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金经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金经理范文第1篇

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并非一片坦途,公募基金经理需要一个适应期,虽然不用面对公募基金的排名压力,但面对的业绩压力可能更大。

基金经理离职潮暗涌

继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闵昱等离职之后,公募基金经理们再次涌动离职潮。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个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期都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的问题。进入2007年以来,基于对公募基金的赎回压力以及强调短期排名的不满,越来越多的明星基金经理开始转战私募基金。

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左右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更使基金经理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所关注。每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不断增加,平均任职期限不长于一年半。在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一般超过5年。

2000-2006年的7年间,职位更换最频繁的基金经理,是现任信达澳银基金管理公司的信达澳银领先增长的基金经理曾昭雄,自2003年4月起,他曾先后任职于泰达荷银、景顺长城、招商等3家基金管理公司的8只基金。

从基金分类看,66只基金中,封闭式基金11只,其余均为开放式基金。在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率相对较高,有22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占40%。此外,货币型、混合型、保本型和债券型基金经理的变动率分别为24%、22%、7%、7%。

“金钱”和“游戏规则”导致离职

分析人士认为,基金经理抛弃公募基金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公募基金关于基金经理收入分配制度及个人投资限制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因。

调查显示,公募基金经理在收入上属于当之无愧的“金领”。国内基金经理现在的收入因所在公司规模大小而有所不同,规模较小的公司,基金经理年收入数十万元;规模较大的公司,基金经理收入可能超过100万元。但这样的高薪酬也并不能让基金经理满意。去年以来,随着基金规模的井喷式增长,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费也与日俱增,可公募基金经理们并未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使他们创造的价值与得到的回报显得不成比例。

与公募基金封顶的年薪制相比,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更为灵活。由于不受仓位比例限制,也不披露投资状况,私募基金在去年的市场行情中通常能获取2~3倍的收益。如此一来,私募基金惯用的收益分成模式,把公募基金经理远远甩在了身后。

此外,公募基金经理个人不能为自己买卖股票、基金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无法开展、基金经理不能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等,这些限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对基金经理的个人价值的货币实现构成了障碍。于是,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只得通过私下建“老鼠仓”来堤内损失堤外补。然而,“老鼠仓”也让人胆战心惊。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在积累了一定名气或客户资源后,选择了转入私募基金,甚至自立门户组建私募基金。

事实上,公募基金经理目前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和中国经济的强大增长潜力使他们相信,这一轮牛市是自己一生中难得的机遇,因此希望抓住时机尽快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私募基金个人参股或者按比例分红的分配制度,最契合公募基金经理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公募基金经理集中投奔私募的原因。

当然,金钱并非是基金经理“出走”的唯一理由。公募基金业绩考核的残酷众所周知,短期排名的“游戏规则”让众多基金经理感觉时刻如坐针毡。

由于公募基金公司追求的是相对收益,基金经理只要跑赢基准指数和大多数同行,就可以称之为成功,而基金公司又是以收取1%左右的管理费为盈利模式,所以拼命做大基金规模成了基金公司的经营目标,客户盈利的最大化就退居其次了。因此,才有了每周每月每年的基金经理排名,排名靠前才能为下一次基金发行吸引更多资金申购,才能收取更多的管理费。而一些新基金经理只要一个季度或半年业绩排名不好,公司老总就没耐心了。

这种排名机制迫使基金经理不能按照一个中长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操作,更难以坚守自己的风格,而每个基金公司几乎雷同的股票池,也限制了基金经理投资智慧的发挥。

在这一点上,私募基金就灵活许多。私募基金永远追求绝对收益,收益越高越稳定越能吸引客户,未必需要很大的资金规模,管理几亿元的私募的收益不亚于管理几十亿元的公募的收益,而且收益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经理所有,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公”转“私”的日子并不好过

公募基金选择批量离开,多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是制度使然,但对于公募基金经理的杀入,一些私募基金经理的看法却大不相同。

已经“公”转“私”一段时间的张旭扬认为,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并非一片坦途,公募基金经理需要一个适应期,虽然不用面对公募的排名压力,但面对的业绩压力可能更大。

张旭扬解释说,绝大多数私募客户都是追求高回报的,他们不会考虑市场是在高位还是低位,资金随时都可能交给你,投资期也有长有短,或者3个月,或者一年,这些都是操作的难点。但大多数客户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最终能赚多少钱,二是你用多长时间赚了这些钱。张旭扬表示,适应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年那种单边上扬行情很难重现了,而客户的思维却依然停留在暴利的记忆中,说服他们降低预期很难,让他们长期投资同样很难。

