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屠暮行

一屠暮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屠暮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屠暮行范文第1篇

一屠暮行范文第2篇

 

三种类型父母易养出不孝子(资料图)

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

著名心理专家、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说,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孩子潜意识里仇恨、埋怨父母,平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受到某些事情的触发后才会爆发出来。从廖天野发给《南方都市报》的《致歉信》来看,除工作压力之外,其与父母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婆媳相处的琐碎矛盾是他打骂父母的导火索。

尹邓安说,不孝子完全是父母培养出来的。特别是以下几种类型的父母更容易养出不孝子: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因为五六岁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啰嗦的父母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妈妈的心里,失败的孩子失败在妈妈的嘴里。”父母的啰嗦容易使孩子反感,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顶撞父母。

包办溺爱的父母

父母包办溺爱,就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孝顺的机会,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

另外,廖天野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在单位必须要将各种个性和情绪收起来。这种压抑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必会寻找宣泄的出口。工作中低调而温和,而面对最亲密的家人,却无法再继续“自我压抑”下去。

三种类型父母易养出不孝子(资料图)

父母应该学会“装”

尹邓安说,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

培养孩子对弱者的怜悯之心

怜悯弱者与孝顺父母其实是一回事。当孩子长大后,父母逐渐老去,也会成为一个弱者。对社会来说,弱者是索取少、奉献多的一群人,而对孩子来说,父母也属于索取少、奉献多的人。所以,不尊重穷人的人往往不孝顺父母。

尹邓安说,很多人喜欢在孩子面前吹嘘自己官大、钱多、关系硬,这样的人不仅绝对培养不出孝子,还会培养孩子的非道德行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体验感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医院,并受到了别人的称赞,这时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道德体验感,今后还会不断地做好事。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同样如此。所以,父母平时要试着让孩子为家里做点事,并及时称赞孩子,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屠暮行范文第3篇

图形符号作为一种语言,更能体现一个物体或事物的特点与本质。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以及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音乐家是用音符与节奏进行谱曲、演奏和歌唱;舞蹈家是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动与静、阴柔与阳刚;画家用笔、色、光影、虚实通过画面来表现;诗人、作家创作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是在用文字表达。文字是语言的一种凝固的可以保存的形式,易于读者理解。任何一种艺术表现都是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给人以体会和理解。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图形符号负载信息,传递信息。它是艺术品特性的表征,是认识艺术品含义的一种简化手段,也是创作者思维的主体。创作者与欣赏者在符号系统中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在此意义上,符号无疑是信息的工具。图形建构符号,符号建构信息,透过其传达与接受的互动而生成意义。

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之美第一要素就是“新”。设计要创新、求异、与众不同,否则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设计之美的第二要素是“合理”。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就是因为它能解决所要表现的问题。设计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与市场中存在,符合一定的价值取向是存在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设计是不合理的,它就不会有存在的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设计之美的第三要素就是“人性”。设计之美要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法则,即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秩序、调和、变化、统一、材质、色彩、工艺、技术……凡是能让我们感受到的美都应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表现。艺术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设计师的艺术处理,把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内在本质概括成一定的符号与抽象图形。设计师则是用独特的符号语言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由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图形和代表性的符号也就是设计语言,用图形符号语言进行说明与表现,最终使人体会到设计之美。

漆器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千年前的漆器作品至今仍绽放光彩,让世人为之震撼。漆有独特的魅力,漆之美是一种含蓄之美、内敛之美、自然之美和神秘之美。漆之美又包括材料之美、工艺之美、精神之美。

1.材料之美。漆液所指为大漆、生漆,天然漆也叫国漆,国漆是天然漆树上采集而来的一种纯植物漆,是一种极神秘的物质,有着极强的附着力、粘合力,比强力胶的粘性更大,干燥后的硬度比一般金属还要强。漆材料的表现性有多种,如石绘有重彩之美、刻漆有版画美、堆漆有浮雕之美、刮漆有油画之美、罩染有水彩国画之美。

2.工艺之美。漆工艺有贴、嵌、堆、罩、染、刻、刮、描、绘、磨等多种技法,漆工艺里有传统的色彩,不是常人能简单掌握的,需经过长时间摸索与实验方能掌握一二的一门艺术,因此也就有浓厚的神秘东方韵味,神奇的质感和肌理,这就是漆器的工艺之美。

