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通加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通加工范文第1篇

1、首先要看食品属于哪一类的,然后根据不同的申证单元,申请QS认证,通过认证后就可以生产了加工。

2、如果不想建自已的加工厂,可以委托有相应生产资质的企业委托加工生产。

3、首先要得到你们当地的质监局备案,批准后再到加工企业所在地的质监局备案,通过后就可以生产加工。

(来源:文章屋网 )

流通加工范文第2篇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建立留守档案、开通心理咨询渠道、共享教育资源、提供适时援助等都是一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教师具有高级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理解、平等、真诚,走近家长,读人心,读社会,会倾听,一定能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共识,使留守儿童的世界充满阳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 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 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 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 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 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 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 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 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 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 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流通加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无痛人流;疤痕子宫;妊娠;宫颈口;引产

疤痕子宫因宫颈强硬、疤痕处肌层组织不健全、血管丰富,损伤后不易收缩止血等原因,孕妇行人流手术过程中子宫穿孔、大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手术过程的疼痛也严重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无痛人流用于疤痕子宫早孕妇女引产,结果取得较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4月至2011年04月在本院行无痛人流的疤痕子宫早孕妇女50例,患者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7.2±2.3)岁;孕龄45~70 d,平均孕龄(52.7±4.6)d。其中1次剖宫产史94.00%(47例/50例),2次剖宫产史6.00%(3例/50例),切口Ⅰ期愈合,均无人流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术前做好常规妇检,了解子宫的位置、大小、屈度和附件情况。患者术前禁食6 h,术中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再静脉注射丙泊酚,剂量2 mg/kg,总量100~150 mg,患者意识消失后施术,按节育手术常规进行负压吸引术,必要时术中追加丙泊酚50 mg以维持适当麻醉深度。

1.3 效果评价 观察患者术中子宫收缩情况、出血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术中90.00%(45例/50例)孕妇无疼痛感觉,10.00%(5例/50例)孕妇稍有不适感。患者术中出血量50 ml为4.00%(2例/50例),肌注催产素10 U后宫缩好转。术中2.00%(1例/50例)孕妇出现轻微气喘,未影响手术完成。

3 讨论

疤痕子宫妊娠流产风险较大,子宫原手术处纤维组织愈合后形成疤痕,较为薄弱,若此处愈合不良,更会子宫穿孔;而若胚胎附着于疤痕处,容易发生粘连甚至植入造成吸宫不全;同时剖宫产术后的宫腔、盆腔炎症粘连,造成子宫形态、位置的改变[1~2]。因此在术前充分了解胚胎着床位置及子宫疤痕愈合情况,以避免术中并发症产生及减少患者的痛苦。术中患者的疼痛主要是由于扩张宫颈及负压吸引刺激引起组织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所致。疤痕子宫孕妇宫颈口多为未产式,宫颈口较紧,故在人工流产扩张宫颈时,常致孕妇疼痛不安,人流手术的难度和损伤很大部分来自于扩宫困难。因此,术前应用米非司酮[3~5]使宫颈软化宫口松弛,可减少扩宫阻力,促进孕妇子宫收缩的作用,使子宫轮廓清楚,减少出血量。

吴丹霞等[6]对剖宫产后疤痕子宫早期妊娠人流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8例疤痕子宫人流患者发生阴道大出血2例,子宫穿孔1例,吸宫不全2例,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认为术前常规B超检查,充分软化宫颈,术中根据子宫形态、大小和疤痕情况轻柔扩宫、吸宫,困难手术在B超引导下操作,能有效地减少疤痕子宫人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本次研究中,全部受术者也均手术成功;其中术中90.00%(45例/50例)无疼痛感觉,10.00%(5例/50例)稍有不适感。提示可能是因为笔者在术中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两者优势互补,能起协同作用,强化镇痛效果,术毕清醒加快[7~9]。在本组资料中显示术中2.00%(1例/50例)孕妇出现轻微气喘,但未影响手术完成。提示采用无痛人流用于疤痕子宫早孕妇女引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兴会.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人工流产的方式及其注意事项.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5):262-264.

