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尔德童话

王尔德童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尔德童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尔德童话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王尔德童话 对比 宗教 唯美主义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还是杰出的童话作家。虽然他一生只写了九篇童话,但这些童话别具一格,华丽唯美,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为童话创作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齐名。《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的代表童话之一,佩特①称这篇童话为“完美之作”(perfect in its kind)②。但它具有明显的宗教特点与唯美主义情怀,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有显著差异 ――传统童话的基本特征是情节模式化、主题固定化、人物类型化。本文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新之处。

一 意象分析

(一)宗教意象

安徒生童话贯穿“爱与奉献”的主题,包含浓厚的基督教情怀。人物形象往往是基督信徒,他们恪守基督教教义,以爱与宽恕对待自己的生活。例如《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和《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她们虽然柔弱渺小,但是身上都蕴含强大的爱的力量与对上帝的信念,用爱与宽恕面对坎坷的生活,以虔诚的态度度过上帝给予的考验。王尔德童话的主题常常体现为“爱与救赎”,作品中既表现对弱者的爱,又体现人物的心灵救赎。在《巨人的花园》中,巨人最喜欢的小男孩显然是基督耶稣的化身。在巨人第二次看到男孩时,男孩手上带着爱的圣痕:“小孩的两只掌心上现出两个钉痕,在他两只小脚的脚背上也有两个钉痕。”在基督教中,耶稣为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意象与小男孩的形象重叠。故事中小男孩独自在树下哭泣,让巨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小男孩在情节中作为引领者,引领巨人得到心灵的救赎,这正与耶稣所担任的角色相同。王尔德童话中有直观的耶稣形象和明显的忏悔者形象,这与安徒生童话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此外,在安徒生童话中,往往恶毒人物的结局悲惨,受尽折磨或死亡,比如《恶毒的王子》中王子的下场被上帝派来的蚊子折磨不休;《大克劳斯与小克劳斯》中恶人大克劳斯被小克劳斯绑上石头丢进了河里。然而,本篇童话中的死亡不是安徒生式的恶有恶报。巨人的结局虽然是死亡,但是他在死前已忏悔自己的过错并得到救赎,在小男孩说出钉痕是“爱的烙印”时,巨人对小男孩产生一种奇特的敬畏之情――“他一下子跪在小男孩的面前”,说明他已被耶稣感化,精神得到了升华。所以,即使在故事的最后巨人死了,但他的死是因为小男孩要把他带上天堂。在基督徒的心目中,能以天堂为归宿是生命最大的礼遇,也是教徒最崇高的追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王尔德的童话中,巨人的结局应该被认为是美好的,而不是悲惨的。

(二)唯美主义意象

安徒生童话中对美的描述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地表现出人物或事物的美。以《玫瑰花精》为例,小玫瑰花精的形象是“像任何最漂亮的孩子一样,他的样子好看,而且可爱。他肩上长着一双翅膀,一直伸到脚底”。在这里,“美”或“漂亮”代表了一切的描述,程度的形容用更美这样的比较描述。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充满诗意,更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美,在形容美时,他的语言通常不会出现“美”这个词,却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美。这种特点沿袭了他的唯美主义创作理念。他擅长用绚烂的色彩和细腻的描写营造美好的氛围,创造浪漫的意境。在这篇童话中,他延续了这种写作特点:“迎来了孩子的树木,并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又比如“在花园尽头的角落里,有一棵树上开满了逗人喜爱的白花,满树的枝条是金色的,枝头上垂挂着银色的果实,树的下边就站着巨人特别喜爱的那个小男孩”。

