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调查

商业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调查

商业调查范文第1篇

乙方:

经过友好协商,甲方委托乙方开展调查业务:

一、甲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

1)负责调查规划、问卷设计、问卷试访、问卷发放与收集、有效问卷筛雪问卷统计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

2)乙方的调查规划、问卷设计与调查方式应征得甲方的同意。

3)乙方承诺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

2、甲方

1)应明确调查的目标需求。

2)应积极配合乙方的调查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调查时间:自 年 月日至 年 月日。

三、付款:于乙方提交调查报告后五个工作日内,甲方一次性付完调查费用: rmb。

四、保密:除问卷经甲方同意后公开外,对于甲方提供的其他资料以及乙方所做的调查数据均不得外泄。

五、违约责任:如发现一方违约,经今日创业同盟查实后,违约一方同意被列为今日创业同盟社区黑牌会员,并公布网站上,供外界免费查询,因此而带来的后果完全由违约方负责。

商业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68-04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多元化发展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日益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丰富为银行多元化经营增添了活力和动力,同时也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集中爆发和深化,更是引发了理论界和管理层对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表外业务创新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步较晚,表外业务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但在实践中出现或潜在的管理和操作风险仍不容忽视。新形势下如何推动表外业务健康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中的重大课题。

一、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及统计口径

目前,陕西省各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均有涉及,但发展程度不一,业务品种也有所差异,大都集中在委托贷款、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承诺、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即期和远期结售汇、本外币理财等业务。按照目前相关部门对表外业务的统计口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被划分为三大类:一是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包括一般负债担保、远期票据承兑和具承兑性质的背书等。二是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包括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保函、预留金保函等;三是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是指有优先索偿权的装运货物作抵押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跟单信用证等。在陕西省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承兑汇票、保函(融资性保函和非融资性保函)、信用证是各行普遍涉及和经营的主要表外业务。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特点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发展规模看,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同比增长20.08%。从时间序列看,近几年来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较快,2009年以来,表外业务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主体,规模占到表外业务的五成左右,增速也在24%以上;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发展速度迅猛,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2011年同比增速达到163.6%。

2、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分机构看,表外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力度较大,表外业务发展速度也更快,几乎占据了全省表外业务的半壁江山。截止2012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占全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的86.11%。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占比47.06%;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占比39.05%。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也在逐步发展,2012年6月末其表外业务余款占陕西全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比重为12.89%。

3、表外业务风险程度整体较低。目前陕西省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二是对表外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三是对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作用下,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程度整体较低。2012年6月末,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垫款比例仅有0.7%,整体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三)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小、层次低,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表外业务的发展规模比较小。主要体现在:一是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表外业务余款合计仅是同期贷款余额的13%;二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单一、层次低。从业务开展的种类来看,虽然属于表外业务的种类很多,但受制于诸多因素,商业银行开展的表外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目前大多集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本外币理财等这些传统表外业务上,其他如担保、报销承诺、金融衍生工具类等业务开展得少,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各类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三是表外业务创新层次不高,商业银行相互模仿,致使各行表外业务雷同性较高,缺少特色和优势产品;四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仍然注重传统信贷业务的开拓发展,对表外业务的拓展缺乏重视和宣传,导致经济实体对表外业务的认识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表外业务的发展。

2、对表外业务重视不够,表外业务管理和运作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目前,由于受体制机制、思维方式和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中之重,表外业务的发展,除了部分具有稳定中间收入的业务外,很多创新性表外业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稳定客户关系的需要。因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重视不够,且未形成规范细致的表外业务管理和运作机制,导致业务运作不规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竞争问题突出。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和争取客户不断开发理财产品,重复投入、盲目开发现象突出,进而引发价格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二是风险揭示不充分。部分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会计记录没有专门的规定,会计处理较为简单粗糙,无法有效确认收入和支出,且没有将或有风险纳入表内核算,缺乏对报表附注的重视;三是信息披露滞后。不能及时反映表外业务风险敞口、契约金额、经营效益等方面的定量信息,使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四是收费标准粗放。对同一项目各银行之间存在不同的收费标准,且对许多交叉性业务缺少具体规定和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既无法实行合理的收费,监管部门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3、表外业务的风险不容忽视,风险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新兴表外业务与信贷资产的关联度较高,表外资产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监管规避和套利行为,表外融资的功能和目的也更加明确,并显现出“信贷替代与扩张效应”。如在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票据信托业务并加强票据业务监管后,个别银行推出以规避信贷规模的“同业代付”、借壳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等业务,借以释放信贷额度;甚至出现将企业归还的贷款以“委托贷款”的方式转移到其他企业以扩大资金营运,导致存款和信贷资金的表外循环。而这种信贷表外循环具有不确定性大、自由度大、透明性差、交易集中程度高等明显特点,极大增加了隐性风险。同时,从对外表业务的风险管理看,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表外业务的发展运行进行系统的管理,对种类繁杂的表外业务的风险估测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的现象,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衡量方法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监控手段,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也会逐渐增大。

