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比例的意义

审核人:

审核日期: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P40页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自主学习掌握比

例各部分名称。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学习本科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国旗图片和学生课前量出不同大小国旗的长与宽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群备修改

二次修改

课前三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来源:Zxxk.Com]

2、学生举例子,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如何求比值

1.(1)这几幅图中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不同之处是这几面国旗的长、宽各不相等。

(2)这三幅图中国旗长

和宽的比都是3∶2。国旗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3)学生写出长和宽的比,发现比都是3∶2。

2.师生共同研讨,发现其中的规律。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学生认真听教师谈话,进入新课学习。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在纸上试写。

(3)学生写出其他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4)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这两个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它们比值相等。

1.出示教材第40页的三幅国旗图片。

(1)提出问题:这几幅国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幅国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3)提出探究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写一写,算一算,看看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2.组织研讨: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1.6=

60∶40=

5∶=

师:这些比中任意两个比,我们都可以用等号连接。(课件展示:“2.4∶1.6”和“60∶40”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后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你知道像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

(1)师: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2.4∶1.6=60∶40

(2)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么,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例?

教师指名板演。

(3)结合黑板上的比,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比例吗?

汇报交流学生所写的比例。

(4))探究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来源:学|科|网Z|X|X|K]

反馈矫正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第1题。

拓展运用

学生认真审题后做题,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比例的两个外项是6和0.3,两个内项是1.2和1.5,组成的比例是(

):(

)=(

):(

[来源:学科网]

作业布置

教材第43页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1.6=3:2

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课堂效果;探讨分析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思维意识都已经相对完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授课的话,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这种模式也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举例而言,在进行“分数混合运算和分数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不要直接把什么是混合运算、都有哪些技巧来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究,等学生预习结束之后教师再以提问的形式来让学生反馈自己学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探究出来,再重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补充。这种教学的形式是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预习、探究、总结,更注重了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可以保证教学的效率。

二、创建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吸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来保证课堂效率都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课堂有兴趣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升。创建教学的情境就是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进行有机关联,从而吸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最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借助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的情境,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成功的几率并不算太大。举例而言,在进行“倒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倒数,大家都知道倒立、倒过来、倒着,但是大家知道什么是倒数吗,是不是把一个数倒过来就是倒数了呢?”,教师利用学生知道的一些现象来开启话题,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多媒体来创建教学情境,随着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电脑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它可以创建教学的情境,使教学更加简单、形象。如,在进行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圆形的应用的图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进行这一章节的学习,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教学的效率,是现阶段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优先让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如,在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时,学生往往会被迷惑,不知道应该如何计算。例如,题目“一个笼子内有鸡和兔子共10只,它们一共有30只脚,那么,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鸡?”学生往往在遇到这一类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进行论。有的学生会说:“先假设里面都是兔子,那么,应该有40只脚,而少的哪些脚就是鸡少的那两只脚,除以2就是鸡的数量,知道了鸡的数量兔子的数量也就能算出来了。”有的学生则会说我们把鸡的数量假设为x,那么兔子的数量就是10-x,列出方程2x+4(10-x)=30,就可以算出鸡的数量了。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把自己的解题办法说出来,最后再进行总结,那么,一套完整的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就出来了。合作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它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综合所有学生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很重要,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以上是个人针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点参考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六年级教学效果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创意法教育理念概述

1、创意法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平等看待,平等教育。教育要实现数学优等生向形象思维转换,差等生向逻辑思维转换,最终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创意法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重大冲击,但必须认识到创意法教育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明确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标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创意教育理念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不仅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其正对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创意法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以完善学生人格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对于以人才选拔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创意法教育理念更能保障义务教育的教育成果,在广大中小学中应大力推广。

2、郭成志先生在提出“创意法教育理念”同时,也提出了创意法教学模式用于指导具体的教育实施。即横向操作模式和纵向操作模式。前者是以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基础分别指导教育,后者是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综合两种模式的操作模式,形成了纵横教学操作模式。纵横教学操作模式因为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能实现优差等生的平等教育,很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弥补二者的缺陷,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广泛推广。小学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创意法教学的黄金时间。首先,这个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以先天的思维模式为主,便于教师区分针对性的教学。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还是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重视学生并平等对待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效果最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六年级的创意法教育理念实施策略

