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勃的资料

王勃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勃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勃的资料

王勃的资料范文第1篇

一、

把关爱带进语文课堂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应把爱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撒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课堂。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要带着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课堂上听不到呵斥,看不到沮丧;要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向学生讲述知识的乐趣,课堂上听不到叹息,看不到烦恼;要始终带着宽容的情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课堂上听不到指责,看不到灰心;要始终带着兴奋的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听不到冷言,看不到冷漠。在教师爱的感染下学生也会以饱满的精神,愉快地投入学习,课堂气氛也会生动活泼。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还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学生听得十分专心时你的一声“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如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碰到知道了不会说或说不清楚的情况,这时你说“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嘴上还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再学说一遍,好吗?”学生一定会感激你为他解了围,也会更增添表达的勇气。老师用这样亲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气氛民主和谐,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把激励引进语文课堂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c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适时、恰当的激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提问后热切期待,给予宽慰和信心,学生回答时报以微笑,进行目光接触,有意义地点头等。对于做得好的孩子,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对于孩子的一切努力,教师要用充满信任、赞美的语言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激励:“你很优秀”,“你很机灵”,“你的意见有独到之处!”,“你说得比老师还好!”。对于发言不够完美,不太准确的,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加以点拨和启发,尽量发掘他们发言的闪光点:“你的表达能力很好,再慢慢想想别着急。”“你的思路很好,还差一小步……”“你前面的意见很好,还差一点点,先坐下想想,相信你能想出来……”老师还可搞点“挑拨”性的启发:“第一组的同学说得很好,相信第二组的同学能说得更好。”“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完美,还有比他说得更深刻的吗?”也可以利用各种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如“朗读擂台赛”“争夺冠亚军”“挑战能人”等。

学生在老师的这样激励下,必定能够对学习充满信心,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

三、把生活融进语文课堂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说话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进行的方式虽然也可能有所变化(说给老师听、自己练说、同桌互说等),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学生也始终对说话存有畏惧。低年级孩子喜欢模仿,游戏和表演是他们思考和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情景,说话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让学生进行“买文具”的说话练习,老师可以用几支铅笔和几本练习本靠在黑板上当作货架,移过一张桌子,作为“柜台”,为学生营造一个临时的商店。再由学生自己定角色(售货员还是顾客)。这样由于有了具体的模拟环境,学生自然就增添了说的兴致,乐于尝试,并且很自然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并不断进发出创造的火花,教学活动就变得生动活泼了。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多元化的渠道进行理解。如我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在学生大概理解了诗之后,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诗的内容。喜欢画画的同学画出了优美的图画,善于表演的同学表演了“春眠不觉晓”,喜欢音乐的同学选择了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语文课还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发展。

四、把主动性体现在课堂

1.让学生参与提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在课堂上学生一般总是要按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其实就是在学生的思维未展开之前先给学生一个框,无疑学生就少了一点学的主动。在初读课文《少年王勃》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来提问。我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提。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气氛,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有的问:“胸有成竹”“文思如泉”是什么意思?有的问:“都督”是个怎样大的官?有的问:“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称他为奇才?还有地问:我很想知道《滕王阁序》的全文是怎样的?……

2.让学生参与释疑

王勃的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古典诗歌教学;优势

一、问题教学法的简介以及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日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典诗歌教学更加应该予以关注,课堂上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不但能够丰富知识,增强底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有必要在古典诗歌的课堂上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的,它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同时,“问题教学法”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益探索。“问题教学法”能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问题式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

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最后达到教学目的这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因此应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广泛应用,甚至应该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主力,原因有三:

问题是教育的源头

众所周知,当我们对一门学科的问题逐渐清晰最后形成体系的时候,这个学科才会正式成立,逐渐的走向科学化。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用问题来进行梳理和展开。这样我们会发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很多存在争议的问题都是源自一个模糊不清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只要我们抓住学习中的核心问题,对其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扎实的训练,不是一般地复制知识,而是再现知识的生成轨迹,感受知识生成的热情、茫然和发现的冲动。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为了传承知识,更应建构知识的生成方法、过程与价值,而任何知识的生成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与教育天生有着不解之缘,所以问题是教育之源。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

