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策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医疗保障制度在政策实践上主要存在两种取向。第一,将学龄前流动儿童纳入现有成人医疗保障制度。该取向主要强调在完善现有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其保障水平和覆盖面的基础上,将学龄前流动儿童纳入保障对象之中,使学龄前流动儿童享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2007年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城镇非从业人员被正式纳入基本医保体系内,其中包括未成年人。该制度主要由政府主导,由此可见不少城市在不断努力将流动儿童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险体系中。[6]《成都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参保资格规定:凡在本市居住的特殊教育学校、托幼机构在册幼儿均可享受医保。个人筹资部分为每人每年40元,财政补贴80元。起付金额和补偿比例以医院级别和就诊地点而不同,封顶金额为8万元。[7]目前明确规定将流动儿童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使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医疗保险待遇的省市区如下: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安、长沙、攀枝花、贵阳、大连、沈阳、唐山、天津、郑州等非流动儿童集中的地区。多数规定流动儿童的父母拥有当地暂住证或缴社会保险费满1年,均可依照自愿原则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该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户籍制度限制的解除。第二,建立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该取向强调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在医疗保障需求方面的区别,在实践上倾向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截至2013年,上海、深圳,以及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广东珠海、浙江温州和福建厦门等多个城市已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其中,杭州、深圳、珠海、厦门四个城市解除户籍壁垒,向流动儿童开放未成年人医保体系。《深圳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医疗保险》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规定为,凡在本市托幼机构在册的与父母一起在深圳居住的,且父母一方正在参加本市社会保险满1年以上的儿童,即可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政府按本市非从业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标准给予补贴,即每人每年200元[8]。珠海市于近年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珠海市未成年人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对于学龄前流动儿童参保资格规定如下,凡在各类幼儿园在册的儿童,且其父母一方与本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在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投资人或个体工商户,均有资格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筹资标准为儿童法定监护人每人每年90元,政府补贴15元。该医保报销时不设立起付线,按照缴费时间和就诊机构级别享有不同标准的补偿比例[9]。《杭州市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凡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随父母在杭州市区居住且父母一方已参加本市区职工医保并累计缴费满5年的儿童可以享受医疗保险。自缴部分为65元每年,其中孤儿、持有效《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二级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少年儿童免缴,政府补助部分为每人每年35元。该医疗保险的起付标准依照医院级别而确定[10]。《厦门市未成年人基本医疗保险》与上述政策有相似之处,学龄前流动儿童参保资格为,在本市居住的、父母一方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办理《暂住证》1年以上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儿童,可以享受医保待遇。个人筹资部分为每人每年50元,其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的未成年人免缴个人医疗保险费,财政补助每人每年190元[11]。
2学龄前流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疗保障资源匮乏。目前,就北京市流动儿童而言,他们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然而这两项保险在北京的覆盖率仅在16%左右,难以满足近90%的流动儿童家庭希望孩子能够参与医疗保险的需求。[12]对流动人口而言,由于经济收入不稳定,儿童的医疗成本在家庭总体收入比例较大,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儿童较大的疾病风险时更显脆弱。“吃饭还是吃药”,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无疑是一种巨大挑战。在难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和接受医疗卫生知识教育的情况之下,他们会成为各种传染性疾病发生及传播的高危人群,一旦儿童染上疾病,面对高额的医药费将不足以应对突发状况。第二,户籍分割严重。2004年全国逐步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农村儿童以家庭账户的形式被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之内。但该制度明确要求流动人口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保,受流动性及高就医成本、淡薄的保险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流动儿童几乎被排斥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外。