即使遇到了一个大客户,他愿意长期投资,也只是初步成功。在私募基金圈内,有一种情况时常会发生,就是私募基金经理为客户赚了大钱,但对方却不按谈好的条件支付管理费。因为钱在客户账户上,他可以说是自己操作的,即使你去告他,私募基金这种形式也不受法律保护,多半赢不了官司,他去年就有一个账户从400万做到了1200万,结果一分钱没拿到,最后也只有不了了之。

在许多关于基金经理弃“公”投“私”的原因分析中,报酬较少是公转私的重要原因。但相当多人士持“私募公募的薪酬根本不能相比较”的观点。“两者的制度相差太远,很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是拿了自己的钱出来的,和投资人的钱放在一个锅里投资,也就是他自己也承担投资风险,更不要说还要负责管理费用这些固定开支了。”

据称,虽然同样是做投资,“公转私”也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水到渠成,由公开募集转到私下募集,能否吸引到足够的资金,这是不少拟“转私”基金经理关心的焦点。

一位两年前就考虑过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分析,私募的风险还不仅仅在要承担投资风险上。今年以来,转投私募的人多起来,这是2006年行情催化所致,早两年行情清淡的时候却没有人敢跨出这一步。原因很简单,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人纷纷收回投资款,私募基金无米下锅,只有喝西北风的份――这是一些公募基金经理迟迟没有下决心离开公募基金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私募基金的所谓高报酬符合一个最简单的投资法则“高风险高收益”,而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则有旱涝保收的优势。不过,相对于私募基金的“高风险高收益”,公募基金的“低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还表现得不明显。有知情人士非常坦白地说,就是以现在的行情,一些公募基金经理也不见得比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挣得少。现在好多公募基金经理在外面都管了一些资金,也就是俗称的“老鼠仓”。这些资金给基金经理带来的收益堪比私募基金。

基金经理范文第2篇

北京某知名基金经理离职的消息迅速在业内传开。这位供职于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之前管理着两只基金,掌管的资金超过300亿元,以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以及良好的选股能力得到了同行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2009年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前1/4。据了解,该基金经理离职后将组建自己的私募基金。

根据海通证券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是基金经理变更数量最多的一年,共有199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包括154只股票方向基金和45只固定收益类基金,变更次数达到249次。

2006、2007、2008年分别有160只、188只和189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由此可见,基金经理变更的基金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截至1月27日,2010年以来已分别有23只股票方向基金和2只固定收益类基金发生了基金经理变更,超过2009年同期水平。

从基金经理的变更和市场的关系来看,股票方向基金的基金经理在牛市中变动更为频繁。

2007年和2009年,股票方向基金分别发生了216次和195次基金经理变更,而2008年尽管基金总数从2007年的271只增加到326只,但基金经理变更的次数降为178次。对此,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吴先兴表示,在市场上涨时,基金经理的大量流失,可能与流向激励机制更为直接的私募基金有关。

分析基金经理离职潮此起彼伏背后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公募基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有直接关系。“管同样规模的钱,做出同样的业绩,在私募可以提取业绩报酬,在公募则要看领导和股东的脸色,这里面的差别对于有能力的基金经理来说肯定是个刺激。”某基金经理表示。“而且现在私募基金的发展势头明显快过公募基金,2009年一些私募的管理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了。顺势而为的道理大家都懂,早几年不是也发生了券商人才往公募基金流动的趋势么?”

当然,基金数量扩大也是基金经理变更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从基金经理的变更比例上看,股票方向基金和固定收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比例还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这里所说的变更比例是指发生变更的基金占截至当年年底该类型基金数量的比例,股票方向基金该比例从2006年和2007年的52.11%和57.20%下降到2008年和2009年的46.01%和36.75%;固定收益类基金该比例则从2006年和2007年的60.66%和52.38%下降到2008年和2009年的39%和35.71%。吴先兴表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2008年股市相对低迷有关,股市低迷,基金经理的流动性较小。另外,2009年底颁布的《基金经理注册登记制度》第九条对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也可能起到了抑制作用。”

为应对基金经理变更潮,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选择了多基金经理制来平滑其对于基金业绩的影响。

基金经理范文第3篇

基金经理“跳槽风”

今年以来,基金经理跳槽成风。

仅4月,通过信息披露形式公布的基金经理人动即高达11起,包括嘉实服务增值行业以及嘉实收益增长基金经理孙林离职,南方稳健成长2号基金经理谢爱龙离职,广发稳健基金经理何震以及广发聚富基金经理易阳方离职,华安宝利基金经理汤礼辉离职,国联安安心成长基金经理孙蔚离职,华宝兴业投资总监余荣权离职,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若干已经离职的基金经理,但原基金公司还未披露信息。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份以来的5个多月时间内,共计有72只基金相继基金经理变更或调整公告,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增加了逾30%。

此前,晨星中国的报告显示,2006年内共有130只基金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只属于原有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总数的33.88%,离职的基金经理涉及97人次。2005年内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任职时间最短的基金经理从公告赴任到离任时间只有42天。

