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赏析春江花月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一首典型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乐曲幽远绵长的韵味,柔和优美的意境,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听众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历经改编成了合奏曲,用小型丝竹乐队演奏,在琵琶外,又加入了洞箫、二胡、扬琴等乐器,名称也改为《春江花月夜》。该曲谱分10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晚唱,洄澜拍岸,桡鸣远濑,乃归舟和尾声。这些曲名,代表了改编者对该曲内容的理解:春天的温暖柔和、江面的寥廓空阔和月夜的恬静朦胧交织为一体,构成优美和谐、温蔼怡人的意境。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的呈示部分。一开始,清脆的琵琶以挑音起奏,模拟江船上的鼓声;继之,洞箫吹出轻巧的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写出月未升之前江面的优雅宁静,给人以江面宽阔波光粼粼之感。接着用丝竹乐器合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主题,曲调抒情优美,婉转如歌,写出了夕阳余辉下江面江岸景物的绚烂色彩。这一主题的旋律采用连锁接句的方式展开,使旋律在进行中不时地作一迂回反复,增加了乐曲的圆转与弹性,加强了乐曲的韵味和律动。句尾衬托着大鼓的滚奏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然后,乐曲进入主题的变奏部分。变奏是在第一段主题乐段的基础上作“换头合尾”式的变化重复,以推进音乐的发展。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三段《风回曲水》是第一、第二变奏部分,前者以恬静而流畅的旋律描写了月亮初升时江面清澈粼粼的优美画面,后者则以较为热情的曲调抒发了舟中游客在和风习习、江水回流时的欢快心情。第四段《花影层叠》,是乐曲的第三变奏部分。开始,琵琶奏出四个急促的音型华彩句,与前段形成对比,给人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的感觉。水中倒映的两岸花木和空中明月,此时突然晃荡破碎,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斓水波。之后仍作“合尾”收束,江面复又平静明滑。第五段《水云深际》,是第四变奏部分。主要由琵琶和大胡重奏,音色浑厚有力,以浓墨重笔描绘了江中水势的深沉阔大;然后又以琵琶飘逸的泛音和二胡、筝的长颤音,用清晰的笔触,勾勒出江面深邃幽远、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第六段《渔歌晚唱》,是第五变奏部分。在该段的前部,音乐悠扬明亮,接着以同一音型的变形乐句作两度或三度的重复下降。这一段旋律,采用同一音型作下旋模进,造出越来越沉静,越来越幽远的气氛,写出渔船渐行渐远,渔歌渐行渐微的“远去”动势。然后情绪顿转,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出现了一系列新颖别致的“闪板”切分节奏组成的短句,句头与句尾同音承接,音乐断续相连,表现了欢快、兴奋的情绪。好象游人在凝神静听那渐渐逝去的歌声之后,突然又回过神来,重新回到热烈、欢快的情境之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是乐曲的第六变奏部分。开始由琵琶弹奏出一连串顿挫有力、富于生气的短句,速度逐渐加快;接着,箫、二胡、大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转弱而收,确有江水回流,轻拍堤岸,发出阵阵声响的效果。第八段《桡鸣远濑》,是第七变奏部分。因其旋律与第九段重复,故演奏时常删去。
第九段《乃归舟》,是乐曲主题的第八变奏,亦是全曲的部分。“乃”是形容摇橹声,音乐以四节一组的短促音型旋律,不断起伏,紧凑而有力,有如波浪之起伏、桨声之乃,形象地写出了归舟由远而近的态势。最后,音乐又渐慢变轻,筝从低到高的轻拍划奏,以及碰铃的重拍击节、二胡的抖弓技法等,与音乐相互配合,把破水归舟的意境,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将音乐推向。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度越 愿逐月华流照君 光纤通讯 卫星通信 科学 人文
一、引言:难解费猜的“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美古来共谈,唯“愿逐月华流照君”句闪耀智慧灵光,与现代高科技暗合,尚无论及。诗人在这灵妙新奇的通讯理想后,拈出鱼雁传书的旧典“鸿雁长飞光不度”其意为何,亦莫衷一是。本文从“度”字训诂入手,探究其科学含义,试图给出全新而合理之解。
二、旧说质疑
关于“度”字,前人曾以度运、度过、飞度解之,均欠妥。解其为度载传送者是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四①:
月华岂易逐得,则便想着鸿雁。鸿雁长乘月而飞,则满身是光,则光似可藉鸿雁以度,而不知:月照一天下,一处有一处之光,分毫不可假借,但凭鸿雁那(哪)处去,而此处之光一些移不得去,故鸿雁度而“光不度”也。[1](110)
此说释“度”为运载传送,正如以船度人之“度”,甚通。但上句“愿逐月华流照君”云的是人去逐光,今却解作鸿雁传光;上句光显然在流,今却解作光原地不动(“此处之光一些移不得去”);上句光是自己在流,今却解作鸿雁担之使行(“藉鸿雁以度”)――所解与上文何其南辕北辙,其非诗人本意显而易见。况古来只有鸿雁传书之典,未闻传光之例,解者不释鸿雁为何要传光,令人莫明其妙,难逃臆度之嫌。
解其为度过飞出者以《唐诗鉴赏辞典》影响最大(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2](311)等众多教材都与之相同),其云: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3](56)
加点部分实本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
“鸿雁”句,写月光下一片无边的世界,这时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4](309)
此说解“度”为度过,正如横度沙漠之“度”,亦甚通。但雁飞不出光、鱼跃水成文这种大白话毫无诗意可言,岂是名家吟咏之意?故吴小如先生讥林庚之说“似未免浮泛,虽注犹未注耳”[5](65)。且其不顺上句“逐光照君”说下去,却岔开一枝去说“雁飞不出光”,顿使上句“逐”字于下句无着落,上下句文意因之断隔,名家何会出此上下无着、结构松散之文?
《唐诗鉴赏辞典》为救林庚“飞出月光”之浅而拉来“鱼雁传书”之典,但传书事字面未有提及。观其“望长空”、“看江面”云云已释尽“鸿雁”、“鱼龙”两句,剩下的“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显无字面可凭,全凭解者据“鱼雁”两字意会而出。虽鱼雁有此常典,但上句诗人已决定不用鱼雁传书的旧法,亲“自”逐光照君,又怎会于下句放弃自己的发明创新,仍用古法让鱼雁传书?因此其解很难说得上圆满。