二、制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外在动力不足

主观上,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在“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体制下,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较深,对于发展表外业务的认识不足,认为开展表外业务主要是为了规避银行业资本管制、转移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等。客观上,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经济主体融资渠道不多,银行信贷仍占主导,商业银行一直处于信贷卖方市场,有着强大的资金议价权,资金息差较高、收益丰厚,表外业务在总利润中的占比较少。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其表外业务呈较快增长之势,基本能够满足开展表外业务的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缺乏动力。

(二)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对表外业务有着显著影响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表外业务实际上是表内业务的拓展和延伸,二者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业务则直接受到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传导给表外业务,使表外业务量和结构产生变化。

一是在经济政策宽松期,由于银行可以轻松扩张表内信贷业务增加收入,而且在当前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信贷卖方市场仍未有效打破的情况下,表内信贷业务扩张所带来的收益高于表外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重视程度就会降低。从银行客户角度看,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能够较为容易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客户对融资类的表外业务需求会减少。理财业务方面,在宽松经济政策引致的经济上升期,资产价格的上涨和投资机会的增多,使客户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对理财业务的需求也会减少,从而使理财业务萎缩。二是在经济调控政策从紧期,表内业务受到控制,银行通过发展和创新表外业务来弥补表内业务的不足,以规避信贷约束政策,并用来满足主要客户的信贷需求,稳定客户资源,同时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表外业务往往会获得较快发展。2009年以来,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速发展就与信贷政策持续收紧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产业政策调控也显著影响着表外业务,那些受到政策限制的行业从正常渠道难以获得信贷资金,不得不求助于银行表外业务,使得这些行业的表外业务量增加。

(三)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限制了表外业务的拓展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商业银行法》中关于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定为“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定在银行传统业务领域。这种限制,一方面切断了银行业与保险、证券、信托等资金和资本市场的联系,减少了各市场间风险传播的机率,有利于金融风险防控。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在涉及保险、证券等业务领域时,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束缚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开发和业务拓展。

同时,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也阻碍了表外业务的发展。各市场主体和要素不健全,使表外业务所依赖的市场交易渠道不畅。如证券市场在运行机制、交易规则、法规建设等方面仍然不完善,导致证券市场运行不稳定、投机严重,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金融衍生品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的基础不稳固,发育迟缓,市场规模较小,而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与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联系密切。利率市场和外汇市场还未完全放开,人民币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防范的表外业务品种需求仅限于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需求较少导致业务发展缓慢。

(四)业务风险使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心存谨慎

长期以来,因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中占比较小,形成的风险占比也相对较小,使业内有种观点认为表外业务属低风险业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使人们对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代表的表外业务风险有了新的认识。表外业务在会计核算上不运用自身的资金,出现的风险不会及时暴露,形成风险滞后,但在累积后的集中爆发对金融业的破坏力更大。次贷危机使我国金融界充分认识到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代表的表外业务风险的巨大危害。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信用风险。银行承兑汇票、担保类和承诺类表外业务因客户违约,而保证金不足时,银行需承担代偿责任,使企业的信用风险转嫁到银行;二是市场风险。金融市场的波动,使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收益遭受风险,甚至发生亏损,这些亏损由银行承担则形成事实上的损失,由客户承担则造成银行声誉上的损失;三是政策风险。一些表外业务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投资于政策限制类行业,形成风险。而一些表外业务本身就是为规避监管而设计的,会因监管政策转向严厉而面临较大风险,如银监部门对银信合作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大;四是操作风险。表外业务的内控机制尚未完善,不规范的操作加大了业务管理难度。

