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母爱的片段

关于母爱的片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母爱的片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母爱的片段

关于母爱的片段范文第1篇

《不完美的她》林绪之的生母是钟惠。她从小就与母亲分别两地,因为她的母亲在她小时候就坐了15年的牢,这也是她之所以会抛弃林绪之的原因所在,而林绪之从此以后就特别怕火。

其实钟惠并不是自愿抛弃林绪之的,她只是无奈的做法,因为当年林绪之的继父成天家暴这母女二人,所以有一次在她的继父行为十分过激的时候她忍无可忍所以决断反击,她放了一场大火将她的父亲烧得面目全非,但她的母亲钟惠替她坐了15年的牢,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的地方。

所以即便长大之后林绪之依然惧怕火,而且在她的记忆里总是会浮现一个片段那就是关于一根火柴,而且因为小时候的苦难经历她失去了童年的部分记忆,所以她一直想要寻找自己的母亲了解到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其实这些对她来说都是一个折磨,她一直以为自己被母亲抛弃其实她的生母因为她的原因坐牢,所以母爱的伟大才是她的救赎。

而她在被生母抛弃之后就被现在的养母收养,虽然她看上去是一个性格正常而且智慧过人的完美女性,但只有接触她的人才知道她的原生家庭其实并不完美,而且受到小时候经历的影响她的性格很孤僻几乎不与外界交流,同时也将亲人朋友的关心锁在心房之外。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母爱的片段范文第2篇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爱上看书,让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让每个学生都快乐读书、快乐成长,这两周,我将结合本班实际及本单元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快乐读书、快乐成长,走进动物的世界,了解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继续提高“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的阅读能力。

2.读完整本书,了解主人公紫岚为实现丈夫的遗愿――“狼王梦”的奋斗历程,学习紫岚不屈不挠、为了理想而执着奋斗的精神。

3.尝试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品赏小说的语言,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汇。

【教学重点】

1.学习恰当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书,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

2.了解主人公紫岚为实现丈夫的遗愿――“狼王梦”的奋斗历程。

3.尝试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品赏小说的语言,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汇。

【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狼王梦》,并做好适当的积累摘抄。

2.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读书,是一个陪伴我们长大的话题,它的涓涓细流最终能够汇成一片浩瀚。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我们了解了大千世界的奇妙,也使我们的人生充满灵气、充满智慧。

学了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后,我们共同阅读了同一作家沈石溪写的《狼王梦》。同学们一定从书中领略到了动物世界的神奇,并感受到了动物文学的魅力!今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交流读书心得。

二、点击情节

《狼王梦》展示了动物世界的神奇,描写了动物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文章主要讲述了母狼紫岚的丈夫公狼黑桑即将成为狼王时,被野猪咬死了。紫岚时刻铭记着丈夫黑桑的遗愿,希望丈夫的未酬壮志能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得以实现。为此,紫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紫岚为了不让金雕吞食自己的狼孙,最后和金雕同归于尽。

作者沈石溪以其生花妙笔,将其生活经验与对动物的深刻认知,经过改造、取舍与重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野性与野趣兼具的动物世界。而此世界又恰恰是一面镜子,将人性的真实样貌做了讽刺性的呈现,让人忍不住要平行对比一番。

三、精彩片段赏析

1.紫岚不得不咬死已被捕兽夹夹住的蓝魂儿的片断。

2.紫岚为培养狼王,冷眼、折磨、激怒自卑萎靡的双毛的过程。

3.紫岚为保护自己的孙子和金雕同归于尽的片断。

小结:我们姑且不论紫岚的梦想能否实现,就这样一份坚持就令人叹服!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我们会看到紫岚在屡遭打击后仍不放弃梦想的毅力、处事的果断和她的雄心大志,也会感动于她对狼崽们无私的母爱和付出……她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认识――狼也有母性和母爱,狼与人一样有感情,甚至超乎人类的顽强和执着。这是一个关于狼、关于爱、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当然,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一定会有和我不一样的感受。

四、深度思考

1.母狼紫岚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是怎样做的?

