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文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积淀写作素材,为课堂习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体验生活,积淀习作生活素材
我们通过对学生习作情况分析,发现学生积累的薄弱,导致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情感缺失,表达粗糙,这些是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根本问题学生无生活体验,我们抓住“体验生活”这个关键词,从“体验”入手,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生活素材。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对学生来说,认真观察事物,积极体验生活,习作时才有话可写。为此,我们努力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体验大脑中冒出的理解感受,并随时记下它。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告诉他们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有了生活素材,学生表达起来并非易事。因为小学生阅读面窄,知识匮乏,好些孩子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常常出现“心已动,而语不达”,为了让学生更好表达,我们在学生习作前,让学生做做热身运动:有意识,有目标,有任务地让学生阅读同类题材的文章,并把自己认为最美的文章摘录下来,作美文鉴赏,积淀语言素材。在美文鉴赏过程中,我们一般给予学生两次鉴赏机会,基本过程是:阅读同题材文章一一摘录美文一一鉴赏美文。在鉴赏美文这一环节上,我们要求学生品赏美文之美:用得妙的词,写得美的言,表得精的细节。在美文中圈圈点点之后,写出你推荐此文的理由(一般要求学生写上三个理由)。两次美文鉴赏之后,学生基本弥补了语言表达这块空白。这时我们全体教师坐下来研究这堂习作课具体怎么上。
二、共同研究习作教案,集教师智慧于一堂作文课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年级有九位语文教师,我相信能顶三个诸葛亮的。于是在教师们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教研会时间,大家坐在一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商定作文教案,集各位教师智慧、经验于一堂作文课,博采众长,知识共享,资源共享。教师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在教师们的争议中,商讨中,我们既解决了个体备课中存在的疑难,又弥补了个体备课中的不足,使课程准备得更为充分,教程预设得更为完美,优化了教学过程,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团结协作精神。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教师们自我钻研教材,集体研讨教案,教后不断反思、反馈,这既有利于我们教师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我们在高起点上发展。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推荐优秀教师上好作文大课,使学生分享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依据儿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学生习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作兴趣。小学生的兴趣源于他对事物的动机,他们有较强的好胜心。孩子们的不服输心理正是我们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
(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学到有效作文方法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作文兴趣,老师上课就会更来劲。我们的每堂作文课上课教师不定,因此,学生又会期待不同的老师上课,享受不同老师传授知识的不同方法。谁的课上得好,谁的课学生不感兴趣,学生之间会去评价,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压力,增强了老师之间的竞争力。当然,由于每堂课生源的不同,学生的生成也是不可预设的,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练就驾驭课堂的能力,既要有的放矢地教学生,又要放开手脚由学生主宰课堂,让我们的习作课堂鲜活,有创造,让课堂应有的达成真正的课堂高效。这就迫使老师想尽办法把课准备充分,间接地调动老师的教学的积极性,挖掘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享受到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学到更为有效的作文方法。
(三)反复修改习作,挖掘学生习作潜质
为了使自己的作文能成为年级典范,学生会想尽办法调动思维,写好作文。同时修改好自己的作文。
《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容是否突出重点?
其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互评的伙伴开展互评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教给孩子鉴赏习作和给习作写评语的方法。
其实一开始我认为面包的诱惑就是一团面包做成了一个独特的形状上面放点冰激淋也就万事大吉了,但当我真正面对面包的诱惑时,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一会儿,“面包的诱惑”上来了,那模样,看起来就好吃:无盖的正方体面包中,有着令人垂涎三尺的冰淇淋,旁边,有几片面包无力的依靠在正方体旁边,正方体的边上,有一个小洞,从那个洞中不断的流出冰淇淋,慢慢的蔓延开来,慢慢的流到旁边的面包上,渗透每一个面包的身体。让人们看了就想吃。
我禁受不住面包的诱惑,拿起一块面包,占上一点冰淇淋,放进了嘴巴里:“啊这简直可以与上帝吃的东西相提并论,好吃到无与伦比啦!”我叫出声来。
当我将面包塞进嘴里时,一股冰凉的气息进入我的嘴,我感觉浑身清爽。当我咬下第一口时,那冰凉的冰淇淋从我的食道滑下,它的寒气渗透我的每一寸皮肤,它吃上去甜甜的。如果光是只有面包的话,那就不会赢得人们的啧啧赞叹,有了冰淇淋便可以是当之无愧,举世无双的美食。
下午第三节课,“日记超市”按时开放,美文鉴赏活动如期举行。课前,孩子们一个个很慎重地把自己的日记本拿出来,斟酌再三,才确定自己本周的“最得意之作”,翻好摆在桌子中央,再把凳子置于桌底,然后取出红笔,准备自己的“日记超市”之旅。
不一会儿,市场上布置整齐划一:“专柜”上只见专作,不见其它杂物,所有凳子统一撤至桌底下,使通道便于“顾客”“购物”。同时,同中有异,每个“专柜”中央的专作大小不一,色彩不一,设计不一,每本风格皆不同,静置桌上,似乎急等大家一睹风采。
不稍二分钟,“市场”上就热闹起来,有的直奔和自己“PK”的对手座位而去,有的早就守在素有“日记霸王”之称的日记本前,有的早就拿起和自己结对的同学日记细读起来,还有的按序“逛”。虽然开始有些小乱,有的座位前挤满了人,有的座位空着。但一会儿,整个“市场”就自行调整好了,看到人多的就向人少的去,看到还有人在等候的就挑空着的来,每一个专柜前,皆有“顾客”,或读或评或采撷心动之语。
和日常超市不同的是,此超市非彼超市,在逛的过程中,没有喧哗,有的是心的宁静,思维的流动,红笔与日记的交谈:咦,这个题目特新颖;开头似乎也不错;这个词语用得妙极了;嗯,这句话感觉有些不通顺,噢,多了一个同义词;嘿,这个感叹号和问号连用,真是妙极了,把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巧妙地表达出来!接着往下看……不一会儿,这个“专柜”就逛好了。随之,专柜上的日记里亦多了“星星点点”,有表示赞赏的五角星,有表示好词好句的波浪线,也有一些修改过后的符号痕迹,以及日记标题上大大的笑脸。
再细看这些顾客的“逛相”:有的站得笔直,捧着日记本,细细阅读;有的半蹲着,边翻边划,旁人看着十分累,但他自格儿却是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有的不顾“超市规则”,干脆从桌底下轻轻取出凳子,坐在凳子上优哉游哉地看了起来,看到精彩处,还会笑出声来;还有的逛到靠墙的专柜,索性就靠在墙上,舒舒服服地翻阅着;有个别看看入神的,竟然还会不自觉地把屁股搭在桌角,完全不顾及形象,就那么美滋美味地看看,做着标记……也有的不那么专注,边看边用眼光瞟向自己的座位,看到亦有“顾客”光临,才放下心来再认真阅读手中之作;还有的一看自己座位上的人刚离开,就悄悄地移到自己位上,急急翻了起来,看到上面的小五星、波浪线和笑脸时,脸上微微一笑,才向其它的专柜走去。
时间在流逝,美文鉴赏在继续,日记批改在进行。当宣布活动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大部分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回至自己的座位前,拿起自己的日记本,细数有几个签名(逛过的人皆要在日记本篇首作一个总的评价标记,并在标记里面注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则迫切想知道自己的日记哪些细处得到同学的赞赏,还有的想了解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也有部分同学,仍滞留在原来的“专柜”上细读,舍不得离开,引得该日记的主人眉开眼笑,自豪不已。随之,安静被喧哗所代替,开心的欢呼,被鼓励的喜悦,为某句话的切磋探讨,一种混杂的声音在教室里荡漾开来……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三五一团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此次收获,也有的向竞争“对手”表示,下周定要拿出看家本领,写出更好的日记,把对方比下去。而我,却在旁暗自高兴,一种难以表述的幸福感弥漫全身。看来,“日记超市”的尝试是正确的,不拘泥于常规,尝试新的日记评价方法,真的可以收获特殊的风景,并能领舞孩子再次认真日记的激情。
一、规范,为自主蓄势