1、以创新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投入注意力到课堂上,才会用心参与到更多的教学内容中。只有学生参与了,才能实现创意法教学。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在课堂开始先讲一个包公办案的故事,引入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类似的有很多著名的数学轶事和典故,史料,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通古今,更可以是花鸟虫鱼,包括日常生活中数学事件都可以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引子,带领学生走进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中。讲故事,设悬念等等都是现在创意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上用丰富的语言,表情,表演制造出生动的故事情境,悬念情境,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其中。

2、创意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能准确掌握哪些学生的水平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造成的,哪些学生是思想态度上懒得造成。清晰了解学生状况之后,合理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魅力的打造。通过高超的问答技巧,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多向学生表达“很好。”,“能有这样的想法,你进步了!”等等陈赞的语句,不断肯定认可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首先要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表现,其次,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多方位,多观念的鼓励学习自己思考解决。在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评论时要把握展示“最差生”创意思维,修复“一般生”创意思维,激活“最优生”创意思维的原则。

3、创意法教育的原则是把每个学生个体作为一个待修补的教育对象通过各种方法实施能力思维上的提升教育。每个学生虽然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在教学过程中,创意法会把学生分层三个层次:优等生,一般生,差等生。创意法教学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三层次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上提升。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首先,立足教材案例,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各个学科在教育中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利用好教材组织学生探究式学生是可以实现的。可以把学生分层小组,每个小组由优等生,一般生,差等生三个层次组成。让优等生引导小组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优等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针对一般问题,先让差等生思考回答,给到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展示,稍深入的问题就有一般生解决,这样对他们是很好的提升锻炼,疑难点问题有优等生思考解决。其次,立足于教材但也要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反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思考。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生存武器。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数学教育在时代的脚步中达到全新的思维模式,使数学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创造思维的培养应从小抓起,让学生从小形成对创新的理解和认知。

一、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明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熟练运用这些特点,将它们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涵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发散思维一般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合,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方法,对同一个问题能够有许多不同的解决方式,它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而且模式不是唯一固定,发散方向范围广阔,可以从一个点开始发散,也能够从一个物体衍生开始发散,是一种需要足够的主动性的思维,是对常见问题找出全新的解决方案的必要性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觉性,直觉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也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对发现问题的一种技能,直觉的产生是不用经过逻辑思考,根据直觉的直觉用猜测、预判等方式从整体直接入手找到问题最佳答案的雏形,直觉是创造发明的动力源泉,许多科学家都有着敏锐的直觉。最后一方面则是创造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思维过程中,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可能突然出现,这种偶然性发生是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灵感。在发明创造中,需要不断出现灵感,它是支持创造性思维继续前行的大马力,它并不是凭空出现,或者因人而异的一种产物,它是思考者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知识与思考之间摩擦产生的火花。

二、引导学生诱发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民主是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天赋的提高和潜能的激发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学课不能一层不变,呆板无趣,教师应力求数学课堂充满百花齐放的良好活跃气氛,让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师首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潜能,不能以同一个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应该找到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点,然后因人而异的制定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引导方案,对于小学生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只要教师循循善诱,便能够找到他们的思维闪光点,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揭示思维过程。①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都是科学家学者的精炼过才表达出来,许多学生只是本能的接受了这个定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缺失的推导部分展现出来,使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过程来形成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②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数学教科书上的数学定理大多是以证明题的形式来安排的,许多学生往往会产生为什么要证明这个定理的想法,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些定理出现的原因,许多教科书也忽略的对定理发现过程的叙述,教师应该将这一发现过程揭示给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极具趣味性也更加接近生活,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育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触发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巧妙的将一些疑问植入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通过一些果冻的组织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且将好奇心和兴趣都转化为求知欲,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火花。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的想法产生出来后,不能让它化为空谈,需要切实的行动起来,在动手操作或亲自试验中找到思维的表达方式,良好的数学动手实际操作,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案例:小学六年级计算圆柱体表面积。

