生择业方向的指导

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首选“北广上”等一线城市,这意味着大学生出现就业出现扎堆现象。那么大学生们为什么都选择一线城市呢?大学生刚刚走出象牙塔,体会不到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向往大城市,一流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流的医疗条件以及一流的教育资源,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可是他们忽视了大城市污染严重的空气,居高不下的房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要想高考改革富有成效就得转变考生及家长的对考生的职业定位。笔者认为要想考生真正的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职业,选择工作生活城市,国家就应该科学的规划指导,加强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各省市的差距以及行业差距。对高校来说,也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当的调整专业,不要光学理论,要更加注重实践,给在校生真正的实习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就业前的指导。对大学生来说,要理性的选择就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高考改革要多宣传引导高中毕业生的择业视线到中小城市,择业方向不要都报考公务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工作。

政府部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也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一些在中小城镇的基层岗位,然而政府并没有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没有得到发展。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在创建基层岗位的同时创造适合高校毕业生发展的条件,让选择到小城市发展的毕业生,感到有所得,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唯有如此,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和就业行业才会多元化、分散化。高考改革才会真正的落到实处。

总之,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选拔优秀的人才,只要是不违背这一原则,就是成功的改革。我国的现有教育制度沿袭这么多年,要想迅速的改革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思想上让老百姓认识到学习、工作是为了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而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光宗耀祖。我国的教育部门领导应多关注广大民众的心声,发挥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使考试考察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庆根.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2] 刘智运.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J].湖北招生考试,2005(1).

高考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传统化命题 趋向标准化命题 标准化命题 素质化命题

    “3十X”高考科目改革,将生物学科重新纳入高考范围,既是生命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要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改革精神。

    高考制度改革,直接反映在高考命题模式的转变上。在“3+X”高考改革以前,其高考生物命题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大体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化命题、趋向标准化命题、标准化命题。与素质教育相适应,伴随“3+X”高考科目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生物命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模式——素质化命题。正确认识素质化命题,处理好素质化命题与生物教学的相互关系, 对促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命题模式的演变

    从1981年恢复生物学高考,到1994年停止生物学高考的14年间,高考生物命题随高考制度改革而出现了三次大的变化:

    (l)1981年—1985年,全国高考开始实行大文、大理的招生考试制度。生物学虽然纳入了理科考生的必考科目,但分数比重从1981年以30%考分计入,总分,到1982年以50%的考分计入总分,生物学教学地位明显偏低,高考生物命题也只是五、六十年代意义上的传统化命题。

    (2)1986年—1990年,生物学考分提高到70%,受国外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布卢姆关于知识结构的目标分类原则的引进,题型的相对稳定,高考生物命题逐步趋向标准化,演化为趋向标准化命题。

    (3)1991年—1994年,高考制度开始变革,实行了在毕业会考制度上的高考, 同时于91年开始了“三南’,高考试点,农林医类考生需选考生物,分数权重与其他科目等同,都是150分。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原则作为考试目标直接反映在会考考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中,命题过程中对效度、区分度、难度和信度的准确把握、题型的细化和固定,以及评分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使高考生物命题进入到了标准化命题模式。从89年开始在全国各省市逐步推行的高中毕业会考,其生物学命题也可视为标准化命题。

    在中断了四年生物高考之后,1999年在广东省首次推出了“3+XP,高考科目改革,生物作为X科中的一门,再次被列为高考选考科目。其高考生物命题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了新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可以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素质化命题。

    素质化命题是指转变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考查考生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潜能。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增加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它综合了传统化命题、趋向标准化命题和标准化命题的优点,避免了91年以来的生物标准化命题中强调评分标准和试题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而对测量诸如发散思维、创造力,没有唯一答案的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显得无能为力的缺点。

    2.素质化命题模式的发展规律

    从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生物试题(广东)、上海近二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以及保送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学试题来分析,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生物素质化命题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比重将大幅减小,其试题分布将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和以客观性评分标准为主的简答题中。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比重会逐渐增加,主要在简答题中。

    (2)能力要求逐步摒弃与标准化考试相适应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原则,改为与高考改革精神和素质化命题相适应的较抽象的生物学能力的界定。具体表现为《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科考试说明(广东卷)》中的五点能力要求。这既避免了命题过程中的局限性和对能力要求的不可界定性,又有利于命题的创造性和拓展性。

    (3)从能力要求上,侧重于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4)从题型的演变来看,在问答题中,将逐渐增加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兼顾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新题型,如实验设计题、论文测验题、综合能力题和体现生物科学发展动态的时事材料阅读题等。

    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的实验设计题,自1981年恢复生物高考以来,还很少出现。但随着生物科技活动的不断普及,活动课程的不断深入,实验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相信实验设计题作为考查考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理论水平的新题型,将很快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考生的面前。

    论文测验题是以少数试题让考生或申述说明,或分析比较,或论证批判,或评价鉴赏,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自由作答的一种测验,它是一种衡量较高级思维过程和能力的测验。如99年高考广东生物卷中的第50题,就是以论证批判为主的一种论文测验题。论文式测验的试题较容易编写,最适合于组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等方面学习成就的考查。

    综合能力题,如99年高考广东生物卷中的第45题,就涵盖了生物学原理、数学作图、化学计算、物理光照强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道典型的理科综合试题。从该题的命题思维和技巧处理上,充分体现了“综合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组合,而强调学科能力的综合”这一指导思想,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充分体现了学科能力的综合。