2007年,北京市相继出台的《关于实施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具体办法》、《关于建立北京市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单独设立了医疗保障,但其范围也仅仅包括具有本市户籍,或父母一方有本市非农业户籍,或父母一方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儿童,并不对流动儿童开放。上海虽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关注了少年儿童的医疗保障需求,但其覆盖对象仅为上海市城镇户籍的中小学生。杭州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也仅限于城镇户籍的少年儿童。第三,制度执行效率不高。由于缺乏对学龄前流动儿童医疗保障的政策统筹设计,在实践中往往出现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互不协调,多头管理,监管、执法、宣传等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甚至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不作为,仅仅出于绩效考核而做表面工作敷衍了事。有些地方虽然规定可以异地报销,但需提供诊断证明书、出院记录、新农合证、医疗费用发票、医疗卡、身份证或户口簿等一系列材料,还需大量时间才能完成,致使很多被纳入保障范围的学龄前流动儿童享受不到相应的医疗保障。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对相关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让很多家长因不了解而没有参保,导致了医疗保障资源的浪费。调查数据显示,因受教育程度、信息获取途径、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甚至发现有40%的人对医保改革毫不清楚,仅有5%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13]。
3对策及建议
3.1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学龄前流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
将学龄前流动儿童纳入医保范围,且适当降低个人缴费标准和起付线,提高医保补偿比例,对降低经济成本,缓解流动人口家庭经济负担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医疗保险,尤其是以重大疾病和住院服务为主的医疗保险,对于减少或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具有深远意义。流动人口群体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其流动性和不定时性使之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对建立专门的流动儿童医疗保险制度有迫切的需求。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学龄前流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该制度应以突出医疗救助意义为主,建立学龄前流动儿童医疗救助资金,对于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家庭给予临时医疗救助。医疗救助资金来源可由财政补贴、慈善基金、社会捐助、个人筹资等部分组成,在统筹账户的基础上加入社会资金的元素。
3.2突出社区作用,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
完善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医疗保障,除了各级政府的努力,也离不开基层社区组织的积极参与。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的功能被日益凸显。因此,在保障学龄前流动儿童医疗需求方面应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加大社区服务报销比,改善社区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学龄前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功能。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就诊时间成本而且也可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疾病。从而营造关心和尊重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环境,增强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感,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该制度在执行方面应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社会保障部门的积极配合,也需要诸如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相应的信息平台支撑,保证学龄前流动儿童个人信息的完整性,构建各地医疗保险联动机制,防止缴费时间因地域而中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发挥网络信息系统的便捷作用,对其医疗保险信息进行实时高效的动态管理。
3.3注重政策宣传,提高政策认知度
【关键词】 癌痛; 止痛治疗; 依从性;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13-02
我国是癌症高发国家,据统计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312万,癌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癌症治疗与护理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1]。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复杂、反复出现的过程,据统计约有20%~50%癌症患者有癌痛史,中晚期癌症患者癌痛发生率可达75%以上,就疼痛程度而言,中度癌痛患者约占40%~50%,重度癌痛患者可达25%~30%,其中可有效控制仅占70%~71%,癌痛已成为影响癌症患者治疗信心、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的主要问题[2]。现代护理由传统的生理护理向心理护理转变,注重对患者生命质量的维护,特别是针对癌症患者而言,因治愈率低、长远预后不佳、生理与心理痛苦重,其护理应注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其中止痛治疗尤为关键,而癌痛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直接影响止痛治疗疗效,因此探讨其影响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8月某院收治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伴有癌痛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例、女18例;年龄32~81岁,平均(49.1±4.1)岁;其中肺癌38例(38.78%)、肝癌19例(19.39%)、胃癌18例(18.37%)、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10.20%)、其他23例; 疼痛史:1~53 d;疼痛特点:阵发加剧13例(13.27%)、持续慢性痛55例(56.12%)、阵发伴一过性加剧30例(30.61%);学历:初中及以下33例(33.67%)、高中及中专34例(34.69%)、大专及以上31例(31.63%);治疗形式:门诊治疗53例(54.08%)、住院治疗45例(45.92%)。纳入标准:KPS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acl)评分≥50分,可接受止痛治疗与护理;数字疼痛量表(NRS)≥4分,恶性肿瘤临床>Ⅲ期;可配合完成调查,神志情绪,语言功能健全。
