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经蒹葭

诗经蒹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经蒹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经蒹葭

诗经蒹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品鉴 诗经·蒹葭 美学特质 策略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词辽远深邃星空中出现最早、光芒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其中,《诗经?蒹葭》则是《诗经》这颗闪耀着异彩的明星中一个极为亮丽的组成部分。然而,千百年来,《蒹葭》虽然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口传心授、家喻户晓的名篇,虽然是新课改理念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是学生每次大大小学业测试时经常相遇的“老朋友”,但是,在常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为缺乏坚实的、丰厚的古典诗词文化底蕴、高超的古典诗词鉴赏技巧等诸多原因,导致在《蒹葭》的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探索艺术鉴赏《蒹葭》之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发美读,拉开艺术鉴赏之帷幕

1.美读式艺术鉴赏的作用

美读是基于常态阅读又高于常态阅读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美读是灵动鲜活地艺术鉴赏《蒹葭》等古典诗词教学课堂中的生命之音。因为美读具有悟意、悟境、悟情、悟法、立体地活现诗中景物、活化诗中事件、活脱诗中人物形象、活现诗中人物情感等审美功能。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徜徉于《蒹葭》的美读中、浸润于《蒹葭》的美读中、含英咀华于《蒹葭》的美读中,从而构建艺术鉴赏《蒹葭》文本的和谐、美丽、精彩之阅读教学课堂。

2.创设情境,引发美读

在引导学生艺术性美读《蒹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与《蒹葭》文本蕴含着的内容、风格、形式、情感、形象、意境等相匹配的艺术导入情境,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美读《蒹葭》、艺术品鉴《蒹葭》的浓厚兴趣。因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言)还因为“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言)创设情境艺术导入《蒹葭》的元素与方法很多,与《蒹葭》内容或者意境相一致的图片、音乐、舞蹈、书法、名家配乐朗诵、音画视频、故事等均可成为艺术导入的素材。比如,教学《蒹葭》时,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为学生播放课前从网络精选下载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在《新雅乐世界巡回演出会》中演唱的《蒹葭》视频供学生视听与欣赏。学生在美美地享受完哈辉运用“跨界古典”演唱风格演绎的《蒹葭》视听盛宴后,对《蒹葭》的阅读、美读兴趣顿时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课堂里顿时回荡起了学生抑扬顿挫诵读《蒹葭》的朗朗书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 品鉴式艺术鉴赏:整体鉴赏与局部鉴赏相结合

当学生能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美读《蒹葭》文本后,还需引导学生采用质疑释疑的方式品鉴《蒹葭》文本。因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言)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鉴赏顺序,因为这样的鉴赏顺序更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1.整体鉴赏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味《蒹葭》的主要内容、主题、意境、风格、情感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整体鉴赏活动:

1.1请找出自己没有学过的字、词,并加以注音或释义。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

1.3请利用手中的资料或者网络查阅众多学者对这首诗歌主题的不同观点与论述,然后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与对文本的理解,说说自己倾向于诸多观点中的哪一种观点,并说明其理由。当然,更期待同学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4你认为诗歌中的“伊人”是男性还是女性?理由何在?

2.局部鉴赏

局部鉴赏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蒹葭》文本中最能表现绵远意境和作者情感色彩的诗眼体味其美妙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基调及主题。教学这一环节的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局部进行鉴赏:

2.1请说说诗歌中的动词分别表达了作品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与情感?

2.2请说说诗歌中的形容词分别描述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和作品主人公在朝朝追慕心上人途中遇到的怎样的艰难险阻?

2.3请说说诗歌中的叠词分别属于什么词性?在诗歌中的作用如何?

三、探究性艺术鉴赏:探究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

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鉴赏法品鉴《蒹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等美学特质。

1.探究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对比、衬托、夸张、反复、对偶、顶针、比拟、引用等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蒹葭》明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将诗意不断推进。其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反复渲染了深秋凄美的意境、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并含蓄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热烈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时的执着精神与惆怅心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上述修辞现象,并引导学生加以细读深品。

2.探究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是古典诗词等一切文学作品共有的四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与抒情。描写方式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等。《蒹葭》就是通过描写秋天清晨凄美、冷寂、萧索的自然景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来渲染悲凉、忧伤的情感基调和表示时间的推移与持久的,当然,同时还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追求心仪的“伊人”途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艰难险阻来烘托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热烈执著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惆怅心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细读深品诗歌的基础上感知、体味上述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诚然,引导学生艺术品鉴《蒹葭》美学特质之策略远不止本文所论及的上述三个方面,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倪应兵,走进芦苇边的千年绝响——《蒹葭》艺术魅力再析,J,语文学刊,2010年2月.

