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歉的话语

道歉的话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歉的话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歉的话语

道歉的话语范文第1篇

1、对不起!不好意思!我错了!别介意!我投降了!我快顶不住了!原谅我吧。

2、我知道是我不懂的事太多,我知道我常让你担心,我知道是我常惹你生气,想对你说,我期待着你的谅解和呵护。

3、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好多好多秒了,就不要放在心上了!你到底要我怎样,你才可以原谅我啊。

(来源:文章屋网 )

道歉的话语范文第2篇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作为中国南北文化的主要交融地,千百年来,淮河两岸的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花鼓灯。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繁衍生息,流传发展,逐渐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各种流派,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个性鲜明,人才辈出。为安徽乃至全国的舞蹈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的重视,安徽民间舞蹈得到了大力弘扬,花鼓灯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安徽花鼓灯无论是从动作技巧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与创新,不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同时还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原创剧目,对扩展花鼓灯的动作语汇,丰富其表演力,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舞蹈《花鼓佬》作为2013 年创作出的优秀花鼓灯独舞剧目,在继承花鼓灯原有的动作韵律和表演风格的同时,在动作语汇和舞蹈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舞蹈表演上,也超越了传统的花鼓灯单纯的情绪舞和动作语汇累积的状态,在塑造人物角色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获得了全国“荷花奖”的表演银奖、全国文华优秀表演奖、安徽省艺术节舞蹈比赛表演、创作一等奖和首届安徽省专业舞蹈大赛的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花鼓灯舞蹈的传承和创新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传统的花鼓灯舞蹈表演一般可以分为大花场和小花场。“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人数一般为单数,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兰花”各占一半。表演时,“武伞把子”舞罢,奔至上场门,高喝一声“唉”,引出群舞演员。“兰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动着扇花、手绢花,或做各种造型姿态,在热烈的锣鼓伴奏中鱼贯而出。演出中,“伞把子”一把岔伞指挥全局,“鼓架子”和“兰花”联接转换各种图形,表演热烈、奔放的集体舞蹈,并穿插各人擅长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演到激烈处,众“鼓架子”伴着锣鼓点节奏,常常吹起高亢悦耳的口哨。传统的“大花场”队形,先跳“走四门”,再跳其它图形,有“五朵梅”、“蛇脱壳”、“两堵墙”等20 余种。“大花场”舞罢,全体演员在“伞把子”带领下跳出场来。“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男女相互爱慕、嬉戏逗趣的情景。“小花场”也有文武之分,文场以唱为主,舞次之;武场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为主,唱次之。“小花场”的歌唱以“兰花”为主,“鼓架子”帮腔、陪衬,内容多是即兴编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员招手,煞住锣鼓,二人站在场中唱,结束后再起舞。在怀远县还流传一种双花场,为两个“兰花”和一个“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争夫”的情节,有戏剧矛盾,表演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舞蹈《花鼓佬》在传统的花鼓灯表演形式上首先进行了改变,设计为男子独舞,以塑造一个年逾古稀的民间老艺人一生对花鼓灯艺术的热爱为情感支持点,在舞蹈中让演员的角色在现实和回忆,鼓架子和兰花,实与虚之间不断地转换,从而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演引人入胜。

舞蹈是在由远及近的花鼓灯鼓点中开始的,舞台上一束定点光照亮了放置在舞台中央的一个破旧的小花鼓上,预示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将要被娓娓道来。光圈慢慢扩大,不远处一个老艺人安然地端坐在地上,伴随着鼓点的节奏悠然自得地晃动着脑袋,突然,老艺人好像想到了什么,从自己的想象中醒来,和小花鼓逗乐了起来。小花鼓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一个陪伴自己很多年的老伙计,两者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老艺人抱起小花鼓翩翩起舞,已然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美好时光里。这个开头部分的设计并没有使用很多花鼓灯的舞蹈动作,而是从人物的角色性格出发,以情带舞,把人物情感的表达放在了第一位,使用了生活动作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这在以往的传统花鼓灯里是不多见的。

