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山绣水

画山绣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山绣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画山绣水范文第1篇

画山绣水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唐代;韩休墓;山水画;美学意境

唐代绘画整体来说开始充满文学化的气息,讲求用笔墨、尚气韵。唐人山水,从前期的宗教化阶段,开始步入人文化阶段,促进了后世五代宋元山水的成熟大发展。

初唐山水画继承六朝特色,以细润为工,山水树石,拘泥于前人的技法,崇古的风气十分兴盛。并且当时佛教、道教并立,寺观壁画之风盛行。其中,石窟壁画的山水题材往往多作为故事背景出现,并且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

到了玄宗时期,画风一改之前的风格。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精工细致、富丽繁茂,青绿山水成为独立画科。到王维变革出水墨山水,山水由此分为南北两宗。

而韩休墓山水图(图1)是首次发现的独幅山水屏风画,其绘赭红色颜料影作木结构的屏风边框,在墓室中可以看成一幅独立的绘画作品而存在。相比之前发现的山水题材多做背景或陪衬的构图画法,韩休墓山水图的现世就显得十分罕见和珍贵,并且对研究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布局与用笔

1.1 构图与视角的选择

韩休墓①山水图位于墓室北壁东侧,与之相邻的是北壁西侧的玄武图。南壁绘朱雀图,东壁绘乐舞图,西壁绘六扇屏风式树下高士图,其壁画题材分布符合唐代壁画常见布局。

韩休出身世家大族,既是才情满腹的文人,也是果敢正直的政治家。画者创作这幅山水图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墓主人韩休士人的身份、生前的喜好相贴切,从而满足逝者在地下世界的精神需求。

在构图上,韩休墓山水图为两岸夹一水的构图样式,力求画面空间的纵深感。

在靠近底框的山坡处,画者绘制了几块山石,它们与远处方亭附近的碎石形成近大远小的鲜明对比。画者似乎有意让观者“站”在近处的高坡之上,欣赏眼前的日出或落日②山水之景。

边框虽然限制了画面的有限内容,但是这不影响观者对边框之外景色的无限想象。脱离画框,设想我们就置身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向下临望,山涧的溪水打着涡旋顺势而下。我们的视线沿着水流被带向远处,会看到一近一远两处草亭置于峡谷两旁。视线越往上视野便会愈加开阔,远处的山峰被蒸腾的云雾所环绕,半隐匿于云海中,红日即将从山头初升或落下,霞光洒满了整个山涧,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自己正被这金碧灿烂的霞光所笼罩。

除了站在高山之上的自己,周围四野无人。草亭空空,流水淙淙,山川寂寥。远离了嘈杂的尘世,抛却烦恼,寄情于山水之间,身心得到了愉悦和放松。

无论有没有参照粉本,画师都有可能H自观赏过这样的景色,并将这种体验融入画中。

1.2 用笔

韩休墓山水图为水墨淡彩设色,用笔迅捷,十分随性。

例如,山锋的皴染,顺山势用大笔一挥而就,毫不犹豫。部分横斜的峭壁的阳面,采用圆弧形走势进行皴染,向下的阴面,依照石头走势,进行斜扫皴染,可能想要表达出石头不同位面的关系及其浑厚的体积感。

远处树木疏密有致,山峰之上的植被,点染而成,有疏密浓淡之分,但却又有矛盾的地方,右岸远处山峰上的植被墨色最为浓重,右岸近处的峭壁上的植被墨色淡了很多,而左岸山峰上的植被几乎透明了。这不符合近浓远淡的规律,显然画者作画时迅速一气呵成,可能从右岸远峰起笔点染植被,点染到左岸笔端已然墨淡。

两座草亭的屋顶一方一圆,错落有致。近处为六柱圆顶草亭,草亭后面有竹子。③远处为四柱方顶草亭。纵观两岸高处的山峰,表现了北方山水奇巧险峻的特点。峭壁突出横斜且针锋相对,用十分夸张的势态向中间倾倒,仿佛要将草亭压碎,观者不由产生了紧张感和压迫感。