诗经蒹葭范文第2篇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一个骄傲的性格,而不是一个势利小人。这使他们大多数人看起来很奇怪,总是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雎蒹葭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关雎知识点【关雎】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一、注释

(1)关关:雌雄两鸟的和鸣声。雎鸠:一种水鸟,亦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2)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河中沙洲。

(3)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品德好。

(4)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5)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吃。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7)寤寐:这里指时时。寤(wù),醒时;寐,睡时。

(8)思:语助词。服:思念、牵挂。

(9)悠哉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10)友:亲近。

(11)辗(zhǎn):半转。反侧:侧身。

(12)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

(13)芼:择取。

(14)乐:同“悦”,娱悦。

二、参考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伴侣。

参差不齐的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蒹葭知识点一、了解与积累

(一)注释

⑴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

⑵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⑶苍苍:深青色。

⑷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成……。

⑸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⑹伊人:那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诗中人物收追寻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

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指对岸。

⑻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⑼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

⑽阻:险阻,(道路)难走。

⑾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⑿萋萋:茂盛的样子。下文“采采”义同。

⒀晞(xī):干。

⒁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⒂跻(jī):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⒃坻(chí):水中小洲,小岛。

⒄未已: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⒅涘(sì):水边。

⒇右:迂回曲折。

⒆沚(zhǐ):水中沙滩。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二、基础知识过关

(一)、文学积累

①《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②《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二)、默写过关:

1、统领全文,运用起兴手法表达小伙子对心仪的姑娘热烈追求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表达小伙子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朝思暮想不能成寐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统领全诗,运用起兴手法,既交代时令、环境,渲染凄清惆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又表达对意中人深深怀恋之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描写男主人公苦苦追寻之路艰险、漫长、困难重重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7.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8.《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9.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一切景语借情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三、主要问题过关:

1、《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以雎鸠鸟起兴,来写自己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2、《关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诗通过写主人公的思慕、追求、向往,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之情。

3、《蒹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一个主人翁形象?意境有何特点?

塑造了一个(痴情的男子即君子)的人物形象。

4、《蒹葭》的写景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反衬出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蒹葭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蒹葭(芦苇)、露珠、霜、河水、小舟。用了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表达爱而不得的思念之情。

5、《蒹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主人公追求、思念寻而无果的惆怅之情。(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音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赋直陈其事;比喻叫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蒹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诗经;审美;手法;意境;音乐

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诗歌诞生于其他艺术形式之先,是人类语言艺术的最初形式。自古以来,诗歌又以其本质特征――诗意美渗透于各类艺术形式之中,一直被视为文学艺术领域的最高形式,各类艺术形式中莫不以诗的境界、诗的语言、诗意效果等为完美追求。[1]《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瑰丽夺目的中国诗歌的源头,对《诗经》审美意蕴的研究是追寻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本文将从手法美音乐美、意境美的角度来浅析《诗经》中的审美意蕴。

一、《诗经》的手法美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关于赋、比、兴的解释,宋朱熹只说流传最广,最长为人们所采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彼物也。”[3]下面以《卫风・硕人》为例,浅析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硕人其颀,衣锦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镳镳。翟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鲔发发。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

《硕人》是卫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美,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4]

“硕人其颀,衣锦衣”硕人,指庄姜颀,身形修长锦,锦制的衣服,女子出嫁途中用以遮蔽尘土的罩衫。诗的开头,就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身材修长、披锦罩衫的待嫁女子,笔触平淡简约,不饰琢。“齐侯之子,卫侯之妻”齐国和卫国都是当时中原并立的奴隶政权,由此可推断出庄姜不同寻常的高贵身份。“邢侯之姨,谭公维私”,“邢”、“谭”都是国名姨,指妻的妹妹维,相当于是私,女子称她的姊妹的丈夫为私。邢侯谭公的妻子是庄姜的姐妹,再次衬托了庄姜复杂的政治背景。全章铺陈直叙,简要通脱,属于“赋”的部分。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以柔嫩的白茅、冻结的脂油、色白身长的幼虫、葫芦的嫩子、螓虫、蚕蛾来比喻硕人的手指、皮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生动,细致贴切。属于“比”的部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丽脱俗的女子此时温柔浅笑,明眸闪烁。亲切自然,灵动雅致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

