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沿途风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风雨雨,沿途风光无限,何妨吟啸却徐行。感知美,学习美,我将带着你们的风景走过。——题记
风光无限,我已同侪为景。。他大概不会再来了吧。我望着楼下灰茫茫的天,耳中响彻雨点,啪啪……啪啪。路上几乎无人,只有几个灰黑的伞影轻轻掠过,不留一丝痕迹。等了足十多分钟,又是这么大的雨,我也有些心灰意冷。他不会再来了,我行那复习用的笔记可怎么办啊。我转身,抬脚间,一黑点向车站奔来,踏起水花,却又是那么弱不经风似的。迎上去,得到的是一本不经一丝水渍的笔记,他信守承诺,冒雨送书,模糊又深刻的身影定是沿途最美的风景。风光无限,我已恩师为景。记得还是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多么不争气,净惹得班主任天天教导,班会上,他依然操着喊着近乎沙哑的嗓音,你们说,我这么说究竟为了啥,天天老张,老张的叫着,不爱听,可这不都是为你们好。我真拿你们当自己的孩子啊(眼圈红了,泪水湿润了眼眶),不是我说你们。这样下去老师心里都不知足啊。他的淳淳教诲,孜孜不倦,带着哭腔却饱含深情的话定是我沿途最美的风景。风光无限,我已好书为景。从六年级开始我就一路与书籍为友,身着浩瀚海洋,不能自拔,每每闭上双眼,眼前就浮现出福尔摩斯闭幕断案,阿廖沙望着母亲痛哭,孔明独坐军中谈笑自苦,闻一多拍案而起。见春花落尽,想沾衣欲湿杏花语,见夏日朝阳,有映日荷花别样红,见天高云淡,想蝉噪林逾静,见冬梅傲雪,又为有暗香来。它蕴含真理,伴我成长,带有诗情画意,书墨色的文字定是最美的风景。暮暮朝朝,沿途风光无限,一霄烟雨任人生。感知美,学习美。我I比承载着你们的希望奋起。——后记
初三:万春莹
现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乐学”
学生的主动学习往往是从一个“问号”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因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真正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1:
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先创设了一个“小迷糊逛动物园”的情境:星期天,小迷糊一边逛动物园一边记录了动物的体重。“小金鱼 50 ,天鹅 10 ,狮子 500 ,大象 1 。”动物是孩子们的好伙伴,逛动物园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孩子们被牢牢吸引住了,而且他们马上就有了自己的发现:“小迷糊太马虎了!他忘了写单位!”“我们应该帮他添上正确的单位。”“我会添,小金鱼 50克 ,天鹅 10千克 ,狮子 500千克 ,大象 1……”当说到大象时,学生犹豫了,欲言又止。“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大象不可能是1千克,更不可能是1克!”“不可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应该要用更大的重量单位!”……我及时引导学生:“究竟有没有更大的单位呢?它会是多大的重量单位呢?”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探究中。
二、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会学”
数学知识是无数前人苦苦探索、逐步积累和完善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过程。而教材呈现给我们的往往只是浓缩的、静态的、结论性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再现数学知识那曲折的探究过程,演绎数学知识那耐人寻味的形成历程,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激动人心的探求之旅,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统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宝贵的学习方法、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体验。
案例2:
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我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两枝铅笔落在课桌面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展了操作活动,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情形:
“你会给这4种情形怎样分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马上说:“1、2两种分成一类,3、4两种分成另一类。因为1、2两种情况两枝铅笔都碰到一块儿了,交叉了。”见状,我适时引入“相交”这一数学语言,让学生从直观上初步认识“相交”的概念。随后把思考推向深入:“刚才我们用的铅笔在数学上都可以看做是线段。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会得到一条直线。如果把我们刚才4种情形中的线段分别延长成直线,想象一下,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现在,又该如何分类呢?要修改刚才的
