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灰姑娘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灰姑娘;叙事;角色;情节;叙述者
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98-02
这是一个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的童话,据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估计,灰姑娘故事仅在欧洲就不少于500个文本。而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开展的民间文学普查,中国境内挖掘的灰姑娘故事异文达70多篇,流传于21个民族之中。灰姑娘故事可谓渊源深远,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灰姑娘故事的记载。
关于叙事学,罗兰・巴特曾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说,“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经常为具有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文化素养的人所共同享受。所以,叙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文学,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叙事研究的意义,从结构主义的角度而言,在于梳理叙事的规则。结构主义叙事学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获得启发,以为提取叙事的普遍规则,可以获得对文本的更深入的认识。
灰姑娘故事作为叙事存在方式,一种叙事模式,其结构的布局、人物的配置、视角的范围、声音的选择等等叙述要素都有可能遭遇不同历史、地域、阶级、种族、性别、婚姻状况的制约。
戴卫・赫尔曼(美)《新叙事学》认为,结构主义建构模式,后结构主义更重视从权力关系、文化成规、意识形态符码如何构造着又是如何改造着模式。这就是说,后结构主义将每一种叙事模式都放置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看看模式是如何被培育、被巩固,又是如何被“磨损”,被“偷梁换柱”,被“借尸还魂”。
灰姑娘故事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在众多的不同版本中,“灰姑娘”这一模式常常以两个地位落差较大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母题,“灰姑娘”的性格、相貌、年龄、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生活背景等等在不同的叙事作品中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不同的文本如何处理“灰姑娘”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进展,如何突出“灰姑娘”与周围环境冲突的根本原因,以什么方式化解“灰姑娘”的爱情矛盾,等等都不尽相同。
一、角色
角色”与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人物”概念是有很大不同的,法国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提出叙事作品“有的人物在故事结构中没有功能作用,因为它们并不引发或经历功能性事件,这种人物便不能称之为角色。”在叙事文学尤其民间童话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是行动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结构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构成对故事的推动和发展。
“灰姑娘”型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包括有后母、后母的女儿、灰姑娘以及王子,其他人物在不同版本中根据需要而出现。
(一)作为背景的群体形象
在中国和法国的版本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必要人物以外的一些群体形象。比如说,“叶限”中的“洞人”,他们将被飞石击死的后母和她的女儿埋于石坑并命日“懊女冢”,之后又将其作为求襟祀之所。法国的版本中,群体形象则更加鲜活,有高级理发师、贵妇人、高级裁缝、试鞋官、公主、以及宫廷小姐等等。这些群体形象在主要的情节之外,却使故事生动许多。中国的版本中不难发现人们对于善恶报应的深信,狠心妇人死后被世人冠以“懊女冢”来平息世人心中的愤怒。法国版本中,除了主人公以外的人物形象都向我们展示了宴会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从宴会的准备活动(服装和发型)到参加宴会的各个阶层,都一应俱全。而在德国的版本中,背景人物取而代之的都是动植物。
(二)缺失的男性形象
“灰姑娘模式”首先提供了一个并不温暖的家庭,并且这个家庭往往是残缺不全的。“灰姑娘”的悲惨生活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失,父亲一直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色。
中国的“灰姑娘”中父亲离开了人世,而在德国和法国的版本中,父亲这个角色都一直是健在的,但父亲却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给灰姑娘任何支持。在中国的版本中,一开篇就交代“娶两妻,一妻卒”,而后他也离开了人世。在德国版本中父亲是个富人,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冷酷,他在去交易会之前问三个女儿各自要什么,结果他真的都照办了,给继女带来了漂亮的衣服和珠宝,只给亲生女儿带来了碰到帽子的第一枝树枝。法国的版本,父亲是一个绅士,但是却娶了一个十分傲慢的女人,之后在解释父亲为什么不袒护灰姑娘的时候说“爸爸是完全听继母摆布的”。
(三)施虐的后母形象
对于此后母形象,中国和德国的比较相近,这两个后母所展现出来的性格比较单一,只是展示了她们贪婪恶毒、冷酷自私的一面。中国的后母欺骗叶限去很远的地方打水好将她的鱼杀了,还要在峒节当天命令她“守庭果”,最后因为恶有恶报而被飞石所击死。而德国的后母是用在灰里找豆子的方法折磨灰姑娘,甚至叫亲生女儿削足适履来穿上鞋子。法国的后母性格要复杂一些。“她不能容忍这个女孩子的好品质,因为这样的好品质使她自己的两个女儿显得越发可憎了。”这个继母知道自己的女儿不招人喜欢,而靠着折磨灰姑娘来得到自己心理的满足。
这些相同的结构显示,灰姑娘故事模式中的人物并没有因为故事中人物个性、背景、相貌的改变而使故事的主题而发生改变,人物的功能性要大于其心理性。
