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观察日记怎么写四年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
一、感受生活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
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认为:“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把作文和学科学习相联系起来,不仅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而且教会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
二、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有了充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不等于学生就有了积累。
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搞搞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现象,抓住细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动脑筋思考,写成日记。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的结果。经常练笔写日记,不仅可以增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三、要让学生会说作文
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在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究其根源,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首先要强调说的能力,这是写话的基础,有话可说,才有话可写,说得精彩,才会写得绘声绘色。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得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让孩子们说熟悉的词语,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要求一句话不但完整,而且要能表_一定的意思。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用“有的……有的……”“越……越……练习说一句简单的话。学生说:“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投沙包。”冬天越来越冷”。 “树叶越落越多”。然后再在这几句基础上加上别的修饰成分练习说几句连贯的话。或者说自己的一件小事。让学生充分体会说的乐趣。
四、持之以恒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日记这一文体,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四至六年级,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日记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及记叙描写的能力,并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五、循序渐进
日记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极大帮助的这一文体,要使学生终身享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训练中,按照规定的训练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一是在训练中对学生记日记的数量要求达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只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记记日记,四年级时可规定每周每人至少写三篇,老师要定期在一定时间收阅,形成惯例。二是在训练记日记的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因小学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一学段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把句子写通顺,第二学段的学生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格式的规范和怎么记一件事情上,第三学段放在要有一定的条理上。这样,使学生的日记训练由低学段向高学段不断地
发展。
六、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章.《小学作文教学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P键词】习作素材 积累 观察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0-02
写作能力是语言素质的综合表现。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进行的是“为了考试而写作”“为了任务而写作”等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没东西写”“不会写”。学生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感受单调,题材雷同;内容贫乏、空洞,毫无特点,缺乏创新;照搬照抄,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结构混乱等,而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有限,见识面狭窄,是习作素材匮乏的主要原因。再者,教师重写法的指导,而忽略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这也是导致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成因。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对于积累写作素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特点,按顺序观察
罗素说:“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处小景,一件小事,只要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就是好的习作素材。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征,学生在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如观察人物从外表特征、表情变化,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四季,从季节变化感受景物的特征。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某种小动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它整体的模样、大小,给人的印象,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其外型特征,比如样貌、身体毛色、尾巴等有什么特点,最后是它的生活习性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学生观察有顺序,思维才有条理,文章的语言表达才会层次分明。
(二)精于思考,用心体验
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用脑去想,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思考边观察,这样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加真实的感知,笔者准备了植物爬上虎,首先让学生观察爬山虎长什么样。学生大都能抓住爬山虎的颜色、形状进行描述:“爬山虎的叶子绿绿的”“爬山虎的脚弯弯的。”笔者让学生用手去感觉,他们对爬山虎又有了新的认识:“爬山虎的叶子向上那一面滑滑的,向下那面却不滑”“爬山虎的脚软软的。”笔者抓住时机,总结出观察的方法:要想对事物有更具体的了解,除了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手去触摸,有时还可以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最后还要用心想一想,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爬上虎的特点,并记住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在迁移写作时能学以致用。
二、挖掘教材资源,积累语言文字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为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提供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现实资源,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过“读中悟情,以写促读”的形式开展随文练笔,活用习作素材,积累语言文字。如扩写文本的空白处,针对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展开来写。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第七自然段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租界里看到的这揪心的一幕,让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课文在写这令人揪心的一幕时,省略了许多语言描写,如果让我们帮作者填句子,添加哪些词句更能表达人物的心情呢?如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对她训斥道:“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洋人的嚣张、妇人的悲愤、巡警的可恶、围观者的无奈。教材中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结尾往往耐人寻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文本结尾,让故事在学生们笔下延伸。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由于感受到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大多数学生都给故事续写了美好的结局,有的写勤劳的渔夫有一天捞到一个瓶子,里面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们一家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有的写渔夫的孩子长大以后个个又孝顺又有出息,夫妇二人过上幸福的晚年;有的编写虽然不太符合情理,但美好的结局折射出学生美好的心愿,他们希望善有善报,希望善良的渔夫夫妇有美好的生活,等等。可见,学生从理解迁移到自己运用课文句式写作,体现了句式、段落仿写的层次性,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三、广泛阅读,丰富素材积累