传统花鼓灯中的角色扮演,一般都区分得很鲜明。男舞蹈演员称为“鼓架子”,伞把子”,女舞蹈演员称为“兰花”,“蜡花”。在解放初期,由于女性出来玩灯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所以那时的“兰花”大多都由男性扮演。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像女性舞者,他们在表演时都要“挂垫子”,就是在脚上穿着特制的小脚鞋型的跷板。表演时,必须要踮起脚尖用脚掌踩着木跷走,这样小腿会感到很吃力,所以膝部就会比较艮直,脚掌着地部分要扒住地,走路两腿不能窜动,要靠紧,有下沉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艮劲”,是花鼓灯兰花动作的主要动律。另外,由于挂上“垫子”后,脚的着地面缩小了,所以走起来很利索,旋转也极为灵活。不过,重心却难以掌握,不易站稳,立起时要把两条腿别起来,腰部突出。这样就形成了“三道弯”的兰花的优美体态。现在的花鼓灯表演虽然已经不再挂垫子了,但是由于垫子所形成的动律和造型特点,已成为兰花的形式美并一直流传下来。在舞蹈《花鼓佬》中,大胆地让一个舞蹈演员同时表演了一个老艺人年轻和年迈时的不同状态,同时又巧妙地设计了老艺人回忆起年轻时一起跳小花场的女舞伴的场景,见景生情地跳起了“兰花”的舞段。虽然没有像传统的那样装扮成女性角色,但是看起来合情合理,一点也不唐突,而且感情真挚、热烈,让人感动。在舞蹈的结尾处,设计了一段原汁原味的传统花鼓灯锣鼓艺人打鼓的动作展示,潇洒奔放,古朴热烈的动作风格完整保留了原始的花鼓灯锣鼓敲击特色,放在节目的处做这一处理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学习继承,也将人物的情感推至最,同时让很多年轻的观众领略了真正传统花鼓灯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是一大亮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随着鼓点猛地一收,老艺人从想象中猛然醒来,和“老伙计”相视一笑,一边跳着花鼓灯,一边慢慢地走向舞台的深处,仿佛看到了一个老艺人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着花鼓灯艺术,可以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在“兰花”的舞蹈动作表演中所使用的扇子,也是花鼓灯特有的表演手段和道具,是人物造型中不可缺少的。由于有了扇子的配合,很多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动作,形象也更为好看了。如“端针匾”动作,就是把舞蹈中的扇子想象为农村妇女常使用的针匾,兰花手持扇子放于腰间,配和“风摆柳”的舞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农村妇女手端针匾行走于乡间小路上的形象。还有“簸簸箕”、“手搭凉棚”等舞蹈动作,都是在普通群众的劳动生活中发现、提取、加工的。《花鼓佬》中,扇子的功用也被创新,放大。在表演兰花舞段的时候,扇子就是传统的使用手法,在进行老艺人情感塑造的时候,扇子就又变成了唤起老人回忆的一个情感寄托,在鼓架子的舞段中又变成了演奏锣鼓使用的鼓棒子,可以说是把道具的使用创新到了极致,使扇子本体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道具意义,成了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法新鲜,独树一帜。

花鼓灯传统的音乐伴奏一般都是以现场锣鼓和民间器乐为主的。花鼓灯锣鼓班子至少要由7人组成,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等,配以小锣、小钹、脆锣。花鼓灯锣鼓音乐的节奏形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鼓的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击、轻打,忽而用“压锤”“捣锤”,突然又打响鼓边,充分调动音响、音色效果,造成声音效果上的差别,有效地发挥锣鼓音乐表情性的特点。在舞蹈《花鼓佬》中,使用了传统花鼓灯民间音乐的旋律,在音乐配器上使用了部分交响乐器加入其中,使整个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在一些关键的点上,又坚持保留了传统的花鼓灯锣鼓打击乐,在创新的同时也保留住了传统的特色,让观众一听就知道这是花鼓灯,而不会脱离了安徽民间舞蹈的特色和风格。