二、情节安排

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结构趋于模式化,采用善良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惯有模式。《野天鹅》中的主人公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孩,但想要救哥哥们的决心让她承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取得群众的理解,击败有权有势的人对她的诽谤,用爱与勇敢拯救了被恶毒的王后变成天鹅的十一个哥哥,最后获得了幸福。《巨人的花园》的情节结构安排受到《圣经》的影响,采用基督教式的救赎情节,即“邪恶――惩罚――忏悔――再生”。这篇童话讲述巨人原先很自私,他轰走孩子,筑起高墙,不准孩子进入花园。这体现了巨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没有孩子的花园终年为冰雪笼罩,成了被春天遗忘的花园,而巨人受到了花园只有终年的寒冬的惩罚。传统童话通常以恶行受惩戒而结束,但王尔德的故事尚未结束。“他看见了一幕动人的景象:孩子们爬过墙上的小洞已进了花园,正坐在树枝上,每棵树上都坐着一个孩子。迎来了孩子的树木欣喜若狂,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花园角落里却有个小男孩因个头太小爬不上树而哭泣――此情此景感化了巨人,巨人痛改前非,推到了围墙,让小孩子重新回到了花园,转变为了无私的巨人,这个情节则是忏悔的过程。最后他去世被带上了天堂,则是让巨人的灵魂得到宗教的洗礼而重生。这样的情节安排蕴含深刻的忏悔意识,强调从恶向善的心路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安徒生童话的美好结局是俗世的美满,《巨人的花园》的结局则突破了固有形式,不以生死作为判定标准,表现心灵升华后精神上的美满和宗教理想的实现。

三、结语

王尔德以特有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写作风格使他的童话与安徒生童话相比,在体现真善美的同时,多了一份心灵的净化,即对自身的恶进行救赎。这使他的童话不仅停留在儿童读物的层面上,而且给很多成年人带来震撼。在王尔德看来,能够达成完满的唯有博爱的基督和至上的艺术。正如王尔德所言:“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独特的对美的表达赋予了童话鲜明的个人色彩,也让唯美主义得以流传。虽然王尔德因放荡不羁的作风、对唯美主义的狂热和矛盾的宗教观而饱受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作品在文学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依旧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参考文献:

[1]黄麟斐,樊华.王尔德童话文体特征微探[J].双语学习,2007(09).

[2]鲁昕.《自私的巨人》死亡结局解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2):59.

[3]姜梦.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及其唯美主义内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4):35-38.

[4]喻国伟.基督教视野下的王尔德童话创作[J].百色学院学报,2010,23(1):62-65.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2篇

红苹果泛着光,一笑一笑。

娇小的少女努力想要把修长的少年整个抱在怀里。

明晓溪将下巴靠在他的肩头:“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一定会帮你实现。”

风间澈闭上眼睛,轻轻呼吸:“你已经帮我实现了。”

她一怔:“什么?实现什么啦?”

他不答。

“哎呀,你快说,不要敷衍我嘛。”她着急连呼,“我真的可以帮你实现,我是无往而不胜的明晓溪呀,就算是你的右手我也……”

“那好,”他截断她的话,“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

“说啊!”她离开他一些,眼睛闪闪的,兴奋非常。

“不要再叫我学长了,叫我的名字吧。”

啊,就这样啊……

她失望地扁扁嘴:“学长,你是不是不相信我……”

“是啊!才说不要叫我学长的。”

“呀!”她捂住嘴,“对哦,都不能再叫你学长了,应该叫你……”

“……”

“澈……”

澈,只是一个字而已,却不知怎的让她的心“忽悠”一颤。

抬起头来,见他眼中含笑,笑意清远,引得人深深深深地走进去,再也走不出来……

***

***

澈:

你现在好吗?

春天已经来了,记得衣服还是要多穿一点。

对了,一定要按时做复建啊!

我很想念你。

晓溪

ps:代我向大家问好。

***

***

澈:

这里下了春天的第一场雨,你那里也下雨了吗?

我在嵩山,景色很美,很有趣。

知道你的右手可以开始活动,很开心,还是要继续做复健啊!

想念你。

晓溪

ps:代我向大家问好。

***

***

澈:

峨嵋金顶有好多猴子,很有趣的,真想捉一只给你玩。

右手越来越灵活了吗?太开心了!

真的有点想你了。

晓溪

ps:向大家问好。

***

***

澈:

这里实在太偏了,明信片都寄不出去。

让你担心了,对不起哦!

右手可以吃饭了吗?要多吃一点啊。

想你。

晓溪

ps:问大家好。

***

***

澈:

我生病了,人闷闷的,好想你们啊。

这里一点也不好玩,连电都没有。

收不到你的信,很挂念。

你还好吗?