熬熬,身材高大的样子说,通“税”,停假休息农郊近郊。“硕人敖敖,说于农郊”,美人身材高挑,停车在近郊休息。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有骄,健壮的样子朱,马嚼两旁用红绸缠绕做的装饰镳镳,盛美的样子翟,长尾的野鸡,遮蔽女车的竹席或苇席。“四牡有骄,朱镳镳,翟以朝”,四匹雄马彪悍肥硕,马嚼边上飘扬着红绦,雉羽饰车去上朝,极言嫁娶队伍的壮丽喜庆。“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大夫朝毕早退,不使君王为政事劳累,全章语句平实质朴,沿袭了第一章“赋”的叙事风格。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黄河浩浩汤汤流向北方,暗指庄姜自齐至北。施,设、张,渔网,撒网入水声,大鲤鱼鲔,鳝鱼发发,鱼尾摆动的声音葭,,分别指芦苇和荻草揭揭,长长的样子。“施,鲔发发葭揭揭”,呼呼一声撒网下,鱼儿泼泼跳入网,芦荻高高排成行。庶姜,陪嫁的一批姜姓女子孽孽,形容女子高挑美丽庶士,随从庄姜到卫国的诸臣有,词头,无义,威武雄壮的样子。“庶姜孽孽,庶士有”,陪嫁女子高挑美丽,随从诸臣威武雄健,言出嫁阵容之宏阔,笔者认为,河水自齐至卫而流,鱼儿落网后的扑扑跳跃,都是暗喻庄姜自齐至卫的出嫁事实,以河水汤汤,鱼儿扑哧起兴,引出后文“庶姜孽孽,庶士有”的出嫁场景,以实衬虚,虚实相生。属于起兴的部分。

“赋”是白描式的记事、状物、抒情、表意,特别是指前者,受到人们的注意和争论较少。比兴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和观念,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的情绪自身,而成为了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的客观形象。[5]

二、《诗经》的音乐美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且形式多为重章叠句,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增强语言的表意效果,如《周南・》:

采采苡,薄言采之。采采苡,薄言有之。采采苡,薄言掇之。

采采苡,薄言捋之。采采苡,薄言之。采采苡,薄言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苡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将相对静止的动作串联起来,形成一幅音声相和、和谐欢快、灵动活泼的田园采草图。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写道,“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情知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6]再如《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兮!

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这是一首作者怀念亡故妻子的诗,诗中的绿衣为作者妻子生前所缝制,妻子亡故之后,绿衣也就成了诗人抒情遣怀的对象。 每章首句分别以“绿兮衣兮”、“绿兮衣兮”、“绿兮丝兮”、“兮兮”开头,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哀悼亡妻的相思悲痛也在文字的重章叠唱中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诗经》中的叠字是构成作品音乐美的另一重要元素。叠字的广泛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叠字与非叠字的交叉组合,整齐美与离散美的交融激荡,不尽幻化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盛宴,同时在意义的表达和修辞上,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々草虫,阜螽”(《召南・草虫》)“”状虫鸣之声,“”摹昆虫跳跃之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郑风・子矜》)以“青青”状“子矜”“子佩”之色,以“悠悠”摹相思之悠长。“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和叠字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吟咏之时,音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中的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如“关关,雎鸠,窈窕,辗转,参差”(《周南・关雎》);“蒹葭,苍苍,凄凄”(《秦风・蒹葭》);“夭夭,灼灼”(《周南・桃夭》)。

三、《诗经》的意境美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魂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7]诗经作为一种以文字为载体,以抒情为主的艺术形式,在象形符号错落有致的组合排列间,透射着融入作者主观情思的意中之境,下面本文以《秦风・蒹葭》为例,浅析《诗经》中的意境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每次咏叹起这首诗时,在水一方的伊人形象就若隐若现地在眼前闪烁跳跃,那是一个怎样美丽多情的女子?为着追寻她的步履,此岸的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寻寻觅觅,乐此不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深秋时节,河边芦苇苍茫一片,露水已凝结成霜,朝思暮想的心上人,此时就在河的彼岸,为着同心上人儿见一面,此岸的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而美人却飘然独立,宛若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河边芦苇修长茂盛,清晨露水还未全干,日夜牵挂的意中人,此时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水流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小沙洲。“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河边芦苇稠密繁茂,早晨露水未全干。辗转思念的意中人儿,此时就在河的那一边。“溯洄从之”,道路弯曲险阻,“溯游从之”,仿佛就在水中小沙滩。无论是“溯游从之”,还是“溯洄从之”,在水一方的伊人总是那么遥不可及。蒹葭苍茫,万物萧瑟的深秋,在水一方的美人始终独立于茫茫天地之间,她是那样的清俊飘逸,朦胧超脱,似遗世独立又蹁跹一方,引无数文人墨客吟之叹之,歌之咏之。后世曹植所赋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其俊逸曼妙之态颇承《蒹葭》遗风。