1.2 方法
于患者就诊时向其详细阐述此次调查的内容、目的以及方法,承诺采取自愿原则,取得科室主任与护士长配合,行Q0L评分与NRS评分,采用自行设计的影响止痛治疗依从率主诉问卷,内容包括药物因素以及非药物因素,针对调查所得针对性开展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测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QOL问卷采用自我测评方式,分别对食欲、睡眠、疼痛、日常生活等12个指标进行测评,每项1~5分,总分60分。
1.3 判断标准
NRS:采用视觉模拟法,由患者画出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数字,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疼痛可以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4~6分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使用止痛药物,睡眠受干扰;7~10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无法入睡[4]。生活质量QOL评分:满分60分,≤20分极差,21~30分差,31~40分一般,41~50分良,51~60分良好[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患者止痛治疗依从因素
影响止痛治疗依从因素患者主诉,据主诉率从高至低前七位分别为担心药物不良反应50例(51.02%)、担心药物成瘾43例(43.88%)、止痛药使用繁琐42例(42.86%)、癌痛认知不足40例(40.82%)、药效不佳33例(33.67%)、医嘱不详30例(30.61%),药价高昂30例(30.61%)。
2.2 干预前后患者NRS、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据2.1主诉内容开展护理干预后,患者NRS、QOL生活质量评价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98例患者NR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例
时间 NRS
QOL生活质量
0~3分
干预后 43 44 11 0 9 44 35 10
字2值 74.89 79.52
P值 0.000 0.000
3 讨论
3.1 影响癌痛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因素
本次研究应用自制调查问卷量表,经多次检验,该表Cronbach’s α系数≥0.74,Spearman系数≥0.66,效用良好。研究发现主诉率前7位中药物因素主诉198例次,非药物因素70例次,患者对止痛药物疗效、副作用、使用方法认知不足以及对癌痛认知不足是影响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医嘱不详等因素,笔者认为应对患者加强止痛治疗教育宣教,消除患者顾虑。药物成瘾特别是镇痛类精神药物成瘾已成为癌痛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有调查显示麻醉止痛药物成瘾率不足千分之一,且与麻醉药物剂量与用药持续时间无显著相关,医嘱可举证说明,消除患者药物成瘾过滤[6]。此外麻醉所致副作用以麻痹等神经反应为主,但主要出现在初期及用药过量时,患者多可耐受,开展合理用药管理可有效抑制药物成瘾与不良反应的发生[7-8]。
3.2 止痛治疗与护理
3.2.1 疼痛管理基本流程 于患者入院时当日据常规护理流 程,由责任护士进行疼痛评估,针对当时未发作不能进行NRS评估的患者于常规护理检查时测评,针对NRS评分≥4分者建立止痛治疗护理档案,并据止痛治疗流程通报主治医师,完成诊断,运用阶梯式原则给予止痛药,常规医嘱禁忌、用药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后再次评估患者疼痛状况,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由责任护士讲解放松疗法、心理疗法等非药物镇痛疗法[9]。
3.2.2 干预方法 干预方法的目的旨在提高患者对止痛治疗依从,具体方法如下,(1)认知教育:①行NRS评估时,详细阐述参数意义,每次讲解15 min,连续3 d,确保患者及家属周知;②止痛治疗前,向患者详细讲解癌痛原因,止痛治疗的意义、重要性,签署同意书;③据医嘱执行止痛治疗方案,评估患者及家属认知情况与依从性,针对个别认知不足、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采用访谈法解答患者困惑,加强个体化指导;④于患者入院第7天,组织开展止痛治疗讲座,注重效用,形式多样化,讲解以30~60 min为宜,详细讲述阶梯式用药原则、精神类镇痛药物使用原则等,促进相互交流,多进行鼓励与诱导,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积极性讲座效用;(2)发放教育宣传手册,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危害、致痛因素、治疗方法,如何开展日常评估、如何用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预防与管理;(3)制作宣传标识,应醒目、鲜艳、生动,标示于醒目处如走廊,主题与宣传手册相对应,注重细节宣传;(4)于床头标识简单的疼痛评估方法,包括面部表情疼痛评估对照表、数字直线模拟评估法、文字表述法,提高患者及家属自我评估能力,及时开展止痛治疗;(5)心理护理,癌症患者护理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包括心理需求、社会需求等,应采集积极的措施如团体娱乐、聊天、陪护等措施,愉悦患者心情,缓解癌症患者孤独、恐惧等不良情绪,也是非药物止痛治疗内容。
综上所述,医院应加强癌症患者疼痛管理,及时给予止痛治疗,针对的应用护理干预,注重止痛治疗宣教,强调治疗安全性、必要性,提高患者依从,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抑制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洁.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护理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3,6(3):169-170.