每当人在面临着问题,为处理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因此,问题是对自我的拷问。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问题,会怎么样?它就会灌输和强制记忆一种现成的结论。所有的问题解决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个性。李白有没有个性,苏轼有没有个性,李白为什么会不可一世,东坡为什么会潇洒旷达?因为他们发现了问题,且这个问题必须以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去对待才能凸显其价值。一个人为什么会没有鲜明的个性呢?因为他认同别人,那他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去质疑别人、拷问自己。因此,铸就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其精神上趋于成熟、理性。问题是知识的大门,是智慧的钥匙,是思维的火把,所以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教育而言,问题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问题是教学的资源

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是通过问题才收获了需要学习的资源。所谓问题,就是指此在状态向彼在状态飞跃的思维契机;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指我们获得了由此及彼的程序、方法和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重在寻找方法。怎样在课堂上寻找方法呢?我们必须发现和利用课堂的优势,这就是课堂里的诸多思维个体以及这些个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形成头脑风暴并最终将会带来的无穷的方法空间。所以课堂上组织对话,是解决问题最具可能性的途径之源。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求知的步伐,所以问题总是会纷至沓来。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价值,因为它将成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资源;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越多,说明课堂教学的资源越丰富,空间越广阔,这将使古典诗歌教学课堂教学魅力充穷、意犹未尽。

二、 如何发挥问题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一 深刻

选择问题要深刻。上一堂课,就像下一盘围棋,要尽可能地拓宽其艺术空间,当然也要适度,因为课堂只有45分钟,为此要精心选择教学的"点"。在一堂古典诗歌鉴赏课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会有很多看问题的视角,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最需解决的问题跟进,这样便于教学评价与检测,使诗歌鉴赏获得清楚的“深刻感”。

关键词二 丰富

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丰富多彩。"点"选择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将点演绎成线、面与体,使之成为一个丰富而具体的点。事实上也就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采取行动的思维和实践过程,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将学生解决不了难题,将其拆散;如果学生纠缠于杂乱的问题无以自拔,我们就适时将其归并。这样做会使课堂充满大开大合、能屈能伸的“张力感”。其次,课堂中的问题很多,但会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内提出,我们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契机对他们各个击破,使课堂获得张弛有道的“节奏感”。最后,由于课堂中问题的思维质量是不等同的,这样会引起的教学效益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要果敢地抓住那些富有思维价值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在关键处浓墨重彩地组织教学。 关键词三 层次

问题链的构建要有层次感。层次就是在选好点之后,如何排列成线,使之成为一个教学的思路和线索,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使课堂结构显得很紧凑,环节学生的审美疲劳,一堂课的成功离不开有意味的形式——独特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当中最重要的又是层次感,层次感可以使得秩序摆脱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生活语境。

三、以唐诗鉴赏为例,介绍如何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教学法

(一)老师恰当的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既是纽带,也是标志。课堂中的问题讨论应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讨论。课堂中的问答,应该是猜想、论证与演绎。课堂行为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课堂。 然而,问题究竟应该由谁提出呢?由老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由学生提出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由师生互动提出胜过由教师提出,由教师提出胜过不提出。当然,这里有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笔者强调教师必须预设课堂最有价值的问题,但必须通过学生生成出来,这不是埋伏设套让学生钻,而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因此,要求教师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鉴赏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交通和通讯都已很发达的今天,每当朋友分手的时候,可以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心情,但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唐代,山的那边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天各一方的朋友是不肯能“若比邻”的,而初唐的王勃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说出如此乐观自信的诗句?老师让学生自己找出一系列古人描写送别的诗词,甚至可以选择当代的流行歌曲,让同学们说出每一个送别诗词或歌曲中分别表达的情怀,让同学们发现其中感情的异同,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一样是送别,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感受和心情。比如:王勃的诗和我们熟悉的歌曲《送别》,李白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代歌星白雪的通俗歌曲《久别的人》。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感情基调的不同。

(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中,老师归纳和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和主次