(五)技术力量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传统管理和操作方式。银行业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和资金划转均实现了电子化,为表外业务的创新和规模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陕西省情况看,虽然各商业银行均建起了较为先进的业务电子化网络系统,大型商业银行还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与西方国家先进商业银行相比,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科技的应用仍然相对落后,业务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较低,管理信息系统尚不健全,不能有效满足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三、促进表外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促进表内、表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

表外业务的发展和壮大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模式、优化经营结构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表外业务对优化经营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转变经营理念。一方面,要改变过分强调业务障碍和风险,而对发展表外业务犹疑不定的消极思维;另一方面,也应克服忽视业务管理和风险而盲目扩张表外业务的冲动。要积极顺应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从传统的信贷表内业务为主,向以表内和表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方向的转变,及早做好表外业务发展规划,在扩大表外业务份额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稳步推进表外业务发展。

(二)重视表外业务的创新与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积极适应趋势变化,设计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表外业务品种;二是要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本行经营优势、特点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开发有特色的表外业务产品,丰富业务种类,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三是要充分认识业务创新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风险,避免过度创新,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等,使金融产品的创新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推动业务稳健发展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集中管理机制,改进表外业务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提高业务监测和报告水平;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注重对表外业务的监测和管理,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促进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打破金融市场壁垒,为表外业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金融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银行业发展的潮流,我国金融改革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逐步打破银行、证券、保险行业间的封闭,破除市场壁垒,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扩大业务范围,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要积极推进各金融市场的建设,建立起维护市场交易公平、公正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资金在各市场间的合理、高效流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五)加强金融信息化和表外业务人才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在电子设备、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业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建立起功能全、效率高的信息系统和业务网络,打造良好的业务平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将业务能力突出的人员充实到表外业务岗位上,并进行高层次的表外业务强化培训;二是可采取面向社会和高等院校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引进相关业务人才,切实提高人员专业化水平,为表外业务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先语,缪滔,姚欢.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1,(21):66。

[2]范彩凤,赵丹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22-23。

[3]孙本年,刘振,袁海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2):237-238。

商业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 商业银行 账户 业务

通过调查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实际状况,发现业务进展过程中依然暴露出监管不力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彻底解决,需要立足于客观实践,加强政策落地和规范化引导。

一、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暴露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缺乏正规化,操作风险较重

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必须依据严格的制度约束有序开展业务处置。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属型业务的范畴,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国库集中支付的办理过程中,存在着账户开设的资料不完整、缺乏授权协议书、无人民银行开户状况的备案、预算单位依然存在基本账户等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导致管理的混乱局面,不但降低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处理能力,更使资金面临极大的风险考验。

(二)未能形成完备的监管体系

银行的监管制度落实乏力,既有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相关制度相对分散且缺乏整体性,不同制度章程之间未能充分衔接得当,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早在2001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因地方各级的财政部门所运用的配套措施各异,对银行的实际需要及业务操作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另外,业务的不断拓展使修订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态势,银行要遵循的方案规定较多,使经办人员很难完整掌握,这也给银行的监管履责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在推行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均在银行中出现,再同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清算,人民银行的国库部门仅能经由银行出具的相关清单和凭证,完成清算金额的核对,以此确认是否与国库的授权支付相一致,却对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缺乏有效监督。

(三)银行的补偿方式相对混乱

依据规范,财政部门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并垫付利息。但自改革以来,为数不少的财政部门依然未按此规定执行,在与银行订立的协议中也未确认有关事项,代之以一种变通的手段来弥补:财政部门已在银行设立了专门账户,并存入了一定额度的“铺底资金”,实际金额维持在数百万到数千万元的范围内。若零余额账户出于某些因素未与国库单一账户完成清算,则不得不用财政专项账户的资金来弥补缺口,待清算完毕之后再把资金转入该专项账户,杜绝银行产生资金垫支的问题;同时,财政部门依靠这一笔存款所产生的收益用于补偿费用,银行对此持默认的态度。但这类补偿方式易带来如下问题:零余额账户均与国库单一账户完成清算,但还与财政专项账户清算,这就增加了资金往来的繁杂性,削弱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监管效能;其次,“铺底资金”导致批量财政资金脱离于国库。