观点吗?”学生充分讨论后逐步认识到,第4种情形如果把两条线段分别延长,就会相交,并把刚才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更正:“1、2、4分成一类,第3种单独分成一类。”“为什么这样分?”“因为1、2、4三种情况都会相交,而第3种不会相交。”这时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喊出声:“老师,我知道,不会相交就是平行!”“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很多同学点头同意。此时,我再次为学生的思考推波助澜:“哎呀,老师刚才一不小心,一枝铅笔落到了桌面上,另一枝却落到了地上。不知道它们是相交了,还是平行了?”话音刚落,有位学生抢着说:“不可能相交!一枝在桌面上,另一枝在地上,再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既然不可能相交,那它们一定会平行喽!是吗?”有人点头,又有人摇摇头。有人举起手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有什么想法大胆地说,不要怕,尽管说!”“老师,我认为不能说是平行,它们的关系和刚才的第3种好像不同。”“你很会观察,也很会思考,太棒了!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他把我们想说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是的,桌面和地面不在同一个平面。我们现在研究相交和平行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吗?”此时,“平行”的概念自然水到渠成。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自己“悟”出了“平行”的意义,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自豪,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动手操作、观察、空间想象、比较辨析等学习方法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三、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善学”。
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思维是这个过程的核心部分。数学被人们誉为“思维的体操”。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教学应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追求的应该是一种智慧的生成和增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入研读教材,解压教材,挖掘知识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着力渗透,用数学的理性光辉去滋养学生的生命,使之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宝贵养料和不竭动力。
案例3:
教学《平均数》时,在教学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出示长度分别为:2厘米、6厘米、8厘米和4厘米的四条彩带。“估一估,这4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学生面有难色。“可能是10厘米吗?”学生马上否定:“不可能,10厘米比最长的8厘米还长。”“那可能是2厘米吗?”“也不可能,应该比2大。”“为什么?”“因为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多的移给少的之后,最多的就会变少了,最少的也就变多了。”“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大的数要小,同时要比最小的数要大。”“这样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可以再算一算,对比一下。”学生计算后证实了刚才的猜想。
“现在,老师把其中的一条8厘米的彩带剪去4厘米,它们的平均长度还是5厘米吗?”“应该不是了。”“为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却又不知如何表达。“老师,我知道了!一条彩带的长度减少了,它们的总长度就会减少,那么平均数也一定会减少!”“你真了不起,发现部分变化了可能就会引起总数的变化。那平均数会减少多少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既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那就算一算,验证你的想法。”“平均数现在是4厘米,比刚才减少了1厘米。”“为什么一条彩带减少了4厘米,平均数却只减少了1厘米呢?”学生陷入沉思。“是这样,总数一共减少了4厘米,除以4后,平均数就减少了1厘米。”“不错,你是从计算的角度来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假如我们移多补少,一条彩带少了4厘米的话,那就要4条彩带每条都移给它1厘米才行。所以平均数会减少1厘米。”“有道理吗?”大家纷纷点头同意。“如果总数增加4厘米呢?”“平均数就会增加1厘米。”“要使平均数增加2厘米,怎么办?”“就要把总数增加8厘米。”……
2006年夏天,第一次在上海听到《声音图案》。没有任何说明,连乐曲名称也只有之一、之二……的序列编号,甚至听不到旋律,只有高高低低、忽远忽近、音色诡异的声音在空间中流动着。
我当然知道这是现代音乐,是学术创作,疏离的令人发慌的当代作品。但我潜意识里不想这么定位它。
自从2001年秋天开始和何工作以来,自从发行了他的《波罗密多》、《七日谈》和《神香》以来,了解到他心中的音乐世界是不循规、无蓝本、不自由不行的。即使是理性作曲,每一首乐曲都能巧妙连结到灵魂深处的某条神经,深深触动且久久不去,而自1997年创作至2003年的《声音图案》,究竟有着如何的内在?