通过这次《花鼓佬》创作表演的经历,让笔者清楚地看到了我们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对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创新上的路还有很远很长,我们需要琢磨探讨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民间舞蹈创作中,我们只有在很好地继承了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发展和创新,才不会走得太远,脱离了本体,迷失了方向。

道歉的话语范文第3篇

【关键字】当代道德文化建设;背景及现状;问题分析;可行性对策

我国一直大力推行道德文化建设,尤其在社会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功夫。但局限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许多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形成了对我国当代道德文化的冲击,造成了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困境。因此,有必要探析形成当代道德文化建设困境的问题所在。

一、当代道德文化建设背景及现状

1、我国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型期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走过了37年的岁月,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GDP排名和国家外汇储备衡量,1978年我国GDP为2683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五位,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2013年我国GDP为8.3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达3万亿美元。经济的显著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人民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各种让生活变得更便利的产品层出不穷,我国人民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37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间,但它却亲眼见证了我国首次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统治地位,并实现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现在大半步迈入商业经济的巨大转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定地朝“四个现代化”目标前进,人民生活正变得日新月异。巨大的社会变化带来的不只有种种好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问题。这其中,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正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

2、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旧有道德迅速瓦解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美国旧有道德的垮塌时代。现代商业文明带来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与旧有社会道德文化观念的冲突令人瞠目结舌。有人说,猫王的扭胯扭掉了一代美国年轻人的道德,这并非无稽之谈。现在的美国人追崇猫王,事实上正证明了美国道德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也是如此。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刺激下,各种良莠不齐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加之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对我国人民既有的道德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甚至在某些方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006年南京彭宇案,让“碰瓷”一词走入人民的眼帘;2008年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让多少幼儿从此告离健康;截止今日,多少食品安全案件层出不穷,让无数消费者胆战心惊。面对着这种种触目心惊的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承认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正陷入困境。

二、当代道德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1、全社会的信任危机

现代商业文明在降低人与人沟通交流成本,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正使得心与心之间变得更遥远。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使得人们总有紧迫感,拜金主义肆意蔓延,吞没一切为之动摇的土壤。我国道德文化滑坡的一大表现是弥漫全社会的信任危机。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发后,尽管围绕着老人是不是被彭宇撞倒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显而易见的是,从那时起我国旧有的各种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面临巨大的现实考验。时至今日,一些老人在外出时发病得不到救助的报道偶见报端,也出现过一些年轻人帮扶老人被讹诈的报道,直让人唏嘘不已。

需认识到的是,现在的信任危机已不仅仅出现在帮扶老人身上,而是已然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食品安全的阴霾一直徘徊不去,2014年10月央视曝光网上订餐乱象,为人们烹饪佳肴的厨房环境却是那般恶劣不堪,直让人怀疑网上订餐的可靠性;淘宝等购物网站的假货事件进一步发酵,引发有关部门重拳出击,重点查处淘宝上贩卖虚假伪劣产品的店家;2014年12月,南京亿元银行存款不翼而飞,引发了不少银行储户的恐慌。

2、媒体的坏效应放大作用

在我国道德文化滑坡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新闻媒体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巨大,迫使他们必须寻找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新闻进行报道。南京彭宇案被新闻媒体关注本属正常,但盖棺定论的做法却有违媒体人公正客观的报道精神,因此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更为可怕的是,负面事件报道天然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将其代入自己的生活情景中,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警惕和焦虑。比如学校老师猥亵儿童案件屡见报端,这不能证明当事人的作为没有得到新闻报道的启发。诚然新闻媒体在推动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在坏效应事件中却往往扮演着“放大镜”的角色。

