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来规划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规划;制定;
一、事业规划对于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
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相继,各高校的“十二五”规划工作正处于紧张的编制过程中。两个纲要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发展任务,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动力,把机制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核心与重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更注重质量、水平和特色。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其发展已经由以数量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因此,未来五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提升水平的新阶段,也是各高校深入分析国家与区域需求,借势国家、省市等区域政策谋划发展的良好时机。如何克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适应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缩短差距,加快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校制定和实现战略政策的能力。
二、科学制定规划的基本要素
战略规划是以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引导,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预设。规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方向、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的设置,是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全面谋划。规划的制定过程包括前期调研、文本起草、审定和落实执行等步骤,要想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不流于形式,真正产生实效,推动学校事业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总结性—总结经验,寻找差距
规划制定中需要纵向与横向对比相结合,通过分析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同行业兄弟院校的差距,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一步规划,才会使规划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制定改革措施。
(二)前瞻性—前瞻思考,谋划发展
规划的制定需要从长远着手,立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审时度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做出科学预测与判断,从而合理确定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
(三)全面性—统筹规划、全盘考虑
学校规划的制定涉及教学、科研、人才、学科及资源等各方因素,需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关系,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沟通性—加强沟通,统一意见
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上下沟通的过程,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使规划规划吸纳合理的建议,真正成为集体智慧和民意的凝结,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
(五)统一性—统一认识,全面思考
规划的制定需要全面思考,广开言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最后才能统一行动,才能确保规划在未来实施过程中的统领作用,成为指导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规划的体系层次
一般来说,按照高校的基本功能和内部组织关系,学校的战略规划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等三个层次构成。专项规划又可包括:学科规划、师资规划、教育规划、科研规划和国际交流合作规划等等。
从支撑和统领关系来看,总体规划位于规划的最顶层,统领整个规划的方向,由学校召集专门的编撰机构进行编写;专项规划是就事业发展的某一方面为主题,系统规划本领域计划与设想的子规划,由学校负责主管该项事务的行政部门牵头撰写;学院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将专项任务具体化到学院的规划,由学院编写。三个层次的规划每一级分别从属于上一级规划,三者之间逐层包含并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级规划由主管单位负责人牵头落实,其他单位配合。在制定过程中,三个层次规划科可依次开展,保持同步与统一,并待上一级规划敲定后实现完全对接,相继完成。
四、综合论证——科学制定规划的重要环节
规划的制定往往容易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只注重文本的编写,脱离了学校发展的实际。而规划中发展目标的合理性、配套措施方案的可行性、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协调性以及检查考核机制等都需要反复综合论证,各部门需积极配合责任单位进行论证。因而,综合论证工作是贯穿规划制定工作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依据规划进展的不同时间段,规划应组织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综合论证会。
规划制定初期,综合论证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十一五”各专项工作的经验和不足,重点对比相关高校的发展速度,初步提出“十二五”发展设想;规划制定中期,则需要论证“十二五”各专项工作的发展目标、措施、可行性和考核机制;规划制定末期,综合论证工作主要以理顺关系,论证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和支撑为主。
五、严格按照规划工作原则把握工作要点
(一)注重沟通,科学制订规划
有效地沟通机制是制定规划的前提。在规划工作前期,规划部门需与学校领导层进行深入沟通,研讨制订规划的具体方针与措施,在规划大致方向上与学校领导层达成一致;其次深入基层,以座谈、交流、面谈等各种形式广泛听取教工意见,发现问题,交流意见。对前期规划总结与思考形成的文本,需在学校各个层面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意见征集,可将合理化建议融入规划方案中,以倾听的姿态和沟通的机制确保规划工作做到群策群力、凝聚智慧,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二)制订执行规划的有效措施
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有力的保障措施是规划落实的重要保证。在制订规划时需注重规划目标的科学设定和配套措施的综合论证,将其正式写入规划方案,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要求以具体的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执行与落实,达到预期效果。