解“度”为飞度者是袁行霈先生《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6](326)
此解紧扣上句“逐”字,顺畅自然,但在字面解读上稍有不妥。其释“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是释“光不度”为“不光度”,这种语序调整恐不常见。我认为还是应当遵从前两说解“光不度”为“不度光”,因要与
“水成文”对偶而宾语前置,关键是“度”作何解。
三、别解新说:度为度越、超过
前说以度运、度过之常训释之,不知张若虚于此处用了“度”字一个极不常见的义项:度越、超过。按:
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7](3585)(颜师古注:度,过也。)[7](3586)
魏杨修《答临淄侯笺》:今乃含王超陈,度越数子矣。(《文选》卷四十)[8](1818)
唐韩愈《与崔群书》:况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辈。[9](218)
此三例“度越”显当作超过、胜出解,颜师古注“度”为“过”正说明“度”有超过意,“光不度”即超不过光。“超光”实有出典,非我杜撰:
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六名超光,一形十影。”(卷三)[10](60)
其实袁行霈先生解“不能随月光飞度”与我“超不过光”意相通,而在句法解读上我解要更平易些。《唐诗鉴赏辞典》与林庚先生解“度”为“度过”貌似与我大异,实亦相通:
就是超过它吗?只不过他们把“月光”解作了笼罩天下、无处不在的月光(“无边的月光”),自然是飞不出去的;但若紧扣上句解作一束流动着的月光,飞出它不就是超过它、飞不出它不就是超不过它吗?因此,我解实包袁先生、《唐诗鉴赏辞典》二说,且更怡然理顺。其句意为:
鸿雁善远飞,却不能超过光速(明言速度不及);鱼龙善潜跃,却只会激起水纹(暗示阻力重重)――皆不如我逐光照君之想来得既快速又无阻。
全节诗意是:
离人同望一月,却无法传递相思。“我”忽然想到一个奇妙的念头,何不把月亮当作媒介,像嫦娥般奔月后再随月光照我所思。人都说我痴,古来共传的鱼雁传书不也是美好幻想,为何我就不可作此奇想?这一新通讯法比古人鱼雁传书更妙:远光一闪,此处便见,足证光是人间至快之物。相隔千里路悠悠,逐光照君不过瞬息间,而鸿雁却要奋力长飞,结果仍追不上光,故曰“鸿雁长飞光不度”,写的是雁之劳(长飞)与慢(光不度)。鱼龙虽善游,但要追上那线流光,定要或潜或跃奋力克服水波重重阻力,激起圈圈涟漪,远不如鸿雁轻快,更不用说追光,故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出了鱼之奋(潜跃)与阻(水成文)。
诗人为己远迈传统的天才创意而欢欣,为给普天下离人找到宽慰而兴奋。这超越现实的浪漫带来了欣慰,同时也交织着失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连最善飞的鸿雁奋力长飞都追逐不上月光,更不用说那为水所困的不幸鱼龙会被甩得更远。而我既无鱼雁之翅,更无鸿雁鱼龙搏击长空、泳跃不息的充盛体力,又如何敢指望逐光追月?想法虽美,恰如五光十色的梦幻泡影转瞬即灭,上句曾有的欢欣鼓舞复被下句鱼雁难逐的清醒认识轻轻抹去。但有令人神往的美好祝愿,总比没有更让人拥有精神的慰藉!其句尽管哀伤失意,却又在憧憬期盼中透出绵绵情意,与全篇感伤但不绝望,既缱绻缠绵又冷静克制的基调共通而吻合。
四、灵感渊源有自,梦想今已成真
诗人于逐光照君的新通讯方式后,举鱼雁传书的旧典,显然不是要用旧法让鱼雁传书,而是要在对比中突显自己想法的奇妙,这绝不是我在用现代科学强解古意,因为张若虚同时的沈如筠有《闺怨》诗云:“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11](1164)其诗一连举出三种寄情法:雁传书、梦中会、逐光照。雁群已过,一法不行;愁多无眠,二法失灵;唯剩最后一法:逐月传情。沈如筠可以将逐光法与雁传书并提,则张若虚拎出它来把鱼雁传书比下去不也很自然吗?可见我之解(新旧通讯方式的优劣对比)有时人诗为证,甚合古人心思,并非是套用现代科学对古意所作的强解。曹植《杂诗》有“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文选》卷二九)[8](1364),六朝民歌《子夜秋歌》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乐府诗集》卷四四)[12](647),逐光灵感实源于此。
最令诗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神话般的美丽幻想今却成真。诗人以光为媒,与远方亲人相闻(电话)相望(可视电话)的美好愿望早已凭藉光纤通讯、微波通讯圆满实现。其所强调的月在传递信息中的中转作用(先嫦娥般奔月,再随月光照我所思),即袁行霈先生所感悟到的“有明月像镜子似地”反射光线,与今天微波通讯用卫星作为中继的方式也不谋而合(月球即地球卫星)。古人的异想天开竟与现代高科技如此密合,令人叹服,探索古诗的科学含义、打通科学与人文显然很有意义。
五、结语:打通科学与人文
文学反映现象,科学揭示本质,好诗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还能透露科学消息,成为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名言。它不光能形象生动地一语道破天机而有待科学的解诂,好的作品更能融入奇特的想象、美好的追求,大胆提出科幻设想,成为启迪发明、引导创造的科学预言。《春江花月夜》便是其经典范例。
注释:
①由于资料所限,古本难觅,此说转引自程千帆先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1]。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C].//程千帆.古诗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2-116.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0-312.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58.
[4]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08-309.
[5]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58-66.
[6]袁行霈.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C].//张宝坤编.名家解读唐诗[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323-328.