二、情节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明确提出:“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这三个故事都遵循了“灰姑娘”型故事最基本的五个情节,即后母虐待、难题考验、神力的帮助、身份验证以及与王子结婚,但是在每个情节上又有一些差异。
档案
英文名:Natalia Vodianova
中文名:纳塔利・沃佳诺娃
国籍:俄罗斯
出生日期:1982年2月17日
经纪公司:VIVA Modeling Agency
代表作品:《Vogue》封面女郎
内衣代言:Calvin Klein、 Etam
灰姑娘的春天
纳塔利・沃佳诺娃是一个兼具灰姑娘的美貌与神奇经历的俄罗斯女孩,出生于俄罗斯小镇诺夫哥罗德(前苏联的地区)。她的童年没有荣誉、没有赞赏,一切快乐来自于和朋友合开的水果铺。14岁那年,纳塔利・沃佳诺娃自费去当地的一所模特学校学习,幸运的是她在街头被星探相中,在三个月里神奇地学会了英语,顺利飞往时尚之都巴黎,签约著名的VIVA Modeling Agency。纳塔利・沃佳诺娃曾经回忆到:“我一直生活在俄罗斯的那个小镇,平淡,没有任何波澜,所以当那个人叫住我,将合约递过来时,我就已经决定跟他走了。”
纳塔利・沃佳诺娃绝对是上帝的宠儿,深邃的蓝色眼眸,微微上翘的鼻子,蜜桃般娇嫩甜美的脸颊吹弹可破,介于女孩与女人之间的气质,不容侵犯,又有一丝不安。让英国子爵的儿子对她的脸孔一见钟情。从此人们认识了这位来自俄罗斯的“灰姑娘”。纳塔利・沃佳诺娃19岁那年,真正的变成了公主,嫁给了英国王室后裔贾斯汀・波特曼。纳塔利・沃佳诺娃身着汤姆・福特专门为她设计的珍珠灰色缎子婚纱,在圣彼得堡举行了童话般的盛大婚礼,整个彼得大帝的后宫,闪烁着纳塔利・沃佳诺娃幸福迷人的微笑。
辣妈身影无处不在
19岁结婚生生子对于一个模特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可是纳塔利・沃佳诺娃在生下儿子Lucas后的第6个星期就重新回到了T型台上,她的眼神坚定自若、不容侵犯。就连Tom Ford也对她青睐有加,“她看人的方式非常性感”。不久,Mario Testino就亲自操刀为纳塔利・沃佳诺娃拍摄了Gucci秋冬时装和香水广告。之后,纳塔利・沃佳诺娃又成为了Calvin Klein的代言人,众所周知,在时装界,这个位置往往意味着成为全球时装偶像的开始。“在看到她的第一眼时,我就知道,她就是我的Calvin Klein女孩,就像昔日的Kate Moss或者Carolyn Murphy。”Calvin Klein的创意Fabien Baron说,“Calvin Klein非常喜欢她,她年轻却又十分优雅,她有那种推动一切的魅力。”
在短短四年内迅速蹿红,纳塔利・沃佳诺娃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为Calvin KLein所拍摄的一系列广告(包括香水,内衣,当然还有墨镜)。因为是穷人出生的缘故,在与纳塔利・沃佳诺娃合作过的设计师眼中,纳塔利・沃佳诺娃永远是平易近人的。给观众、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和脱俗。从纽约到巴黎,纳塔利・沃佳诺娃是各大品牌钦点的开场模特,同时她又集各大品牌代言于一身。从Gucci、DKNY、Max Mara、YSL,到Calvin Klein,她的身影无处不在,她甚至有勇气拒绝Chanel的邀请。
摄影机前的纳塔利・沃佳诺娃挥洒自如,每次拍摄前,她都会仔细询问,诠释的是怎样一个人物,所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发挥想象,使自己尽可能贴近那个人物。纳塔利・沃佳诺娃不喜欢那些没有底蕴、毫无意义的时尚摄影。Justin Portman常常赞美自己的妻子:她很在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心聆听,用心表演。俄罗斯人的坚定,认真的职业精神,加上身为贵族之后妻子的荣耀,使纳塔利・沃佳诺娃星光坦荡。我们相信这位灰姑娘的模特生涯会越走越好。
关键词:灰姑娘;东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089-02
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流传。各国“灰姑娘”型故事有固定的情节发展模式,即主人公受到后母的虐待,在某种超自然力量的辅助下获得圆满结局。但在流传过程中被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所浸濡,因此在细节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从深层次折射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本文选取了中(《叶限》载自《酉阳杂俎》)、日(《落洼物语》)、德(《灰姑娘》载自《格林童话全集》)、法(《灰姑娘》载自《鹅妈妈的故事》)四个国家中流传最广的“灰姑娘”型故事为研究材料,以Hofstede文化价值观理论为理论依据,探究“灰姑娘”型故事中蕴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灰姑娘”故事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社会成员从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一个社会群落的基本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固若磐石,挥之不去,而且代代相传[1]。Hofstede基于问卷分析提出了分析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主义倾向、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权力距离与男性主义倾向和女性主义倾向。本文将从以上四个维度来分析“灰姑娘”型故事所体现出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一)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Hofstede观察到有些国家强调个人,有些国家强调集体。在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松散,人们更倾向于照顾自己及家人[2]。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就融入一个稳固的集体,一生对集体要绝对的忠诚,以换来集体对个人的保护[2]。根据该理论,中国和日本是集体主义倾向国家,德国和法国是个体主义倾向国家。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在“灰姑娘”型故事中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在自己的婚姻中是否具有主动性。这四则故事都是正向结局,但过程却不尽相同。中国叶限的婚姻带有很强的强制性。叶限与陀汗王在成婚之前,两人素未谋面,不存在感情基础。陀汗王因鞋生情,寻得人后便带回宫中。可以说陀汗王对叶限是霸道占有,叶限只是被动地接受。日本的落洼也没有主动追求男主人公,而是其忠仆不忍见其备受,设计让男女主人公见面。落洼在这段感情中一直是被动的状态。相反,德、法的灰姑娘则表现得非常主动。在王子宣布要召开舞会时,德国灰姑娘就表现出自己热切的心情,为了给自己争取机会,甚至完成了继母提出的刻意刁难的任务。法国灰姑娘将心愿诉说给仙女教母听,借仙力圆了心愿。德、法的灰姑娘们在自己的婚姻中采取了主动的态度,积极地为自己创造机会。