1986年,何以作品《天籁》发表RD作曲法时,有人说他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也有人说他已臻高峰,俄罗斯著名音乐学者还说RD作曲法的出现,标示着中国有了自己的音乐学派。1990年发表《黄孩子》专辑时,又有人说他攀登了另一座高峰,1996年《阿姐鼓》出版时,同样的说法再度出现。
不论是谱面上的学术创作,或是投入唱片工业的专辑作品,何的音乐不断在创造“高峰”,依他的说法是“因为能量有那么大”,而这股能量在《声音图案》中显然有了漂亮的爆发。
以7年时间创作完成的《声音图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21届亚洲作曲家联盟会议暨音乐节上,由上海新音乐团首演了《声音图案之二》,获得各国代表高度赞赏,Deutsche Ensemble Akademie 的 演奏家们说:“该作品音响奇特巧妙,结构严谨又自然,音乐语言是从未听见过的、全新的,具有强烈的内心震撼力。”
奇妙的是,何训田的音乐一向以旋律闻名,但《声音图案》却在“无旋律”的情况下,征服了在场听众。这听来随机的音乐,其实具有严密的逻辑,除了运用RD作曲法结构外,何自童年起受到的各种声音熏陶、以及从熏陶中理解、对应、开启的种种音乐概念,几乎完全呈现于此部作品中。
何曾说:“人生路有两条,一条是外部的路,一条是内部的路,因为外部没有路走,所以内部之路走得深。”他所谓的内部之路,源自于内心的世界,而他的内心世界则架构于对所有物种的灵性追寻与构合。
为何是所有物种?因为创作之初便不只为人类而写,因为创造的韵律循着自然界的轨迹而行,有着大自然平等、均衡的声动音层,感官之外,更多的是思维。
为何是元音乐?因为没有旋律、没有节拍、没有和声、没有调性;因为有何氏的旋律、有何氏的节奏、有何氏的和声、有何氏的调性。
参与演出的乐手基本上是无解、甚至无知的。因为不了解作品意涵、不断被要求奏出脱离常规的怪异音色、加之陆续出现了被变造的奇特乐器,这些一流乐手可谓吃尽苦头。更脱轨的是,何以一位拉者、一位打者、一位吹者、一位唱者来称呼他们,因为小提琴手、大提琴手、二胡、歌手这些角色已随着声音的演绎超越了界线,走到非琴、非笛、非鼓、非歌的多元声音世界。
《声音图案》作品发表时,各曲并无名称,现今为出版专辑而构思的曲名非常奥妙,描绘了声音的状态、轻重和色彩外,略掉每首曲名中间字后,单数曲和双数曲出现的是读音、文字相映成趣的符号意码:觅途迷途 VS 浮屠胡涂
有路 VS 无路
在此符码引导下……更明确的说法是在音乐色彩引导下,听者感受极为不同。录音完成后,只有极少数人听过,有人听了哭,有人没来由地快乐,喜欢的曲子也各不相同,何觉得非常好,正是他所强调的“让听者自体去感受”。
《声音图案》的风景可以是瑰丽的、异色的、原始的、漫游的……随心随性去感受。2007年初上海,在何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的随想。
秘厘图 所有物种新生、出芽的过程,新奇、天真、无邪。
拂色图 轻飘的色彩。飘浮在上空的某种颜色的流动,轻松无惧、自在,有着未被污染的高度纯净。
弥u图 满溢的放肆。莫名其妙的惊喜和惊动,像一场手足无措的现代舞。所有的开始和结束都一样。
浮香图 舒适的、水水的状态。色彩鲜艳复杂,精神生活富有、充满诱惑。音乐上炫丽、前卫的组合方式,脱离人以其它物种方式行动;听不明白的歌,发生在非人类出现之地,在极乐、在净土、在美人鱼诱惑之地,一场其它星球的party。
密果图 往果的方向追寻而去,乱中有稳定和笃定。偶尔回头但没阻挡前进。
弗意图 另一个力量的来到。尘埃落定,一路上各种风光,来到了彼岸。