[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梁・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孙昌武选注.韩愈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晋・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音乐;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受到条件的限制,教师多是理论讲授,做演示,音乐教师要是教一支歌曲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的高兴,所以学生的音乐兴趣难以被激发。多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小学音乐教学的面貌,它以其声、形、情并茂的特色,充足的音乐素材优势,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使多媒体发挥其强大的优势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以使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欣赏已经不仅靠视觉来来欣赏了,融进了人的多种感官。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没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情景,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教学情景具有强大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三、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75-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第一点谈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时期学语文是接受语言文化熏陶,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力量,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公共课,该课程以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发散思维性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能带给学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提高情商和职业道德。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完成审美创造。
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已经脱离层面上说教,应该是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本人通过实践,认为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扣教材,赏析作品,感受文本表层美
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表现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美”:从形式上说有文字美,意境美,从内容上说有外在美,内在美,语言美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鉴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紧扣着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以“月”为重点,写不同时间、环境下月的变化,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恬静。诗歌中描写了月夜下充满诗意的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海雾,江树。云雾弥漫下的江、天、人浑然一体,朦朦胧胧,这样一幅神话般迷人的月夜图,令人无限神往。沈从文《鸭窠围的夜》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带有湘西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特异人生,全文具有原始的天然美。如散文第三段沈从文眼前的水上人日常生活我们都很熟悉“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各人蹲在仓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饱后,天已夜了。”“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生活过得非常踏实,毫无矫揉造作。所有这些白描的素朴文字,始终保持一种纯真、天然的元素,一切都还带有“原料”意味,具有高度生动的自然性,原生态,充溢着生命的张力。这种美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在的、环境的美。
2品位语言,深入探究,体味内在传统的美
大学语文教学重在赏析作品,通过文本内在的联系,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关键词句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以《鸭窠围的夜》一文为例,文中有说:“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房子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毫不设防,让人们觉得很放松。作者在文本中重在再现了湘西物质、精神的“原生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倾向,物质的贫乏不算悲,水手、妇人们精神上的贫乏才真正应该哀戚。长期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这里的人们思想特别单纯,再现了自然纯真的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懂得“自然就是美”,才能长久,中国有古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现有部分学生的审美观稍有偏颇,穿吊带,描眉涂腮,装扮成人化,还有攀比心理,心思花在外表上,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审美观虽然不能说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但至少代表一部分。
在《春江花月夜》的讲解过程中,紧扣15个写“月”的句子,4个写“春”的句子,12个写“江”的句子,2个写“花”的句子,2个写“夜”的句子,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明月相思楼”“落月摇情满江树”诗句里,可望见明月的处升、高悬、西斜、下落过程,看到长夜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这份执着的纯洁真诚的爱情令人感动。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现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与幸福的大胆追求。泰戈尔《在黄昏的时候》,“爸爸,我把自己丢失了”一个天真、纯洁、可爱的女孩形象,让作者不由把现实、想象、人世、天空融为一体,诗人的笔,惊人传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汲取了孟加拉民间诗歌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清新、优美的诗歌风格。