晓溪

ps:请代我问候大家。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王尔德 《夜莺与玫瑰》为艺术而艺术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美的至上主义”。这种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一味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唯美主义者认为现实是丑陋的,但是却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而只是讨论人类的情感、生死、命运,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只有美才具有用永恒的价值,把人引向纯艺术的世界里去寻求安息。唯美主义宣传所谓的“纯艺术”。这种艺术观点后来在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中得到全面的体现。

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在英国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之所以伟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1](p257)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艺术家的个性不应受到压抑。

二、王尔德及其作品简介

王尔德全名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和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他的父亲威廉姆・怀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王尔德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毕业后,获得奖学金,于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读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再加上本身才华出众,很快就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在王尔德的墓碑上,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的确,他是当之无愧的戏剧家。他写出了维多利亚时期最好的英国舞台剧,如《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理想的丈夫》等。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则是一部探讨美与心灵之间关系的重要作品。他的诗充满了隐喻,形象丰富,音律优美,堪称最美的英语作品之一。王尔德的作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让更多的人为之叹服,为之沉醉。他创作的童话虽然数量不多,却使他跻身于世界最优秀童话家之列。

三、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攻瑰》

《夜莺与攻瑰》出自《快乐王子及其它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夜莺为了实现一个穷学生的爱情愿望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冬日里火红的玫瑰,而玫瑰最终为无情学生所弃的故事。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的结尾是学生一边怨叹着“爱情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在当今这个年代,务实就是一切”,[2](p87)一边回到自己的房间,抽出一本满是灰尘的哲学书……

一个动人却令人心酸的故事!《夜莺与玫瑰》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文章处处折射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首先,故事中的玫瑰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纯洁的爱情又是人人所向往的。在这个故事里,玫瑰花最能代表着王尔德一生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美、至高无上的艺术。而夜莺又与玫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夜莺是追求玫瑰、追求这种纯真的爱情并为之而献身的纯洁天使,这也折射出王尔德是一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执着追求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美的作家。再次,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蜘蝎、蝴蝶和雏菊都不能理解夜莺的举动并且嘲笑她是多么的可笑。这些动植物无疑代表了那些批评指责和怀疑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一部分人的思想。

在王尔德生活的年代,金钱和物质的概念已经渗透了多数人的思想,还有多少人仍在崇尚纯真的爱情和高尚的美呢?只有夜莺,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能够理解和懂得其中的真谛。夜莺帮助大学生的决心代表了王尔德追求高尚的美的决心。夜莺在空中往返的历程体现了作者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为了宣传和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王尔德不仅在国内奔走演讲,还到美国去宣传去演讲,其中的艰辛只有王尔德体会得到。当然,为了个人的理想而奔走,其中不乏乐趣。王尔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只是创造美。他还说这种美是超越的美,升华的美,神秘的美。由这种美所产生的快乐,是游离人生的快乐,是对于美的乐园的神往与沉浸其中的快乐。这是夜莺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源泉和动力。只是换取这朵玫瑰花需要的代价太大了。当夜莺知道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时,脑子里也有过斗争。这里表明,在当时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王尔德那颗追求艺术至上的心也曾犹豫过。当时,他经常遭到人们的批评指责,甚至漫骂,处境非常艰难。但是王尔德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就像故事中夜莺所表现的那样,夜莺终于下了决心,并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那位大学生。虽然这位大学生急于想得到一朵玫瑰去赢得教授女儿的心,但他也和晰蝎、蝴蝶和雏菊一样,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对夜莺的行为持怀疑的态度。“她的歌唱的是蛮好的。但她真的有感情吗?我恐怕她是没有的。实际上她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没有真诚。她是不会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3](p86)大学生的这些想法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怀疑态度和看法。当时除了那些持批评和指责态度的人之外,也有一大批人对他的艺术观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夜莺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决心,她要让事实为自己说话。夜莺执著的精神正是王尔德追求至高无上的美的精神。夜莺的死象征着王尔德对自己美的信念和艺术的追求。对夜莺的死,大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同情和悲伤。可怜而又执着的夜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的却是一颗不懂得爱情,不懂得美的心。