(四)零余额账户存在余额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零余额账户的应用和控制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其中,预算单位、财政的零余额账户除特别因素外,日终余额均为零。然而,据调查,银行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预算单位退票及系统故障的现象时有出现,致使零余额账户依然保存一定的余额。但制度未对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一体化的操作标准缺失,银行常采用以下两种手段处理:一是把余额预留到零余额账户里,待问题得以化解后再完成相应的支付,账户中的利息依照条款规定统一缴入国库;二是为确保账户的日终余额清零,把余额转到其他“中转性”账户里,待问题化解后再予以支付。

二、改进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有效对策

(一)健全业务的长效考评机制

首先,要根据结合人民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不断地修订商业银行业务的长效考评办法,以业务监管为中心环节科学设置人员控制、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资金清算和账务核算等多项考评指标,量化评分标准,增强长效考评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其次要完善考评机制,对监管的各项流程不断优化,统一制定“评分量化、季度汇总、年终考评”的程序,依据考评指标对评分进行量化,以季度为汇总的时间单位,年终实施年度总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予以公布。其次要借助风险评估体系不断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业务为核心,设置业务操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和业务风险规避等若干指标,合理细化业务操作的各项流程,依照风险防范的要求对细化风险项目,结合其危害程度设定对应的风险等级,立足于年度总考评的状况,对以上各项风险项目一一赋值同时加权汇总,进而得到风险总分。对比标准推行风险评估,以明确银行的风险等级,监督检查风险措施,加强内部风险防范、促进业务操作的正规化。

(二)创建切实可靠的国库监管体系

首先要立足于国库业务的发展需求,不断地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同时予以重新定位,发挥国库服务与监督管理的双重效能,对集中支付银行的各项违规问题的处罚办法加以细化,确认国库监督惩处权限及其实施流程。其次要将银行国库支付财政资金的形式予以系统推广。当前,地级以上的银行国库部门均引进了当代前沿的支付系统,绝大部分县级国库已更新了同城票据传输系统,并拥有等效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能力,依照现行的章程规范、技术环境以及国库的发展现状,在人民银行、财政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逐步取消借助零余额账户由银行支付的环节,由人民银行的国库直接完成支付行为,同时清算财政资金,逐步保障资金支付不出现“中间环节”,极大地增强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益。

(三)推动银行补偿机制走向正规化

要科学规范银行的补偿机制,首先从制度上明确手续费用以及垫付利息的核算要求,通过运用审计、监督等手段,确保财政部门将其全额、按时向银行支付,杜绝银行的各类不法操作;其次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专项监管力度,把预算外资金及长期闲置的资金统一纳入到预算内监管,严禁“铺底资金”的现象出现;再次,国库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共同设立对银行的奖励惩罚标准体系,督促并监督银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四)加大零余额账户的管控力度

对业务操作的各项流程进行细化,加强零余额账户使用过程中的柜面监督,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国库资金动态控制机制,以预防虚假支付所致的各类资金风险。要精确把握零余额账户的属性,依照《支付结算办法》等条款加强监管,使该账户在使用和控制时更加合理合规。针对零余额账户保留余额的问题,银行要标明余额产生的原因,规定余额的处理形式,严格禁止国库资金脱离单一账户体系运行。

三、结语

针对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所暴露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健全业务的长效考评机制,形成稳固可靠的国库监管体系,健全银行补偿机制,做好零余额账户的管控,切实保障资金和信息的安全。

(作者单位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国库支付中心)

参考文献

[1] 唐岳辉.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经济,2014,13(06): 209-210.