以上不同的主动性最直接反映出的是东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而决定婚姻观的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代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在封建社会时期要求人们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限制婚姻自由。而代表西方的德法则奉行“恋爱自由”的婚姻观。造成这样不同婚姻观的深层原因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一般形成的是一种以“我们”为中心的思维,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因此中国和日本的灰姑娘受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自己的婚姻中自始至终都是被动的,都是按照社会和家长的要求而实现的婚姻。中国叶限是屈从于强权而嫁,而日本落洼自始至终都是被动接受安排。她们都不惜压抑个人意志,努力地使个体适应并符合群体的要求。而西方文化倾向个人主义,主张以自我价值观为中心,以个人的进取精神、个人的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指引下,德国和法国的灰姑娘极力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她们充分认识到人生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她们积极争取参加舞会的机会,选择反抗不公平的现状。各国的女主人公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上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这一差异出现的根本原因正是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倾向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倾向价值观的不同。
(二)男性主义倾向
按照Hofstede的理论,中日德法四个国家都属于男性主义倾向的国家。该价值观下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必然是男性主义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首先,灰姑娘型故事中对女主人公的价值判断是符合男性主义社会标准的。在这四则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是因婚姻而改变人生。如今“灰姑娘”的形象已经被抽象成为一种女性社会形象,指那些出身低微但最终通过婚姻大幅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女性。这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灰姑娘”的价值判断,即人们普遍认可靠婚姻改变自己命运的女性。这是因为灰姑娘型故事根植于男性主义倾向的社会,必然符合男性主义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男性主义社会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成功的价值标准在两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评判男性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物质性的,如金钱、地位和权力等;而衡量女性是否成功的标准则倾向于看其婚姻、家庭、养育子女的情况。在男性主义倾向的社会中,像灰姑娘这样能嫁给权高位重的男性并从中得到财富、地位和名誉代表一个年轻女子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在男性主义倾向的社会中,女性与什么样的男性达成了婚姻很大程度上是评价她是否成功的标志。在四个国家的故事中,无一例外地都遵循这样的评价标准,隐性地暗示着男性主义倾向的社会下女性获得成功的方法。
其次,灰姑娘的成功还隐藏着男性主义倾向社会对女性的扭曲。男性主义倾向下的社会对女性提出诸多要求和限制,如女性要举止优雅、性格温和。在这四则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有美貌、温柔、隐忍的设定,这些都符合男性主义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在这四个版本中,灰姑娘最终所获得成功是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自我美貌的展示,甚至诱惑,在同性竞争中胜出得来的。如德法的灰姑娘身着华服、惊艳四座,成功吸引到王子;中国的叶限靠一只小巧的绣鞋引起陀汗王的好奇心,小巧的鞋暗示着男性主义社会下的理想女性乖巧可人、柔弱需要保护的特征;日本的落洼美貌温顺,也符合男性主义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由于女性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是男性塑造和操控的,所以女性必须要将自己打造成男性理想中的形象才能获得认可。而这一深刻的主题被包裹在美德和爱情的美丽外衣下呈现给读者,鼓励着女性读者效仿。
(三)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国家的组织和机构中,权力较小的人期望和接受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2]。权力差距大的文化成员认为权力是社会的一部分,重视强制的权力;而权力差距较小的文化成员则相反,相信权力只有在其合法时才可用[3]。Hofstede的理论认为中日属于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法德属于权力距离小的国家。
德法版本体现了西方较小权力距离价值观。德法故事中关于灰姑娘与王子接触的情节都表现得十分轻松自然。灰姑娘落落大方地与王子跳舞,在魔法将要失效时逃跑等情节表现出她在与王子的交往中有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我们能感受到灰姑娘与王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王子这一角色仅象征着成功的婚姻和富裕美好的生活,没有任何来自权力方面的强制压迫力。