靡符图 大地是干净的。
飘着棉絮的蓝天下,一颗入秋的梧桐,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空阔,洋洋洒洒地飘散着,落叶对繁枝的不舍。他静静的靠坐,那被秋脱去繁华的外壳,食指与中指的僵持,让风去贪婪地吸食一缕烟的没落。
他喜欢天空的颜色,喜欢让风打乱头发的那一刻,喜欢看着落叶归根的默默。因为,他的性格是忧郁的蓝色,他眼前的世界被乱发分割,他总觉得落叶的逝去美过流星的陨落……
二 他
他不敢想象自己忍受了16年的可爱形象——平头。于是,在高二时,背着长辈的百般阻挠,留起了“似周又非周”(周杰伦)的酷酷头发,他觉得,发梢截开的世界,颓废却很潇洒,但他又不会像流氓痞子一样弄得“花红柳绿”、“卷曲360”,他只会时不时的去挽挽头发,于是,他的同学总会时不时去逗逗他,而他也很配合地念出那些经典台词:“你污辱我,不~可以,因为你轻视了我的人格;你想摸我头发,更不
~可以,因为你弄乱了我的发型!”接着便是一阵大笑。他觉得,人总要时不时地自恋一下,就像阿Q认为要时不时地坐一下牢,人生才能完美一样。
他有个外号,“老胖”,可实际上,他并不胖,也许只是由于他的朋友都太瘦了,才显得他胖,而每当一双双“罪恶”的手伸向他肚皮,并夹杂着那不太雅观的外号时,他总回蹦出那句,“我不胖!我只是比较丰满!!!”于是,大家一齐作“呕吐+喷饭+狂倒”状!便又是一阵嬉闹。
他很任性,那种可以让人接受的任性。他会叫同寝室的人半夜起来拿毛巾、关电扇、拾被褥,并用“凶凶”的口气说,“你不做,就不和你好了~”此法总会在“对视——嘟嘴”后奏效。
他的同窗好友,总是令他难以割舍。
三 他的多愁
他不觉得“多愁”只属于少女,它同样属于伟岸的男子汉。当然,不是那种西施般的病态愁眉,更不是因为看韩剧而浪费木材的欧巴桑的廉价眼泪。
他的愁云,总是在黑夜来临……
他对生死的冥想挤过眉,他对战争的杀戳切过齿,他为爱情的忠贞流过泪。当他的心情指数只满两格时,他总会一个人,走向黑色的夜。他觉得,黑色可以吞噬喧闹,尽管释放了寂寞,却只有那种黑色的沉淀,才平静得了那颗颤动的心,因为可以有一方黑色的净士,令他自由地吞吐……
他说:
也许只有哭到微笑才算痛快可我没有理由让泪水滂沱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去拆
在这黑暗中诗化的悲哀 有冷风将它覆盖
摇头无奈——一枝繁花的凋落是无声的对白却有绿菌等待
入林寻花的期待只得一行青苔却寻不来不遥远的感慨
原来一切都会成为黑色的原来……。
信誓旦旦给了承诺 两鬓斑斑 留给了我
黑色的墨在黑色的夜 焚香化作白色的顽抗在飘散
上梢的琥珀却不会停留遥看
它的衰落
时间也会差错让沧海被自己淹没
当岁月成为蹉跎
黑色便成了白色……
每次在黑夜中走回教室,总会有几张纸条,静静地躲在桌角,他知道,那是他的红颜知己给他的开导和解脱。在他一边惊叹“信息时代的快速”和适应瞳孔的收缩之时,无数的感动便已将惆怅赶走,只剩下一拂微笑和对适才的多愁暗暗羞愧。
他把所有的字条保留着一盒、两盒……
他的红颜知己,总是令他汗颜满额。
四
他的善感
他是医盲。
但他知道难受,终于一天,他起床,两脸夹“难受”极了,肿得只能用“那种”动物形容,所以,只能请假去医院。于是,验血、打针、打针……他不怕那根东西肉里的刺痛,可他害怕看见那根针一半皮下,一半还潇潇洒洒地留在外头,你一动,那搅动血浆的感觉,真不好受。4天,在医院忙来忙去,课落下了,没关系,他是高手;可脸上的肿,却“雷打不退”!“告别”学校“许久”,有些令他茫茫然了起来……
第五天早晨,他睁开眼,两行温乎乎的东西从眼角滑下,停在耳窝中打转,热乎乎的,并且痒痒的,怎么了?他回想……
那个梦!