商业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性;健身俱乐部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余暇时间不断增多,人们在得到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情况下,对保持和获得个体健康的愿望越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坚持有规律的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其他锻炼形式,它是与地区经济、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市场化运作存在紧密联系的新兴商业体育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开展以来,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了市场化管理,更多的新型经营管理理念被应用于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过程中,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郑州市商业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俱乐部的分布情况、教练员和学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等方面展开讨论。

3结果与分析

3.1郑州市商业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俱乐部的分布状况

郑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分布很不均衡,健身俱乐部大多分布在商业繁荣地带,那里不仅俱乐部数量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主要集中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或者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等。以金水区为例,金水区是郑州市最繁华的城区之一,也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城区之一,在整个河南省处于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的中心地区。在本次调查所抽选的10家健身俱乐部中,仅在金水区就分布了4家,占调查总量的40.0%,而且,这些健身俱乐部都具有中高档次的规模。

3.1.2教练员的年龄、学历状况

教练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俱乐部的发展,教练员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是俱乐部满足各年龄段会员健身需求的前提,调查发现,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教练员在性别上表现为男性略多于女性,调查结果表明,教练员的年龄多分布在18-35岁之间,其中,18-25岁的占总人数的54.0%(见表1),这说明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教练以青年教练员为主。在教练员学历层次上,高中及以下的占16.0%;专科占32.0%:本科占36.0%;硕士占16.0%(如表2)。

3.1.3健身课程的设置状况

健身俱乐部健身课程的设置内容包括器械练习、瑜伽练习及各种有氧健身操,例如搏击操、拉丁健身操等,这是俱乐部的最基本的课程,设置了这些课程基本上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健身需求。调查发现,俱乐部每周课时安排一般是3-6节,每堂课教授或指导学员练习的时间大多控制在60分钟,主要是以教授技能为主,例如拉丁舞、跆拳道、空手道等课程。

3.1.4俱乐部会员的经济状况

调查发现,每年健身投入在501-1000元是78人,占总人数的52.0%(见表3)。参与到健身俱乐部的人群42.3%的人有1年以下的健身经历;24.4%的人有2年的健身经历;27.2%的人有3年的健身经历;另外有6.1%的人已经有4年及以上的健身经历。

3.1.5俱乐部会员的性别及年龄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健身俱乐部的消费者男性占54.0%,女性占46.0%,男女健身人数相差不大。在年龄分布上,18-25岁人群占总人数的28.0%;26-35岁人群占总人数的42.0%,36-45岁人群占26.6%,46-55岁人群占6.9%。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45岁之间,且以26-35岁年龄段的人居多,这就决定了俱乐部在项目设置上要着重考虑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消费需求,设置合理的健身项目〔2〕。在健身消费人群的职业分布上,教科人员、公务员最多,占50.7%,其次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25.3%,剩余的包括商业服务人员、学生及其他,占总人数的24.0%。

3.2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看,政府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完善以及俱乐部实体在运营过程中贯彻实施的滞后是导致健身俱乐部整体发展比较混乱的主要原因。比如在管理层面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而且部门管理的方式也仅仅是为了收取管理费,少有为俱乐部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此外,在商业健身俱乐部业内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规范,对包括企业开业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健身场所服务和管理标准,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对俱乐部缺乏进行有效地协调、监督和对俱乐部之间实施有效的横向沟通,导致在商业健身俱乐部之间的恶性竞争频频发生,损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俱乐部自身内部管理问题上,俱乐部几乎普通存在着市场定位不清,目标消费人群不确定的问题,导致俱乐部营销策略显得盲目,针对性不强,俱乐部发展状况不稳定。

3.3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3.1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可以实现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为健身娱乐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通过加大政府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加大税收优惠,以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应通过加大健身消费意识的宣传、引导,积极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工作,不断壮大体育人口,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养体育消费市场,使体育健身娱乐业得以稳步发展。

3.3.2健身俱乐部自身做到内部的有效管理

认真贯彻、实施相关政策法规,根据《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和《健身房星级的划分及评定规范》,做好健身房的清洁卫生、环境与安全救护、设施设备及维护保养、服务水平等工作,做好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习包括管理、营销知识理论及体育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人际沟通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等能力的培养。