这幅山水图虽说整体画风比较随性,细节的描绘却也没有漏失,如表现水流的线条细密且动态十足,画者用漩涡表现出地势错落、水流湍急的样子。而远处云气蒸腾,线条富有虚实变化,将其云卷云舒的动态表现得十分形象。

2 意境中的山水

2.1 卧游观山水

魏晋南北朝时期,卧游观山水的概念应运而生。

这种卧游之趣可以引用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的话来窥探一二:“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q,独应无人之野。峰岫i嶷,云林森眇。”通过一幅山水图卷,人们就可以在咫尺之间畅游山川大地,品味山水之乐。这种意境是什么?

宗炳认为,山水“质而有趣灵”,可以与人的精神互相交融,“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山水的灵趣,才使得仁者向往山水之间。

又如,“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他认为,山水能使人感到精神愉悦,是美的享受。“畅神”说的自然之道,传达出了山水画的重要作用。

王微在《叙画》别强调一个“情”字,画山水画,要以“神明降之”,仅仅停留在形似上,是不可取的,要融入画家自己的情思,从而才能产生画的情趣,即“画之情”。“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自然山水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这句话所要传达的主旨思想与宗炳的“畅神”说是一致的。

山水画再现了自然美,宗炳、王微将诸如“寓褒贬、存鉴戒”的功利观念从中摒弃,提高了山水画的社会功能,是重要的美学审美变革。

同样,韩休墓山水屏风作为室内陈设用具,屏风上作为装饰的山水图也可供人欣赏,也应具备供墓主人卧游的功能。

2.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画的发展与山水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同样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且都和玄学的兴起有关。

唐代是山水诗极其兴盛的时代,也是山水画大转变的时代。

唐代的张藻推崇对大自然的学习,他认为“外师造化”才能“中的心源”。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创作者要将自己描绘的对象进行加工转化,才能有所成就,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立意。

山水诗的创作,同山水画一样,需要强调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一个用诗句来表达,一个用图像来表达。二者都是师造化,继而得心源。

唐人诗句意境颇丰,回看韩休墓山水图,可以在唐人山水诗句中找到些许应景。

例如,山水图中远处山峰树木的形态,可以用“天边树若荠”(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来形容,其阐述的是近大远小的视觉差别。

关于画中山、云的描述,我们可以联想到王维《终南山》的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作为水墨山水的鼻祖,苏轼评王维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王维的诗句,其中画面感十分强烈,让人浮想联翩。王维倡导的是一种清幽野趣的美学意境,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与魏晋时期宗炳、王微的观点不谋而合,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山水画从上而下传承下来的一种自然审美意境。

2.3 形与神

还要提到的是,在画面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足,如草亭与山峰之间的比例有些许的不协调,山谷中的树木枝干线条的勾勒过于潦草。

那么,这些所谓的“有形之病”,是否可以断言此画的艺术造诣不佳?答案是否定的。魏晋以来形成重视传神,轻形似的审美观念。韩休墓山水画在风格上透露出率真灵动的韵味,弥补了形的不足。因为气韵一直是历代品评画作的重要先决要素。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六法作出了阐释,他就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画者作画要抓住的重点是气韵,也就是神。

对于韩休墓山水图不能草率地评判它的优劣,处于幽暗潮湿的墓室内,画师作画条件简陋,可能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画作。从画中的改动痕迹我们可以看出,画师会对线稿进行修改以求完美。并且通过笔法风格的细节类比,可以发现韩休墓的墓室壁画极有可能是出自一人之手。如果是这样,那么兼工山水、人物就十分不易。