3、知行不一的问题

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困境在于知行不一。尽管我国在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人们仍普遍存在道德方面的知行不一,随地扔垃圾、过路闯红灯、排队时占队现象屡见不鲜。上海、北京等地出台垃圾分类已有20年历史,至今仍止步不前。事实上,人们当然清楚这些行为的好坏,也知道社会倡导的是哪些行为,但他们就是不作为。知行不一,已成为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瓶颈。

之所以有知行不一现象的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巨大的社会传统惯性思维。人们会做出各种不利于公众的行为,其出发点除了大家都这样做自己这样做也无妨的侥幸心理,还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些人抱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错误思想,更有人提出“人人为自己,就是人人为大家”的荒谬论断,并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有了生存滋长的土壤,对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当代道德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1、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现代文明

我国有着五千年悠远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美德经典,“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一直被人们谆谆教导,成为了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丢失。在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后,其实已经不少人自发性地倡导“复古”活动,比如穿汉服拍毕业照、把七夕节列为东方情人节等,并得到了社会大众一定的认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大片存活的土壤,它所缺少更多的是社会方面的大力弘扬与倡导。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适应社会环境与思维习俗的变迁,避免出现“埋儿奉母”式的宣传争议。

在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机结合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尤其注重个人素质方面的教育,日本在这其中有许多培养的社会习惯值得我们学习。要实现现代文明的个人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学校从小培养的实践性教育。事实上,在我国人民经济水平日趋富裕的现在,学校进行从小培养的实践性个人素质教育时机已然成熟,缺少的只是社会和政府方面的主导与配合。

2、加强宣扬好人好事,适当采用物质奖励

在应对媒体的坏效应放大作用方面,我国应加强宣扬好人好事,遏制新闻媒体恶性循环的无下限负面报道。我国一直有在新闻媒体上加强宣传好人好事的努力,但效果却显得差强人意,这与现代社会人民的新闻媒体选择多样性密切相关。2002年10月,央视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迄今已进行过13次评选活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然而,央视的宣传渠道不可谓不广泛,但相对于社会风起云涌的各类传媒依然显得势单力薄。但在2014年这一情况开始发生转变,社交平台微博上一些好人好事也开始成为热门话题,人们也不再单纯关注负面报道,说明了社会大众对待媒体开始呈现理性化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要扭转“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不良趋势,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着力发挥它们社会大众舆论阵地的作用,借此唤起人民群众对社会公众道德的信心,进而重塑当代道德文化精神面貌。

在必要的时候,还可借助物质奖励对好人好事进行宣扬。德国对拾金不昧有明确的物质奖励,为的是鼓励更多人实践拾金不昧;韩国推行子女孝敬父母可优先得到公租房政策,为的是宣扬传统文化的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当既有的激励手段失效时,采取物质奖励手段无可厚非,而且是适当的一种举措。

3、法治道德双管启下,以惩为主以防为重

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滑坡,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法治贯彻落实不彻底。脱离法治单独给予道德谴责,这无疑是本末倒置。道德为辅法治为主,法治道德双管齐下,才能让社会秩序良好运转。以最近时见报端的“老人碰瓷”为例,一些愚昧老人之所以敢碰瓷,背后的一大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廉。碰瓷这一现象要进行法律认定困难重重,因而给了一些愚昧老人可趁之机。不仅如此,食品安全问题、银行存款丢失问题究其到底都是违规违法问题,只是因为暂时的违法成本低廉或执法不力,这才给了违法分子可趁之机。

为此,我国首要应加快立法制度建设,缩短立法周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不予余力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巩固人民群众心中的道德文化打造一道坚实的屏障,为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保留一份厚实的土壤。

要有效实现法治道德双管齐下,关键在于以惩为主以防为重。以惩为主,惩治一切违法违规行为,才能让人民群众辨别一切魑魅魍魉的行为,才能树立人民群众对社会道德文化的正确认知;以防为重,重点在于杜绝类似事件发生,从而挽回社会公信力,才能避免人民群众道德文化建设的坍塌,才能巩固人民群众对既有道德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认可。