[2]姚伟荣,孟晓晖,万会平,等.癌痛宣教对减轻患者疼痛治疗顾虑的作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1):1132-1133.
[3]罗帼英.癌痛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5):29-30.
[4]黄哲宙,郑莹,彭鹏,等.上海市肿瘤患者疼痛及治疗情况2007年调查结果[J].肿瘤,2009,29(10):992-993.
[5]李金花.止痛药结合认知干预对癌症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湖南: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2.
[6]李小梅,李虹义,肖文华,等.癌症患者疼痛量表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2013,18(24):1482-1486.
[7]周雪江,韦群英,冯羽飞.实施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4,32(2):77-79.
[8]李庆萍.健康教育护理路径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53-55.
我是一名老年女性,今年75岁。半年前身体左侧从腰部开始沿大腿至足部感到痛、酸、麻,行走吃力,在医院几次摄片检查提示:L4-5椎间盘突出;L3-4腰椎序列不齐;腰椎退变;骶管小囊肿。服用强骨胶囊、抗骨增生胶囊等药物和推拿按摩治疗后,腰和大腿部稍有好转,小腿和足部仍无改善。我想请教专家:这个病严重到什么程度,会瘫痪吗?如何治疗?
上海 张读者
张读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顾名思议就是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在人体的椎体与椎体之间有一个椎间盘,它是由外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这样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组成,椎间盘主要有缓和冲击的作用。成年人,椎间盘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样的变性,以致最后断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所能承受的压力。在过度的劳损、体力的骤然变化、猛力动作或暴力的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裂隙向外突出,导致椎邻的组织如硬膜囊、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腿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的长短,有无外伤史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如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患肢肌肉萎缩、下肢麻木、下肢发凉等。拍X光片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依据,有条件者可作CT或MRI成像检查以确诊。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三大类。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牵引、理疗以及封闭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包括经皮穿刺技术和腰椎间盘镜手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点和适应证。手术治疗,最好限于有马尾神经受压,、进行性腰神经功能损伤或难以处理的疼痛症状的患者,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关键词:儿童;医疗空间;环境色彩
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中强调,要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与此同时,新医改政策冲击和“二胎”政策的开放,医院由单一的生理治疗转向心理、社会等多元治疗,注重改善医疗服务水平,重视环境设施品质的优化,细节的完善,这些都体现出未来儿童医疗环境建设在保障基本医疗建设的基础上,朝着更为人性化方向发展。其中色彩的运用是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的有效途径,而儿童作为特殊就诊群体,对色彩的敏感度相较于成人更为强烈直接,因此从儿童医疗环境色彩模式评价入手,找寻其不足之处再从中探求相应的色彩运用,有助于改善医院环境设施设计水平。
一、国内外建设经验
国外的儿童医院打破了医院严肃的气氛,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如: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由红色砖墙、浓灰色金属屋顶从外观到室内构建“童话般”医院;美国HKS建筑公司设计并参与建设的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RCH)独立的空间设计,医院内部装饰充满童趣,墙壁上涂鸦风格的图画,五彩斑斓的色彩布局统一,导视系统设计简洁、明朗符合儿童视知觉情感需要;俄亥俄州Nationwide儿童医院整体设计打破一般人对传统医院的认知,整个空间氛围不再是冰冷的白色,从地面到天顶以五彩缤纷的色彩加以点缀,借助夸张的动植物造型营造不一样的儿童医疗空间。国内近年来对儿童医疗空间也做了相应的设计,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融入了更多童趣设计,在稳重大方的整体外观上加入了个性鲜明的小细节;台大儿童医院打破医院的印象色“白色”,以温馨的黄红为主,粉色的云状沙发、可爱的木马板凳,一个矩形的永动游戏机,嗅觉上无医院的药水味。暖色的灯光照射各种几何图形的彩色地面,使整个空间活泼温暖,迎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