对了,他在第4天的晚上,梦见自己早已坐在教室,同大家一起学习了,但不知哪来的几个老师,硬生生地闯进,要将他隔离开来,于是,他挣扎,他们拉;他哭泣,他们拖;他央求,他们抬……
很无知,很可笑的一个梦,那“离别镜头”仿佛与“新白娘子传奇”里的法海与白蛇存有几分相似,“‘老师’是‘法海’,同学是‘许仙’,我是‘白娘……’,呸呸,什么乱七八糟的。”他想。
泪水还在耳窝里打转,只不过冰凉了下来。
那何必哭呢?奇怪,他想把那埋藏在心底的“潜意识”重新挖掘出来,隔离……分开……不情愿……哭泣……分离……难过……伤心……
分离——痛苦!
蓦地,他发现自己对同窗竟有这样一份情谊,他一直以为,朋友,只是在你旅途上的一个个过客,偶尔给你微笑,抑或给你一个灵犀般的启示,终究,他们都会轻盈离开,而后,再去寻求另一些过客。
原来,他错了。
耳窝里的晶莹,早已干涸,留下两行湿湿的轨迹,没有蒸发……
他这一生,流过无数次泪,但只有两次,是那么的珍贵。
初中,是让他难以忘却的时段,当中考结束,他如愿地考上省一级重点中学后,面对的是一个暑假的抑郁。他在一个烈日横行的午后,骑上车,回到那间熟悉却空荡的教室,仿佛怀念已故老人的悲伤般,静静地,搬起一把椅子,放在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小心地坐上去。
很空,很静,很祥和;很虚,很冷,很寂寞。
回忆将一个个知己放回了座位,一个不落,鼻子很酸,眼睛很湿。他觉得,世界上最美的三个字,不是情人的“我爱你”,不是母亲的“宝宝乖”,而只是平凡简单的“在一起”。他懊恼时光的匆匆,他还没来得及数清每个同窗脸上的黑痣,还没看清每个老师额头上的皱纹,还没走过校园的每个角落。而这,在那张毕业照的“咔嚓”之后,已成奢望。他爱那个“家”,他想永远的回放那三年的每一刻……
啜气,像孩子一样,用手背擦拭眼窝,在教室的那个角落,留下一汪带不走的苦涩……
耳窝里又浪漾着温乎乎的热泪,顺着那行轨迹,不过,是那样的不能停遏……
那封尘已久的感动,再次让他动容。他不知他这一生的第三次珍泪会不会等到一年后在这样一个教室落下,为了那一张张更难忘却的笑靥……
他的班级,总是令他为之颤动。
五 最美的风景
他觉得,那一路沿途的风景
最美的
不是晨曦的蓬勃,不是骄阳的烈火,不是红日西下的萧瑟
也不是雨燕飞过眼睑的惊愕,不是鲤鱼入水溅起忐忑,不是鸿雁成行南飞的雄壮离歌,更不是一片白色衬托下万籁的寂寞。
最美的
是那一双双手与你紧握;是一张张画面定格,点缀在你的那条银河;是那一声欢笑,一抹憾泪,在一个个暖春盛夏,无私地陪你走过……
六 后记
一棵梧桐一场萧瑟一抹黄昏一片寂寞
一杆笔轻盈滑落
他说
他写下了
在那条臻志之途上
关键字:林黛玉 独立人格 清雅风骨 才情
小说《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生命都是以悲剧而告终的,林黛玉就是其中之一。林黛玉的悲剧,是美被摧残、被毁灭的悲剧。黛玉之美,不仅仅是她那美丽动人的相貌,还有她对独立人格的捍卫、飘逸清雅的风骨和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价值与归宿的追问”。
一、独立人格的捍卫
独立的人格意识,一直伴随着林黛玉,从由绛珠仙草变成绛珠仙子开始,一直到生命的陨落,她无时无刻不在捍卫自己独立的尊严。
《红楼梦》一开篇就道出了林黛玉前世孱弱的生命和独立的灵魂。且不说绛珠仙草修成绛珠仙子,只说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甘露之惠,得以“久延岁月”,又“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修成女体之后,“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她是那么的洁净,没有受到丝毫俗世的影响,又是那么的自由,并不为感情之事所累。本来可以好好在太虚幻境当她的绛珠仙子,但是,“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可见绛珠仙草下凡历世,是要报答灌溉之恩,虽然灌溉之恩并不是她成为绛珠仙子的惟一条件,但是,她不愿意拖欠别人什么,所以,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这便是所说的“还泪”的由来,可是绛珠仙子的话里似乎还有更为深刻的意思。