故事的结尾更是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教授的女儿受物质利益的诱惑,早己把所谓的爱转移到了富家子弟的身上。对于姑娘的移情,学生异常的气愤,但对于这朵用生命换来的玫瑰花却丝毫没有珍惜,顺势就把它扔到了街上,花滚进了泥沟,一辆马车从花上轧了过去。在当时那种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所固有的传统道德,理想信念以及真和美的爱情统统被物质和金钱第一的观念击垮了。这位大学生想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最终也屈服了。晰蝎、蝴蝶和雏菊都是大潮中一分子,这些动植物的思想和表现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既没有真正的爱情,也没有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对他们来讲,只有物质才是第一的。但是,只有夜莺,只有王尔德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才是崇高的艺术和超功利的美。

四、结语

《夜莺与玫瑰》整篇故事寓意深刻,故事的主题体现了反对唯物质论和自然主义及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王尔德说:“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当然,由于王尔德过分推崇艺术和美至上的原则,把艺术推向了极端。而且他的理论有些地方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引起了许多批评和非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王尔德这种唯美主义哲学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这种哲学应当说是对当时的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的一种尖锐批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也不完全是超功力和艺术自足的。实际上它也寓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艺术商业化的现象的谴责和鄙视。在当时应当说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总之,在这样一个华丽、梦幻、弥漫着淡淡忧伤气息的童话里,王尔德带给我们的是更深的感触和最美的感动。

参考文献: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王尔德;身份危机;批判

一、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著名唯美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的生活作风和艺术实践将唯美主义运动推向。在艺术实践方面,王尔德,创作了大批诗歌、童话、小说和戏剧,弥漫着唯美主义气息。

王尔德认为批判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既有创造性,又是独立的。艺术与情感密不可分,因此,对于艺术的问题,必然需要带上复杂的感彩。而批判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王尔德尖锐的批判方式表面上极端而激进,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他对社会文化深度挖掘和披露,对人性道德伦理的独到分析,乃至上升到对社会政治的大胆剖析。这恰恰与他多维且矛盾的身份危机,甚至摇摆不定的意识和文化断裂相吻合。在他人看来,他总是与“唯美主义”、“同性恋亚文化”、“女性主义”等主题分不开,而他也是在这多重身份之下派生出他惊世骇俗的精辟警句和机智妙语,成为一位备受关注的评论家。

二、文人艺术家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是西方19世纪颓废主义大潮中成就与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奥斯卡·王尔德继承并开拓了这一“唯美主义”文艺思想,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把“唯美主义”推向了新的。他们憎厌科学和唯物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便自己内心的苦闷、彷徨、颓废、悲观的情绪投射在文学和美学领域。一方面,王尔德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王尔德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锋芒毕露,尽显艺术家、文人的不拘一格和激进极端。在文化发展也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他作为文人的身份既把他的成就推向浪尖,光彩照人,让人艳羡不已。同时,这也把他逼入无尽的思想困境和矛盾之中。他以批判为傲,以辩驳为乐。他在追求完美和艺术境界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己的文人身份价值。

文人桀骜不驯的傲骨和气质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尔德是一个极想实现自我价值并不轻言放弃个人理想的一代怪杰,他极富人格魅力和特殊气质,大度可爱而机智诙谐,以自己的大胆无畏向当时的虚伪道德挑战,“他不是那种随着实际的变化而丧失现实意义的作家。”因而,他的身份不仅是文人,是艺术家,更是这中当为数不多无所畏惧的怪才。

除此之外,正如弗洛伊德曾经论述:“艺术家总是精力旺盛,比常人具有更丰盈的心理能力,他往往将被压抑的情感与倾注在艺术对象上。”如此一来,王尔德的批判精神之有力也是有理可依的。

