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后的姿势课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后的姿势课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第1篇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芝加哥的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员,67岁的动物家兴尔.密特博士,在一天下班后,一个人留在实验室里继续观察南美洲毒蛇,不幸被毒蛇咬伤.在周围无一人,电话打不出去的情况下,他知道自己性命难保,为了给后人提供科学研究的资料,他记录下自己垂危时的感觉:体温很快到了39.5摄氏度,胃剧痛,燥热,耳鸣,睁开眼睛时眼皮疼......4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后来,这位科学家在被毒蛇咬伤5小时后与世长辞了.

当我看完这则故事后,感触很深,很佩服为这位科学家的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他还想为科学做点贡献,而不是去想象被毒蛇咬伤后恐怖情形,他的精神是伟大的,是不朽的.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象他一样,那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没想到过什么,更没想到要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做过什么,那位科学家是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生命,方便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假如,是我们在生命最后一刻,又能做什么呢?作为一名现在的中学生,就更应该把握时间,努力学习,掌握一些知识,为社会做点贡献.

朋友们,从那位科学家身上学点什么吧!为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一束灿烂的阳光,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留下奇迹,留下一个微笑吧!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放弃我们所能做到的事,献出光芒.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第2篇

新教育倡导者曾经对理想的智育进行过比较丰富而又准确的诠释,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这样的诠释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应当认真思考广泛而又普遍的实践性问题。

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也比较重视学生实践,但学生的实践时空还显得不够理想,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小学生很难形成语文阅读的创新创造能力。依据教授所阐明的原则,小学生阅读实践必须追求开放性,开放的内容可以是我们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是社会,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生活之外的所有内容。

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开放性实践,我们往往会有比较片面的理解。首先是担心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其次是担心学生会走向不正之途。譬如学生现在大部分都能够用QQ聊天,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一般都是禁止的,但往往又不能禁止得了,小学生还是偷偷摸摸地聊着。那怎么办?我们身边的许多教师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何利用QQ让小学生“聊”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天”,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笔者感到其发展和创新意义还是比较明显的,譬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上网搜寻资料,提高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效果;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同伴进行网上交流,获取互动效果。现在我们则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多进行电子作文,学生之间利用信箱进行文稿交流,相互之间进行评点,肯定能够获取更为广泛而又深刻的实践效应。学生完全可以博采众长,进而发展自己的智慧。

二、让小学生走向智慧需要学生创新探究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我们的一些老师尤其是我们的家长中仍然看重学生的分数,这也难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要靠分数衡量学习效果。但对于我们每个教师而言,应当认真关注的不是结果——学生的分数,而应当是学生争取高分的过程——手段和途径。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叫得最响的应当是学生的创新探究。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形成这样的思想:、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要想真正意义上让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在未来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理想地传承下去并能够有所发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必须努力起步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小学语文的每篇课文,都堪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典范,譬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记述古代人物的课文《负荆请罪》,有记述现代人物的课文《最后的姿势》《钱学森》等,有体现当代思想观念的课文《学与问》,也有生动地赞美动物的课文《麋鹿》,有的课文还热情的讴歌了人间的亲情,如《船长》,诸如此类的篇目,如果让我们小学生进行创新探究,那么小学生的智慧则将更为丰富起来。譬如让学生探究《最后的姿势》,笔者就注意让学生紧扣“最后的姿势”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让学生创造性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必须让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要让学生抓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进行挖掘,使学生能够将文题中“最后”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三、结语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第3篇

近日,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名叫谭千秋的老师,为了救护同学们的生命,自己不幸遇难的故事。随着赵老师的讲解,我仿佛又回到了5月12日,仿佛来到了四川绵阳,仿佛来到了谭老师的教室里……忽然,一阵轰隆隆的巨响打乱了课堂上的宁静,不好了,地震来了!地震来了,谭老师没有惊慌,而是拼命大声的喊道:“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飞快的向外跑着,一个又一个出来了,还有四个,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同学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去了天堂。

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谭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爱和责任是师德灵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它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车,刚坐下,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我让位给她坐,她看看我沉重的书包,笑着摇了摇头。我赶紧说:“我就到了,一会下。”老奶奶坐下说:“谢谢你了!”我不好意思的说:“不用谢”过了一站又一站,老奶奶疑惑的看着我,我赶紧躲到后面去了,免得老奶奶心不安。

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它体现了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爱与责任。谭老师在天堂用他那睿智的目光看着我们呢!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第4篇