之,山水画再现了自然美,欣赏山水使人精神愉悦,带来美的享受。

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墓主人韩休文人雅士的审美喜好。作为屏风上的装饰画,韩休墓山水画具备供墓主人欣赏的审美功能,满足了逝者在地下世界卧游山水、怡情悦性的精神需求。同时,这幅山水画的创作也大量融入了画者的情思。其画面平淡率真,重写意、轻形似。其用笔皴染大胆随性,却也不失细节的描绘。在技法、用笔上虽有些许稚拙之处,但其胜在气韵生动、画中有诗,其绘画风格率真可爱而富有自然趣味,让观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意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释:①根据刘呆运、程旭,《陕西长安唐韩休墓首次发现独屏山水图壁画》,《中国文物报》2014年12月5日(001)可知,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新庄村村南100米处,该地在杜陵东南2公里的少陵原上,是唐代重要的墓葬区之一。2014年发掘,坐北朝南,总长40.6米,是一座有长斜坡墓道的单砖室墓。根据墓志可知,韩休卒于开元二十八年五月(740),年68岁。其夫人柳氏卒于天宝七年(748),后与之合葬。

②郑岩先生认为“与敦煌盛唐观无量寿经变‘日想观’绘画的相似性证明,韩休墓山水图中描绘的是夕阳西下的落寞,而非日出东方的生机”。载于郑岩.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刍议[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05).而葛承雍先生则认为韩休墓出土山水画是“日出”主题。载于葛承雍.“初晓日出”:唐代山水画的焦点记忆――韩休墓出土山水壁画与日本传世琵琶山水画互证[J].美术研究,2015(06).

③周晓陆先生认为近处茅亭后面的丛竹,显然是人工栽植的,这是个人工经营过的园林。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园林的写照,是一个比较写实的画面,应当命名为《山庄水亭图》。载于本刊编辑部,杨岐黄.“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纪要[J].考古与文物,2014(06):112-113.

画山绣水范文第3篇

绣屏与绣女

绣屏是放在室内的屏风,一般是在丝绸上刺绣图案装裱而成。常见的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最多为十六条屏。

屏风于周代称作“”。后世屏风除独扇屏外,还有以若干扇屏构成,可以屈曲折摺。屏风质地有木、竹、玉、琉璃、水晶、丝织、刺绣等。在装饰风格上,或用漆雕,或镶嵌珠宝,或嵌以螺钿,或素缣上彩绘、刺绣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其名多美称为素屏、玉屏、锦屏、画屏、云屏、翠屏、雀屏、花屏、绣屏等。屏风置放于枕畔者,小巧精致,叫枕屏。《渊鉴类函・服饰・屏风》引《三秦记》:“荆轲入秦,为燕子丹报仇,把秦王衣袂……王美人弹琴作语曰:‘三尺罗衣何不掣,四尺屏风何不越’,王因掣衣而走,得免。”

绣屏伴随着刺绣工艺的发展而异彩纷呈。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期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有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杭绣、绢丝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绣女,是指从事刺绣的妇女。它与织女有着一定的区别。织布,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织女织出的布匹,其纹饰即使精美,也是循规蹈矩。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时代,织布是女性所从事的一种劳作。绣花,则是一种审美的体现和情感的表达。绣女绣花,花样有时随着绣女的心情而灵活多变。一件绣品。承载着绣女的审美趣向和情感内涵,千百年来,被文人学者所青睐。

唐诗宋词中的绣屏与绣女

唐朝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较前朝有了很大的提升,女性在唐诗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们既自己写诗,同时也是诗词里感人的艺术形象。宋词中以女性的娇美、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为审美对象的作品,由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柔婉,被称为婉约派。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他的《咏绣幛》诗云:“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茑下柳条”,这是一首赞美绣屏精美技艺的诗。首句以静态写“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则指绣屏(绣幛)题材是含苞待放、娇美异常的花朵。次句以动态写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显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女巧夺天工的技艺。她们把完工后的绣屏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那娇艳的花朵足以乱真,连黄莺都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作者以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已,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曾任前蜀宰相。他的《应天长》词,表现了绣女的哀婉和相思。词中写道:“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缕。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绣女独居室内,房门口低垂着画帘――一道薄薄的帘幕,把绣女和明媚的春天、生气勃勃的自然环境相隔开,可是那绣着金色凤凰图案的帘子却在风中轻轻摇摆,使人觉得那一对凤凰似乎正随风飞舞。而室内,寂寞无声地停立着绣花屏风和一炷散发着袅袅烟气的炉香。