综上所述,本文从《诗经》的审美意蕴角度入手,分析了其中蕴涵的手法美、音乐美、意境美。作为辉煌灿烂的中国诗歌源头,《诗经》的审美价值仍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对《诗经》审美意蕴的研究对于追寻中国古典美学的源头大有裨益。

书中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2]普立华、江少川:《现作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3]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页.

[5]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6]方玉润:《诗经原始》(上),李先耕注解,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85页.

[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方玉润:《诗经原始》(上),李先耕注解,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

[3]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5]普立华、江少川:《现作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诗经蒹葭范文第4篇

2、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3、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4、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5、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6、伊人——《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音笙——《诗经·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8、英英——《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9、杨柳——《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0、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11、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诗经蒹葭范文第5篇

最近常有高三学生常问我,《蒹葭》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中“凄凄”一词的字形写法,到底是“凄凄”还是“萋萋”。或振振有词说是这个“凄凄”,或理直气壮说是这个“萋萋”。我想,区分和识记是“凄凄”还是“萋萋”,并不难。

一、从课用的教辅资料看

记得以前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听过一节《蒹葭》。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时,未作明确的解释和说明。课后,笔者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仔细翻阅了该诗,并与学生作了交流,交流中感觉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的含义,笔者细看,发现“凄凄”一词在文后并无详实的注释,在老师未作清通讲解的前提下,学生也就很难有深入地了解,那么学生是否会真正理解诗歌中“凄凄”呢?就要打个问号了。

然而事实是如此的巧合,现在好多正准备高考的考生们,面对时下五花八门、鱼目混珠的高考复习资料,考生们却如同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到底是用“凄”还是“萋”,往往是这边的刚问过,那边的又来了。

二、从词典的注释义项看

《说文解字》中的“凄,雨云起也。形声。从水,妻声。本义:云雨兴起的样子”。《诗·小雅·大田》中“有渰凄凄,兴云祁祁”。意思是滚滚的乌云布天上,春雨落得刷刷响。陈复华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凄”有三个义项:①寒凉,又可引申为冷清。比如,《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凄凄”即寒冷。在丁帆和杨九俊先生共同主编的苏教版高中必修二教材中,所选唐人杜牧作品《阿房宫赋》有言“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文后“风雨凄凄”的注释为“风雨交加,凄凉清冷”之意。②悲凉。如谢庄《月赋》:“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③通“萋”。“凄”的义项③同《说文解字》关于“萋”的解释。《说文解字》中,“萋,草盛也。形声。从艸,妻声。本义:草茂盛的样子。”在陈复华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中,“萋”有两个个义项:①为草木茂盛的样子。②为文采交错的样子。很显然,义项①和《说文解字》关于“萋”的解释是一致的。在《汉书·外戚传》中有“中庭萋兮鲜草生”,又如唐人崔颢《黄鹤楼》有言“芳草萋萋鹦鹉洲”。“萋”皆为“草茂盛之意”。

三、从诗歌的意象特征看

《蒹葭》中的蒹葭是一种草本植物,通常指芦荻,即芦苇。蒹,是非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秦地的民歌中这样描绘:“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中用“芦苇”、“霜”、“露”、“水”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朦胧而又神秘的绝美意境。其中,“蒹葭”、“水”和“伊人”的诗歌意象交相辉映。诗歌开头写丛生于秋天水边的芦苇,这样“托象”,有“起情”的功用,也达到了“明义”的目的。此中,只有“萋萋”之“蒹葭”,即丛生茂盛的芦苇,在水色天光的映衬下,才会呈现有一种迷蒙的境界,也就能从侧面表现出诗中主人公心里面“朦胧的爱”的境界。反之,若是寒凉清冷的“凄凄”之“蒹葭”,那就截然不同了。

相关期刊更多

诗经研究丛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诗经学会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海岱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