摘要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企业战略成功的重要保障,其中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为人员招聘、培训、薪酬等具体活动提供了蓝图。因此,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协调对于企业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从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出发,着重阐述了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以及与不同战略类型相协调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最为关键的部分。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将整个企业的战略转化为一个实用的计划,以此来确定为实现企业各个战略目标而需要的人员数量、特性、类型和必备技能。同时,人力资源规划还为所有具体的人力资源活动和政策提供了蓝图。因此,企业应当以战略为导向建立人力资源规划流程,确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使得源于人力资源规划的人员配置、培训、绩效、薪酬和职业生涯等职能活动都能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作出贡献。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随动关系、孤立关系和结合关系。随动关系是指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相当于企业战略确定之后的一个附件。只有在战略和经营计划等确定之后,才会开始提及人力资源规划问题,他完全以企业战略所需的人员结构、竞争力、领导能力为目标来开展,相当于一个被动的事后过程。孤立关系则将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为一个与企业战略相独立的过程,规划优先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事项而不是战略目标,这样的人力资源规划很少能为企业的战略成功创造价值。
JeffreyA.MeU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努力预见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这些变化发生前制订计划以确保组织的战略成功。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往往对于整体战略的可行性起到了重要的论证作用,组织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战略进行适当及时地调整,确保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的结合关系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表1对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总结。
二、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
为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企业应当建立包括战略分析、环境分析等五个部分的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
1.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所要采取的企业结构、人力、财务、营销等方案。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战略性思考,确定了对于人力资源的具体要求,如员工特性、评价标准、薪酬特色以及培训重点等。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通过具体的规划方案来实现。
2.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对人力资源环境的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评价来获取未来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信息。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操作流程,以及企业结构、文化、员工储备等内容。外部环境关键是指宏观环境和竞争者、供应商、核心客户等几个方面。
3.人力资源存量及预测分析
企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存量预测、需求分析以及供给分析。通过这三个环节来明确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战略实施引起的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动和劳动力的供给情况。
4.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当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或发展趋势与未来战略成功所需的理想状态存在差距时,企业就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制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确保未来人力资源状况符合企业的战略需要。规划方案包括一个蓝图式的总规划和人员招聘、分配、流动、培训和薪酬等具体职能的详细规划。
5.通过评价与控制规划方案对战略进行调整
由于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对未来状况的预测,在规划方案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与预测不相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最初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甚至是企业战略本身都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和控制体系,通过对规划的监控来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环境的变化使企业战略无法按预期方向开展,应当根据环境予以调整,并基于新的企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保证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持续滚动发展。
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以及具体的预测方法如图1所示。
三、与企业战略相协调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由于不同的企业战略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赋予不同的使命,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人力资源存量的分析和需求供给预测的关注对象也会有所差异,最终必然产生侧重点有所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表2总结了与波特的三种竞争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迈尔斯和斯诺将企业战略分为防御者战略、分析者战略和探索者战略。针对每种战略的特殊需求,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也存在差别,如表3所示。