3.3.3组建高质量的健身教练员队伍

俱乐部应通过专业培养、岗位培训、在职进修、招聘引进等多种渠道,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保持俱乐部的发展动力。健身俱乐部员工的态度、工作质量等直接影响着顾客对俱乐部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顾客对俱乐部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顾客利益”是理解服务产品的基础,服务产品的本质只有顾客才能感知得到,因此,区别服务业企业所提供的是什么和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利益又是什么很重要。

3.3.4完善会员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城市依据工作性质、社会分工、文化水平,特别是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与社会地位、影响、声望的不同,主要形成了管理者群体、知识分子群体、业主群体、蓝领群体以及附属于这四者的退休群体。每一类群体的健身需求各不相同,俱乐部要准确把握其消费者群体特征,制定相应的服务项目及会员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并留住消费者。俱乐部要在发放短期健身卡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俱乐部永久会员的吸收。在保证会员稳定的基础上,俱乐部可适当向非会员进行单次健身开放,注重多渠道吸收不同消费人群,保障俱乐部稳步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整体上发展态势良好,从分布的特征来看,大多分布在商业繁荣地带;教练员年龄分布上,主要集中分布在18-35岁之间,其中,18-25岁的占总人数的56.0%,26-35岁之间的占34.0%,在教练员学历层次上,高中及以下的占16.0%,专科占32.0%,本科占36.0%,硕士占16.0%;健身俱乐部健身课程的设置内容包括器械练习、力量练习、瑜伽练习及各种有氧健身操,参与健身俱乐部消费者人数正逐年增多,每年健身投入的金额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参与到健身俱乐部消费的男性占53.3%,女性占46.7%。

(2)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完善以及俱乐部实体在运营过程中贯彻实施的滞后,导致健身俱乐部整体发展比较混乱。此外,在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内至今仍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规范,包括企业开业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健身场所服务和管理标准,业内尚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进行有效的协调、监督,俱乐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俱乐部自身管理上几乎普通存在着市场定位不清、目标消费人群不确定的问题,导致俱乐部营销策略显得盲目,针对性不强,俱乐部发展状况不稳定;俱乐部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及教练员、其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2建议

(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宏观调控。完善的法规和政策不但可以为健身娱乐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而且能培育和壮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要加大政府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体育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对灵活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支持体育健身业的发展,以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2)健身俱乐部要做到内部的有效管理,认真贯彻、实施相关政策法规,根据《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和《健身房星级的划分及评定规范》,组建高质量的健身教练员队伍,设置合理的健身服务项目。要勇于创新,完善会员管理体系,设置灵活多样的健身卡。

参考文献

〔1〕袁率.郑州市营利性健身俱乐部现状及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04):202-203.

〔2〕张新新.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9.

〔3〕王璐.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商业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4-0035-03

随着我国银行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科技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对银行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给传统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全面掌握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状况,进一步加强银行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河北银监局组织对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信息科技风险状况进行了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北省共有11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由于发展时间短、科技基础建设薄弱,加之地方性单一法人机构的属性,因此在信息科技的财力投入、组织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与全国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已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信息科技的重要性,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营管理的电子化水平逐步提高,日常业务处理已基本实现了系统化、网络化。

1. 信息系统的应用。 目前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业务处理和日常管理两方面,与之相对应,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1)业务信息系统。在这方面,从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较城市信用社应用程度高,功能开发比较多,业务信息系统运用已有一定深度, 除普遍应用了综合业务系统处理账务以外, 还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 开发了其他一些特色业务系统。如:廊坊市商业银行2003年上线中间业务系统, 开办了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 同年加入了中国银联北京分中心,运行了银行卡系统,发行了“银星”银行借记卡,布设了ATM、CDM自助机具, 开通了电话银行业务; 张家口市商业银行2006年开发上线了张家口广电收费中间业务平台,在3个网点上线了公交系统代收费系统等。除上述业务系统以外, 各行社上线外联的业务系统主要是与人民银行联网,有大、小额支付系统、人民币账户管理系统、 个人征信数据库系统、 人民币反洗钱监控系统、 同城清算网络系统等。(2) 管理信息系统。在这方面,各行社的建设普遍起步较晚,对信息技术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逐步重视, 开发了部分信息系统以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但应用程度还不充分。 如廊坊市商业银行2006年上线了个人信贷管理系统, 并与综合业务系统设置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了信贷管理能力;承德市商业银行应用了信息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此外,部分行社还建设了办公系统, 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 但实现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别。