除了基金经理以外,其他部门的流动率更高。此前记者去某家基金公司采访,该公司市场部人员将近一半跳槽,整个办公室空着大片座位,且类似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基金行业人才的紧缺以及过高的人员流动,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过高的跳槽率,也从侧面折射出基金行业激励机制上的问题。某位跳槽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跳槽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薪酬,二是职位。就薪酬而言,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用“惊人”来形容。2006年,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在100%以上,而该人士告诉记者,去年收入最低的基金经理年薪不到30万元,而收入最多的基金经理,就他所知近千万元,两者相差悬殊。基金经理往高处走,也是人之常情。

而基金经理跳槽后,为解决基金经理空缺的问题,不少基金公司采取了内部选拔的机制,这也成为去年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资料显示,2006年新任的基金经理中,有80%以上来自公司投研部的投资研究人员,其中一小部分是原来的基金经理助理,大多没有担任基金经理的经验。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国内职业基金经理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

批量转投私募

从去年开始,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基金已渐成气候。

博时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就是一例,此事一度被认为是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的标志性事件。曾因2003年投资业绩排名业内第一而声名大噪,但也因为始终持有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被市场看好的汽车股而饱受质疑。所主导的私募基金――深国投尚诚,借道信托产品,如今规模已达几千万元。

除外,还有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加入私募基金的队伍,成员几乎都是业内叫得响的人物。比如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梁文涛投身上海涌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昱更是与原中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李刚集体加入新公司润晖投资。这些基金经理依靠自己在行业内的号召力,在客户中一呼百应。

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经理无论从收入和自由度来说,均占优势。以规模1亿元的私募基金为例,2006年翻一倍几乎没有难度,那么收益就是1亿元。按照最基本的二八分成模式,基金管理人可以拿到2000万元的收入,远远超过公募基金经理。

“据说2006年,某位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圈后,一年的收入达到近1亿元,这是目前为止所听说的最高收入。据说其管理的资金收益率达到了近300%。”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相比之下,他所管理的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个亿,收益率超过120%,但收入只是别人的一个零头。同时,其投资理念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贯彻。“私募基金是一块自由之地。”这位基金经理说。

除了薪水的原因之外,大多数基金经理感到压力巨大,受到限制过多。其罪魁祸首就是业绩排名考核,短期排名的“游戏规则”让众多基金经理感觉身处“绞肉机”之中。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基金经理往往还得背叛自己的投资理念。“很多时候,为了短期的目标,你不得不放弃长期的蓝图。”上述这位已经“离场”的基金经理言语之间颇有些无奈。

这位人士说,为了仓位平衡,为了应对投资人的要求,基金经理不得不常常违心操作。尤其是去年末,为了配合公司持续销售的要求,无端被要求强制实现绝对收益用来分红,卖出自己仍然看好的股票。这样的外来因素对基金运作的伤害是巨大的,但身为基金经理又无能为力。

因此,寻找一个相对安静和独立的环境来验证自己的投资理念,可以解释部分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的原因。当然,薪酬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双基金经理降低风险

为了降低基金经理人动的负面影响,减低基金经理个人道德风险对基金影响,一些基金公司开始采用双基金经理制度规避风险,同时正在考虑进行激励制度的改革。对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变动的风险正在逐步降低。

上个月,国投瑞银等6个基金管理公司纷纷公告,旗下总共10只基金变更或增聘基金经理人,并无一例外的实施双基金经理制。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岗位的不稳定性令基金公司极为担忧。为了规避单一基金经理人给投资带来风险,许多基金公司尝试实行双基金经理制,试图产生1+1>2的效果。如果一位基金经理跳槽,另一位可以顺利接受,这种安排可将人动对公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双基金经理制度也是对基金经理个人的权利约束,有利于降低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

近来人动公告的嘉实基金就是双基金经理模式的受益者。嘉实服务增值行业以及嘉实收益增长基金均实行双经理制度,因而此次孙林的离职,预计对基金的运作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的步伐应该不会就此被打乱。

当然,另外一种担忧是,双基金经理模式容易产生“投资摩擦”,同时压制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才华。不过在来势汹汹的跳槽风潮中,大部分基金公司更倾向于提升整个投研团队的战斗力,并且弱化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

即使是以明星文化盛行的上投,近来也采用了双经理制。在唐健出任上投先锋基金经理后,上投又决定增加研究总监赵梓峰为基金经理,随后还增加了一名基金经理助理杨安乐,由3人共同管理该基金运作,同时主要运作由赵梓峰