三、资本主义文化精英身份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引领唯美潮流。唯美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19世纪末,欧洲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英国社会动荡不安。国内外激烈而复杂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危机。同时,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也进一步加快。在这个”世纪末”时期,出现一批作家和艺术家面对资本主义现实及商品化现实深怀不满。其中王尔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激烈碰撞,王尔德的身份危机也随之而来。他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的文化精英,中产阶级的一员,出身于贵族阶层。他也只能通过在艺术和现实之间艰难徘徊和游离来排遣内心的忧虑。

四、移民群体身份

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由于有自己远大抱负,他来到了伦敦。他既想出人头地,他又讨厌伦敦虚假的道德习俗。他扮演着英国上层社会的文化精英,宣扬风靡一时的美学思想,写出令伦敦上流社会赞赏的文学作品,而由此声名大噪。然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王尔德身负母亲无形给他的民族情绪,这导致了王尔德的多重身份和矛盾性。他在主流社会和边缘地带不断游走,边缘化的身份隐藏在他的内心挥之不去。这也自然而然影响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批判的激进程度。

五、同性恋亚文化

王尔德生活在同性恋的地下世界里,在前面提到一系列种族、出身等因素的冲击下,进一步加深了他的身份意识危机。他与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的同性恋情一直都是王尔德炙手可热的主题。这也成为王尔德人生中的转折点。他们的恋情在当时必然不被人接受,遭到人们的鄙弃。因此,王尔德因同性恋罪被判入狱,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作为一个作家,这种隐秘的情感,深刻的苦痛自然会通过创作表现出来。不仅如此,王尔德的批判视角也由此而变得独特。譬如,花花公子的形象从他自身和他的多部作品中显露无遗。又如,“从来没见过谁花这么长时间换衣服,可收效却是如此细微。”(《真诚最要紧》“没有什么比幸福更容易变老。”(《理想丈夫》“时尚就是自己的穿着,不时尚就是别人的穿着。(《理想丈夫》王尔德妙语连珠,足见他炽热的品性和对名利的深刻体会。他以男性的视角巧妙审读女性和生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他个性极其鲜明,看似与世俗格格不入,却是在反叛中求进步和改革的象征,深刻反映了王尔德的精神实质。

六、结语

在文学史上,王尔德本人多年来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热门焦点,而他超群的艺术化生活方式令他的一生色彩斑斓而又充满波折。王尔德身为作家深受传统文学影响的焦虑,作为男性对女权运动带来的新的性别秩序是性别焦虑,以及作为同性恋者那种无法言说的身份焦虑。他的身份窘境把他推向无比愤懑,也将他的批判精神发挥到很高的境界。虽然王尔德作品的内涵和自身的行为不乏矛盾,他的多重特殊身份足以让他在文学、社会甚至政治批判方面独树一帜。(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汤娜,论王尔德戏剧中唯美主义的花花公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陈瑞红,王尔德批评理论探析,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月

[3]李元,唯美主义的浪子——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和自我塑造,西南大学学报

[4]赵朝允,浅论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新道德观,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吴学平,同性恋损害了王尔德的艺术才华,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王尔德 悬念 错综叙事时序

在《致玛丽•安德森》的信中,论及悬念时,王尔德阐述说:“对观众来说悬念是极其重要的:麦克白必须在邓肯的房门前踟蹰不前,哈姆雷特在祈祷的国王身后,罗密欧在朱丽叶的身体前,也都是这样。‘将要发生什么事?’任何好的场景都会使观众自问这一问题。关于悬念,时机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先有悬念:悬念是情节的本质,惊奇则是其顶点。”在王尔德看来,充满神秘的情节,诡异的开始,离奇的过程,出乎意料的结局以及扣人的悬念、诡异的气氛、恐怖的场景,都会让读者读后欲罢不能,产生极强的心理互动,因此,悬念的存在非但不是肤浅的表现,而且因其足够离奇的变化更能激发人的想象,从而成为艺术的必要手段。基于这样一种文艺形式的文艺观,王尔德在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不仅尽力安排了足够复杂的故事情节,还采取了多种叙事手段设置悬念,将故事演绎得复杂曲折、跌宕起伏和出人意料,从而以惊奇达到愉悦人的美,并确保了情节对读者的足够的吸引力,使得他们有一口气读下去的愿望。其中,王尔德使用得最为频繁的悬念制造手段就是错综叙事时序。