仅仅注重知识积累,获得写作素材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人杜甫的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多读、熟读、广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办法,阅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视为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首先,要推荐好的读物,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如给学生推荐相关课本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健康、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化,如结合历史题材课文《将相和》《火烧赤壁》等,阅读有关历史故事书;结合常识类课文,阅读相关科普读物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制定相应的阅读加分制,定期评选“阅读明星”。其次,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专门用来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老师每个月检查一次,期中、期末开展阶段性评比,鼓励学生积极积累。第二种形式是制作“阅读卡”。“阅读卡”主要是记录阅读篇目的主要内容,阅读收获和感受,还有向同学推荐的理由。学生在完成文字的编排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上精美的插图,并定期进行展示活动,以此激励学生爱读、多思、勤写。
四、坚持写“漂流日记”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件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重作文的形式和技能,忽视素材积累的指导,和学生写作中真情实感表述的指导,学生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对作文产生了惧怕心理。对于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为了使学生对写日记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笔者选择以日记作为记载写作的形式,通过“漂流日记”的方式促进集体写作机制,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本日记,组员轮流写日记,期末进行评比。学生在写日记的同时,可以一览其他组员的日记,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学到了同学作文的表达方法,打开习作思路,增强习作的兴趣。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不仅有东西可写,也有了表达的愿望,不仅提高了习作能力,也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想象力 观察 教材资源 想象作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技大学访问时,问起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们,是否怀疑过牛顿定律;并说,如果现在不怀疑,以后就再也不会怀疑了。的确,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各个部分都提出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
观察,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这是想象与语言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在一、二年级“写话”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三、四年级“习作”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这是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紧紧相连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周边的人文景观、自己的亲人、伙伴以及常用的物品等,并且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观察过后,学生想到什么就写(说)什么,想写(说)什么就写(说)什么,没有限制与束缚。观察过后的表述是放飞想象,是自由表述、自主表达。
例如,很多老师尝试过让学生写“画写日记”,这种日记方式就是让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先画成一幅有趣的画,再围绕着这幅画,写一句或者是写几句话。因为每一个学生在童年的时候,都有信手涂鸦的爱好,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绘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种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遇见新奇的事或物,他们观察后得到的信息有很多,会写的字却太少,“画写日记”这种形式,就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记录自己观察的空间,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由想象的途径,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五年级学习《梅花魂》一课,当学生感受到梅花精神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写一个熟悉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要求学生先对其进行观察,再写出它内在的精神,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出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莲吟》《蜜蜂颂》《北斗星》《蜡烛礼赞》《石子》等等。他们之所以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得很精彩,是因为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也为他们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挖掘教材资源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如教材资源中的“课文插图”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用活插图,可以帮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些课文的插图较多,而语文文字简洁,课文内容并没有完全地把插图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空白,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个性化的想象和创造。
有些课文,作者常因表达的需要留下空白,或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去揣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课文中写到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那么雪孩子是怎么救出小白兔的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从而体会出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一课,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和小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文中并没有进行描述。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也学过很多本领,在学习期间,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来引导学生想像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和小鹰又是怎么学会飞翔的。
开展延伸课文情节的续写练习,也是教材补白常见的一种方式。即依据原有的课文情节的发展的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最后写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教师就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去想像“这时,这对父与子还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延伸文本的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学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结课前引导学生:“第二年,书生又种了棵葫芦,书生会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力,编一个故事。”学生写到:“第二年,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他天天给小葫芦浇水、拔草、施肥。过了不久,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又过了几天,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他想起去年邻居的劝告,就赶紧跑到植物医院,买来制蚜虫的药。赶紧跑回家,给小葫芦喷上药水。到了秋天,那个种葫芦的人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大葫芦一个比一个长得好。”这就是延伸想象的成果。
最后,想像作文,可以帮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法宝。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常常被老师们忽视。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想象是幼稚的,希望尽快成熟起来。其实,幼稚阶段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也是人生不可重复的阶段,应当珍惜,充分享受,而不是跳越,或者拔苗助长。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高于成人的,而且有一种不可重复的纯净之美的。新《课标》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正是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顺应他们的天性并促其发展。常见小学生想像作文有《未来的 》《假如 》《20年后回故乡》《 的传说》和自编童话、自编寓言故事等。