2. 信息系统的研发模式。 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发均采用外包模式,但具体方式又有所不同。如廊坊市商业银行采取与具有完全开发能力的北京银行相互合作方式,运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为北京银行在线运行的信息系统,并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开通相应业务功能,由北京银行负责后期维护、升级。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则直接外包给软件系统开发商, 后期维护及系统升级由供应商负责。

3. 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 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在硬件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传输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计算机机房建设方面, 按照银行机房建设标准加强了中心机房的安全建设,实施了防火、防雷、防静电等安全防范措施。 设立了门禁系统和机房出入登记制度, 通过视频监控等监测设备对机房进行设备运行、机房出入等方面的实时监控。(2)在网络安全方面,网络连接以内部业务网络为主,实行了业务网、办公网、外联广域网的物理隔离,在核心业务系统的外联线路设置防火墙。 有的机构还在网络上配备了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网络版杀毒系统。(3)在数据传输和备份储存方面, 为保证数据在电信运营商网络的传输安全,各机构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廊坊市商业银行在各营业网点、 自助机具终端布设了硬件加密机, 沧州市商业银行对各营业网点的数据传输采用软件加密方式,对自助设备设置硬件加密机。数据备份方面, 各行社均对业务数据和应用系统程序进行了安全备份,备份多为同城的异地备份,其中邯郸市城市信用社进行了灾备演习, 并对备份数据有效性进行了验证。(4)在内控制度和操作方面,各行社随着信息系统建设的深入,围绕设备、数据、操作、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包括机房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营业网点设备维护惯例、系统管理员职责及操作规程、业务操作员职责及操作规程、项目的开发至上线运行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基本包含了信息系统运行的主要环节。

4. 组织管理及人员情况。 各行社在总部均单独设立了信息科技系统管理职能部门, 统一负责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科技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 所辖分支机构一般不设相应的职能部门。 信息科技从业人员数量普遍较少,占比在3%左右,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超过90%,80%的信息科技人员主要从事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二、存在问题

1. 各自为战,发展基础薄弱。由于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存在规模小、实力弱、风险高等先天劣势, 信息科技的发展基础不仅比不上全国性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就是同全国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相比,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据报道,山东省正在着手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后方支持平台体系”,将通过类似“协会”、“联盟”的组织形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业务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安徽、江苏也已实施了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信用社的省内联合重组,组建成为统一的省级金融机构。相比之下,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信用社尚处在区域性与地方性的束缚之中, 信息科技建设工作仍处于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状态,无法形成合力,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2. 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由于各行社的发展程度不一,对信息科技的重视程度不一,加之受自身实力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决定了各行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总体规划,不能从整体上,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上规划和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 不但使得各行社之间的业务系统及应用系统采用不同的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接口、数据格式,从而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成为信息孤岛,即使是同一机构,不同时期推出的业务系统往往也难以有效整合, 制约了信息系统效能的发挥。

3. 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各行社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外部服务手段和内部数据传递,系统应用基本上是以综合业务(储蓄、对公业务)系统为主要应用系统, 绝大部分的系统资源应用在了会计账务处理方面。在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应用相对不足,缺乏诸如市场营销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操作风险管控等深层次的应用,不能有效借助信息系统对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做出动态、全面、科学的指导与控制, 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程度还有待加强。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代码复用率相对较低,与发达银行MIS系统所具有的实时掌握银行头寸、 经济金融活动等最新动态,进行成本效益明细分析、风险分析等有效地辅助管理和决策功能的系统相比,落后较远。

4. 科技人力资源比较匮乏。从调查的情况看,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科技人才普遍匮乏,科技力量非常薄弱。11家行社科技专业人员总数不到100人。人员数量少,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加之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 导致各行社科技力量明显不足,难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各行社的信息科技部门基本上没有独自研发能力, 工作职责主要是进行系统的日常维护。

