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忧与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建议改为“悲”)。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荣光。
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一词,便是人间至道。同样,设身处地去担忧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获得的将是生命的尊重与敬仰;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则是将亲人对自己的忧心转化为对亲人的挚爱与回报。感谢一只意外爬上我书页的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
【关键词】裴斯塔洛齐 教育爱 教育规律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桂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农村初中政治教师专业化视角”(项目编号:2011C01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1-01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乃立国之本,教育家陶行知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对于现代的教师来说,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工作呢?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爱的教育,也就是裴斯塔洛齐所提倡的教育爱的基本原则,忧儿童之忧,乐儿童之乐,用赤诚之心滋润孩子心田。裴斯塔洛齐把“爱”贯穿于整个教育实验中,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可能地替代父母的作用,用父母的爱的精神关怀儿童。并且教育爱尤应关怀价值层次低的学童。所谓教育层次低的学童,包括三类:贫困儿童,品学兼劣者,身心残废者。裴斯塔洛齐用这种教育爱创造出史无前有的奇迹,当下,这种爱的教育颇具现代教育意义。
长期以来,教师形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学生眼里是权威的化身,往往是高大,神圣却不可亲近。然而作为今天的教师,他们面对的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眼界更加开阔,独立而有主见,叛逆而不顺从。并且在一个班级里,往往不仅仅只有优等生,还会有后进生,中等生,留守儿童等。对于这些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尽可能地用爱去关怀他们,要使儿童获得得当的教育是不可能的;相反,他们很可能就会生成一些不良的品德。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感受到爱,用教育爱去引导他们健康成才。正如《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所描述的那样,现代社会中肯定也有许多放牛班,面对孩子们的无法无天以及可怜无助,笔者们也需要像马修老师那样,用爱点亮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的世界,有音符,有蓝天,有精彩的生活。我们相信,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之心赢得学生的爱和信赖,那么他一定会具有亲和力,能够走进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中具有感召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积极地配合他,使课堂更加和谐,更加精彩。当学生在爱中学会了爱,在关怀中学会了关怀,他们也会懂得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自然,那么也许就不会再有人抱怨这个社会人情冷漠了。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师成功教育的根本。老一辈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二、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感受爱
也许在现代教育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热爱学生的,但是学生是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呢?有关部门对5所中小学校的12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是”。然后又对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道题是“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者仅仅10%。90%与10%反差如此之大,这不能引起笔者的反思: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教育仅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首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朋友。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了解他们的思维、兴趣、才能、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情感经历、心理健康状况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方法,有策略实施爱的行为,在爱中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原意把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告诉老师的时候,老师爱的付出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次,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让学生信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把真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才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如果仅仅对个别学生实施爱的行为,而忽视另外的学生,这不是为师者所具有的大爱,而是狭隘的甚至是功利的爱,裴斯塔洛齐所提倡的爱不是单纯肤浅的,而是博大的,深广的。
