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钟分成三份:前五钟到六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分钟左右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乡土历史
一、乡土历史有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指出,在当今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课程性质中又进一步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则强调“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些提法多次出现,反映了国家对历史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重视,表明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
但是,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光靠强调其重要性、也不是通过高喊口号就能落实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这就是说,爱国主义的情感首先是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发展而来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要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必须遵循“由近及远”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首先了解身边的历史,从身边的细节逐渐了解、热爱他们生活的家乡,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原理,也会让他们爱祖国的情感拥有厚重的基础。
许多国家的历史教学理论都认为,学校历史教学的步骤应该是先学乡土历史,然后学本国历史,再学世界历史。让学生熟悉生养自己的家乡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种由近及远的学习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能更有效地发展学习历史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乡土历史在历史课程中也都占有一定地位,并在规范教学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
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核心课程。国家课程标准应该为乡土历史留出空间,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果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都很紧张,那么乡土历史就没有时间进行;如果国家课程标准没有关于乡土历史的明确要求,以目前的实际情况,地方与学校很难操作,应试教育足以压过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乡土史教学,各地有很多成功经验。现在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些活动课,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实际上远远不如开展乡土史教学更奏效。乡土史的教学活动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乡土历史不但是对中国大历史的有力补充,而且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形成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认识你脚下的土地――重视乡土历史教育
我们常抱怨历史学科在学校地位低、被视为“副科”,有没有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忽视和丢弃乡土历史教学呢?因此,尽快恢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建议:
1、完善国家课程标准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规定
在修订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时候,应明确规定乡土历史是必学的课程内容,并确定必要的课时。建议中国历史用于乡土史教学的总课时不应少于4课时。为保证规定落实,建议借鉴国外由近及远进行历史教育的做法,可以原则性地规定学习乡土历史的要求,在七、八年级学习中国历史之前,集中安排2―4课时学习乡土历史,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的活动课进行。这样既有硬性规定,又有目标要求,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操作。如能在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有此突破,那既是对以往多年重视乡土历史教学传统的继承,又是创新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和乡土教育将是功德无量的举措。
2、历史教师要增强职业感,主动进行乡土历史教育
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他们在以往乡土历史教学中积存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新课程实施后仍有教师坚持采用乡土历史中的事例,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教师对乡土历史的认识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教育学生了解、认识并热爱家乡,是历史教师的天职。教师本人要熟悉家乡或地方的历史,注意研究和搜集乡土历史资料,把乡土历史纳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教育领导部门也要把能否适时进行乡土历史教学,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内容之一。
3、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乡土历史教育
历史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这三者中的核心。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而且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水平还较有限,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历史人物来进行,因此历史人物教学就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和重点。历史人物不仅制造了历史事件,创造出了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人物精神财富的核心即是他的人格魅力。因此,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历史活动教学中开展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学习与探究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的设计应以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历史人物教学的内容为参照依据,这样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实践才能具有较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制定教学计划
在以上三年活动计划中,笔者期望学生通过七年级的活动能对历史人物的人格特征有感性认识。到八年级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和传记阅读逐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反思自我中初步对人生进行思考。然后到九年级时学生能对历史人物的人格产生理性认识,并在榜样学习中逐渐培养自我人格教育的能力,从而为形成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使学生从“认识他人人格反思自己人格塑造健全人格”。依据以上计划,笔者及同事以柳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2003级同学为实验对象进行“历史人物教学与初中生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实验。
(二)实验结果
人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只是凭一两年的人格教育学生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实验中,感受到有一些学生在道德品质、个性、自主性方面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