5.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 容灾备份中心没有建立。 各行社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措施还不够完善,防范意识还有待加强。个别机构在认识上盲目乐观,忧患意识差。例如,有的行社没有在核心业务网络中实施内容过滤、身份认证、入侵监测、漏洞扫描等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业务操作员的密码定期更换方面, 有的行社在业务系统软件中没有附加强制性措施,单纯依靠相关制度加以制约。有的行社虽然做到了核心主机、服务器、交换机双机备份,但是上述设备都布置于中心机房, 没有建设同城或异地的容灾备份中心。 进行的相关应急演练也仅仅是在中心机房实施双机切换,如果中心机房出现意外事故,如火灾、 地震等情况, 将会影响到整个行社经营运行,发生毁灭性风险。

6. 现有的硬件设备与业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信用社规模发展迅猛,日处理业务量大幅增长,但有的行社硬件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已出现老化、跟不上业务发展需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核心业务主机资源占用率过高、磁盘存储空间不足、频繁出现宕机事件等方面。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尽快解决,将可能导致业务中断、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据此次调查的情况,个别机构的核心业务主机资源占有率峰值已达到了70%, 极易引发系统运行中断; 个别机构磁盘阵列存储空间已占用到80%,空间已严重不足;个别机构因数据库运行僵死2005年发生了三次宕机,2006年银行卡系统因磁盘阵列故障发生一次宕机, 因电源故障发生了一次宕机, 因存储问题造成现代化支付系统中断一次。

7. 信息系统上线前没有经过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或权威部门进行安全评估和认证。 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信息系统研发普遍采取外包的方式,相关应用系统由软件承包商开发后,经过业务部门测试, 在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共同验收后即投入上线使用, 未经过国家权威部门或机构进行的安全性评估、认证及压力测试。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大部分业务人员只对业务操作比较熟悉,而科技人员实力有限,对应用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缺陷等缺乏有效的鉴别能力,系统投产前的测试和验收主要集中在系统功能实现方面, 容易使验收工作形成“走过场”,从而可能造成系统上线运行后的非法入侵和故障,形成安全隐患。

8. 信息系统审计落后。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均未建立信息风险审计工作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相关专业技术审计人员。目前,各行社所有涉及到科技信息的工作全部归口到科技部门负责,科技部门权力过大,具有系统开发、验收、维护、管理、验收等多种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其他部门对其形不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据调查,各机构在核心业务等信息系统投产以来, 还没有任何内部审计部门或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其开展过信息系统风险总体审计和专项审计, 从而缺乏对信息系统总体风险情况的客观评价与控制。

三、对策建议

上述情况说明了当前加强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监管, 有效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统一认识,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督促各行社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树立“科技兴行(社)”的经营理念,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在全面考虑金融市场、 外部监管要求、自身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技术创新带动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为中心, 形成信息化的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 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2. 整章建制,落实内控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计算机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二是加强要害岗位管理, 建立和不断补充完善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严禁系统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和前台操作人员混岗、代岗或一人多岗,各操作人员必须定期更换密码; 四是业务与非业务用机实行严格分离管理,做到专机专用、专人专管、各负其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上机操作日志。

3. 根据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制定信息规划和最低信息技术标准。根据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业务特征、发展现状,制定出台统一的业务、技术标准, 为各行社开展信息交流和明确监管依据提供保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建设规划,有效控制成本,通过建立一个稳固可靠并且具有前瞻性、 灵活性和可拓展性的信息技术环境来支撑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规划时,既要有战略上的超前意识,重视系统框架与平台建设,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情况,又要立足实际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业务风险为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先后顺序,逐步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

4. 合作开发,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规模较小,资金和科技实力有限,往往难以单独开发信息系统, 因此合作开发就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条捷径。在建设异地灾难备份中心时,合作的优势与必要性显得更为突出。 要指导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建立信息科技合作制度, 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各行社之间可以结成战略联盟,由各行社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与专业IT公司合作,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提出需求,提高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人力资源库,通过整合各行社的信息科技管理部门, 建立全省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信用社统一的专门科技服务支持机构,提供相关科技保障。

5. 加快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业务的整合与创新,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提高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过程的金融服务;通过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渠道电子化和数据智能处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客户管理和市场营销提供依据;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各部门运转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