“超市”,顾名思义,是以自选的方式经营商场。“日记超市”其最大的特点是用自主的方式去学习、鉴赏和评价它人的日记。它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现在对所批阅日记对象的自由择取,对日记评价重点的自主确定。不拘泥于同桌和小组,可以在整个“超市”自由穿梭,随性而游,选文而读,择文而注。然而,这看似随性自由的逛中却有“超市”之“规范”在支撑,则就是美文鉴赏之条规。在逛“日记超市”之前,每人则必须掌握日记批改之符号,文章鉴赏之方法,逛文之原则。只在人人做足逛前“前功”,才能换取逛时的轻松、充实和汲取。
二、评价,为学习搭台
“日记超市”实则创新日记评价方式,是一种师生共改、生生互评的日记评价形式。其一,老师可以为自己减负,改每天批阅为周批阅,改自己批阅为师生共阅,降低自己的日记批阅任务;其二,可以借机培养学生的日记批改能力,既掌握修改符号的灵活运用,又熟识各种激励标识,还能学会如何评定和鉴赏日记,掌握方法;第三,以评促学,批阅过程其实亦是学习过程。过程中能阅读到他人的优秀之作,集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中,自己的日记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批阅中,有不少同学还带着一本“采蜜本”,把过程中发现的精美语句收录其中,为他人参考,为己所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几乎每一位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作为一种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的文体,散文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不仅能打动作者本人,更能打动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
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他们的解读障碍具体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首先是家庭条件所限。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手头的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的教科书,除此之外,几乎等同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本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因此在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更深层次的拓展了。此外,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社会提供的阅读环境也不容乐观,所谓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整个图书市场,比如漫画书的大肆流行,网络书籍的日新月异等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此类书籍先睹为快,却对纯文学的散文避难而退。
二是内在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本人的阅历有限。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往往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而且大量的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文本的相关知识,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就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读文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很难深入文本其中。另外学生身上存在着心理惰性。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他们宁愿选择轻松休闲之类的“快餐”书,而这样的“快餐文学”是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知识积累以及性格培养的需要的。
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那么,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改变农村初中散文教学的现状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
一、明确散文鉴赏教学的重点
散文又称“美文”,笔者认为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散文的美,让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美感。散文的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美。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尽管取材广泛,抒写自由,但文章终究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写的。散文的情感美主要是美在自然和真诚,往往犹如日常谈话般率性坦诚、随意自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这种情感因真实而美丽,特别容易打动读者。如朱自清的《背影》,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至深的父子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2、意境美。所谓意境,一般论者认为:意与境浑,情与景化,即所谓主客交融,物我一体,这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通俗地说,意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很多散文名篇都具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的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意境美的经典作品只有,其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该段重点描写了济南山的秀气,文中运用多个比喻,从山尖一直到山腰,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秀气小山,给人一种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感觉,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3、语言美。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散文的语言尤其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突显它独有的魅力。在散文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和感悟,将散文的美作为鉴赏的重点。如朱自清《春》的活泼俏丽。散文鉴赏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多下功夫。
二、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例如笔者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曾这样导入: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接着,展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腰鼓,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四、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关键词: 新形势; 小学; 美术; 欣赏教学;
美术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创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自发的探究欲望,并且使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美术作品,同时保持一种感官的敏锐性,最终让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学生通过观赏出类拔萃的美术杰作而展开思索、联想、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并内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创作方式等,从而丰盈和充实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完善和强化了学生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此外,美术欣赏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尚不全面,认为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简单地播放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只是讲授其中涉及的绘画手法和技巧,或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不利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拓展美术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忱,以此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喜好,按照主观意识挑选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较为固定的单一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教师本人的美术欣赏理念,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思考的引导作用,虽然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进行思索和赏析,然而由于师生互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索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涵盖了问题提出、分析与探究、实践创新等几个发展过程。