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一)一般资料
实验中,本研究一共要选取180名留守儿童,分别在两个社区各自选取90名留守儿童,在一个社区实施干预,另一个社区不实施任何干预,即确定干预对象和对照对象的来源。在180名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各占50%,年龄在6~11岁之间,6岁儿童30名,7岁、8岁儿童各20名,9岁儿童36名,10岁儿童34名,11岁儿童40名。
(二)干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干预方案,其内容以学校的参与型活动为基础,再深入社区开展相关活动,营造社会关注和爱护留守儿童的气氛和环境。活动前,教师要与校方充分沟通,明确本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这样可以保证干预活动顺利进行,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分年级开展参与型活动,包括图画、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讨论、心理训练等众多干预方式。干预方案包括:学校干预活动,按年级分组,由各科教师协作完成,将干预方法与活动应用到其日常教学中,并开展相关的干预活动。社区干预活动以静宁县的社火队为主要力量,借助社火队每当逢年过节举办的社火活动,开展倡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广泛召集社区居民举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讨论会,探讨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以便提高社区居民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问题的重视与认识,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坚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教师制作具体的干预活动方案,以便学校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主持和引导讨论会的举办,社区居民是讨论会真正的主人和参与者,他们在会上的发言和讨论是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干预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评估方法
运用检验法,对比干预前后两个小组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干预方案与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何种作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社区儿童进行考察,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内容参见结果部分。
二、干预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前,两组的检出率,除总焦虑倾向外,其余8个分量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心理问题比例大体相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2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除总焦虑倾向外,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MHT的8个分量表检出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干预措施对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学校为中心,以社区为辅助的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本次干预方法中充分结合本地人文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制作针对性的方案。当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学校、监护人和社区都应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作者:陈世闻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小学
参考文献: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分析和观察,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性格孤僻导致不善交往
依恋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2.内心失衡导致心理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亲情,不能享受到来自家庭温暖,所以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表现为自闭、不愿与人交往、虚荣攀比。而父母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因此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3.内心焦虑导致自卑严重
在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猥琐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
二、引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和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2.学校、社会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1.家庭要加强情感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为人父母无非就是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忽视孩子的德育和个性培养。对此,需大力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增强家长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感。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成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教给家长教育常识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常识。召开座谈会,及时沟通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时加强对生病、受伤害留守儿童的治疗。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关注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很多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足够的陪伴与关心。而这些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子女却因为户藉问题与教育成本等原因留置农村接受教育。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和自己的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是寄住在亲戚家里。留守儿童与家人无法进行较好的交流,他们的成长过程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呵护,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缺乏成人及时正确的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就会自然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长时间的陪伴,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通常都是寄住在亲戚朋友家里。相对于父母在家的儿童来说,这些儿童比较自由,缺乏监护人的管束。寄住在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家里的留守儿童,因为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的年事已高,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显得有心无力,并且老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儿童的教育与沟通方式不适当。而寄住在亲戚家里的留守儿童,亲戚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对留守儿童做出太大的管束,因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缺乏监管的情况。寄住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亲戚家里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自己的身边关心照顾,他们会出现心理自卑,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
留守儿童的年龄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他们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的时光里偏偏是学习经验积累的时期。这个时期需要父母在身边对他们进行辅助教育,并指导他们正确的人生方向,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因而他们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成长就非常容易受到外部非主流文化的干扰。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主流文化开始侵入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有力的监管,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不自觉。成绩下降很快,因为学习的失利,留守儿童开始对新兴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发生兴趣,沉迷网络游戏,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都表现得较为明显,很多留守儿童不能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所以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与关心。这样一来,就让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并进一步地促成了留守儿童心理焦虑与敌意的形式。他们缺乏安全感,难以信任身边的亲人朋友,导致留守儿童今后在社会上交际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不够重视,不能够及时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问题。教师难以给留守儿童很好的心理疏导,也没有开设特别的心理课程,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卑的心理问题会随着教育上的失当而进一步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些是亲戚。隔代的老人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时,体力与素质都处于中下水平,因而很难提供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监管与爱护。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仅仅只是停留在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较肤浅的爱护,不能较好地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老人对留守儿童大多较为溺爱,留守儿童的无人管制,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形成任性、极端的性格。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很难得到改变,留守儿童的父母迫于生计,必须要与留守儿童两地分居,务工养家。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必须借助学校与社会的力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健康的引导。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导,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教育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根据需要,开设专门的学生心理教学课程,成立校园学生心理咨询室,配置专业的心理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让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心理。
其次,校方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并对他们提供相对应的帮助与扶持。学校对留守儿童安排优先的校方寄宿,并分配专门的教师监护人员对已经登记记录好的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辅,并及时负责与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教育沟通。形成学校与家长双方面的共同教育。
最后,校方把记录好的留守儿童进行分组,把家庭住址相近的留守儿童分配到一个小组中,让这些住得较近的留守儿童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玩乐,在学习与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交流,让留守儿童从小就能够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品格。
农村留守儿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数量较多,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可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的发展。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应该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呵护。教育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未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应该提高留守儿童的文化水平,还应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肖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5).