学生寻找问题答案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定会五花八门。但是,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中,一定可以理清思路,分出主次,概括出回答问题的方向。就上述问题,也许同学们会介绍出王勃该诗的写作背景、写给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写的?王勃是何许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生平故事?对文学有怎样的贡献?等等,围绕作者本人生活年代,同学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料。这时候,老师应该协助同学们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课堂的张力感和节奏感在这个时候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追问关键性的问题,将次要的作为简单了解带过。如果哪位同学在谈到唐朝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整个唐代宽容大气的文化气度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例,详细说明唐朝与别的朝代在文化氛围上的区别,为什么诗会在唐代取得繁荣,而不是其他朝代?为什么初唐时候的王勃会认为朋友分离也如同在身边一样,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相信自己与最亲爱的朋友分别之后,自信乐观的心情会胜于离别的哀伤。答案当然是大家都健康的、好好的活着,不会有什么灾难降临,不会有战争发生,不会有疾病临到,不会有潦倒贫困的现象出现等等。这样的追问,会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王勃生活的初唐是个怎样的朝代,为什么会让生活在里面的百姓能如此心胸开阔,朝气蓬勃,对生活抱有如此乐观开朗的心态。这样学生会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发现社会背景对诗人心态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是诗人独特的性格个性决定的。这样,就使问题解决得到筛选,最后确定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方向。即了解写作背景的同时。了解诗人的性格个性。这两个原因主要决定了诗人的写作风格、视角、人生见解和审美情趣。

结语:问题式教学法能够让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筛选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问题教学的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找到追踪答案的思路。同时,也能使老师发现了新问题,教学相长。"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不断提升的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者在此期间,对自己的任务连续不断地重新思考和定义。”

参考文献:

王勃的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创设情境;诗歌情感;心灵琴弦;深远意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其中一些抽象的词句学生难以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硬灌”、学生“硬记”,诗的韵味就会荡然无存,学生不可能体会到诗中的情与境,也就难以形成意向。而多媒体手段就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把握诗歌情感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还是图像,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融入诗词的境界,探求诗的主旨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要想对一首古诗词的内涵真正理解,必须要了解创作背景,深入诗人的内心。在教学中如能巧用多媒体,播放出作者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资料,就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例如,学曹操的《观沧海》,可采用多媒体先播放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并明白: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海浪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多姿,诗人感到这是非常壮丽的意境,非常美好的图画,进而又产生了联想和想象,感觉太阳、月亮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仿佛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大海的辽阔正是自己博怀的体现,这样一来,学生联系历史再结合图像资料,就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运用配乐朗诵,品味诗歌情感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那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配乐朗诵,其教学效果就无与伦比了。朗读诗词的语速是急切还是舒缓,语气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轻松愉悦等,一般来说,名家的朗读把握得非常到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听朗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前九句作者矢志报国的理想把读者的感情带到了高山之巅,可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道尽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抑郁和愤慨,又似乎把读者推入了万丈深谷。全词感情既悲且壮,深深感染了学生,大家纷纷效仿。另外古典诗词严格的用韵规律,也都在配乐朗诵中完美地表现出来。学生在模仿朗读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次获得情感体验。

三、融入和谐音符,拨动心灵琴弦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三秦和友人要去上任的处所蜀川一带。他们仿佛看到诗人王勃与老友握手话别,诗人饱含深情看着友人,安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伤心的情景。课堂上教师穿插动情的配音解说,也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四、唤起情感体验,感悟深远意境

诗贵言志。诗人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有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有蕴涵深刻哲理、激励后人努力向上的;也有胸怀豪情、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陶冶心灵、丰富情感,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泰山,学生看到之后,感悟到诗人那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想到做人也要像诗人那样,不怕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勇于进取。

王勃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效果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型特点,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做到事半功倍,我试着从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投影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

如在《滕王阁序》教学中,利用网络寻找与课文名句相配的图片和文字。有关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最初记载,滕王阁位置、风光图片等,丰富的内容,都可利用课件快速地展示出来。很多同学都没见过滕王阁,我就展示了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能容易的结合课文感受它的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为学生提供可感直观的画面。我们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进古人,同时也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让学生较好地记住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创设文本情景

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感受文本所描绘的情景是产生丰富真切情感体验的基础。借助图像的烘托,音乐的渲染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产生共鸣。