具体的实现形式是: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视频短片或是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探寻并开启交流,继而解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欣赏活动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较为客观理性的方法的感悟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比对,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美术欣赏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学生为主导,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防止教师输出观点式欣赏课程的弊端。
(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深入欣赏,通过在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赏析,教师可以在每个谈论小组内驻足倾听,适机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如美术作品的主题、构图形式、色彩处理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以及画面的布局与关系等。最后还可以深入到探究美术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换言之,就是美术作品所隐藏的寓意。另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结束后,保持敏锐的感官习惯,继续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保持思考与表达,让这一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切实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美术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可以尽量地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入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既贴合学生的心理探索欲,还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美术欣赏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突破课堂这一界限,让美学的欣赏情境更加广阔。对于校园中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通过欣赏分布在校园之中的建筑,分析和思索建筑的布局与外观形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观赏,学生通过探寻其美学意义,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中,收获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当地的特色公共场所去,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不同建筑的外观特色,探寻设计理念,领会其中深层次的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景观之美,区分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美,提升美术欣赏的思想层次,认识并理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平日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熟悉的景致、事物等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美术欣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配置服装、制作新年贺卡、布置房间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审美应用中消化理论知识,收获更加生动鲜活的审美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累积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感悟美术审美价值的实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授学生应用发散的艺术感知能力去品析世界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以更加直接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欣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国画大家的人物短视频来呈现画家的创作过程,而后再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探讨中结合了画家的生平、性格等背景,会让学生对美术画作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探寻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人文背景与艺术内涵。
(五)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为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创设贴合授课内容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教师发掘不同的视角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美术相关知识,将美术画面表达的事物场景还原,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视角更加全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授齐白石作品美术欣赏课程时,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从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意境出发,完善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齐白石作品《雏鸡》中的原型,通过播放小鸡成长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小鸡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感受,随后再进入齐白石创作的美术场景中,探究和分析其中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以此来升华自己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六)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来实现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充分感受,并且还应该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剖析美术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发言、倾听,来描述自己欣赏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感受,并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过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评述,将这一过程完善。
例如,教师在进行雕塑欣赏课程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和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而展开欣赏评述。例如,从雕塑的类型开始赏析,强调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浮雕的手法,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述,再详细地解读作品,这时的讲解是点睛之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直观欣赏后,都获得了各方面的艺术感受,再加上最后教师对于相关知识与时代背景的讲述,让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也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欣赏教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喜爱度和探索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崔艳青.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