3.精神之美。漆器独特的材料与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精神之美。含蓄、内敛、沉稳、凝重、厚重、深远、巧妙、精细、神韵等,这都是漆器的独到之处,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与精神价值。

中国的漆艺术可以从大量出土的、历经数千年时光的精美漆器中得到印证。中国漆器髹涂的耐腐蚀能力、坚硬度、润泽质色和美学的价值与地位是现代涂料所无法替代的。我国木漆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格。它直观形象地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艺术设计是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任何设计作品不可能脱离其文化含义而单独存在。图形符号语言是艺术、思想、风俗、生活方式等的物质、精神文化现象的体现,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其特定内涵和重要地位。一件精美的木漆器工艺艺术品的成功,往往离不开造型设计和结构设计,如果当代木漆器创作者能够重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让欣赏者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并解读其意义,那么,这具有悠久历史、技术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木漆器,无疑将会是成功的作品。

木漆器是木与漆的一种完美结合,漆取之于木又覆之于木,其中意味深长。漆液浸于木的气眼之中,使木的天然纹理神奇般地显现出来。木材的纹理、材质、密度、色泽不同与漆液结合产生的纹理也随之有万般变化,不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同的花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木漆器物品的存在,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理解。其中明清时期的木漆家具最为著名,无论是造型和工艺,还是艺术性和实用性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仍旧是现代家具设计师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当代的设计与审美的发展趋向多元化。所以要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的同时发展。把漆之美、木之美、木漆之美、设计之美、图形之美、设计符号语言之美完美融合在一起。在器型上符合设计的审美法则,在创意上求新,在变化上求合理,在精神上求人性。工艺、材料表现与设计之“新”,“合理”与“人性”完美统一。这让设计终端的图形符号语言有更极致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传达,以一种更加艺术、更加实用、更具有价值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这就能更好地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并使之发展,也能更好地进行设计,进而达到设计的目的,实现设计的价值。

一屠暮行范文第4篇

Abstract: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 the summary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ismic vulnerability; second,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abroad study seismic vulnerability; third,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seismic vulnerability; fourth,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udies on 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进展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061-02

0 引言

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地震安全评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地震易损性是指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下土木工程结构被破坏的概率,它能从概率的层面反映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地震与工程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土木工程中能为人们更好的防范地震带来的危害。因此,土木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也须引起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1 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

所谓地震易损性,是说在强度不同的地震作用下,土木工程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状态,以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它是从概率的层面对地震发生机率、强度和土木工程破坏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的预测,成为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和地震工程研究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最早提出地震工程和抗震设计的是美国,美国的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了供统一分析的地震参数和破坏参数等地震破坏指标,使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用这种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只需要将工程需求参数输入进地震易损性的计算函数中去,就可以推断地震对土木工程破坏的参数和概率,使对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更加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土木工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土木工程建设在设计、规划时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工程结构风险分析和地震损失概率分析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推测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支持。这是对工程项目负责也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通过这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来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2 地震易损性的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较早地开始了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他们意识到地震会对土木工程项目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国外的工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地震易损性的研究,如美国的Ghiocel对美国东部的核电站进行结构分析,对工程的地震反应和易损性进行了分析与评定。Ozaki对日本的核反应堆所在的建筑也进行了结构分析,根据其核反应堆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指数,考虑了工程项目的非线性特征和结构变异特征。一位美籍华人黄洪谋也对地震易损性如何更好地运用到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电力变电站等设备中去,对电力系统中的设备和建筑进行安全评定,以确保电力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此外,在软件的开发上,美国也率先推出了HAZUS软件,通过这种地震易损性分析软件,美国可以在对土木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震给工程项目带来的破坏进行估计和预测,采用性能设计的方法根据软件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能力谱绘制,计算地震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方式来反映建筑物的抗震性。

Tanaka在评估公路建设工程的地震易损性时,提出了一种地震易损性的正态分布函数。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两参数的分析,以正态分布的函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建筑工程的地震未知参数。通过这种地震易损性函数他总计将桥梁的结构形式划分为五种,这五种结构形式又把桥梁损伤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形式,并按照不同的损伤形式和损伤程度把土木工程的损伤水准分为五个等级,为人们系统的研究公路的地震易损性提供了参考。