[2]岳元发.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
育问题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8(3).
1.1留守儿童现状
1.1.1定义
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至其它地方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可以跟父母一起生活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7周岁往下的儿童。他们平时和自己的隔代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它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1]。
1.2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1.2.1留守儿童积极的心理状况
其积极的心理状况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2)责任感(3)成熟(4)感恩
1.2.2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叛逆心理极强。他们喜欢与人对立,不喜欢听家人或老师的话,对周围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常常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充实着不信赖,对于这些行为,很多人忽略或者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局限而没有意识到一点:其实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们期望得到大人们的重视和肯定,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
(2)自卑与焦虑的心理障碍:儿童对于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的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尽管有祖辈们的照顾,但对他们来说,别人所能赋予的更多仅是身体、饮食起居方面的关心,造成孩子极易形成心理焦急,总是顾虑重重[5]。
(3)道德意识模糊:因缺乏管教容易沾上不良风气,他们时常有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等一系列不良行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性格孤僻、冷漠乏信、暴力等等少部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开仇恨,尽管父母回家后,也冷落他们,感情产生隔阂。在他们人格定性的时候,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很难建立,缺少社会责任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存在原因
2.1家庭教育缺失
2.1.1直系监护人监护力缺失:由于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长期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心理上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往往采用通过金钱,物质上满足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补偿的错误教育方式,这极易使子女养成消费上的不好习惯。因此,物质上满足并不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全部需要,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灵上的需要[6]。
2.1.2“单亲”监护人对儿童教育方式不当:父母一方外出,在家的一方便承担起督促孩子学习的任务,他们对孩子管束过于严厉,当子女成绩不理想时便加以指责、批评,限制孩子们玩乐的自由。结局事与愿违,很多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条件又不敢与父母争辩,因此把不满压抑在心理,这极易促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2.1.3隔代教育代沟大: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祖辈们承担着很大都压力,他们不仅要辛苦劳作完成家中的全部农活和家务,还要承担起照料孙辈们的责任,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耐心,一旦孩子们淘气、顽皮、不听管教,就会采取简单的打骂方式,语气用词上没有注意孩子们的感受。
2.2学校教育漏洞
2.2.1学校软、硬件条件不足: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的步伐,这极大的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较差,甚至还有部分年长的带教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也极大的降低了农村教育质量。
2.2.2农村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学校更加偏重学习成绩方面,更加注重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所以农村的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不均衡,学生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2.3社会影响
2.3.1社会重视程度不足:中国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发觉和重视程度是比较晚的,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城市转移初步形成,这也促使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而中国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是始于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报道,随后,留守儿童问题作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关注,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社会学界和教育学界也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领域。
2.3.2偏重物质支持:媒体关于给农村留守儿童帮助的报道基本都是某个组织或个人给某个地方的留守儿童捐赠了课桌、衣服、文体用品等,甚至从没发现过有关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的服务,而这恰恰也是农村儿童欠缺的,也是外界关注不到的。2014年,中国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性支出首次到达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8],这笔费用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中,校舍修建、配套营养餐,等,但农村教师人数却有减无增,专业的心理老师更是迟迟得不到解决,在中国西部农村,一个教学点仅有一两个老师的状况还存在很多。
2.4政府行为
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原本还能通过祖父母或其他亲戚获得家庭的关怀,偶尔能通过现有监护人了解父母的状况,但是一旦成为了寄宿学生,只能每周时间回家,和家人接触时间变得更少,脱离家长的监管也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学校师资的配备却很有限,跟不上留守儿童数量的激增。而农村留守儿童尚未形成严格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一旦存在外界的诱惑,将很难不被不良因素的吸引,而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将会随之出现。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3.1家庭方面
3.1.1增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另一方要改变教育方式,不要一味的遵守“棍棒底下出孝子”或一味的注重成绩,应尽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避免过激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偏离自己本来的教育初衷。
3.1.2现有抚养者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带孩子的老人,一方面要注意对孩子的放纵和溺爱,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关心孩子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学习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2学校方面
3.2.1更新教育观念:固有的教育观念都存在着更加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从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特别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说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限制加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少,造成他们对个人价值存在感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