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考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刚看到成绩的时候,虽然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我还是吃惊不小,成绩之差出乎我的意料。380以下的10人;及格率:语文34%、数学40%、英语40%、物理69%、化学71%、政治60%、历史71%;优秀率:语文3%、数学20%、英语20%、物理23%、化学26%、政治17%、历史29%;平均分:语文64.8、数学63.3、英语67.3、物理67.9、化学67、政治63.9、历史65.6;低分人数:语文22人、数学12人、英语10人、物理11人、化学10人、政治14人、历史10人。
二、班级存在问题:
1、本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低下,自觉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凡事都要老师抓才会开始学习,有的甚至老师要求也我行我素,这种情况对学习极为不利。
2、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单一,主动学习能力差。
3、部分学生懒惰成性,有的学科作业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每次要老师催,甚至上课不做笔记。
4、班级学习氛围欠佳,迎考氛围仍然要不断激发。
5、上课效率低下,上课分神,上课讲话比较严重。
6、学生不能主动问问题和回答问题。
三、解决方法:
1、加强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找学生谈心,分析学情和现状,定好目标。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3、加强与科任老师的沟通,针对后进学生的现状进行逐个分析,制定辅导措施。
4、加强课堂巡查,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整改班风学风,做到对学生“五勤”:眼勤---多观察、嘴勤---多提醒、手勤---多指导、腿勤---多深入学生之间、脑勤—多思考现状与发展策略。
本次月考是对近期教学的一次检验,现将试卷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反思如下:
一、试卷分析
首先,就题型、分值而言与中考基本一致,第Ⅰ卷选择题10题2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填空与简答17分,实验与探究17分,计算题6分。
第二,从内容看,选择题部分兼顾了知识点全面性的考核和联系,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第10题考核了物质间的转化,综合性较强,是选择题部分的一道难题,与近几年的淮安中考题设置相一致,选择题6、8、10设置为难题。填空题与简答题关注了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用途,社会热点问题及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与中考题的设置基本一致。实验与探究题从气体的制备,书本中实验操作及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实验探究和运用。关注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及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的考核。计算题与中考分值一致。
第三,难易度来看:难度系数约为7:2:1,这种难度系数有利于学生新课学习中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对特优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另一方面有利于中等生的进一步提高,对后期的提优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部分学生的答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A班得分率均在90%以上,B班的得分率也在80%左右,学生在第8、10题的错误率较高,第8题考核了学生对化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而第10题考核了学生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它个别错误主要是学生的审题不清,个别知识点模糊不清所致。
填空与简答题,主要错误仍然是学生的审题及答题不规范。
实验探究题,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探究的一般思路,但在本次考试中对16题的实验的定量探究结论的分析错误率较高,而本题结论的得出来自于物质间的反应分析,及转化关系的把握。
通过对试卷分析,我认为本次试卷所透露的中考信息是:元素化合物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而物质间的转化及变化规律可能成为今年中考命题中的难点,定量研究和认识化学反应仍是今年中考中的控分点。
而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是考试中的主要失分点。针对以上情况,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中,我们化学组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研究,对学生的学情再认识,力求时间运用更有效,知识方面把握更准确。
第二、强化专题训练。针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及中考热点问题,学生易错点,进行强化训练,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
一、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易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常见的命题方式: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3、小说几次写到“某某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自然环境,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社会环境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些套话):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常式题型
(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如安徽卷《茶垢》第8题:“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
解题思路: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如08年浙江卷《乌米》:“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小说矛盾冲突、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三点交织起来考虑,才能更好的把握情节。
情节的作用一般为四点:首先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一就开头部分来说有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二就全文来说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三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和回味的作用;四是线索作用。其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②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特别是那些“以小见大”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四,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常见的命题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
五、品味语言特色
1、解答这类题的方法: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2、语言描写的作用:有表现力、感染力,凸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①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②作品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鉴赏写作技巧
在进行阅读时,有些人很少从文章的整体上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细腻地分析。有时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就文章内容进行肤浅的理解,很少从文章的深层含义上去领悟、去剖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高考英语的许多阅读文章常常是通过不同题材的形式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但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浮于文章的表层结构上,不能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去领悟其是怎样运用文中的话语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评论、阐释或概括其观点的。如果只从文章中的只言片语去解析,势必会造成片面的理解。而阅读的关键则应该是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剖析作者是利用何种手段来阐述文章深刻含义的。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才能达到从表层到深层这样的境界呢?现结合2012年一些高考阅读题,对此加以简单的评析,望能对学生在阅读上有所启发。
一、评价的取向——层层揭示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常常运用一些评价性的词语或话语来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评述。通过这些评价性词语的使用,可以通晓作者对某事物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必须透过文中字里行间中富有表达情感的词汇或话语来推测作者欲表达的内涵。如阅读下面的短文,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Two friends have an argument that breaks up their friendship forever, even though neither one can remember how the whole thing got started. Such sad events happen over and over in high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In fact, according to an official report on youth violence, “In our country today, the greatest threat to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not disaster or starvation or abandonment, but the terrible reality of violence”. Given that this is the case, why aren’t students taught to manage conflict the way they are taught to solve math problems, drives, or stay physically fit?
First of all, students need to realize that conflict is unavoidable. A report on violence among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icates that most violent incidents between students begin with a relatively minor insult. Foe example, a fight could start over the fact that one student eats a peanut butter sandwich each lunchtime. Laughter over the sandwich can lead to insults, which in turn can lead to violence. The problem isn’t in the sandwich, but in the way students deal with the conflict.
本次月考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试题的抽样情况、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一、基本情况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42人,平均分为79.5分,及格人数39人,优秀人数14人,成绩不太理想。
二、试卷总体分析
本试卷分为三大板块,共十个大题,知识点如下:
1、内容结构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与往年的试卷相比,这次的试卷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试卷整体保持稳定,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大板块稳定不变,分值也保持不变,但通过“按要求写成语、修改病句”的题型增大了考查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答题空间。
2、作文改变了以往紧贴教材的形式,首次突破教材,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三、学生答题得失分析
尽管试卷的一、二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但大多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但那些拼音很容易拼错,有一半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失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拼音的掌握不是很好。还有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答题时粗心大意,再加上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句子练习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写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句子,这是新出现的题型,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容易得分,但中等以下的同学,还没搞清题目的意思,容易失分。第二种照样子写话和第三种修改病句,比较常见,难度也不大,学生答得教好。从卷面来看,失分的原因有:一是课文读得太少;二是平时练习时没有认真答题,错题也没有订正。填空题,所考查的内容是本册的古诗和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大体情况较好,部分学生丢分的原因是写错别字,按要求写古诗的题目张冠李戴了。课内阅读内容简短又简单,所提问题也较容易回答,有一部分同学的失分主要是错别字。 课外阅读学生得分率不高,尤其是标点符号,做全对的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四第4小题,“根据节选部分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组关联词”,有些同学题目没看清楚,没有根据接选的内容,选择关联词造句,而白白失分。作文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按一定顺利,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这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写的事情可以包罗万象,但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四、存在问题
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想象巧妙、新奇,颇有创新意识;三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优美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 。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五、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的认真阅读态度,平时提高要求,端正态度,作业的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
2.对个别学生要加以辅导。特别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