人们在对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时,常常用两种易损性曲线来表示,即经验易损性曲线和理论易损性曲线,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易损性曲线。经验性曲线在这两种曲线当中是一种可信度较高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因为它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以往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情况和具体的动参数,对这些实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得出较为真实可信的数据指标。但经验性曲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为地震所造成的危害会因为客观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不同的地震环境、场地和工程结构中,地震所打来的危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地震经验易损性曲线没有其广泛的推广意义,再加上其需要具体的数据分析,人们在获得这些数据时会有很大的难度。这些都限制了经验易损性曲线的推广使用,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

除了经验易损性曲线之外,理论易损性曲线也是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一种重要参照曲线。采用理论易损性曲线研究地震的易损性通常要从地震的相应分析数据入手,采用反应谱、静力、时程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地震易损性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同样,理论易损性分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如Monte Carfo模拟法,但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运算时间,为此Fukushima提出了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分析方法,即评估结构响应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振动理论来对土木工程的易损性进行分析,在一个频域内,它所得出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此外,Singhal、shinozuka和Basoz等也对地震的易损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人员都在地震易损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国外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程,使土木工程项目在更安全的工程环境下运行,加大了工程项目的安全系数。

3 地震易损性的国内研究概况

与国外的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相比,我国在地震易损性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主要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经验性曲线分析。经验性分析的对象是一些群体性的房屋建筑,对这些群体性的房屋建筑进行震害预测。我国最早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尹之潜教授,尹教授在地震风险分析和震害预测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真实的震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并根据其实验数据分析了地震强度与土木工程结构破坏度之间的关系,对多种土木工程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如砖砌体建筑、工厂的排架结构、混凝土结构,并分别根据这些结构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震灾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得出了较为系统和完整了土木工程地质易损性研究结论与成果,起到了很好的震灾预测的实际效果。此外,尹教授还通过与国外专家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系统学习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相关方面的课程,开发了对地震震灾进行系统预测的PDSM SM B-1地震易损性预测系统,大大加快了我国在地震易损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此外,高小旺、张令心、钟益树等人也在地震易损性的研究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针对不同的土木工程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震灾预测,加快了我国在地震易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不一一细述。

4 目前地震易损性研究方面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4.1 地震易损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在地震易损性分析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输入参数、破坏准则、分析类型、分析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说来,在输入参数上分析地震易损性方面我国还没有取得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易损性的分析上面过于依赖地震动输入,仅仅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地震易损性显然不可行,只能用多物理量来解决。在破坏准则方面,不同的破坏准则会带来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的破坏准则计算出来的数据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种差别很大的情况人们显得无所适从。另外,在分析类型和分析方法方面我国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的计算类型与计算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计算量过大,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在可信度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这些都是我国在发展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面的主要问题。

4.2 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4.2.1 两种地震易损性分析法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对于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这两种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上发展起来的。对于经验易损性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重要方法。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比较相关的数值,对地震与土木工程破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对工程的抗震性进行评价。但这两种方法又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优化目前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是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4.2.2 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易损性分析方法 经验与理论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地震破坏因素都考虑在内,并且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工程的地震易损性,具有精确性和可靠性高的优点,并能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序,详细地为人们提供地震易损性的分析结果,对建筑物的易损性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满足人们对地震易损性的详细程度和精确度方面的要求,是未来地震易损性研究分析的主要发展方向。

5 结语

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土木工程项目在结构损失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结构损失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工程项目设计、优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结合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采取既包含经验分析又包含理性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艳龙,张鹏.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四川建筑,2010(06).

[2]吕大刚,李晓鹏,王光远.基于可靠度和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04).