在太虚幻境,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绛珠仙子受神瑛侍者的恩惠,才得以脱却草胎木质,而要取得真正的平等,还得各不相欠,所以,她要主动还泪,哪怕是付出一生的眼泪,甚至生命。她并没有说什么肝脑涂地,没齿难忘,大恩难报之类的冠冕话,而是要付诸行动,并且这样的行动是积极的,是一种追求平等的主动行为,这已是很难得的了,更何况她的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自己一生的眼泪足以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惠,能有这样认识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有几个呢?她追求平等,所以还泪,她珍重自己,所以一生的眼泪足以抵偿那甘露之惠。
黛玉未出场之前,贾雨村曾有咏怀对联一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对此,很多研读《红楼梦》的人都认为贾雨村的出现,不过是用来引出黛玉和宝钗二人而已,但是笔者以为这句对联还有别解。在此,且不论宝钗,只说黛玉,即:暗指黛玉贾府生活并不如意,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价”指价格,价值,即黛玉的价值,她想要求得一个合理的评价,一个充分的肯定,在那个社会的权力中心是不可能的。那个腐朽没落的社会,不承认黛玉的价值,正说明了黛玉价值的难能可贵。后面的事实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黛玉对仕宦名利的态度,只有一个贾宝玉赏识。而宝二爷只是一个没有实权,没有经济能力的少年。正如宝玉说的“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也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
黛玉的许多事情,表面看起来是有些小性子,但是,未尝不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捍卫,她那敏感的心,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但是就全书来看,作者只是通过宝钗来了以后,做了一次明文对比,说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五回)但是从前八十回来看,直接写黛玉对长一辈的人不太礼貌,只有周瑞家的送宫花一节,(第七回)后再也没有直接的描写了。
现在我们看看周瑞家的送宫花给黛玉一节,这一节被许多人当做黛玉没有礼貌的证据,其实对周瑞家的没有礼貌的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后文四十五回,凤姐因为周瑞家的儿子不听管教而不许两府收留,逼得周瑞家的下跪求情,结果还是赖嬷嬷说情才得以下台的。由此可见,黛玉对周瑞家的的态度,并不算是很过分。别说是心思细密,孤高的黛玉,就是我们一般人,别人挑剩的东西给我们,我们也会不高兴的,更何况周瑞家本来就是奴仆身份,而黛玉却是小姐,是主子,当自己的尊严受到羞辱,她自然有权利维护了。
就是和宝玉相处时,也是因为心思细密而常使小性子,可这小性子并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就是有小性子,也是对自己爱情和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我们不能只看她对宝玉的为难,还要看到她对宝玉的关爱,和宝玉的两情相悦。对宝玉的发脾气,是一种孤独后的落寞,如二十回的黛玉葬花,是一种受到奚落后的悲伤。 “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才是黛玉对宝玉的真正态度,“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会规范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自我意愿。”所以,黛玉对宝玉更多的是相知后的关爱,在爱情上,她也是要争取平等的爱情,绝不像湘云和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受到宝玉很不礼貌的回敬而忍气吞声。
二、洒脱清雅的风骨