[2]师玉兰,周东霞,汪源源.疤痕子宫终止妊娠时机及方式的选择. 中外医疗,2011,30(01):93-93.

[3]黄爱清.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9(01):52-53.

[4]李春玲.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用于中孕引产临床观察.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5(1):38-38.

[5]李瑞满,葛楠,秦佳佳.复方米非司酮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疗效探讨.生殖与避孕,2007,27(03):234-236.

[6]吴丹霞,张睿,陈志辽,等. 剖宫产后疤痕子宫人流手术风险和防范分析.中外医疗,2010,29(12):47,49.

[7]孙小英,徐贤惠.丙泊酚复合曲马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600例临床分析.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 15(8):948-948.

流通加工范文第4篇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导致学生在校思想极不稳定,辍学现象滋生蔓延,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归纳起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亲情缺失,人情淡薄。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完美的父母关爱,致使他们对亲情由渴望渐渐变为淡薄。据了解,在众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中,有一部分一年能回一次家,还有少部分两三年回家一次,这样很容易让留守的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尤其是有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发生了婚变,面临着被弃,他们会感到十分迷茫和无助。这些学生在校表现为性格孤僻、郁郁寡欢、心事重重、待人冷漠。二是教育缺失,成绩下降。众所周知,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和帮助,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低,缺乏自控能力。祖辈、亲友、邻居等临时监护人又不能有效地对其实施教育,不少学生已形成在家不看书,不写作业。三是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多数父母认为在亲情上不能给孩子体贴,就在经济上多给孩子支持。他们哪怕自己在外吃再多的苦,也要毫不吝啬地供给孩子消费。殊不知他们这样做却恰恰助长了孩子们的奢侈消费。四是心理扭曲,性情暴戾。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分析,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一旦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孤僻内向,性情暴躁,甚至产生争吵打斗等现象。

针对上述“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新的形势下,在加强基础教育工作,搞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以外,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爱生如子。多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自己身边,他们有话没处讲,和祖辈们之间代沟太深,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根本不愿意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沟通交流。所以老师一定要多展示慈母的爰心,体贴照顾好这些孩子,努力改善师生间的关系,经常与这些孩子谈心、沟通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用师爱来填补父爱母爱。给“留守儿童”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制定帮扶计划,成立帮扶小组。根据“留守儿童”分布情况,以村组或班级为单位,成立若干个帮扶小组。在学校,任课教师进行任务分解,包班包组,指导孩子们进行学习竞赛和互帮互助活动。回到家,按居住区域所设立的学习小组方式,左邻右舍的孩子到一起预习功课、复习功课、完成家庭作业。这样做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自闭性格,让他们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

第三,寓教于乐,重视开展课外活动。面对我校优良学生外流严重的实际,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学校建立深厚的感情,并能顺利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强化学校管理工作,运用新型多元评价办法来评价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对考试成绩不公开只通知学生本人即可。更不搞排名次,尽量不给学有困难的学生施加压力。同时,校团队部、各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根据各自实际组织开展广大师生共同参加文娱、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欢笑快乐伴随“留守儿童”,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青少年应该享受到的“花季”和“雨季”。

流通加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访   留守学生  发展

    当前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其它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都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等等。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多开展些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友爱、亲情,更好地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是第一线工作者,教育好“留守儿童”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当前存在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看护人信息“互不相通”,管理“两头落空”情况使许多班主任在校内所做的工作成了“无用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本人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家访。教育专家王小春讲: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不是教学技巧,而是分析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学生及看护人,能有效的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当前不少学校流行“电话家访”,固然有方便快捷的一面,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地感情的交流,实地的踏访的效果会更好。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呢?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

    对学生家访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孩子,并全面分析该生目前状况的原因,以共同寻求转化孩子的适宜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鉴于此,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就必须先了解孩子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学生家里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家庭居住环境等;二是了解学生本人对“家”的看法,包括父母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条件等,尤其是学生对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看法。开学时,我组织班上的留守儿童以“爸爸妈妈,我想说”为题写了作文,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读出了孩子对家长的思念和感谢,也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这样,我家访时就有了针对性。