管理。今年以来,该基金业绩回报超过了40%,较之前表现有一定的改善。

很明显,以团队为基础的投资运作过程,相对而言较为安全。基金经理的变动,对基金运作的影响已逐步弱化,投资者也不用过分强调基金经理对基金的作用。

股权激励提上日程

另一个被看作降低人员流动、降低道德风险的良药就是股权激励。可以看到的是,对于人才最为密集、流动性最大的基金行业,证监会加快了推动股权激励机制的步伐。如无意外,首家试点将在南方、博时、嘉实和易方达4家公司中产生。同时,一些业内人士相信,年内将出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办法。

随着中信证券股权激励政策的实行和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银行业股权激励的推进,金融证券业员工持股政策破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呼声日益强烈。同时,基金经理从公募转投私募开始由点到面地扩散,业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两者待遇的差异,这成为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推出的催化剂。转投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就曾表示,从付出和回报的角度讲,私募的激励机制比公募更合理。

据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这一现象同时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而且推动证监会对股权激励的态度转变。2006年末,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31次基金业联席会议上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

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思路大致是:首先,基金公司员工持股不能超过基金公司总股本的25%;第二,在拿到股权的员工离职之前,需将股权按公司原先约定价值归还;第三,基金公司员工持股方案必须获得股东会表决通过。

一些基金公司老总在谈到股权激励时表示,基金公司是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行业,股权激励往往比高年薪更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抑制目前基金公司优秀人才跳槽严重的情况。

基金经理范文第4篇

今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在四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17日0时28分统计出12~16日四川21577人遇难,受伤15.9万余人,被埋1.4万余人,救出27560余人。12日14时28分~17日14时汶川由于地震共死亡了28881人。。

地震前的汶川是绿树红花,人们在公司上班;在学校上课;在开心地购物……阳光还是那么明媚,建筑物还是各有各的特点。

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当地震开始时,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是7.8级的大地震,他们还完全不知情,仍像往日一样地干事情。当地在颤动时,他们才知道地震来了。懂得地震安全知识的人可能躲在坚固的桌子底下;可能躲在坚硬的床下;可能躲在卫生间里……不懂得地震安全知识的人在这时就变得手忙脚乱,只意识到向楼下跑去,不知道奔跑向楼下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地震过后,原本美丽、漂亮的汶川,变成了废墟,房子倒塌下来;树木花草被毁坏;一大部分人都压在了废墟下,有的被压死了,当然也有幸存者,有些人在建筑物少的地方玩,所以才没被压在废墟下;有些……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件事在地震中发生的,这件事情令我十分感动的事情,是发生在德阳东汽中学,有一位英雄教师叫谭千秋在地震中护住4名学生,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没有被震塌的房子压死,谭老师却为了四名学生,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后他和四名学生被救援工作者救出。救援工作者挖着他的时候,发现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那4个学生都活了!在谭老师的遗体上都是干了的血迹,他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基金经理范文第5篇

考虑到货币市场基金主要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指数基金是以预定跟踪误差为目标,而QDII和保本基金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发生人员变更次数也较少。我们以积极投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为样本来分析基金经理变更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整体来看,基金经理变更对业绩影响略偏正面,其中债券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对业绩的正面影响较为显著。1999年至2010年9月末这个统计期间,从发生过基金经理变更的325只积极投资股票、混合和债券型基金整体来看,不管短期(月度、季度)还是中长期(半年、一年),基金经理变更后业绩得到改善的基金占比均略超50%:变更后一个月、一季度、半年、一年业绩提升基金的占比分别为51.75%、51.05%、52.91%、52.17%;业绩下降基金占比分别为47.86%、48.69%、46.81%、47.64%;还有少数业绩不变。分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经理变更后业绩得到改善的基金占比都在60%以上,股票型基金此比例都在50%以上,而混合型基金改善比例则在50%上下波动。

绩优基金经理变更后基金业绩趋于下滑,绩差基金经理变更后基金业绩改善效应明显。我们将样本按更换前的相对业绩进行排序,把变更前相对业绩排名前50%和后50%的分为两组,分别考察基金经理更换对业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业绩前50%的积极偏股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后业绩下滑的占多:积极偏股型基金月度下滑的占比70%以上,季度下滑的占比60%以上;债券型基金月度下滑占比为52.63%。业绩后50%的积极偏股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在基金经理更换后业绩上升的基金均占多数:积极偏股型基金一年后业绩提升基金占比58.77%,其余阶段提升比例均超过60%,其中月度提升比例接近80%;债券型基金业绩提升比例均在60%以上。

在熊市中,基金经理变更后基金业绩有小幅提升;而在牛市、震荡市中影响不明显。我们按上证指数的走势将市场分为牛市(2005年7月11日至2007年10月16日)、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1月4日)和震荡市(2009年8月4日至2010年9月30日),统计显示:熊市中基金经理变更后业绩提升的基金占比均在50%以上,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分别为55%、52.89%、53.45%、62.75%。但在牛市和震荡市中,好坏参半,基金经理变更对基金业绩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