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在叙事时序上主要是利用倒叙和预叙制造悬念,并在预叙中伴随着一些评论性和指点性内容来实现预叙的功能从而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控摄叙事线索,预设情节走向。倒叙被热奈特称之为“同故事内倒叙”的叙事策略,也就是“与第一叙事有同一个情节线索”,“它的时间场包括在第一叙事的时间场内,显然可能造成累赘和冲突”,倒叙用于在“事后填补叙事以前留下的空白的回顾段,该叙事根据不完全受时间流逝束缚的叙述逻辑,通过暂时的遗漏与或迟或早的不久组织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情节的线索中,王尔德并不单独使用一个倒叙进行叙事,其实际的做法是往往一段遗漏还没有得到补救,他又开始了另一处遗漏,然后才使用倒叙叙事进行补救。而即便是使用倒叙叙事进行补救,王尔德也并非逐一进行,而是在补救中继续遗漏,然后继续补救,从而严重干扰了整个叙事时序,而叙事时序的逻辑也被人为地彻底打乱,整个叙事时序因而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在小说中,王尔德反复使用这一叙事策略手段借以构成悬念,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情节性和可读性。这在坎贝尔帮助道连毁尸灭迹的情节中尤为明显。为了解读王尔德的错综叙事时序的叙事策略,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一事件蕴含的故事片段中的错乱逻辑时间关系,以说明这一叙事策略的在小说悬念设置中的特殊效果和意义。

小说中,坎贝尔帮助道连毁尸灭迹的情节线索按照叙事先后可以简化为以下关系:

蓝皮书中翻查到艾伦•坎贝尔(A1)道连写了两封信,一封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一封送给坎贝尔(A2)回忆五年前同坎贝尔的交往和断绝来往的情况,(A3)初识坎贝尔(A4)坎贝尔来见道连,(A5)道连眼神里露出无限怜悯(A6,B1)道连提出毁尸请求,坎贝尔拒绝(A7)道连再次露出怜悯的神情,(A8,B2)写纸条,默读纸条,递给坎贝尔(A9,B3)坎贝尔的神情大变,(A10,B4)道连出示信件,(A11,B5)坎贝尔被迫答应销毁尸体(A12)

王尔德将毁尸事件在短短的篇幅里面不仅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物,而且借用悬念将这段事件演绎得跌宕起伏,蜿蜒曲折,极尽变化之能事,大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让读者读来欲罢不能。考察上述事件的逻辑时间关系会发现,正常的逻辑时序应该是:A4A3A1A2A5A7A9A11A10A6A8A12,但王尔德并未按照这一时序进行文本叙述。其实际叙述时序呈不规则的倒叙,亦即首先叙述时间段后阶段的事件,给由于缺乏心理预期的读者制造突兀的感觉,在读者的阅读中造成空白,进而形成疑问和悬念,其次才在文本叙述中就行追述和补述,以填补前面形成的空白,进而消释读者的疑问。但是,如上所述,部分疑问虽然得到解释,更多的还是留给了读者自行解答。此外,在A这一事件中,王尔德还套叙了B事件,而B事件同样采取了错乱逻辑时间关系以造成悬念的叙事策略:B1和B2实际上是因为B3、B4和B5片断才能引发的结果,逻辑时间上也应该在B3、B4和B5片断之后发生,但是,王尔德偏偏就先叙述B1和B2而制造悬念,再用B3、B4和B5片断进行解释和消解悬念。

显而易见,王尔德非常乐于使用混淆时间关系而造成悬念的写作技巧,即使在一个本来就是在一个错乱的事件结构中的微小事件也不愿放过。客观地讲,王尔德对于利用错综叙事时序的叙事策略来制造悬念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这一手段,这本小说的可读性明显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为了进一步说明王尔德对于这一写作技巧的偏爱,姑且再以画像的第一次变化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例。

小说中,当叙述到画像发生第一次变化时,作为全知叙事视角的作者,突然对画像变化的原因避而不谈,有意限制了自己和读者的视角,甚至故弄玄虚,在小说中半是道连内心对于变化的原因追问半是评论地写道:

“可是那幅肖像的变化又该如何解释呢?它掌握着他的生活的秘密,反映出他所作所为。它使道连懂得了如何钟爱自己的美貌。难道它还将教她憎恨自己的灵魂不成?他怎么能再去看自己的像?”