如学习《边城》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小说中表现的湘西风光美、人情美、人性美,我一边给学生播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湘西民歌,一边让学生欣赏一组有关湘西的人物风光图片,很快将学生带进了那古朴、优美、宁静的境界。学生入境入情,他们真切而丰富的情感被诱发,于是深入研讨,各抒己见,充分体验到了文本的美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滕王阁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着画面(这时多媒体可出示不同的景物图片,帮助学生入境)(从浩大的祖国版图收缩到洪州,再收缩到滕王阁,又从滕王阁极目远望)走进滕王阁,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带着感情朗读,从句子的内容体味其思想感情,

三、高效介绍相关知识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极大的扩充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为扩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要理解烛之武的英雄形象,就有必要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事实、了解交战三国的地理位置,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加粉笔式,光是绘制一张交战各方的形势简图,就要花大量工夫,还不易解释清楚,但用多媒体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师对照地图讲析,秦、晋、郑三国复杂的关系,与此文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也就不难弄清楚了。而弄清了当时交战三方的形势,我们就更能理解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以及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至于介绍作家作品,由于涉及到一些人名、地名、篇章名,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作家相片,介绍其生平事迹、创作历程、名篇名句,学生观其像、识其人、知其文,更容易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总会高效介绍相关知识有一些重点、难点需要靠学生的抽象思维完成的环节,而有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就会在视觉和听觉上与课文里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为一体,帮助他们很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例如学习《祝福》时,文中对祥林嫂眼睛的三次描写: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是“只是顺着眼”,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睛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临死前是“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在文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可以写出她的性格特点,揭示出她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从而通过她眼睛的变化揭示文章主旨。针对这种情况,我将电影《祝福》中有关她三次眼神变化的情节进行了剪接,插入了课件中,当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看到影片中祥林嫂眼神变化后,对作者想要表达的“封建礼教能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吃掉”的社会现实就理解了,这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五、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作为生物的社会》一课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一些群居动物的生活资料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

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学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王勃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长课堂;构建;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8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健康成长备受关注。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基本教学目标。而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关注生命成长,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教师要构建“成长课堂”,突破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成长课堂”具有多层面的含义,综合来看,就是从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改变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念、实践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成长课堂”进行研究。

一、共同确定目标方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学习之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一起探究并确定学习的目标方案,将各类问题集中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共同探究。课文探究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基础知识;其二,阅读探究;其三,搜集分享。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积累、阅读实践和课外拓展。在阅读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课文写的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写的、从课文中学到什么、有什么体会等共性问题进行阅读,以问题引发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新问题。例如,《李广射虎》这篇课文的目标方案是:基础知识部分要学会19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阅读探究部分要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事的写作方法;搜集分享部分要了解李广的故事,选择卢纶《塞下曲》中任意一首课文之外的诗进行自学。这样的方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进行自我阅读、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的阅读学习,可以使学生不断从自己的现实基础走向成长,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师生合作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成长课堂”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要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执教《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找出疑惑之处,并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能问住老师。很快,学生陆续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片片枫叶”是一片还是两片,还是很多片?秋姑娘为什么要给大雁写信?大雁为何要“南去”?为什么要给小树裹上“冬衣”?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这些问题,找出答案,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可见,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品赏精彩纷呈的语文。

三、结合教学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容易对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受到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主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教学质量。例如,执教《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沟》,并讲述在九寨沟流传已久的美丽传说:主管草木万物的神,名字叫比央朵明热巴,他有9个聪明、勇敢、美丽、善良的女儿……音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对九寨沟产生无限向往,为进一步学习课文、领悟情感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

四、自主进行语文实践,加深体会促进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智力背景应该就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中机械的、学生感到乏味的语文训练,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优质的语文实践,应该是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中融入文章情感和内涵的、学生怀有探究欲望的学习训练,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加深印象,会学会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实践。例如,在阅读延伸语文实践中,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在预习中结合课文阅读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支持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其次,每节课后布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推出课后“同质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巩固课堂建构的基础,满足成长需要。教学课文《少年王勃》之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作业: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人?骆宾王同样在童年时就显示出其才华,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请搜集有关骆宾王的文章进行阅读。这一阅读延伸,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构建了大语文背景,进而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成长课堂”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认知模式、身心特点进行研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共同学习,积极互动,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老年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古典文学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时代英语·高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