林黛玉身上多少有些魏晋名士的风度,冯友兰、李泽厚等著的《魏晋风度二十讲》中对魏晋风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那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进而对活得更漂亮做了几点说明,最后的结论是“高贵、自然、生趣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林黛玉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魏晋风度的气息。最可为证的就是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她给香菱推荐的全是魏晋盛唐的诗歌,并且对王维的诗歌还做了选择,可见,林黛玉性格中那种洒脱飘逸。这种洒脱飘逸表现在林黛玉身上就是她对生活环境清雅的选择,对自己感情的不加掩饰,对生活意趣的追求。
当元春让姐妹们和宝玉入住大观园时,黛玉选的是潇湘馆。潇湘馆地处大观园的西南角,与薛宝钗所住的蘅芜苑相比,实在是清雅隐士和达官贵人的对比。蘅芜苑坐北朝南,临近荣禧堂,“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显得端庄方正,大气雄浑。而潇湘馆则是绿竹掩映,清流萦回,石子漫成甬路,小小三间房舍,房内床几椅案都合着地步打就,后院又有大株梨花和芭蕉。就连贾政对潇湘馆的评价也是很独特的:“若能月夜坐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十七回)黛玉自己对潇湘馆的感觉:“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的更觉幽静。”(二十三回)黛玉喜欢潇湘馆的幽静得到宝玉的认可,贾政也认为潇湘馆是读书的好地方,后文又得到刘姥姥的印证,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黛玉的住处后说:“这哪里像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众多评论者都认识到了潇湘馆的清幽象征着黛玉的性格,湘妃竹象征着她的悲剧命运,可是,很少有人注意,潇湘馆总体上透着隐士的风雅情趣。有竹子,有曲水,房舍小而和谐,几案美而自然。
评论《红楼梦》的人大都认为湘云是闲云野鹤,敢做敢说,可是林黛玉在她不哭不悲伤的时候,也是兰心慧质,十分淘气。不过她的淘气显得格外可爱,而不是一般的顽皮,不是凤姐式的市井俗话,她的淘气带着机灵和学问的色彩。她打趣别人,开别人玩笑,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反应机敏。先有第八回宝玉探宝钗,黛玉的雅讽,后有二十回史湘云咬舌子被黛玉打趣,宝玉听曲文悟禅机被黛玉妙诘。这些都能看出来黛玉思维之细密,反应之迅疾。
最让我们感受黛玉淘气的一节是四十二回,黛玉自然挥洒,随意而谈,引逗得众人大笑不止。这一场景,使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快乐,人美,语言更美。众才女们笑了八次,因黛玉之言而笑的有五次,其他三次还是和黛玉有间接的关系。恰评刘姥姥“母蝗虫”,打趣惜春画画,给画定题跋,开李纨的玩笑,画画工具后面添铁锅铁铲,给探春说宝钗把嫁妆单子也写出来了,被宝钗按在炕上时的求饶,无一处不风趣,无一处不令我们捧腹。就连一向老成持重的宝钗也“笑的动不得了”,心如死灰的李纨也不得不回应黛玉的玩笑,十分要强看重小姐名分的探春“笑个不住”,性格开朗的史湘云乐得差点连人带椅子跌倒。在这一回里,这一场景中,黛玉俨然成了中心,成了领头玩笑的人,其挥洒自如,反应敏捷,真是无人能及,连一向聪明的宝钗也一时未能理解要铁锅铁铲何用。结果是李纨说黛玉“刁”,宝钗赞黛玉“伶俐”。言辞含蓄,意味隽永,这才是“真名士,自风流”呢。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回,看似写香菱,实际上也在写钗、黛二人,也是在塑造钗、黛二人形象。那么宝钗和黛玉在对待香菱学诗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区别。只读正经书的宝钗认为作诗非女儿之事,做些针线才是正经事情,故无心教香菱,而不羡慕仕宦名利的黛玉就不一样了,教香菱学诗不仅是有心,而且是尽心。拜师时黛玉之言――“既要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让人既惊叹又赞叹,这样的谦和,这样的自负,不是一种洒脱飘逸,又是什么呢。她对诗歌的平仄和立意的见解,到今天也不落伍,对前代诗人作品的熟悉,令人吃惊;对前人诗作评价的率真精当,足以让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见绌。并且她还在诗集中写有点评。如此对待诗歌,对待学习作诗的人,如此精妙的见解,如此饱含才学的风度,哪里还有女儿的娇怯之态,倒是有几分名士的洒脱不羁。