2.在母狼紫岚家族的成员中,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四只狼崽是否实现了母狼紫岚的梦想?没有成为狼王的原因何在?

4.紫岚的“狼王梦”因何而起?因何而灭?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

5.你认为紫岚是一匹怎样的狼?请列举书中的叙述来印证。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作者说他热衷于写具有“野性”与“野趣”的动物,本书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动物的野性与野趣?请你找一找。

7.全书是以紫岚浓烈的母爱为立足点开始写的,你能否举出书中的事例来印证动物确实具有“母爱的天性”?

8.你的父母也像“紫岚”一样,为了把你培养成优秀的孩子,周密安排你的成长道路,让你按照他们的心愿去成长吗?你喜欢这样的安排吗?

关于母爱的片段范文第3篇

【专项品鉴】

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大众的话题――母爱,却不流于俗套,独辟蹊径。文章选择了关于母亲给“我”做吃食的三个片段,来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生病时吃的面片汤,高中回家时吃的豆腐肉盒,怀孕时吃的黏玉米蒸糕,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把这三件母亲做吃食的情节娓娓道来,从食物氤氲的香味中,表现了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首先,选择亲身经历,情感自然亲切。作者选择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片段,母亲在不同的时间给“我”做独特的吃食,满足“我”舌尖上的美食享受。无论是家境窘迫时的面片汤,还是高中上学回家时的豆腐肉盒,还是怀孕挑食时的黏玉米蒸糕,都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朴实的语言中,情感自然流露,真切自然。

其次,选择独特视角,内容推陈出新。作者表达的主题是母爱,但并没有局限于陈旧题材中的母爱,而是另寻独特的角度,从舌尖上表现母爱。一个小小的取材视角,把文章的思路豁然打开,主题虽然陈旧,但内容却能推陈出新。作者精心选取了母亲为“我”做吃食的不同时期的三个事例:普通的面片汤,繁琐的豆腐肉盒,难为人的黏玉米蒸糕,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母爱。

再次,入题角度新颖,首尾遥相呼应。文章开头并没有对母爱的长篇大论,而是简单直接地切入主题――母爱,接着点出舌尖上的母爱让人难以忘怀,并用一句诗意的话语引出后文的情节,简单中蕴含着新颖。文章结尾再次点出舌尖上的母爱让人难以忘怀,首尾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

【借鉴指津】

作文写作要做到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除了要在选材上下功夫,还要选择合适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借鉴:

一、材料选择要“新”。 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材料算“新”;自己最熟悉而恰好又是别人忽视、不太注意的材料算“新”;人们熟知的、自己却有了新认识或新体验的材料算“新”;最近发现的,有时代感,有意义的材料算“新”。但是,选材材料要求新颖,不能脱离真实,不能有编造、猎奇的内容。

二、选择独特视角。作文时,要调动自己平时的生活积淀,即使是大家所熟知的生活细节和场景,只要赋予了独特的视角、个人的感受、深刻的主题,平凡的也就不平凡了,陈旧的也就可以变新颖了。

三、多角度转换思维。生活中的故事以及积累的材料往往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可做不同角度的转换运用。在不断的转换中,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样。这种转换就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这种“创造”和“艺术”,就是对材料做不同角度的开掘,以求新意。

【范文指路】

舌尖上的母爱

文/佟才录

世间的母爱有很多种,舌尖上的母爱最让儿女记忆深刻。那舌尖上的滴滴浓香,氤氲了漫长的岁月,令人回味绵长。

记得小时候,每次我发烧,母亲总会给我煮上一碗面片汤吃。那时家里穷,吃上面片汤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爷爷奶奶才有资格每月吃上一次。而家里其他人只能在生病时才有这待遇。母亲和了一个面团,在面板上把面团擀成一个薄片,再用刀划成一个个宽条。母亲用葱花和白菜丝炝锅做汤,汤沸后把宽条面片揪成一段一段的,下到汤锅里煮熟,放上适量的盐,撒上一些香菜末,一碗香喷喷的面片汤就出锅了。母亲把面片汤端给我,让我趁热吃下,一碗面片汤下肚,吃得我满头冒汗,再捂上被子睡上一觉。一觉醒来,浑身大汗淋漓,发烧竟不治而愈。