四、结束语

当代道德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兴衰成败。尽管目前仍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应当看到前程是美好的,道路上是光明的,国家和社会有足够的办法和手段来摆脱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困境。

参考文献:

道歉的话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跨文化领域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日语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根据最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和观察发现,目前很多日语系的学生都掌握着较扎实的日语基础,而且还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与日方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时,表现极为不适应,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将语言交流与文化人为的分割开来,单纯的把语言当做工具,没有融入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二者结合不好,日语的真正熟练运用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的教职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方面的培训,还应从文化的导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一、文化导入的概念

所谓文化导入,就是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许多文化奥秘,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就应该立足于理解所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文化导入究竟指的什么呢?文化导入又被称为“文化移入”,结合日语教学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对学习者传授语言及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意义,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结构,设法让学生了解以及习得所学语言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应遵守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课后主动去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建立学习者自己的对比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这一语言,同时避免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日语表达中去,以日本人的思维去思考与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日语教学一直强调挺、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的训练,去忽视了文化因素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即使有文化课程的设置,也今单一的从文化角度进行知识的阐述,而从语言相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的较少。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且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来说,语言与文化知识密是不可分的。文化知识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目前的教学与应用存在脱节现象

外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得到这样的一种经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包括词汇量的增加,还包括实际的应用。只有把应用好,才能做好实际的文化交流,实现语言的真正掌握。但是在日常的教职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把教学的重量放在理论的学习以及影视方面,然而应用方面的运用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学习和运用脱节。

(二)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学习日语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的进行。众所周知,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日语学习者是不可能只围绕日本国家的文化跟日本人大谈特谈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是交流双方在进行彼此国家文化的分享与对比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增进友谊、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熟悉。当日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不会表达的本土文化知识时,就给本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同时,本土文化针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是第二种语言的基础。由于中国与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源源不断,经久不息。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在行为、价值观、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对日本及其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我国和日本文化对比,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学习。通过日语的学习,既能增加对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又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目前日语语言教育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日语的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课堂集中例解单词、精讲语法、辨析各种近义词的区别及分析各种语法现象为主,处理课后练习巩固复习为辅。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不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符合日本人习惯的误用。

另外,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了“日本概况”“日本世情”“日本文化”等相关课程,学生也能学到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日本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

(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还存在着考试成绩至上的看法,教师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学生也更加在意考试成绩如何。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只知道“武士道”读作“ぶしどう”,“歌舞伎”读作“かぶき”,但是当问及武士道的内涵及歌舞伎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却知之甚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怎么讲,也不涉及考试。

另外,我们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导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日本文化都不甚了解的话,谈何去给学生讲解?所以教师也必须多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比较强调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常常有很多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词汇量也很丰富,但说出来的话却支离破碎,有的看似正确却不符合日本人的习惯表达。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第一,选用正规的日本原版会话教材。原版教材简单易懂的对话自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日本人编写的教材,相比国内出版社的教材,对日本文化的渗透更加深刻,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人际沟通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原版教材中的会话为日本人编写,大多是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所以自然都遵守既定的文化行为,因此对话能够表达出他们正规的相互响应。日语教学初级阶段,应选择一定比例涉及日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的日文原版书作为会话教材。有了这种教材,教师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就有了出发点,文化知识的导入就变得很自然。

第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设施通常是黑板、粉笔、黑板檫。而现在包括专业的培训学校在内的都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教师的口头讲解不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比如日语。而现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很快捷的帮助学生了解到日语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直接看见、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或视频影音,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就比如,很多日语学习者都会看一些日语电视剧来学习日本的文化和语言语境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积累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材料。教师应该大量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内心世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要大量阅读日文报刊、杂志,除此之外,网上阅读是迅速获得最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留心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

