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其实,袁清清只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之一。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学院已经有114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0名学生获得软件著作权,并有150余名学生在国际竞赛、国家级竞赛中获奖。
近年,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推进创新实践教育,努力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12月6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还曾莅临学院考察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学院连续六年被评为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
提高认识,培育创新人才,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育社会需求的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将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学院工作的重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通过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具体工作中,学院紧密结合教育政策、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实际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了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一个龙头”,把握“三个结合”,突出“四个作用”,构建“八种载体”,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校园文化,推进创新实践教育,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围绕“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抓住“一个龙头”,即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龙头,带动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把握“三个结合”,即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突出“四个作用”,即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辅导员的组织作用、院领导的引领作用;构建“八种载体”,即科技竞赛载体、科研项目载体、科研论文载体、科技专利载体、科技下乡载体、对外交流载体、创新论坛载体、创新基地载体。
综合筹划,构建创新环境,工作方法新颖,形式多样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辅导员的组织作用、院领导的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通过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定》等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报告会、编印科技创新指南、开辟网上创新专栏、制作创新成果展板、布置学术名人文化墙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同,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重点突出”的新格局。据统计,学院在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达867人次,参与指导的教师达387人次。
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学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通过制定《关于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定》,发挥了辅导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作用;通过制定《关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定》,激发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活力;通过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协会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协会的规范管理,使它们成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平台。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是学院长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总结。学院通过调整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科研项目引入第二课堂等方式,把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如把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业绩考评、职称晋升和工作量计算的重要指标,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加强第二课堂的课程化建设,如开设《大学生数学建模》选修课,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等,增强了第二课堂的专业性,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对接;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践、调研、启迪创新思维,将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活动转化为生产生活实践成果,使科技创新与实习、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院在推行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实施精品化战略,注重实践应用,通过精品项目、品牌活动的示范影响作用带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2006年至2012年,学院连续七年组建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骑单车、携带电脑深入新乡市周边农村开展宣传调研、电脑维修、技术培训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又服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2006年,学生郝晨旭、于冬菊等通过实践调研,撰写了《中原环保稻草板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在第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2008年,学生石俊飞、张晓节等通过实践调研,撰写了《垄上行三农信息服务公司》创业计划书,在第六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010年,学生宋艳佩、王静等通过实践调研,撰写了《大后方教育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铜奖。
此外,学院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广阔、更优越的实习实践平台。学院与甲骨文中国、文思海辉、浙大网新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协议,协同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园文化,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可持续化。2008年,受新乡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学院组织120余名社会实践队员对新乡市市区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圆满完成任务,并提交《新乡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报告》。为此,学院还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
求实创新,彰显学院特色,工作成效显著,认同度高
近年,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师主动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据了解,学院每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有1500余人次,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达100余人次,相当于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指导1个科研团队。
自2005年以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类奖励308项,其中国际奖23项、国家级奖29项。2013年,学院学生获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学院学生4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10年,学院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一等奖(全国共10个),同时学院还荣获优秀组织奖(全国共10个)。此外,学院学生还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2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获得国家专利2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经过科技创新活动的锻炼,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院先后有70名学生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被保送为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考研率稳定保持在30%以上,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凝练工作经验,持续创新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总结出了三条宝贵的经验,即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机制是创新活动的保障、实践是创新活动的源泉。
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的理念,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通过政策引导、表彰鼓励、奖金激励等措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能动性,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机制是创新活动的保障。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适时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有效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进。
实践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深入实践开展调研,将科技创新智慧转化为生产生活实践成果,用知识回报社会,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永无止境。在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强化机遇意识,更加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开创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