3学以致用,结合实践,传承传统美德
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特有民族性心理和文学自悟力,拥有“很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要继承精华,发扬传统,大学语文可以作为最具传承性的工具,可以把国语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打开一扇窗,让国人了解世界。国际化,全球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留自己的东西,体现审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是一声问候都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这些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数不胜数。
冰心的《笑》,被称作中国现代“最初的美文”的,美就美在她捕捉了人类常见的神情——微笑,张扬了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整理—爱。人与人之间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什么矛盾、恩怨都可化解,社会也就和谐了。余秋雨《都江堰》中大智大巧、造福万民的专家郡守,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地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的母亲般的风险精神,都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北岛《回答》,透过文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美学特质,无畏的挑战精神让青年人热雪沸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字字铿锵,昂扬进取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冒险敢闯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人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欣赏;融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00-01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我运用多媒体的图画,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创业时间,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两种乐器的特点,听单簧和大管吹奏的小兔和乌龟的音乐主题,单簧管用关于变化的音色吹奏出乌龟缓慢低沉的音乐形象;通过直观的动画使学生对单簧管和大管的音乐及形状有初步的了解,而两种不同的乐器,就可以表现小兔子和乌龟这两种不同的小动物来。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 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领会
又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声、色、形、动的特点,创设情景,通过片断的欣赏,用不同的方式诱导、启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解决难点,并制作成单位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有趣的画面,倾听乐曲,欣赏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音乐与动画结合并以听觉辅以视觉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它们的模样,常常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兔子与乌龟的样子,随着音乐表演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
三、注重音乐赏析课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原则性问题
1.注重教师的指导性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性地位是不容忽视和取代的,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介入而忽视了教师在音乐赏析课中的关键作用。在音乐赏析课中,教师应当认真掌握多媒体的操作技巧、时间安排,注重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音乐赏析,并能通过老师的合理引导和提问对音乐作品产生联想、思考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只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展示,而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在适用多媒体时,不要有过多花哨和复杂的操作影响学生的感触,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赏析课上得到系统和全面的收获。
2.注重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时,应当注意声音与图像的协调,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赏析时有合理地感受,进而能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其次,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将思考目的、音效、图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看的同时也能听,最关键的是在这些直观感触进行的同时还能对音乐的意境进行联想,继而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产生思考和解答的过程。只有建立起学生“视听思”三位一体的赏析过程,才能使音乐赏析课取得更高的成就。
3.注重内容信息量的合理性。
教师在设置赏析之余的拓展信息时,应当注重信息量的适度问题,信息量太大,学生就成了多媒体的“灌输”对象,则学生就难以有多余的精力进行思考和总结,一堂赏析课下来,学生不但没能得到有效地熏陶和放松,反而会显得极为疲惫,这便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赏析设计时,应当有节奏、有取舍地对拓展信息进行删选,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培养,同时也照顾发展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