韦庄的另一首《谒金门》词句,亦描写了一位绣女春夜的惆怅和寂寥:“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南唐诗人张泌,曾仕内史合人。他与邻家绣女情投意合,后来却彼此无奈分手。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一曲《浣溪沙》道出了他的卷恋:“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

宋代诗人王采《玉楼春》云:“绣屏晓梦鸳鸯侣,可惜夜来欢聚取;几声低语记曾闻,一段新愁看乍觑。繁红洗尽胭脂雨,春被杨花勾引去,多情只有旧时香,衣上经年留得住。”

绣屏与绣女,以唐宋诗人的创作为载体,凸显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一扇窗户。针针线线过往的是岁月,诗情绣意留下的是永恒。

刺绣中的女性文化

历代绣女用缤纷的丝线绣制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使刺绣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丰富的纹饰,吉祥的寓意,既倾注了绣女的一腔热忱,也表达了绣女的呼声。

刺绣是母爱、情爱与敬爱的象征符号。唐朝诗人孟郊的诗中,曾有“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依堂门,不见萱草花。”的句,意思是游子要远游求学的候,须在北堂种植萱草花,以减轻母亲思子之情,所以此花又称“忘忧草”。萱草在刺绣中应用广泛,如苏州市刺绣研究所藏清代《刺绣花鸟寿屏》(十二幅),其中的《北堂日暖》屏,纵195厘米,横43厘米。画面绣有蜀葵、萱草。《诗经》云:“焉得谖(萱)草,言树之背。”意思是说忧思不能自遣,故种此花玩味,以解忧排思。在古代,绣女刺绣萱草,表达了母亲的忧思。

唐朝顾复《献衷心》词:“绣鸳鸯帐暧,画孔雀屏欹。人悄悄,月明时。想昔年欢笑,恨今日分离。银背,铜漏永,阻佳期。小炉烟细,虚阁帘垂。几多心事,暗地思惟。被娇娥牵役,魂梦如痴。金闺里,山枕上,始应知。”词中提到了绣鸳鸯帐。由于鸳鸯经常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是永恒爱情的象征,《诗经》,就有“鸳鸯,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的诗句。南唐冯延己诗,既写到鸳鸯,又写到绣床:“到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唐朝牛峤《菩萨蛮》云:“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拌,尽君今日欢。”“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楼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熏炉蒙翠被,绣帐鸳鸯睡。何处有相知,羡他初画眉。”

以鸳鸯为素才作为刺绣,表达了绣女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鲁绣荷花鸳鸯图轴》,纵135.5厘米,横53.7厘米。作品以湖色缠枝牡丹暗花缎作底,施十五、六种颜色的丝线绣荷花、鸳鸯、竹子、石榴、蝴蝶,以及山石等。采用了平针、打籽、套针、接针、钉线等刺绣针法。鲁绣是山东地区的名绣。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此绣又称“衣线绣”。这幅作品构图生动,设色浓丽,绣线较粗,花纹古朴,绣工平整,耐磨力强,具有山东民间艺术的特点。

刺绣作为祝寿礼物而倍受欢迎,图案通常有百花寿字、松鹤延年、鹤鹿长青、麻姑献寿、瑶池吉庆等。江苏南通市博物馆藏清代《刺绣麻姑像图轴》,纵131厘米,横70厘米。绣女在深蓝色绸上绣出麻姑的形象。麻姑身穿朱红色广袖衫、蓝灰色围裙、白色衬裙,披三蓝飘带,腰前系玉佩,肩扛锄头花篮,身后有一只梅花鹿跟随。绣像主题鲜明,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主要针法为单面平绣。头部用双股捻的衣线绣,脸部用不规则的平套针,上衣用平套针,飘带用戗针,围裙用压花,衬裙在铺针上网绣。花篮用钉线,篮脚网绣。梅花鹿用拼色合花线,以擞和针绣身躯,施毛针绣头部,眼用六至十余道滚针绣成。耳用缠针,鹿角用擞和针,针法十分丰富。此幅绣像为道光时期作品。幅边用宋式匣锦及水粉色花绫装裱。这幅绣女刺绣的祝寿图,画面充满绣女深深的祝福与敬意。