第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日语运用的恰当性。培养学生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和中日两国的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减少汉语习惯对日语交际的干扰。另外,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都要不断更正或提醒。在讲授知识文化的同时要加大交际文化导入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别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日语外籍教师的作用。日语外籍教师地道的发音和表达,相对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适中的音速、适当的音量、抑扬顿挫的音调,都能对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和语言专家来到中国讲学,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被引进中国,外籍教师是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他们懂得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方法时的心理变化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能够及时地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通。

第六,运用实践教学,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学好日语抓住几个关键,而发音就是关键之一,学生课堂上开口讲日语的机会不多,大都是老师在讲解。鉴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说日语的机会。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办日语角、搞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剧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的六种基本途径,无论哪种途径或方式的采用,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因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循序渐进。教法要得当,内容要适度。

五、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就体现在语言中。日语在各种外语中受到重视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学习日语,不仅要会怎么运用,而且要精通,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也就是把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日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了解文化又能学习日语,一举两得,同时也能开拓了自身的知识面,满足了社会对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晶.论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孙满旭.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林娟娟.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本学习与研究,2009

[5]王冠华.试谈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6]杨冬雪.日语教学中如何兼顾民族文化差异[J].文学界,2012

道歉的话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道尔顿教育计划 自由原则 合作原则

道尔顿学校创办于1919年,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早已成为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其教学理念、教育制度的精髓都浓缩在这一本《道尔顿教育计划》之中,而本书所倡导的几条教育原则,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自由是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第一原则”,“这种自由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自由,即学生选择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的自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被别的科目和铃声所影响而中断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生活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笔者十分支持这样的观点。因为一个人真正需要学习什么东西、应该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对于这些了解最清楚透彻的只有他本人,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而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教育环境里,学生是没有这样的自主选择权的,只能服从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一个步骤。这种情况在中国尤为严重: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考取高分、上好大学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原则,在将很多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同时,也抹杀他们自主自由的天性。道尔顿计划则完全不同,它倡导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不受打扰:学生可以在逻辑思维活跃的时候学习数学,在感情充沛的时候学习文学和艺术,在要锻炼的时候学习体育。这就是自由,也是道尔顿计划中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关键。可惜这样的自由在中国这种学生基数大、教学任务重、班级管理难的国家,是很难实现的。

同时,自由法则并不是万能的。首先,学生是被学校和老师赋予自主支配时间的自由,因此这种自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一定的边框和界限。比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规定数目的学科,并且每门学科都要取得一定的成绩才能获得学分。其次,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理智的分析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从道尔顿计划中获得收益和帮助。因此,道尔顿计划的实施和推广是有先决条件的,不能盲目进行,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变得自私而懒惰。就目前中国的总体教育情况看,似乎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面普及道尔顿计划。原因显而易见,中国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自己做主的意识。小时候,是父母决定他们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进什么样的学校、学习什么样的特长;上学了,学校安排他们的作息、老师布置他们每天的任务、家长耳提面命要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做一些决定,所以当被告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之后,更多人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茫然无措,根本不知如何是好。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短时间之内让他们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并且迅速为自己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更何况,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究竟应该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更不用说制订学习计划。由此可见,道尔顿计划得以实施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学生已经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并且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最后,自由是双方面的,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例如,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学习,学生应该保持安静,不打扰周围的学生,同时尊重本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听从他们的指挥。总而言之,自由绝不是无条件的附加,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自我控制和安排。