二、宁波市儿童医疗环境色彩设计现状
目前宁波市三类儿童医疗机构——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街道社区医院。针对所记录的内容归纳进行说明: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环境色彩,为了与大厅或其他门诊公共空间环境相毗邻,在色彩应用上无过多使用贴近儿童的视觉感知。这种医疗环境针对儿童来说,缺乏对儿童视觉心理的关注度。儿童专科医院在环境色彩选用上,更多地考虑适合儿童心理的色彩,从空间环境、公共设施及细节配置上,都相对比较注意,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色彩应用比较凌乱,不能完全把环境色彩协调起来。街道社区医院有独立的儿童就医楼层,空间面积相对较适中,比较容易营造合理的儿童空间,在色彩选用上,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进行设计。要解决儿童医疗环境色彩的存在问题及可优化之处,了解患儿、陪护人员及医护工作者的需求和想法对于后期改善儿童就诊环境色彩问题、提升对医院环境的亲切感及利于病患身体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设计了患儿和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问卷形式主要以定点发放和网络调查两种形式。发放纸质问卷410份,收回284份,网络问卷360份,累加有效问卷644份。问卷的内容设计主要由总体满意度、空间感受、设施感受、导视系统感知等几部分组成,色彩相关内容则包含在其中。首先,主体调查对象为患者,但考虑到患儿表达与理解的差异性,针对的对象主要以大班以上儿童为主,以医疗环境存在及感知的色彩进行评价,包括空间中的装饰色彩、地面天顶墙面色彩、公共设施、医疗设备等,了解患儿的感受;其次,调查陪护人员,主要年龄以25-60岁的儿童家长为主,此年龄段差异性也较大,儿童父母要比祖父母提出的要求更高,实际的感受更为贴切;最后,调查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的空间环境中,已经习惯空间视觉,但接触的患儿、听到的问题反馈多,因此,所提出的优化点也较为全面。调查问卷中针对医疗环境色彩的功能进行调研,不涉及医院建筑外环境色彩。大体分为四块内容:医疗空间色彩、设施色彩、医护服饰色彩及其他辅助色彩。其中医疗空间色彩体现了空间整体色彩、光环境以及对装饰环境色彩的运用;设施色彩主要运用与公众服务功能,包括洗手间、导向标识、公共设施、医疗设备等,其合理使用鲜明的色彩,能帮助人快速得到服务;医护服务色彩则是医疗环境中流动的色彩,也是医院形象的代表之一。所有医疗空间存在的色彩都隐性地影响人的视觉和神经系统反应,对人的情绪和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要求医护和患者对空间色彩的感知情况及关注度进行评价,同时,对空间色彩配置的喜好程度进行反馈。通过拍摄记录宁波儿童医疗机构环境色彩并进行色彩提取,及宁波市儿童就诊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①借用HSB[1]色彩模式数据分析,较为清晰地看出,宁波市儿童医疗机构主体色彩明度、饱和度偏低,辅助色彩与主色也较为接近,色彩设计缺乏丰富性。②缺乏对自然元素的氛围营造关注以及暖色光线的空间构成,以致病患使用环境空间舒适度不足。③导视系统从整体看具有较好的导向性,但在色彩配置与功能、区域、楼层区分上几乎无差别,导致色彩在识别效果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④设施形态与色彩过于成人化,缺乏为患儿提供辅助康复的条件。
三、儿童医疗环境色彩优化设计原则
人的视觉识别系统的习惯是当观察物体时首先注意色彩,第一视觉的观察对色彩的注意约为80%,对形态的注意仅为20%,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约20秒,当持续和过度2分钟后,对形态的注意会增加到40%,对色彩的注意力会降低到60%。5分钟后,对色彩与形态的注意各占50%。因此,儿童医疗环境中的色彩应用对于儿童就医过程中的情绪波动起到了良好的稳定性,但色彩的应用也是建立在形状的基础之上。儿童医疗机构是针对14岁以下的患者,处于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多项调查证实,儿童心理的色彩更向往暖色调,令人激动的红色和黄色,但当他们成长后,则更喜欢冷色调,蓝和绿。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暖色的墙壁和趣味性的图案、借用柔和的光线来消除医院原有冰冷的感觉,平缓儿童的情绪。而对于色彩选择基础上,也要对光的氛围营造多加关注,暖色光线的空间构建,能产生安定的心理反应。总之,要避开只用单一的色彩或无趣的形态去营造空间环境。