一、切实做好编制基础性工作
为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的黄鹿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业务能力强,工作踏实的同志任办公室成员,并配备了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最大限度地从硬件上保证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要的数据收集,外出调研及参加会议等工作,经常由主要领导亲自安排联系和协调,同时在外出用车、差旅报销、手提电脑等方面给予了保障。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编制工作人员加强与县发改局等县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实时进行工作对接,掌握工作重心,准确把握了编制原则及方向。
二、把握重点、顺利完成编制工作
首先是深入了解,透彻分析镇情。编制人员结合Xx县志编纂工作收集的基础资料,并充分借助农业普查、经济普查、污染源普查等历史资料,做到了镇情了解透彻,认识深刻,并在深刻分析镇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坚持“特色农业立镇、休闲旅游兴镇”总体取向的编制思路,突出基础设施完备、城乡生活同质化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人员先后向村社干部、老干部、老党员、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场镇各单位负责人等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的调研活动,调研内容重点在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等方面,保证了项目编制的前瞻性和民生性。
一、整体工作情况总结
(一)思想政治表现
在工作之余不断加强党性学习和时政研读,尤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学到很多关于国内外文化知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有很大提升,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相比之前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
作为风景旅游所规划四室副主任以来,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认识,逐步转变工作状态和作风,对下管理项目组人员,对上与主任协调好日常相关工作,并做好室内10余人的工作协调统筹事宜。通过2019年的锻炼和调整,肩旁上的担子稍许沉重,但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负责人和室主任两者之间的切换做到了游刃有余。
(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019年是城乡规划行业大调整的第一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迎接的新类型项目不少。通过梳理,主要完成了岑巩都素水库对龙鳌河风景区影响专题报告、兴义市环城高速选址论证、务川县传统村落规划、遵义-湄潭天然气管道对湄江风景区影响专题报告、九龙洞风景区牙溪生态农业园详细规划等12余项各类项目。由于受市场环境影响,调整了自身的定位,除了接触城乡规划类项目外,还接触和编制了不少风景区类项目,拓展了自身视野和专业知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了本行业的相关领域知识,对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从传统的空间规划到综合性的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变,对城乡规划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如土地利用规划、测绘信息等了解和学习不够深入,通过各类论坛年会学习只能点到即止,还需深入研究和学习。
(二)编制的项目类型多,量上去了但质还需进一步提升,不能急于项目量的积累,更应关注项目质的提升,如此以往方能在未来的综合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和要求不断提高的城乡规划行业有立足之地。
(三)项目业务市场还需拓展,需要不断通过工作经历和对外接触等方面拓展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面对新的规划体系、新的职能部门、新的规划思路方法等,下一步将不断学习,主动出击方能有成效。未来的空间规划必将是多学科交叉、多部门配合、多行业协作才能完成好一个空间规划项目。
关键词:规划理论;形式逻辑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gic of city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that city planning theory in the general induction logic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but also have a few differen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ctive logic. Points out that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to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formal logic. And with the strategic plan and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ory discuss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sis the formal logic,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wo theory in the contradiction in logic, not convincing.
Keywords: planning theory; Form logic
前言
科学研究的历程,也就是借助形式逻辑逐步由因到果的确立过程,本文意图分析城市规划理论形式逻辑的基本特点,以探讨在规划理论研究中,如何避免因为逻辑错误而使研究结论失真。并以此对当前一些规划理论进行逻辑分析,以检验其逻辑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特点
2.1以现实为基础
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是规划理论的来源。对现有城市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其产生的内在动力机制,为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导,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城市演化进程而不断修正自身的过程。规划理论是对城市发展的抽象分析和总结。很多研究都是以现状调查、资料收集、数据整理为根据,进而寻找其中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如中心地理论、城市形态理论、城市化研究等等。现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结论的可靠性。城市规划不能以特定的孤例作为理论依据,而总是试图以多个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2.2不确定性