上高中时,我在县城住校,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学校的伙食不好,上顿炒土豆白菜片,下顿萝卜土豆汤。每次回家,母亲就给我做好吃的。母亲的厨艺很好,总能用最便宜的食材做出最好的美味。那时,母亲给我做的最多的菜就是豆腐肉盒。母亲上街买回半斤五花肉,又买回几块水豆腐。母亲先把五花肉剁成肉泥备用,然后把每块水豆腐切成四小块,再把每一小块中间部分掏空,变成一个没有盖子的豆腐盒,再用肉泥去填满豆腐盒,最后把豆腐肉盒放锅里红烧。

我怀孕那年,回娘家小住,特别想吃煮黏玉米。母亲为难地说,节气还未到,玉米粒刚灌浆,嫩得很,不能吃。我却非要吃不可。母亲只好去田里掰回一些黏玉米架锅给我烀。母亲把烀熟的黏玉米拿给我吃,一啃一股水,没有一点滋味。我气呼呼地把黏玉米扔得老远。母亲小心翼翼地说:“要不让你爸进城给你买吧?”我把脸拉得老长说:“不吃了。”孰知,翌日我午睡醒来,一股清香的煮玉米味扑鼻而来。母亲捧着一个浅黄色的蒸糕给我:“闺女,刚出锅的,快吃!”原来,母亲把嫩黏玉米粒打成浆汁,然后铺在黏玉米的叶子上,放在蒸屉里蒸熟,把黏玉米浆汁多余的水分蒸发出去,加之黏玉米叶子清新的味道,一块软软的黏玉米蒸糕就成型了。我咬了一小口,一丝清香甜润在舌尖上滚过并迅速弥漫开来,糯糯的、柔柔的,太好吃了。我一把搂住母亲的脖子,说:“妈,你真聪明!”

舌尖上浓浓的母爱,已随着时间渐行渐远,但每当想起,总有一缕温馨和美好涌上心头,让我咀嚼一生。

(选自《人生十六七》2014年第11期 )

【我仿我秀】

雁走秋临

山东省高密市豪迈中学 王 瀚

天上阵阵雁声划过,秋天也如期而至。伴随着闷热的离去,凉爽缓缓归来,秋天多了一分神奇的色彩。

路上,人们的衣裳已悄然加厚。纷纷黄叶舞落其间,如同一位位舞者伴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当它们的舞蹈结束,大地也穿上了厚厚的秋衣。路旁,一簇簇野菊开得正盛,在万物凋零之时,它们却迎来了自己的美好时光――瞧,它们正在摇动着小小的身子,向天空的云打招呼,向过路的人送笑容。遥望田野之间,到处一片空旷,新翻的土地着黑黝黝的胸膛,在土层的下面,埋藏着正在为冲破土地的束缚而积蓄力量的麦种,想到再过短短几天,土地上就会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心中多了一些期盼。

小河间,那源源不断的水流冲走了夏日的汗水和污垢。漫步溪旁,听着“哗哗”的水流声,欣赏着秋风秋色。清澈的河水伴着秋风,那洋溢在脸上的清凉,令人陶醉痴迷。鱼儿在水中嬉戏,也许是秋天的到来让它们兴奋激动,也有可能在举行夏天的告别会,它们一会儿到这看看,一会儿到那看看,玩得不亦乐乎。

森林中,阵阵鸟鸣掠过,小动物们正为冬天的生活辛苦地储存着粮食,小松鼠找着树下的坚果,蚂蚁们正勤劳地搬运食物,连树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它们伴着秋风,飞来飞去。有的飞到了河里,有的跑到了田野间为麦种取暖,有的和风姑娘一起旅游,乖乖地陪伴在风姑娘身边。走在小路上,脚下的树叶被我踩得“嘎吱嘎吱”响,倚靠在树下,享受着秋天的静谧与清爽。秋天其实就是美好文章的过渡句,它承接着春夏的果实丰收,又为冬天的到来做好了美丽的铺垫。

树林、小河和田野是诠释美丽秋天的最好地方。这里有着秋天的一切景色和活力。这里使人放松、快乐、悠闲,在春夏积累的辛劳,会在这里释放得一干二净。秋天是美丽的,是快乐的。它为人们带来了秋的收获!