教学活动过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表面积的概念,用实物的圆柱形模型对学生提出问题,圆柱形表面积是指什么?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圆柱体表面积?接着,就课本例题进行板书,引导学生接受圆柱体表面积知识。然后,进行思维扩展引导,让学生思考圆柱体表面积的实际计算。教师可以拿出笔筒模型,对学生进行扩展思维的训练,通过引导问题:笔筒缺少那个面?如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纸张动手做一个纸质笔筒。学生做好之后,进行面积计算。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提出其他圆柱体物件的制作以及计算表面积。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46-01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为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并未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打下基础。这个过程不仅仅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结,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内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探讨与发展,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建立科学的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1.1 梳理教材内容,整理数学知识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每个学期每个单元的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对所有单元的数学知识做到全面掌握,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做好铺垫和准备。基于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课教学时,老师要准确把握复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的作用与位置,保证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充分掌握。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每个单元的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把单元数学知识放入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促使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比例》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掌握,先让班内学生自行复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列举出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在纸上写出具体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过程中所得的心得体会,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言,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并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到学生分享完,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及时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最后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总结,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逐条梳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力求帮助班上所有W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在本单元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水平。

1.2 设置合理情景,有效开展复习课。为了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复习状态,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设置一个合理情景,把单元内所有的知识点融入到一节复习课堂内,同时需要把握单元内所有知识点的侧重点,注意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内容,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复习对象,为学生的复习提供有效的针对性。比如在引导学生复习《位置与方向》这节内容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需要根据复习内容为学生呈现一些新鲜内容,因为小学生毕竟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什么吸引到他们,那么复习效果往往很差。在本单元内容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张地区卫星图,让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来为地图确定方向,还可以在地图上标出几个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点的位置,分析两个地点之间怎么走最近,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科学的道路。这个过程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可以回顾学习方位的确定方法,此外对各个地点之间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方位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鼓励学生找出两个地点之间的有效路径,引导学生再次复习本单元内容。这次复习并不用采用传统的老师为学生逐一讲解回顾已学知识点的方法,而是为学生展示一张富于趣味的图片,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逐一复习,把复习融入到识图过程中,不仅避免了学生因为对复习的厌倦导致的复习效果不佳,还可以把分散的单元知识内容整合在一张图表当中,实现了高效率复习,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水平,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成绩。

2.准确掌握复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做到针对性复习

2.1 老师可以先把需要复习的单元内容列举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分级,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老师可以先让某个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复习过程,然后让他解释在复习过程中依然觉得困难的地方,这样老师就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的复习状况,在此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复习,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往往可以很快掌握加法,但是对于其中的减法往往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因此老师可以对其中的减法进行重点复习。在复习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老师可以马上安排一个简单的测试,测试内容就是刚才复习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并结合其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多次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

2.2 突出复习重点。复习对学生而言往往没有什么吸引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老师可以突出重点,把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忽略不计,因为再次复习这些内容往往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把那些学习中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复习,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和重点。比如在复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时,之前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已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对分数进行理解了,从最开始的"份数"到"商"、"比"等等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断加深,老师在复习的时候可以不用再次解释"份数"的含义,因为这是学生最先掌握的分数的定义,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已经完全掌握,但是对于比或者商的理解很多学生就觉得有点困难了,基于此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案再次为学生展示分数作为"比"或者"商"的含义,为了有效保证学生的理解,老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解释分数的含义,也可以从纯数学的定义为学生解释分数的含义。

总之,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单元复习课的重要性,认识到根据单元进行复习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系统健全的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充分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困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再现所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有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在系统归纳整理的同时,将那些比较近似或者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沟通或辨析,促使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异与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放入对应的位置,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李柏青.复习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13,52(3):31-36.

[2] 王轶华.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反比例对比复习课》教学设计[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0):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