一、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由

新课程呼唤教育的减负增效,强调课堂的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动一番脑筋、花一点时间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必须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我们不妨多听听学生的合理化建议,把学习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这样不仅实现教学预设的目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我思考着如何将课上得鲜活而有特色。于是,我征求学生的意见。起初学生们以为我在开玩笑,但看到我满脸真诚、期待的样子,他们智慧背囊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出谋划策。最后,我选择了最具民意的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学习课文。在认真预习课文、深入感知人物、精心编排准备的基础上,学生们精彩地演绎了语文课的魅力,让课堂生动活泼且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二、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可淡化甚至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不知不觉中“抢戏”,自己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学生却还是无动于衷。因此,我们要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台上展示自己,表现个人的才识。而此时如痴如醉的应当是教师,这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思想性和情感性丰富的课文,光靠教师的范读和煽情是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因为他们缺少那种真实的经历。课上,我充分利用汶川大地震真实的视频、照片、资料拉近文本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进而结合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理解,接着我便把讲台交给各小组。而事实证明,此时的讲台成为语文课堂上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放飞。

三、把质疑的勇气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觉

新课程倡导学生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所谓“不生疑问不学习”。当前的语文课堂缺少的正是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个性化认识。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质疑求异的勇气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将这份勇气落实于自觉的行动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相信凭借我们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必然能收获期待中的效应。例如,教学《鹬蚌相争》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加深对故事寓意的感悟,我让学生模仿表演鹬和蚌相持的情景,重点模仿语言和语气。在交流评价时,有位男生胆怯地望着我,欲言又止。我随即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认为鹬和蚌一啄一夹,互不张嘴,各不相让,所以说的话一定是含糊不清的。是啊,多么细微的发现、多么合理的见解,既然是模仿就要突出一个“真”字。这样的质疑让语文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四、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的直接激励,固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热情,而学生取得成功后的喜悦所产生的间接激励效应,却能更好地为学生注入自信和力量。教师不必吝啬为学生送去成功的权利,学生所取得成功的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拥有积极的、阳光的、和谐的心态。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为了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让那些平时很少受到关注和拥有成功体验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把课文排练成课本剧。从实际操作的效果来看,最能放得开、模拟得最逼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却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的表演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掌声为他们送去了自信和力量,激励着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第5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对话场景中的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陶罐和铁罐》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陶”字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出示陶字的金文字理,解读造字过程)

同学们,每个汉字背后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这就是汉字的魅力!通过认识“陶”字,你们发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地方了吗?通过“罐”字,你又发现了它们有相同地方吗?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这篇课文究竟讲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07页,边思考这一问题边听老师读读课文。

(2)指名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说。

(3)课文中的陶罐和铁罐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边读边勾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说的句子。

(4)同桌交流勾画的句子完全了吗?

三、品读对话,体验情感,随文学字

(1)同学们,所谓“言为心声”,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可以从话语中来了解,不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读了它们的对话,谁来说说课文中的陶罐和铁罐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名回答,相机教学生字“谦虚、恼怒、吵、感、嘴”,识记字形,了解“谦虚、恼怒”的意思和反义词。(以下预设灵活掌控)

A 我觉得陶罐很谦虚,从文中第三自然段知道的。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你们听出了陶罐的谦虚了吗?谁来试试读出谦虚的语气?(读得好的及时表扬,可灵活掌控)谦虚一词是本课的两个生字,谦虚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造字原理。还可以怎样来记住它们?和这个词意思相反的是哪个词?课文中的用了哪个词?谁来读一读。(相机朗读训练第二自然段)

B 我觉得铁罐很狂妄自大,从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知道。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你们听出了铁罐的狂妄了吗?谁来试试读出狂妄的语气?(读得好的及时表扬,可灵活掌控)提示学生文中“住嘴!”一句的朗x,(相机教学“嘴”)什么人会常说这个词?(老师等)在什么情况下说?(大家七嘴八舌,课堂纪律乱时)你已经说出了这个“嘴”字的造字原理了,不信我们来看看,出示“嘴”字的金文字理,指导学生识记。

课文中的哪个词体现了当时铁罐的语气?恼怒一词也是本课的两个生字,恼怒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造字原理。还可以怎样来记住它们?和这个词意思相反的是哪个词?课文中的哪个片断反映了陶罐和它完全相反的态度?谁来读一读。(相机朗读训练第七自然段)教学吵字,你什么情况下会和别人吵?当时你最希望什么?所以,吵就是嫌自己的嘴巴少。记住了吧。

面对陶罐的忍让,铁罐罢休了吗?它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相机教学“感”字)是啊,铁罐是多么狂妄,它感到和陶罐在一起没面子到心里去了,所以“感”字就是心字底。汉字有意思吧。你记住这个字了吗?

(4)教师小结:是啊,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应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生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在一起牢记在心。

(5)记住了这些生字,那我们能写它们吗?观察这8个生字,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6)指导学生书写这8个生字,范写学生认为最难写的字。相机要求正确的书写姿势常规要求。(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书写三个一,头正、肩平、足安的坐姿;常规要求:班长发令,头正、肩平、足安;同学回答: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握笔尖一寸。)

(7)交流评价,你认为他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8)教师小结:同学们,王羲之正是有了监池学书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代书法家,把字写得入木三分,相信只要你们能持之以恒,也一定能写出一笔好字。

四、小结延伸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陶罐和铁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无价之宝、无影无踪)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7 陶罐 和 铁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