在中日版本中体现出了较大的权力距离价值观。中国版本中作为男主人公的陀汗国王充分体现了大权力距离价值观下,位于权力上层阶级的特权和霸道。叶限丢失的绣鞋被洞人捡到并随货物一起运往陀汗国。陀汗国王见之精巧异常,十分好奇,为弄清鞋子的来由甚至对洞人严刑拷打,又下令挨家挨户地强迫女子试鞋。在寻找灰姑娘这个情节上,中国版本要比德法版本少了很多人情味和浪漫气息,更多的是强权下人人自危的气氛。叶限最终被带去陀汗国,她作为权力较小一方的没有任何反抗,或者说也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接受和默认。这反映出了在权力距离大的价值观下人们会接受这样权力上的不平等。
落洼对上层拥有权力的态度也体现出了日本的大权力距离价值观。在故事中期,落洼的后母曾经发挥自己家长的权力,强制落洼嫁给一个老年丧偶的贵族。在大权力距离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从道义还是制度规定上讲,落洼都没有拒绝的权利。她作为权力系统的底层,在故事情节推动上没有什么关键的作用。相反,故事情节是伴随着男主人公官职的晋升、权力和地位不断上升而向前推动的。男主人公后来官居相位,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和地位,才与落洼终成眷属。可见日本的故事更加强调权力的重要性。
(四)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
回避不确定性是指具有某种文化的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未知情境感到威胁的程度。人们需要对未知的情境做出可靠的预测、需要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2]。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在心理上难以忍受模模糊糊的事,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来减少不确定性。而有的文化则很有能力对付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事,对此没有心理压力[3]。总的来看,西方文化回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低,而东方文化回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高。
东西方故事中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体现在婚俗要求上。在日本版故事中,传统的婚姻习俗成为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最大阻碍。传统日本的婚俗要求女方服从家长的意志,其出嫁必须征得家长同意。因而日本版本的故事中男主人公得不到落洼继母的许可便无法迎娶落洼,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来给落洼的继母施压,使其转变意志。礼教习俗的制约体现出了中日对不确定性较大的回避程度。为了避免不确定因素的发生,中日社会通过习俗、礼教制度对婚姻的方方面面做出细致的规定。而在德法版本中不存在婚俗方面的限制,体现出西方国家对不确定性较低的回避程度。
二、结论
灰姑娘型故事具有世界性,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本文从文化价值观层面分析了中日德法故事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今灰姑娘型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有着灰姑娘情结,研究“灰姑娘”相关课题对于了解大众心理和文化发展趋势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宏.跨文化交际语外语教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今天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很好的童话书,名字叫做灰姑娘。
灰姑娘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继母以及继母的女儿的虐待下,做着一些很重的活,而且收进了虐待,嘲笑。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天,灰姑娘参加了王子的舞会,重新变成了那个漂亮美丽自信的自己,最终被王子所喜爱,成为了王子的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了许多的道理。首先,虽然灰姑娘受尽了虐待,但是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的努力着。我们也应该如此,在生活中,无论如何的坚信困苦,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无需抱怨,我们一定可以成功的。还有就是灰姑娘把握住了王子舞会这个宝贵的机会,最终成为了美丽的公主,这告诉了我们,我们必须要好好的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最后就是灰姑娘的自信,让她在王子的舞会之中脱颖而出。所以我们生活之中也应该自信一点,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才能够促进自己的成功。
这就是我从灰姑娘身上学到的东西,希望我可以以此激励自己,做一个成功的人!
1、灰姑娘是由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97)和德国的格林兄弟(Jacob et Wilhelm Grimm,1812)加以采集编写。在许多种语言包括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甚至汉语(叶限)、斯拉夫语、凯尔特语中都有不同版本的类似故事。
2、故事简介: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姐姐。她便经常受到继母与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去做粗重的工作,经常弄得全身满是灰尘,因此被戏称为“灰姑娘”。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但继母与两位姐姐却不让灰姑娘出席,还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伤心。这时,有一位仙女出现了,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灰姑娘很开心,赶快前往皇宫参加舞会。仙女在她出发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点,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灰姑娘答应了,她出席了舞会,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立即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很伤心,于是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