    时事材料阅读题,作为反映生物科学发展动态的热点问题,或揉合在相关的问答题中,如98年华东师范大学招收保送生综合理科考试试题生物学部分的第2题和第3题,以及99年上海高考试卷第50题,就分别融入了转基因工程和克隆“多利”羊等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或单独给出阅读材料,然后展开命题。时事材料阅读题,难度可适当降低,当以扩大知识面,着重考查学生的信息量为主要目的。

    (5)从考试内容来看,将充分体现源于“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取材范围,主渠道仍然在国内外大中学教材。但伴随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试题,实现试题来源的开放,不排除延伸到活动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中去的可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6)从评分标准上,既要充分体现科学化和标准化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个体的创造力。部分试题将会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答,侧重于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过程的主观评分标准。

    (7)从试题来源上,将打破由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直接命题的单一格局,辅以全国公开征集的部分试题, 实现命题观念和命题机制的转变,避免命题思维的局限性,保证试题来源的广泛性,命题思维的新颖性,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素质化命题,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教学改革和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正确认识素质化命题和素质化命题的发展规律,对子转变教育思想,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功能,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1 连圣强.从八年来题型的交迁看89年高考生物题型中学生物学,1989.1:5-6

    2 姜言东.积极稳妥加快高考改革.生物学教学,1999.5:29

高考改革范文第4篇

二、把握一个原则。现在制定新的高考方案有一个原则必须把握住,那就是必须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紧密联系,不可脱节。新课程的相关指导思想不仅仅在指导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在指导着高考如何考。新课程标准是高考方案制定的基础,高考方案的制定,它不是谁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越新越好,越奇越好,更不是将原来的高考方案简单改变一下,换汤不换药。它需要在整个高考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处处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把高考与新课程标准融为一体,让高考成为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师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实验所带来的无穷益处!

三、设计一种形式。有人或许不能理解,2009年的语文高考方案难道只有一种形式。这里所说的“一种形式”指的是2009年高考时呈现在考生面前的那张试卷的外在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就大的方面来说的,也只能是一种,因为那只是一张试卷,而不是多张试卷去供学生选择,就安徽省目前情况来看也只能是这样了。那么在这张试卷上如何体现新课程思想呢?高中学课程的一个指导思想思想就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帮助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在试卷结构安排上改变以前的形式。在最近这几年的高考中,语文试卷的客观题选择题一般都是10题,分值是30分。这个比例要缩小,要减少客观选择题,提高主观题的比例,尤其是作文题。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高考作文60分已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了,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总分150分的情况下最好提高到75分,并且分成大小两篇作文,大作文50分,小作文25分,在考察上各有侧重,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新课标实行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在高考试卷的结构上必须有所体现。根据这一点,可以把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分成两部分,即必做题部分和选做题部分。必做题的设置是依据必修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重要的必须掌握的知识,而选做题则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在选了自己喜爱的课程之后,选择自己拿手的题目,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最能体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帮助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这个高中新课程指导思想。这样就很好地通过试卷结构的安排兼顾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如果在2009年高考方案中没有兼顾这两个方面,这将不利于以后的教学是很显然的了,高考导向性是不容忽视的。

四、试题的命制须慎重。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体现新课改思想,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命题时重点必须要围绕学生的语文素养,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搞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去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道试题的命制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体现语文的素养,合情合理地解决,就可以得分。前面提到的作文命题形式的改变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这样做就可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尽情地展示自己,尽情去享受语文,享受生活,这也或许是对新课程思想的最好诠释。

高考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4.51

自从2004年实行新课标改革,先后在16个省份进行分省命题试点。有文综卷,有单科卷。新课程卷在选修模块的命题处理上也各有特点。由于分省命题各省份的质量不一,而且成本比较高。到今年,原来16个命题的省份,其中11个省份自动申请退出,还剩5个省份,就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也就是说,明年将会有6个命题中心,1个是国家的,就是从原来的‘1+16’变成了‘1+5’。”对于使用全国卷的我们山西省来说,文综之一的历史这个学科有哪些特点又如何备考呢?

一、高考历史考查特点

1.紧扣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现在,高考试题都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高考试题命制的导向是很明确的:备考要立足于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答题技巧很熟练,也难得高分。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试题尽量减少或避免一对一的知识层面问答,更多的体现为新情景的创设、材料的解读分析。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试题使用新的史学观点,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景中。另一方面,试题也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设计思路。

2.坚持能力立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变的高考原则。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不难看出,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为:突出能力立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历史能力与思维,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历史试题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教材内容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侧重c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能力考查的目标专注于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材料中的问题,而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描述或阐述。虽然试题的设问颇为简洁,但思维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注重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贴近生活与现实,体现学科特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又一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题重点。今年的新课程试题也都注意了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对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二、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1.紧扣课程标准和考纲,抓好主干知识复习

备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特别是主干知识组织教学,对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可以放心进行删减,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束缚。当然,如果教材内容对课标所规定的重点内容阐述不够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必须清楚教材只是我们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样的,无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不可取,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

2.以“四项能力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应考技能的培养

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个历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情景甚至语言都是经常变换的,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运用和转换。考试说明对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是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复习的最好依据。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不同,设问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有些共性的设问特点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题要素也是不变的,教师们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并告诉学生。而要有针对性的加于训练,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