1医疗环境色彩整体性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合理的色彩不仅能够缓解医护人员的疲劳紧张,还能改善医疗环境,辅助治疗工作,让病人早日康复,体现出人性化关怀。为此有关研究者对不同色彩对患者的感受进行了研究得出,红色促进血液流通,加快呼吸,焕发精神,刺激环境麻痹和忧郁、橙色改善消化系统、激绪、对病症有辅助治疗、绿色降低眼压、安抚情绪、松弛神经、对发烧、喉痛感冒患者起到有效舒适感等。而环境中的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在整个医疗环境中要考虑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结构间色彩的充分协调和连接,使医疗环境色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而营造出空间情感的认同性与归属感。
2辅助设施色彩关联性
儿童怕去医院,很大原因是从医院到医生都是以白色为主,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默说“:色彩能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对于医院设施色彩设置,要考虑不同设施的不同功能效用,功能是设施的主体内容,色彩设计与设施功能二者不可分离。因此首先要考虑色彩与设施功能特点要求的统一,以便设施功能的发挥,如医疗器械多用乳白色等基调,既保持清洁,又可以安抚和镇静病人的情绪;此外,要考虑儿童心理与设施之间的互动性、协调性,适当采用轻松、明快的色彩为主色调,配以对比色,充分考虑辅助设施色彩配置上与空间色彩的关联,在区别不同设施功能的同时,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视觉导向色彩层次性
由于整个视觉导向具有有序性的特点,表现的逻辑关系为层次性,从医院外部的整体导向到内部空间的流程导向(包括楼层间的视觉导向及导向标识的视觉导向,其形式包括悬挂式导向、直立式导向、地面导向等,一般位于空间重要转接处),再到门诊科室导向,色彩的有序性能使整个视觉导向趋于稳定性与可辨性。如佛罗里达州迪马乔儿童医院的每一楼层都富于主题色彩,采用丰富多彩的走廊和房间,以希望让孩子们拥有更加愉快的治疗时光。
四、宁波市儿童医疗环境色彩设计对策
1把握儿童视觉,活跃空间色彩
色彩是影响人类心理变化的主要视觉元素之一。环境本体色彩应融入不同材质、不同形态来辅助色彩的多样化,儿童医院的色彩应该满足儿童的需要,强化亲近自然的感觉,多一些儿童喜欢的色彩,因此,还需要考虑光环境对于色彩的影响,适度的绿化装饰对环境舒适性的提升。如病房主色调所使用的色彩应尽可能使病童平静安逸,配合局部色彩的搭配,使空间充满了愉悦的气氛。候诊区主色调宜选择灰白、蓝绿色系,但应选择饱和度较低的色彩,局部配合橙红色系、黄色系等,以给人兴奋感的色彩来活跃空间,让候诊空间成为一个儿童喜欢的童话般的世界,令患儿在里面产生强烈的舒适感。并通过不同的空间、楼层色彩或地面色彩开辟明确的儿童服务通道或儿童候诊区域,避免患儿与成人病员混杂在一起。如科罗拉多州儿童医院在儿童治疗治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前瞻性的思维色彩疗法——蓝色是放松,对儿童有一个最强大的愈合的影响;绿色增加同情,并有镇静的作用;红色加强能源和意志,整个医院通过这方面的知识引导色彩选择。
2重视设施色彩,营造空间氛围
儿童医疗设施包括公共空间设施与医疗就诊设施。上下楼梯扶手、候诊座椅的色彩设计,输液椅的舒适性、卫生设施的人性化、母婴设施提供的必要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范围。如台湾大学医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候诊室内,采用模仿大自然生物的仿生学表现手法,候诊座椅采用与主题一致的绿色系和棕色系,并呈现自然曲线与点状形态分布于空间,使候诊区与原有印象中的候诊区截然不同,充满了大自然的氛围。而对于医疗就诊中设施的使用,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美国纽约摩根斯坦利儿童医院CT室营造以海盗与海洋为主题的卡通CT扫描仪,配以相同风格主题色彩空间设计,在接受扫描器检查时,四周生动形象的海盗图案与贴切的色彩分散了儿童的注意力,让检查过程更加顺利。
3提升医护形象,点缀服饰色彩
强调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应考虑提升医护人员的外在形象。对于儿童就医来说,医护人员的形象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能稳定儿童就诊过程情绪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让整个就诊过程顺利进行。为此,可以打破“白大褂”的固定印象,采用明度较高的色彩来缓解这部分流动色彩。北京朝阳医院实行医院各部门穿不同颜色工作服的制度,如:儿科——浅蓝色;妇产科——粉红色;检验科——浅绿色;手术科——灰绿色等,这些表明医护工作者的服饰色彩在介入医疗行为中,也具有关键作用。此外,儿童医院病房纺织品色彩也应该迎合儿童的情感需要,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特质,通过对材质、色彩、图案等方面的设计组合,来满足儿童的身心需求,缓解他们的恐惧感,辅助儿童的康复治疗。
4有效利用色彩,解决视觉导向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运用医保资金对于参保者利益关系重大,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的实现。因而,分析和研究医保统筹资金的合理应用,使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保障医、保、患三方关系意义重大。