    二、认真作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家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选择合适的时间。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只有每学期开学前那段时间在家。我校根据这一特点,每学期开学前都要组织班主任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这样才能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

    ——对留守儿童各方面表现的总结,包括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日常行为表现等。我个人的经验是,坚持做跟踪记录,这样,孩子的变化情况就一目了然,而且连续性强,家访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或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谈了。

    ——携带材料,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这些材料既有反映留守儿童 “先进”、“可教”的一面,又有反映他们不足的一面。这些材料能让更家长对孩子的有全面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曾经班有一个孩子非常淘气,家长几次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非常伤心。家访时,我带上他书写很精致的课堂作业本,给家长过目,而且坚持给孩子找优点,比如:能按时来校上课、不迟到等,让家长也看到孩子的希望,配合老师一起做好他的进步工作。

    三、选择合适的家访形式 

    家访的形式很多,班主任在不同的时期要选择不同的家访形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调查式家访

    此种方式是对留守学生的全面家访,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学生本人学习环境和在家表现等,以利于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以后的教育。

    2、跟踪式家访

    对一些“留守儿童”身上存在较难解决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性跟踪家访,加强家校联系,及时协调配合教育,推动问题的逐步解决,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鼓励式家访

    当“留守儿童”取得成绩或有了进步时,特别是那些差生,哪怕他们只有点滴的进步,家访中也要予以热情的鼓励。这种家访,有利于激发学生上进心,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转化差生有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或指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取得看护人的紧密配合。

    4、慰问式家访

    当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或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家访表示关心和慰问,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既有利于感化学生,还可赢得家长的信赖,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意家访中的语言艺术

    家访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活动,整个家访进程主要由老师把握。把握家访进程总的要求是:教师有意识地导出话题并引导家长始终围绕家访主题交谈,交谈还要注意艺术性,除一般的谈话技巧外,应注意“四不”:

    一不“独白”    家访以教师为主导并非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交谈是双向的,不仅是与家长交谈,更多的时候应让孩子也参与其中。“独白”只能阻塞双方情感交流的渠道。每次家访,我总是让家长、学生一起参加交流,家长也不至于太尴尬,孩子也懂得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明白其中的严重性,而后采取采取改进措施。

    二不“揭短”    潜能生固然有不少令人头疼的“问题”,加上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介绍孩子情况时过多关注其“问题”,而忽视“先进点”甚至“闪光点”,将使家长和孩子感到“不可救药”,失去信心。即使“揭短”,也应采取客观的态度和婉转的方式。有一期一位新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平时家长过问较少。在一次家访时,我委婉的向家长打听:“不知孩子以前的学习状况如何呢?”知道也是“一塌糊涂”后,我仍然只是说“孩子的学习的确不够理想”,而把其他孩子的优异也娓娓道来,家长自然就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了。   三不“打板子”    我一直这样想:家长是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是我们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如果将学生的不良表现归咎于家长或孩子自己,继而教训家长和孩子,只能扩大与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溺爱孩子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袒护和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将从此对家访反感;而对孩子过于苛求的家长,则会积郁而对孩子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

    四忌“就事论事”    交谈过程中仅就事论事,而不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作全面分析,不给家长提供建议,这样的家访意义是不大的。

    五、家访后的完善工作

    每次家访一定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老师应及时总结情况,积极观察被家访孩子的动向,以此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一点,我们学校想得非常周到,发给老师的“家访登记表”就是对每个孩子家访工作的小结,老师们就可以把家访的相关内容很好地记录下来。几年下来,这些详细的记录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也是老师辛勤工作的凭证。我想,每位老师都会珍惜这份累累的硕果的。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只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与家长的交流,才能与之更好地帮助孩子进步。只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小学版》2002年第3期

相关期刊更多

粮食流通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粮食局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