“道尔顿计划的第二原则就是合作”,此书作者将其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这样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至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强调学生“不自觉的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而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及如何实现这一原则”。从其基本主张看,似乎很像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在道尔顿的实验室里,没有角色分配的考量、对冲刺与挑战的关注及对知识目标的分类,在这一点来说,道尔顿计划其实是有疏漏之处的。因为本书中只提出实施合作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实施、如何安排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应该如何分工、如何制定合作学习的目标等内容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笔者看来,道尔顿计划之中所谓的合作原则只不过是基于同一个实验室里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的一种基本的判断和假设,作者认为既然他们处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之中,并且还很可能在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他们之间就很可能存在一些交流。但是这种交流究竟有什么特点、是否真的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增幅、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就不在作者的考虑范围之内。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笔者不想简单地定义为合作,因为双方的知识水平、眼界涵养差距太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和辅助,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同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但绝非过多的帮助。不可否认,教师在道尔顿实验室里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硬要把这种作用归类为合作,就过于牵强附会。因此,本书当中道尔顿计划的第二原则“合作”的提出,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支持和依据,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之处。

另外,书中还提到一点,那就是“每个学年开始,就向学生摆明整整十二个月的学习任务,这样,他才能决定他每月和每周要采取的步骤,以便他能走完全程,而不是盲目的既不知道路线又不知道目标的向前乱窜”。这一做法在笔者看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学能力和大局观念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即使一开始做不好,但多尝试几次,也会慢慢走上正轨。让学生明白自己一年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大圆圈的限定范围,在这个范围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优势,自主地分割和安排时间,无论你做出怎样的划分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功地完成整个大圆圈内的所有任务。相反的,如果一开始就因为害怕学生出错或者是缺乏自控能力而不给学生展示整个学年的目标,反而容易因小失大,一叶障目。这样学生的眼光和思维永远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看不到进步和提高,反而得不偿失。

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总是先制定一个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如果效果良好,他们会坚持下去;如果遭遇失败,他们就能做出修正,一次不成功就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总能找到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实际上,这与成人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不要担心学生会失败,因为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只有吸取教训,才能在下一次更好地实现目标。这样,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巧方面,道尔顿计划是十分成功的。或者说来,“它不再是学校――它就是生活”,因为在这里,学生体会到关于生活的一切――挫折、帮助、坚持和成就感。

最后,笔者谈谈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教育的真正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所有让教师烦恼的困难都是由学生未解决的问题造成的”。对于这个论断,笔者比较赞同。如何消除学生反映和解决问题的障碍,如何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当今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中国课堂上,教师通常被定义为管理者和上级,学生则是被管理者和下级,似乎他们之间只有天然的被服从和服从的关系,但是这样一来,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学生也很难从教师那里得到实际有效的帮助,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听从指挥就可以。但是,这种关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不管是成绩方面还是生活和心理发展方面,因为教师和学生无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因此,改革这种上下级的隶属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善师生关系,拓宽学生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一些必要的改革应该尽快实施。比如,可以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进行一些改变。距离夸美纽斯提出这一概念已经过去300多年,当下的中国教育不能一直沿袭老套路,总要有些符合时代特色的改进。受限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取消固定教室的做法无法大规模开展,但是取消班主任还是可以做到的。由于管辖权力的特殊性,班主任似乎天然具有一种让学生疏远和害怕的光环,不像一般的任课老师那样平易近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最直接的管理者,也应当是学生诉求和需要的直接反应对象。然而正是班主任的种种权威使学生不敢上前,堵塞了最基本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取消班主任,学生没了约束,难道不会放任自流吗?这样的声音也是有失偏颇的。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应当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关于良好生活和自我管理的经验,而不是背得过写得出的知识。取消班主任,对于学生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能够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意志力。再者来说,取消了具有管理者权威的班主任,可以设置作为引导者的导师职位,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由于不再受到老师的直接管辖,学生在面对导师时能够更从容、如实地反映问题。在这一点上,上海闵行中学的“学生民主管理模式”及北京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经验。

总而言之,尽管道尔顿计划的整体实施可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也从来不提倡照本宣科,但是其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确实很有借鉴意义,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带来很多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在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今天,重读《道尔顿教育计划》,能为纷杂的教育大讨论带来一缕清风。

参考文献:

[1][美]海伦・帕克赫斯特.道尔顿计划[M].陈金芳,赵钰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更多

星火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妇女联合会

英语自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