三、无与伦比的诗人才情
《红楼梦》中诗歌,不是纯粹的状物写景,抒情议论,而是塑造者每个人的性格,象征着每个人的命运。“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的”。
而林黛玉的诗词曲赋正是表现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她的诗作和其他人的相比绝然不同,所以才有她的第七十回,宝玉看了她的《桃花行》之后,“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泪”。笔者以为,林黛玉的诗歌,从感情抒发方式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她参加诗社以及和别人联诗,一类是她寄托自己身世以及爱情体验的诗歌。两类诗传达情感的强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她感情的觉醒而体会感情成功之艰难,人格独立的维护而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落寞,逐渐的在加强抒发的强度,最后无论哪一类诗作都无法掩饰她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和生命脆弱彷徨的程度。
林黛玉诗作的体裁和数量在《红楼梦》里是稳居第一的。她写了五律、七绝、四言、七律、歌行、五排、集句、词8种体裁,25首诗词,共计256句(行),1659个字。在体裁上比宝钗多出一倍,首数几乎多出两倍,句(行)和字数几乎多三倍。就是与史湘云相比,也多出许多。
且看她的那三首咏的诗作: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黛玉三首诗歌,夺得了咏菊诗的前三名,李纨的评判:“《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三十八回)
我们现在只评第一首。因其不流俗媚世,不畏惧风霜严寒,孤标绝尘,冲寒而放的风骨被历代文人雅士歌咏赞叹,总能唤起文人们与在品格里的深刻认同,这样的情结千百年来都挥之不去。文人是人类精神的传承者,是独立人格的张扬者,是民族的灵魂和不灭的风骨。文人并不是因为有了知识而为文人,文人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风骨而为文人。文人不分东西南北,也不分贫穷富贵,不分健壮或羸弱,也不分须眉和闺秀,他只是要拥有这样风骨的灵魂!黛玉的诗在诗里夺冠,正是因为她有这样高标绝尘的风骨,正是因为她的灵魂里浸润了文人的传承,这样不灭的精神在这个弱女子身上张扬,并且强悍地进入了不朽!
黛玉因身世之孤独,感情之觉醒而写作的诗歌,更是让读者心神俱消,如痴如醉。她的《题帕三绝》是宝玉挨打后,让晴雯赠旧帕子而体悟到宝玉深情厚意时,爱情的第一次抒发。“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三十四回)就在旧帕子上写下了这三首抒情之作。因为感动,所以情难抑制,因为相知,所以不避嫌疑。开首一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既是暗合“还泪”一说,也是黛玉甘愿为宝玉而流泪,甘愿将自己的眼泪付出给蔑视仕途经济的宝玉。她的爱情就显得纯洁高雅,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相知,没有任何的附加品。
纵观黛玉的诗歌,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高洁,有远大追求,有执著到底精神的理想女性的化身。
四、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在林黛玉身上,被封建礼教强制的依附性和被动适应性是最少的,她在《红楼梦》中,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个性化人生。她的逞才、读曲、雅谑、写诗和教诗,都是一种放任和才能智慧的传达。正是黛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使得她具有了无穷的魅力,正是这种人性大美的被毁灭,才让千万读者为之扼腕。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华书局, 2006。
[2]吕启祥:《红楼寻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