人们爱着这如期而至的秋天,因为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缕期盼,一丝希望……

【针对点评】

“雁声划过,秋天也如期而至”一句简单的开头,拉开了秋天的序幕,作者用诗意般不疾不徐的语言描写了秋天到来的景致特点,全文满含着对秋天的热爱。

首先,选择景致新颖。作者选择材料并没有从常见的秋天的丰收、秋天的天空入手,而是独辟蹊径,选择了秋天的田野、小河、小动物等,从细微之处表现秋天的特点,如野菊的摇曳、麦种的努力、鱼儿的欢悦、动物们的准备和落叶的归宿等。细小新颖的选材,让文章多了一份悠闲的秋天味道。

关于母爱的片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介;有效教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资料;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方兴未艾的教学改革又如春风般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活力。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具有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和快速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恰当地选用于语文课堂中,有益于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使教育向学生全面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点燃思考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的、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面对传统的单调、死板、乏味、枯燥的语文课堂,现代教学媒介将丰富的视听引入课堂,以此渲染情境,再现情境,诠释情境,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上课伊始,借助了大屏幕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让学生在大气磅礴的歌声中感受梁山好汉的侠义之气,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鲁达形象。通过音乐、图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创设学习情境,沸腾学生的热情,淋漓心中的畅快,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愿望,从而自然地步入了鲁达的情感世界。在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主要人物性格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与课文相关片段,引导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异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当它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会受到很多限制。让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去理解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重难点是有一定困难的。课件将课文中死板的内容变得具体,使原来枯燥的想象更形象、更生动,能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视频将课文浓缩为三拳,情节惊心动魄,再现了鲁达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鲁达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性格。借助形象的语言描述、真实具体的情境设置,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一步步真正地走进文本。接下来对侠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也不断受到陶冶。

语文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打破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联系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变静为动,变陌生为熟悉,变枯燥乏味为丰富多彩,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促进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摒弃了烦琐的讲解,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二、提供教学资料,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应用。”而事实上,一些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同时,教学内容的枯燥、形式的单一、手段的单调,致使语文课堂老气横秋、死气沉沉,致使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上语文课,致使语文这门应用最便捷、最接近生活、内容最富有情趣的学科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正如巢宗祺先生所说:“如果说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

那么,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5分钟,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是每个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教学媒介的发展与应用,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笔者曾观摩过一位语文教师公开教学冰心的《纸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师生共同努力,学习文本,一起走进诗歌《纸船》,感受诗情,理解了远离家乡的冰心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戴。

然后,这位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和多媒体课件,一次次展示学生搜集的作品,播放自己精心整理的材料,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不局限在课本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等材料,为课堂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打开了视野的天窗,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对母亲无限的憧憬,品味母爱似海的包容,领悟母爱的温柔绵长,让母爱的真谛注入学生的心田,多角度、多层面地让学生了解、理解母爱。最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关于母爱的诗作,奏响母爱之歌,让母爱在他们的生命中得到延续。学生在这位教师的引领下,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走出文本《纸船》,走进更广阔的歌咏母爱、赞美母爱的天地,更深刻地感受爱母亲和母爱的情感。 转贴于 现代教学媒介,使教学内容集约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源和空间。教师要善于选用现代教学媒介,及时发掘、加工、转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源头注入更多的活水,便于学生接受多种知识,从而增加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三、检测教学效果,及时高效反馈

语文课堂教学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是,语文教师如何保证授课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如何防止学生在热闹的背后没有作为呢?