述说女性温婉的心情。中国古代绣女,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作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能表现温婉心清的刺绣品。

清代贵州诗人、绣女陈枕云,以绣,以诗代语,记录了一位女性的千古绝唱。在表现她与侄女的亲情诗中写道:“深闺相伴十余年,日并针工夜并肩。分绣红丝谁共我,亲操臼杵尔宜先。奉姑无怠趋庭礼,待婿须知内则篇。敬戒谨遵容德配,好将鞠报达重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绣女的心情亦随季节的变化而思绪万千。她的《春残》诗句,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梦醒罗帐枕衾幽,倦绣抛针倚画楼。落尽残红杨柳岸,征途又起故乡愁。”闲遐时,她独自欣赏自己的绣品,《夏日偶拈》诗云:“倚栏刺绣藕花馨,阵阵香风漾绿萍。遣兴临池痴弄水,小荷叶上集蜻蜓。”描写秋天的风景,她在《秋露》中写道:“珠玑万颗缀秋花,冷透帘栊晕碧纱。绣罢深闺无个事,吟成白露感蒹葭。”当她忧思、自怜而感慨时,写下《和韵吊江氏女》:“玲珑巧绣绮罗春,翠鬓云鬟美丽身。想对菱花私下泪,知心惟有镜中人。”

清代诗人、绣女吴绛雪,(1650--1674),自幼秉承家学,聪颖多能。9岁通音律,闻琵琶曲,即能随声唱和。11岁作七绝《题睛湖春泛图》,情景交融,见者赞赏。12岁时以诗人画,设色精绝,书法不同凡响,名噪一时。绘画擅长花卉、人物,兼善写生,传世画作有《梅鹊图》、《落英》等。吴素闻是吴绛雪的族妹,闺中知己,由于她们一别五载,心迩身遥,而且“茵溷分途。荣枯异路”,一个在云霄之上,一个在泥壤之下,彼此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才能让吴素闻真正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和心情呢?吴绛雪从南北朝女诗人刘令娴的《摘栀子赠谢娘》诗得到启发:“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于是在镜箔上刺绣同心栀子图,“托六出之名葩,表寸心之萦结”。吴绛雪的《栀子同心图》回文诗,形若盛开的栀子花。全图165字,中间是以“雪”为核心的81字组成方阵。栀子盛放,六瓣同心。按一定顺序分布于瓣缘和花蕊的文字,左旋右折,勾心斗角,往复顺逆,可以吟出成百上千首诗词来。这幅回文诗图,彰显了一位绣女蕙质兰心、聪颖灵秀的性情。

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四德”。中国最早的女圣人班昭写了《女诫》七篇,这是中国最早的较为系统、完整的女性道德书籍。《女诫》全文约1700字,分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其中《妇行》中的“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妇德”就是“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所谓“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为妇言”;所谓“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从时,身不诟辱,是为妇容”,所谓“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为妇功”。通观“四德”,可以看出班昭并不强调女性的才能,而是强调行为的道德标准,即能守礼节,说话能分清时间、场合,身上衣服干净,能尽一个家庭主妇纺线、织布、做饭的职责。这些也是我国古代贤妻的标准。

画山绣水范文第4篇

形容美的成语集锦

[鸾吟凤唱] 鸾凤鸣叫相和。比喻优美的乐曲。

[凤鸣鹤唳] 形容优美的声音。

[钧天广乐] 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锦心绣腹] 形容优美的文思,华丽的辞藻。

[满腹珠玑] 玑:不圆的珠子;珠玑:比喻优美的文章。形容人很有文才。

[秀水明山]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水秀山明]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明水秀]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清水秀] 形容风景优美。