再次,老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在教育中常会遭遇一些“刀枪不入”的学生,他们面对关怀和体贴表现出了与面对歧视和蔑视同样的冷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颗冷漠的心都是一系列因素所锻造出来的,特别是那些为数不少的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学生以及那些留守儿童和那些性格内向、心里封闭、身体残障的学生,外部的喧哗会使他们的内心更加孤寂。对于这些学生,他们一定承受了笔者可以想象和无法想象的种种心灵折磨。这岂是教师一两句暖心的话语所能改变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要比冷漠的学生多一分执着,多一分坚守。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语言去沟通交流,用学生的感受去感受学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才能在爱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接受老师的爱,并以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去对待身边的人、事、景物。
最后,需要特别指明的一点是,对学生实施爱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裴斯塔洛齐也认为,教育爱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当孩子们固执和难以管教的时候,我们是严厉的,而且运用了体罚。”约束是必要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是这种体罚必须“佐以惧怕的爱,才有教育效力”。爱之深,责之切,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建立良好的形象,当学生在面临处罚时,才会觉得难过内疚,也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当严重,因为自己的行为竟然引起平常慈爱的教师生气。这样,学生才会虔心改过,而不会产生叛逆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学生,这种爱除了有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睿智的大脑,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拨开迷雾,走向成功的彼岸。“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既然选择了以教书育人为职业,就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爱,懂得爱,并以爱去回报这个社会,唯有如此,教育才会更精彩,世界才会更精彩。衷心希望教育大家庭里传唱的是爱的乐章,吟诵的是爱的诗篇,奉献的是爱的博大,体验的是爱的崇高,付出的是爱的种子,收获的是爱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孙晓云.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M].南京:江苏省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师爱,这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现象,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它包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真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
后进生最缺少和最需要的是温暖与爱。从教五年来,我一直用真诚和热情去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用温暖和爱心去修补他们的心理困惑;用信心和关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花林中学尽管不乏优秀的学生,但令老师头痛的后进生也为数不少。
不管你信与不信,女孩子要变坏,比男孩子更可怕。2001学年,我任初三(4)班班主任。由于即将毕业,某些后进生更是对学习、对老师无所谓了。班里有位女生叫沈××,作业不完成不说,还三天两头缺席,一叫进办公室就沉默寡言,背地里却教唆同桌查××女生等人逃学。最不可思议的是和男生特别亲密,和尖子生势不两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后进生固然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但他们身上也有优点与长处。这就需要教育者用放大镜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浓浓的爱去温暖、融化他们。
收起心中的怒火,我一次次在放学后与她谈心。可沈××的沉默让话题无法切入,别说展开了。于是我从查××身上入手,在她与沈××缺席的当日,我用刚买的摩托车,以生疏的车技硬是独自到了她家。感动的父母找回了女儿,送到学校。查××哭了,告诉了我一切:原来沈××的哥哥在练市中学就读,由于贫穷而自卑,学业一落千丈,于是父母也不让她上学了,认为比她好的儿子都是如此,对她更没有信心。加上与女同学小钱的“矛盾”自暴自弃了,与尖子生越走越远。
于是我一方面通过家访,做好沈××父母的思想工作;一方面以她哥哥为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她“哥哥已经让父母够失望、伤心的了,不能再雪上加霜”。亲情的力量第一次使她哭了。而我对她“既往不咎,一切向前看”的态度更使她感动。在我通过了解,知道她与小钱的“矛盾”使她认为男生比女生好相处时,我努力化解她们的“矛盾”,因为这正如一张纸,使双方看不清彼此,却一捅就破。我还让学习委员与她结对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是指给某人贴上标签,导致此产生与标签一致的行为,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起一定的定向作用。人人都需要贴标签,都希望贴好标签,这其实是一种内驱力的外在表现。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贴正面签、发展签,以唤醒她的自尊,激发她的斗志。
一次无意中听到她的歌声充满自信,以很有感情,于是班队课上我让她站在讲坛前给同学们演唱一首。当开始的紧张被投入代替,她第一次凭自己的能力赢得了同学的掌声,这掌声拉进了大家的距离。后来我动员她参加校歌唱比赛,她以勤加苦练,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唱歌给了她自信,她把这份自信恰当地运用到学习上。语文成绩由及格上升到良好。作业按时交了,迟到早退没有了,更别说缺席了。她还用女孩子特有的细心协助我工作。
关键词:“木子美”现象 女性文学 身体写作 话语
一、初印象:是众口难调的东西