一屠暮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

引 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关系中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1]。伴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加剧,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能够掌握土地资源对于人口增长、城镇建设、农牧业生产、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为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2],检验规划实施是否具备可行性。

1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回顾

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含义

一般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即区域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也有学者提出,土地是综合性极强的资源,它要承载人类各种活动的压力,包括生活活动的压力、生产活动的压力和生态环境的压力[3],承载力的研究是对区域土地、食物、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系统透视[4]。本文侧重于从生态敏感性的角度,在考虑土地适宜性分区的前提下,对农牧型城镇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

1.2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趋势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最早是由人口学家展开的,而后在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传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偏向于耕地资源,是基于土地生产力约束下的区域性人地关系研究,并衍生出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5]。目前的研究则在内容上由单一要素转向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等多个要素的综合性评估。分析技术及手段也趋于多元化,由单纯的公式计算转向成熟的模型分析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上,实现了更准确、深入、全面的定量研究,大大增强了时效性和预测能力,对解决实际土地与人口的矛盾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实际应用性。

2 基于用地适宜性的牧业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

从区域视角出发,评估建设用地可行性是基于用地适宜性的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的特征与优势。城镇用地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与周边坡度、坡向、地势、环境敏感区等结合起来,规划师则要指出用于城镇用地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优势,因此,用地适宜性分析是规划的重要基础。

适宜性分析从发展看,基本可归纳为以下类型:①筛网制图法;②景观单元法;③灰色分析法;④GIS空间叠加法。

本文采用的是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叠加方法进行适宜性分析,是基于灰色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GIS技术辅助分析方法,把各种适宜性等级改为数量值,每一因素又依其重要性给予权重,相乘值的和即可得到每一区域的适宜性等级,最后综合确定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的可开发规模及未来发展方向。

3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3.1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流程

根据单因子分级标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与分级标准相同的数据。研究区的DEM数据来自ASTGTM数据,根据DEM数据使用坡度分析功能生成研究区的坡度数据,高程数据直接从原始的ASTGTM数据获得。若得到的高程和坡度的分类与评价标准分级不同,则需使用重分类功能对数据依据标准进行重新分类。

基于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根据基础交通数据及交通规划控制范围提取出县道(X372、X371)、乡道、村道并分别生成20m、10m、5m的双侧缓冲区范围。以水资源现状图中水资源的分布范围及单因子分级标准,提取出所需要的水资源研究范围,然后对水源区生成1000m环状缓冲区、防洪渠50m双侧缓冲区、奥尔托苏河生成100m双侧缓冲区、灌溉渠生成20m双侧缓冲区。

然后将土地利用数据、交通缓冲区数据、水源保护缓冲区数据与重点保护对象数据由矢量数据转为栅格数据,再加上坡度数据和高程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求得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的可开发与等级。进行叠加分析时,可使用两种方法:栅格计算器与空间建模加权叠加分析法,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同。其原理都是根据单因子分级的分值与单因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权重求其加权平均数得到适宜建设的用地等级分类。

3.2 用地适宜性评估单因子评价

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以及评价指标得出归一化的单因子评价结果。

3.3 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研究区用地现状特征,结合GIS空间叠加方法,得到研究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四类用地:适宜性建设用地、一般性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禁止建设用地。利用GIS栅格的统计功能,可得到不同分区的占地面积及比重情况:适宜性建设用地约19629.58hm2、占总面积的13.86%;一般性建设用地63285.51hm2、占总面积的44.67%;不宜建设用地50940.27hm2、占总面积的35.95%;禁止建设用地7826.51hm2、占总面积的5.52%。

适宜性建设用地包括城镇规划区、原农民居住点等,主要集中在沿县道X372、奥尔托苏河道周边,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地质坚实,且该区域的环境对人工干扰或破坏的适应及调控能力最强,是开发建设首选区域。适宜性建设用地的发展仍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可以持续发展。一般性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适宜性建设用地的城镇规划范围地区。不宜建设用地将园林保护区、牧区保护区划入其中,该区域只要是河流上游,地方生态群落和生态系统发育较好,属于人口稀疏的过境通道区。禁止建设用地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重要基础设施(县道371)、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奥尔托苏河等水资源保护区。

4 结 论

对于城镇空间用地规划而言,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体现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理念,通过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划分用地空间管制区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发展、规模确定与空间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及适应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武晋一.天津市滨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

[2]王庆琨,刘喜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95~6596.

[3]尹杰,李京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2):31~37.

[4]高小羊,葛幼松.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新疆环境保护,2007,29(2):1~5.

[5]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6.

[6]高浩宇.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J].城市规划,2013,(3):39~42.

相关期刊更多

杭州农业与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锰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

电镀与环保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