1 医院统筹资金超标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经办机构、患者三方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一个统一体,但由于各自承担的责任与目的不同,各自的行为取向复杂多样,经办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保障参保人员正当医疗费用的合理支出,确保医保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机构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收入,而患者的目的是如何少花钱,治好病。医、保、患三方如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对于统筹资金的合理使用意义非凡。医疗机构是控制统筹资金的关键部门,在诊疗过程中,医院个别医生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利用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不太熟悉,使患者被动接受医院的检查、用药、治疗等项目,增加医保统筹资金的支出,在药品方面,医院采用进口药、贵重药、超范围用药,没有按照医保规定从基本医疗用药开始,同时有的医院为了套取国家统筹资金,争取多人次住院,把不符合住院标准的收住院,不符合出院标准的让患者出院,再分解住院。医疗保险的统筹资金是所有该地区参保患者共同享有的,有的患者与医院医生串通一气采取多种手段侵吞“统筹资金”这块大家共有的财产。同时医保经办机构对医院的管理考核不到位,主要是经办机构没有那么大的人力约束医院,定点医院太多了,主要是医院自己控制患者的统筹资金,导致各种违规行为滋生和蔓延,医疗费用上涨势头难以控制。
2 控制统筹资金采取的对策
2.1国家应增加医疗费用投入,扩大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积极探索“以医养医”的补偿机制,及时、适度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劳务价格,经济利益得到应有的补偿,有利于从源头上抑制过度医疗。
2.2建立监督机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医学会、物价、审计等部门形成监督机构,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
削弱医疗服务的垄断性,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度。
2.3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家,切断处方与医生之间的联系,实行单病种付费,引导医生选择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和诊疗项目,控制患者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定期公开各定点医院的医疗信息,如公布某种病在各个医院治疗所需费用,某种药品在不同医院的价格、销售量,以及各个定点医院的专业特长,引导患者用最低的医疗费用看好自己的病。对药品、大型医疗设备、高档卫生材料实行公开招标,切断中间环节,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2.4加强对医院费用的审核力度,由医保中心牵头,组织各医疗机构熟悉医保政策的医务人员对住院费用进行审核,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在医疗过程中时刻不忘自己的行为准则,树立患者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应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遵循“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病人的自身价值和意愿,以最小的医疗卫生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
2.5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理顺管理机制。医疗保险在运行过程中医、保、患三方会不断遇到矛盾,甚至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尊重医疗保险政策的发展规律,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使三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营造温馨宜人的医保环境。形成经办机构、医疗机构、患者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3 控制医保统筹资金的必要性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医疗保险“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所以营造一个以诚信为共识的医疗费用制约机制,有效控制医保统筹资金,是医保改革健康发展的关键,建立一支符合国情的医疗保险的管理队伍,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提高医疗保险的整体服务水平,使国家统筹资金最大程度地应用于患者、服务于患者。
综上所述,“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统筹资金的浪费有着密切关系,控制医疗费用需要从病人、医生和医院三方面下手。无论从费用控制手段上,还是保险政策的制定上都要综合考虑研究。任何政策手段都有它的利与弊,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