[鸾回凤翥] 形容舞姿优美。

[风清月皎] 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歌声绕梁]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目不给赏]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福地洞天]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洞天福地]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目酣神醉]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作金石声]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绣口锦心]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心绣口] 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心绣肠] 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月章星句] 形容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锦胸绣口] 犹言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掷地赋声] 形容辞章优美。同“掷地金声”。

[水明山秀] 形容风景优美。同“水秀山明”。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咳珠唾玉] 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金声玉润] 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掷地金声]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掷地作金石声] 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

[掷地有声]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珠圆玉润] 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玉润珠圆] 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握瑜怀瑾]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沁人心脾]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一倡三叹]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丰度翩翩] 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锵金鸣玉] 金玉相撞而发声。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一片宫商] 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锵金铿玉] 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同“锵金鸣玉”。

[雅俗共赏]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锦囊佳制] 犹言锦囊佳句。指优美的诗句。

[锦囊佳句] 指优美的诗句。

[含商咀徵] “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宫咀徵”。

[含宫咀徵] “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徵”。

[含宫咀征] 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征”。

[含商咀征] 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亦作“含宫咀征”。

[大放厥辞] 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

[利喙赡辞] 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风韵犹存]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字字珠玑] 珠玑:珠子。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餔糟歠醨] ①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②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③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餔糟歠漓]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餔糟啜醨]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餔糟啜漓]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哺糟啜醨]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风度翩翩] 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诗中有画]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屈艳班香] 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辞》、汉赋那样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称赞诗文优美。

[咳唾成珠]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名山胜水]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奇文瑰句] 瑰:珍奇。优美的文章。

[轻歌曼舞]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遏云绕梁] 遏:停止。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为之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

[寻幽探胜] 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春暖花开]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绰约多姿] 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动魄惊心]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画山绣水范文第5篇

纱幔低垂,营造出朦朦胧胧的气氛,四周石壁全用锦缎遮住,就连室顶也用绣花毛毡隔起,既温暖又温馨。陈设之物也都是少女闺房所用,极尽奢华,精雕细琢的镶玉牙床,锦被绣衾,帘钩上还挂着小小的香囊,散着淡淡的幽香。

一进豫园,迎面就看见三穗堂,堂前栽着几颗苏铁树,还有一些有名的树,四周那点点绿叶,在细雨中发清发亮。顺着三穗堂的小路走过仰山堂,跨过石门,果真如匾额上写的渐入佳境:十多米高的大假山峥嵘挺拔,气势雄伟。山下的荷池曲径,小桥流水丁冬,丁冬的水声夹杂在阵阵的欢声笑语之中,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春曲;山上峰回路转,逶迤曲折,常春树和迎春花黄绿相映,显得格外动人。站在山顶的望江亭上,俯看豫园,青山绿水,亭台楼阁如画美景,尽收眼底,豫园啊,你的精巧的园林建筑果然吸引人们,而你那常驻的春景,更让人心驰神往!

园内,那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清幽秀丽的池馆水廊,还有大假山、古戏台、玉玲珑等古代园林的杰作,都使我留恋往返。特别是那饶着围墙屋脊建造的雕龙,鳞爪张舞,双须飞动,好像要腾空而去似的,更令人感动不已。

金顶石壁,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色彩斑斓。地板上铺着色调柔锦织缎绣的地毯,偶尔燃烧着几朵艳红色的火焰。

我见过春日夏风秋叶冬雪,也踏遍南水北山东麓西岭,可这四季春秋,苍山泱水,都不及你冲我展眉一笑。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繁华尽处,寻一处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一座桥,名为奈何;一条河,名为忘川。三生石畔,伊人仍旧。愿,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忆,美人如玉,剑如虹,破碎虚空。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工会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总工会

连环画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