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和预控,这也是规划实际操作的主要内容。规划理论期望通过对现实的研究,掌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以此对城市的发展做出预判。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城市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正是由于研究对象是未来,因此研究成果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不确定性。研究只能提供一种可能而非必然,无论理论是多么先进和动人,最终都必须面对现实的检验。然而很多理论的预言并不能真正实现,这在规划理论发展史上可谓司空见惯。例如英国按照“田园城市”理论建设的一些卫星城市,均因为规模过小而无法支撑,实际人口远低于预期,尽管这种近似于乌托邦的理想非常伟大。
2.3经验性
城市规划意图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而这种判断的基础却是规划师对现实城市发展历程的一种掌握,因为未来并不在规划师的掌握之中。规划师根据来自现实的知识做出判断,因此这种判断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经验性,即根据以有城市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进行预测。例如中规院在广州2000年概念规划中提出的“临界速度”理论,认为城市增长速度(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经济增长率达到10%,维持大约25年的时间,城市增长模式就应当从“外溢式”转化为“跨越式”,由此提出建设南沙新城。其实这也是对已有城市发展历程的一种经验总结,然后应用到广州的城市实际当中。城市规划在认识论上类似于经验主义,即全部知识都是由经验得来,没有天生的观念和天赋的原则。
城市规划形式逻辑的基本形式
城市规划的形式逻辑属于归纳逻辑,而非演绎逻辑。
3.1城市规划的归纳逻辑属性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是形式逻辑的两个基本形式。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该逻辑只能提供或然性(完全归纳推理除外)。而演绎逻辑是由一般性知识前提推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的推理逻辑。其出发点必须是不证自明的公理,而结论也是必然的。演绎逻辑不符合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特点,规划属于归纳逻辑。
首先,城市规划也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导一般性知识。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是以已有城市发展历程的分析作为出发点的,是从不同城市个例中获取的个别性知识,其研究基础并非不证自明的公理,个体城市现象的总和构成理论推导的根据。
其次,就理论推导的过程而言,城市规划理论也属于或然性推论,不属于必然性的结论。由于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未来发展实际上是难以预测的,而且这种推理的有限性从理论基础就已确定。因为城市现象和问题的广度,来源于个体城市的个别性知识无法包括所有信息,并非“完备理性”,而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规划无法实现必然性推理,这与归纳逻辑相一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属于归纳逻辑,而且如果要进一步细分,城市规划不属于完全归纳,而近似于不完全归纳中的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
3.2城市规划归纳逻辑推理的特点
3.2.1前提为描述性的分析而非判断性的结论
因为归纳法的前提条件是个别性知识的累加,从而判断出一般性知识,因而前提只是对现象的描述,结论才是对这种描述的判断,这一点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个体城市发展现象的总结和分析,由已知推理未知。若以判断推导判断,则陷于逻辑谬误,结论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
3.2.2结论超出前提陈述的范围
即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为真,这也是作为或然性推理的归纳逻辑的根本特点。归纳推理的结论不具备必然性,完全有可能是谬论。在规划理论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结论失真的现象,就是误将或然性结论作为必然性结论。很多以国外城市发展的现象为依据来预测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都发现其研究成果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不符。例如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一些大城市目前已经进入郊区化进程,但是并未产生西方国家经历过的中心区衰败的现象,相反的,中心区的繁荣程度进一步加剧。因为中外国情的巨大差异和城市实际发展约束条件的不同,都会使以往经验性的判断产生偏差,使结论失真,而且这种偏差永远存在。
城市规划形式逻辑与归纳逻辑的不同点
4.1非线性推理
归纳逻辑是一种线性推理,结论是对前提陈述的直接判断,由复合的前提推导出单一的结论。而规划结论的推导则是非线性的,综合的。首先,因为城市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足以涵盖其它,因此规划理论研究的结论都是对各种因素的一种综合与平衡,试图兼顾各种可能性。例如对我国小城镇城市化的研究,其结论就包括产业发展、户籍政策、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其次,正是由于城市的复杂性,理论推导中由于研究人员专业背景的差异,判断和取舍的不同,对同样的前提完全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结论的多样化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一大特征,而这正是对城市内在的复杂性的一种反映。单一的定向思维正是规划理论所应当摈弃的,规划主张复合与发散。这也正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
4.2假说的存在
就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归纳法一个内在的缺点就是无法产生假说,无论是不完全归纳,还是完全归纳。因为归纳的出发点是现有的个别性知识,继而做出力图求真的判断,这就杜绝了以假设和猜想为主要特征的假说的存在空间。而假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假说的推动。设立假说是科学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最高明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史中不乏假说的实例。柯布西耶的“阳光城”,赖特的“广亩城市”,“架空城市”,“行走城市”,以至今天的“世界城市”等等都属于假说性的规划理论。它们都留有当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烙印,但都首先得益于研究者不拘一格的大胆猜想。假说性的规划理论并不一定要付诸实践,它们往往由于缺乏现实的支撑而流于“猜想”,但它们的产生开阔了城市规划研究的思维,对其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