读了木子美《遗情书》的人,往往会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无性不欢;而读懂木子美《遗情书》的人,终究会有一种感叹。木子美的文学创作手法相对比较简单,在叙事创新上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仅凭着其特立独行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木子美开创了网络文学又一大新奇。通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关切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个性生活方式的扩大化。写这篇文字主要源于作者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是大型购物中心,也不喜欢插别人”。很多人都会说这句话很,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当你读后反过来再看这句话,带着社会的思考和人性的探索,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插入”或许有着别样的意蕴和内涵,文中描写很多插入的姿势和姿态,这些画面感的切入体现的其实是人性内在的一种避让和退缩,为什么这么说呢?木子美认为,在插入与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直接一点,就是主从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操控和控的关系,而之间的也不单纯地是世俗化的激情象征,其背后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实践和内涵。在文本中,是一种爱好,裸奔放而有时又是带着一点点浪漫情调的;也是一种交换,说得难听一些就是,比如在文中说她读大学时为了洗热水澡去和人,当然也有一些性游戏的交换主题,比如在香港的时候,由黑人她,她也帮黑人等等。其实有学者这么评价《遗情书》,认为它是一个有关姿态的记事本,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文中裸描写性的东西太泛滥且太入戏了,有情调的(听何种音乐)、有想象力的(海水中)、寂寞快餐式的、的、车上、、为人、电话等等。
二、系背景:女性是最美消费的商品交换
曾经有人把“木子美现象”与法国媒体推出的电视节目“阁楼故事”做对比。“阁楼故事”是指在自身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外人通过媒体等方式对里面的人进行观察分析,有人认为木子美在网络中用文字表达自身的情感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另类复制。二者确实有一定的共性,隐私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的关注对象,而与女性身体有关的性经历隐私更加可以刺激男性的窥视欲望。传统道德历来注重欲望的控制,而现有的法律规范也在不断地遏制自我发声的表达。但是消费文化的成长滋生总是让人忽略了道德的约束,而不断地制造各种方式来表达人对于生存、情感等方面的欲望。“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相联系,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可以看出,女性的身体文化也被作为一种产品,在市场中国被消费、被选择、被挑剔。笔者写到这里,不禁要想,木子美现象本身就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消费购买,即使其文字渗透着的是女性对男性的反抗,木子美写文字是发于单纯的肉体的,与她自身而言,她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道德、理智等方面与文字的纠葛与牵涉,木子美只是尽心自己最大自由让自我本能释放,在现实生活中,无限地释放欲望的追求,而在虚幻世界中,用笔触写下每一次肉体接触的感悟。于一个作家而言,她的本职是书写自我、释放心情;而对于一个消费市场来说,木子美身体的情爱写作便成了很大获利的产品。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事物联系都是双方的,没有无利益的写作,也没有纯写作的文字,但最重要的是对于读者,我们把倾向点放在哪里,有的人看木子美,看的是;有的人观木子美,观的是人世;有的人察木子美,察的是钱势。
三、说:男权是暗香浮动的残留
“木子美”塑造的自我审美形象彻底颠覆了中国女性逢男女事不开口的传统,开启了中国女性自我审美的纪元。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权利和自由,而美永远是无法定义的,美的标准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且相互差别的,很多网者说木子美根本不“美”,且是“丑”得可以,暂且抛开木子美本身的面貌而言,因为女人的相貌永远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很难去说木子美本人长得美或者不美,但是对于木子美的文字和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是可以通过文学和人学去慢慢揣摩的,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她笔下的文字理解成是一种自我抒发的诉求,木子美是有自知之明的女人,她曾经评价自己说,她是一个自我的女人,渴望被尊重,也渴望被关注自我的存在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生活于这个人世间,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给这个世界我们的存在现场感以及存在价值感。木子美采用了非常态的表现方式,但不管如何的与世隔绝,那依然是一种自我的存在表现方式,有的人认同,也有的人鄙夷,这是世间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观念。当我们用自身的审美价值观念看待木子美的时候,内心更多的是一种排斥,因为我们内心存在某种枷锁,我们习惯把理性的观念、文化的禁锢当作价值的绝对主义者,从而对“木子美现象”进行了批判的表达,但却无法阻止木子美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模仿创作。然而,对于笔者来说,木子美突破传统女性的底线:身体或者心灵,以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当然,创作行为永远比模仿行为更高人一等,网络行为的模仿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靠的,每个网络文学的作家都已经有属于自己的网络写作风格,而之所以很多人称木子美为“丑女”,或许也正是因为她激起了许多女性一起去“丑”,引发了时代的误导。
参考文献
[1]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李思屈.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陆杰.新浪时评:“木子美们”的自由零界限[EB/OL].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