《创造之秘》这本著作中曾写到“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以上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喜好,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熟悉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征,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摘要: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熟悉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熟悉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喜好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练习,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练习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内容
(一)激发作文喜好,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喜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喜好。”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喜好,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喜好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熟悉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喜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喜好,“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练习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摘要: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希奇,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奇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练习的两种渠道是摘要: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四周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摘要:(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练习重点,统一要求,严格练习。(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练习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熟悉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练习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摘要:小学阶段的作文练习,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练习”,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摘要:即低年级说写提早练习,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练习课,以词句练习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练习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练习,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练习,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练习,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练习。
观察是人们熟悉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练习摘要:(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关键词]关注生活 自由表达 技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6
如何教好作文,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文无定法,但是定有技法。用什么样的技法才能指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呢?接手新一届学生后,我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落实“关注”,促进自由表达
作文是从现实的土壤里长出的树,开出的花。学生就像一颗颗种子,只有投进现实的怀抱,接受自然雨露的滋润,才能发芽长叶,从心里开放出绚丽的作文之花。能否把关注现实落到实处,关系着学生自由表达的成败。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关注现实时,好奇心、表达欲特别强烈。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天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事物就算“躬行”也是不能“绝知”的,这正好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拓展了学生写作的空间。因此,为了学生的作文发展,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斩断学生的偷懒应付和投机取巧之路,带领他们老老实实地从现实起步,用心写作。
例如,教四年级下册“习作一”中“春游的建议”时,我看到课本上的两篇范文都是写阳春盛景,是学生记忆中的春天,即使不观察,也能轻松地写出仿写之作或经验之作,可是这样写作,没有个性,也不能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教到这次习作时,还是初春,有的老师说随学生怎么写,有的老师说等一等再写。我想,这时候应让学生去广场、公园、田野等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既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又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于是,利用校信通,我号召家长星期天带孩子四处走走,帮班级找一处春游的地方。星期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时,我发现还有十多人因家人没空没有完成。中午,我抽空带他们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等所有的学生都关注现实以后,我们才走进课堂,开始必要的讨论和指点。作文在评讲时,童言童趣令人忍俊不禁,不少学生还引用动漫语言,诙谐幽默。有个学生说,现在春游看不到美丽的景色,但能享受到发现的惊喜。成功、喜悦、兴趣是相连的,对学生写作如此,对教师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关注现实是作文教学最棒的教学技法,它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促进学生自由表达,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二、有效读书,帮助自由表达
语文书加上五花八门的课外书,现在的学生不会为没有书读而发愁,愁的是不知读哪些书,愁的是读了书依然不会表达,不会写作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读书,提高表达能力呢?我的做法是,除了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书刊,召开阅读交流会之外,就是贴近本次作文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定学生读一些相关的书或文章。读书能开启写作的思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帮助学生自由表达。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指点他们读书,想一想自己有何收获;要求他们画下觉得新奇有趣的词句和有用的信息等。当然得隐藏好自己的“别有用心”,让学生没有负担地自由读书。
记得教四年级下册“习作五”中“植物王国的奥妙”的前一个月,我推荐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植物篇”,一是增加学生的见识和知识储备,二是感受植物的神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自由表达的过程,写好作文。为了增强读书的时效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召开了三次交流会,学生兴致勃勃,畅谈了自己的收获、感受。课余时间常常讨论这种树木、那种花草,班上形成了一股“植物热”。
等教到这次习作时,几乎是水到渠成,学生兴致盎然,胸有成竹,七嘴八舌地谈着自己的写作对象。我耐心地引导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走近植物细心地观察,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这次作文,学生在课本范文的引导下,按“观察――发现――研究”的顺序一步一步写,题材广泛,语言丰富、规范,训练十分到位。
三、创设“体验”,乐于自由表达
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亲身体验之后,分享的欲望最强烈,表达的语言最富有情感。有一次,我看到不少学生的抽屉太乱,就举行了一次整理抽屉的比赛。十来岁的孩子埋着头,手忙脚乱,噼里哗啦,闹了许多笑话。有的笔滚到地上,有的书夹在一起,有两个孩子因为速度慢哭了起来。比赛后,孩子们讲起比赛时的小故事,有声有色,开心得不得了。潘静芸这样描述身边的李佳炜:“李佳炜整理好了抽屉,就像一个被训练过的小猴子,听到了胜利的音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胖子万继新忙得满头大汗,衣衫都湿了,瞧他那狼狈的样子,不知谁悄悄说了一句“落汤猪”,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晚上,学生就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有些家长告诉我,孩子边写边说,不亦乐乎。
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做学嘴学舌的鹦鹉,而是快乐地、大胆地表达自我。
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七”的“一次体验活动”时,我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组织了两次体验活动:一次是每人带一个鸡蛋,保护三天;一次是星期天在家里,体验一天残疾人的生活。学生兴致很高,都参与了体验活动。因为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习作水平,所以活动结束后,我没有做任何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写作。两节课的时间,所有学生都完成了作文。批改时,我发现学生还真不简单,语言生动,内容丰富,不少习作还有或妙趣横生或有情有义的点睛之笔。当我在办公室和同事分享这些有意思的习作时,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感慨道:“学生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