让现代教学媒介走进课堂,既可以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又能及时而有效地检测教学情况。其中,实物投影或是多媒体课件受到大家的好评。教师检测的内容和学生的训练结果可以直接在屏幕或展示台上展示,操作方便简洁、清晰明了,在此前提下,师生可以有的放矢,充分评议,共同修改,学生修改后又可及时展示修改结果。这样,教师便可以排除教学过程中诸多的盲目性,进行科学的、有目的地提取和处理,学生也可以及时得到评判指点,一改传统的模糊、迟缓的不利因素,从而使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切实而有效地实现。因此说,恰当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介,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拓展教学内容,便于语文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实施的效果,全面分析教学实施的动态变化,便于调控、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以期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现代教学媒介在表现方法和使用效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了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当然,它亦犹如一把“双刃剑”,不能滥用,不能搞花架子,力求避免课堂只是一派热闹的场面。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媒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最适合发挥其优势的地方使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哪些地方可以选用现代教学媒介呢?笔者常常是这样尝试的:在新课导入时,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在教学内容过渡时,用现代教学媒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内在的求知欲,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自然巧妙引渡到新知;用在课堂教学设计拓展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路,从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向无限的深处探索,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索能力;用在教学内容高密度处,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用在收集背景资料时,便于更好地了解语文的文化背景,为理解课好铺垫;用在设计开放的问题时,便于更多更方便的选择。

综上所述,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现代教学媒介参与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彰显着语文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尚.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11(8).

[2]周献珍.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

关于母爱的片段范文第5篇

指导是指对学生作文前的指点和引导。初中生由于阅历和能力还不足,并且尚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缺乏独立的写作能力,写作前如果不能给予相应的指导,很难领会作文的要求,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如果写前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就会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1 以课文为范文进行指导,明确写作的目的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优秀的作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读带写,读为写引路”的原则,充分发挥课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立意、行文,让学生感知作文应写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从而知道作文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

2 优秀例文作指导,明确中学生的写作视角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中学生不可能如成人一样冷静地审视社会生活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但中学生也已经可以对生活进行一定的观察和思考,如对亲情的体悟,对挫折的理解,对人生理想的坚守等,而在作文参考书中有着大量这样的文章。指导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文章,就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知道中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作文中可以写什么。

3 联系生活做指导,明确写作的根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熟悉生活、积累生活、挖掘生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接触社会,多接触人,多观察生活,并指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去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准备随笔的小本,随时将生活中的小事、自己的感想、社会新闻记录下来,让他们的头脑中储存有一定量的生活材料。扩大头脑的“进口”,笔下的“出口”才能顺畅,写出的东西才能不空洞,才能有内涵。

4 以“寻”为例,审题指导

4.1 审题

“寻”实际上就是找,是发现之前存在但常常不被人感知的东西。它和发现又有一点区别,因为寻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发现还可以是无意中的偶得。命题作文题目越长修饰越多就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角度,而“寻”只是一个字,选材的范围很宽,考生切忌面面俱到,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不妨采用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主题,如可在“寻”后添加“知音”“一方净土”“梦人生”等,或在其前添加“一次不同寻常的”等修饰词。当然,这种添枝加叶只能在心中进行,千万不能无视写作要求随意换写题目。

4.2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雷同、内容陈旧。如写到“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几天或几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最后寻到友情;写到“寻找母爱(父爱)”,就只记得小学的时候,母亲(父亲)对“我”严厉,不疼“我”,一天夜里,“我”生病发烧,母亲(父亲)背着“我”去医院,感动之余“我”寻到母爱(父爱)等。

2)材料堆砌、内容虚假。考生材料意识薄弱,平常素材积累不够,考试时拼命回忆,胡乱拼凑,不得章法。如一个考生的作文,用了几个小标题组成片段式――寻找方法、寻找友情、寻找真理,没有统一的中心,完全是堆砌材料。

3)立意肤浅,不善深挖。立意肤浅,主要在于对素材缺乏挖掘,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能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等。以“寻”为题写作,立意也有高下之别,可以“寻”一件眼下急用却总也找不到的物品,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而这些是表层意义上肤浅的“寻”。其实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它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寻”的过程中及“寻”到之后的思考感悟和对多彩人生的体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一只普通的烟斗可能注满父亲坎坷的一生,一个饺子的皱边上也许印着母亲慈爱的指纹,一片落叶或许残留着生命挣扎过的绿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