于叙述者采用了道连的视角进行叙事,视角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画像发生丑陋变化的原因在这里并没有得到任何真正的解释,因为限知视角让作者本人和读者对于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目睹画像的变化,道连难以抑制内心的恐惧,因而他决心赎罪同西碧儿结婚,“一起快乐和幸福的生活”。第二天早上,他收到了亨利勋爵的一封信,但“他犹豫了一下,把它搁在一边”。此时,读者的视角依然受到限制,对于信件的内容同道连一样一无所知。叙述仍在继续,而最终依赖亨利勋爵才得以解开谜团,那就是:西碧儿自杀了!西碧儿自杀正是亨利勋爵写给道连的那封信件的内容,也正是画像变丑的原因。小说中,王尔德这样写道:

“它得悉西碧儿•韦恩的死是在他知道此事之前。在他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肖像立刻能感觉到。使轮廓优美的嘴唇边的狞恶的那些微的冷酷,无疑在西碧儿•韦恩仰药的一刹那就出现了。”

悬念至此才真正解开,读者的疑团也终于找到释放的理由。一封应拆而未及时拆的亨利关于西碧儿死讯的信,延宕并且丰富了故事的发展,并使情节变得更为曲折。

从微观叙述层上对这一简短的片断进行时间关系的分析,西碧儿•韦恩仰药自杀一节最主要的事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间系列,分别由不同的事件片段组成,彼此交叉,共同构成了这一事件的叙事线索。为了更好地考察这一线索的叙事时序,我们暂且将这三个时间片段命名为A、B和C三个事件。根据小说的叙述,这条叙事线索的叙事时序可以粗略地用以下结构进行表示:

道连和西碧儿的决裂 (A1) 发现画像变化(B1)对画像变化原因的探究,道连认为是对西碧儿的伤害(A2,B2)收到亨利勋爵的信件/西碧儿之死(C1)同亨利勋爵的会面,被告知西碧儿之死(C2)信件的内容/西碧儿之死(C3)西碧儿仰药自杀/画像变化的时间(B3)。

上述系列事件中,A1,A2是属于同一事件的延续,王尔德采取的叙事策略的实质是预叙。“时间上的预叙”,“允许叙述者影射可以说构成他角色一部分的未来,尤其是现时的境况。”在道连对画像变化的原因的追问中,王尔德通过预叙预设了故事情节的走向,发生变化的画像则作为不祥的征兆,暗示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性发展。但这并不是这一故事片断的全部。王尔德在B系列事件中开始采取了不同的叙事时序。在分析这一叙事时序之前,首先,必须要认识到的是,作为A系列事件中的A2片断同时参与了B系列这一延续性事件。分析这一连续性事件的时间关系,很容易发现,按照正常的事件发生的时序B系列事件应该重组为:B3B2B1,但是,这一本该是连续性的事件的时序被有意颠倒了。同样的叙述策略也被用到了C事件当中,正常的时序C1C3C2也被有意的错乱了。仔细考察A、B、C三系列事件在整个事件当中的时间关系,有意的时序错乱更为明显,更为复杂,正常的A1B3A2/B2B1C1C3C2被彻底颠倒、打乱和重组,构成B事件和C事件的事件片断出现了时间到错,其结果就是当读者读到B1和C1片断时,由于缺乏全知的视角,无从得知情节的走向,因而觉得突兀。特别是当预叙已经显露出不祥的征兆时,读者还在为无从得知具体的事件而焦虑,渴盼知晓“将要发生什么事”或是已经发生什么事,从而创造了阅读紧迫和悬念效果。由此,王尔德的悬念的设置得以完成,他的“悬念是情节的本质,惊奇则是其顶点”的文学主张也得以在文本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书信卷),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相关期刊更多

近代中国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中山学社

食品与机械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教育厅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