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地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地理范文第1篇

同学们在学人文地理的时候往往喜欢孤立地去理解接受人文事象,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实质联系。这种把人文和自然割裂的行为是造成对人文事象把握不准的重要原因。要知道自然和人文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以前有环境决定论一说,虽然其过于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和影响,而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只要撇开这一点,其大多数的观点和理论还是正确的。如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形成,你仔细深究一番,必然会发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北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南地区的吊脚楼,藏南地区的碉楼等等无不说明了自然环境对当地建筑形态的影响。)。事实上人文事象是根植于自然环境的,每一种人文事象的形成以及其相应的特点,必然或多或少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的十分强烈,有的相对小些罢了。因此,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是理解和分析人文事象的基础。下面看一个小例题。

记忆就像是在沙漠里卖领带的商人:“要水?没有。不过,如果你要领带,我这里有的是。――阿梅丽・诺冬

如果我不认识你,我没活过;如果我至死不认识你,我没死,因为我没活过。――塞尔努达

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州及其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

1阿拉斯加州面积约171万km2,但人口仅60多万。影响其人口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淡水资源不足 B热量资源不足

C能源资源不足 D土地资源不足

2影响图示区域输油管道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分布状况 B海域运输状况

C地形分布状况 D植被分布状况

首先,两个小题问的都是有关人文现象,但在寻找其形成的原因时,都需要我们从自然角度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正说明了上述观点:自然因素是造事象的重要原因。这也告诉我们在分析人文事象成因和特点时,首先要着眼于自然原因,而如果你只放眼于人文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的话,那很可能导致错误。如第二小问中人类铺设的输油管道路线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就不应该是人文因素。

其次,整观该题不难发现,了解和掌握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作答该题的关键。如果对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区的自然环境总特征(寒冷)不是很明了,抑或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文事象的重大影响这一点,那么作答时很可能出现偏颇。如第二小题,很容易选择A项或C项。(上述两小题的正确答案分别为B。)

总之,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是答好人文地理问题的基础。平时要养问题联系自然知识的意识,拿到人文问题,首先从自然角度找答案,要竭力做好自然与人文的衔接,架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而且此“桥梁”应非独木桥之类,而是要像架在黄浦江上的扬浦、卢浦、南浦大桥那样,彻底架通浦东、浦西(自然和人文)两岸,做到自然与人文的贯通融合。而从学生现有的情况看,正是缺乏对自然和人文的很好沟通,从而在分析回答人文地理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注重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构建

地理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的地理思维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思维模式。人文地理更有其独到的思维模式,其正是学好人文地理所必备的前提条件。综观人文地理思维之模式,本人觉得以下两条尤显重要。

1谙熟区位分析法,其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 这里首先有必要对每一项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做到了如指掌。如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人类活动事项的各自区位因素,书本都作了专门介绍的,需要逐一罗列,做到识记理解,构成思维框架储存在脑子里,为以后作答问题而准备。现举一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三全”和“思念”为代表的郑州速冻食品企业迅速崛起,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析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10分)

针对上述问题,作答时宜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明确问题,构建思维框架。“分析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实为分析影响食品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如下:

影响食品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劳动力其他:农业基础、水源、土地、政策、环境等

第二步,结合材料,细化结论。通过调动该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细化答案。如下:

影响食品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原料丰富交通运输――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量大科学技术――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他:农业基础、水源、土地、政策、环境等――政策支持

第三步,组织和优化答案

【参考答案】农副产品(原料)十分丰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量大;保鲜、冷冻等技术的发展。

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区位分析法,遵照以上三步答题法,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不会出现严重的偏漏现象。上述问题也正是人文地理问题中最常见和典型的区位分析问题,所以掌握上述要义也是应对区位问题的好方法,务必熟练应用。在平时,对常见人文地理事象的区位条件务必作专门的梳理,并贮备于脑中。在这一点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2评价、意义类问题的思维构建

这也是人文地理中较常见的一类题,要求学生就某项人类活动给予分析评价。学生反映对该类问题总感觉难以适从,对有些要点是否能构成答案也不置可否。其实,这类问题也是有相应的思维框架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宜多归纳总结。一般来说,评价意义类的问题就宜紧紧扣住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大方面去寻找答案。有了思路再结合具体事例作进一步的展开和组织答案即可。如题:

(3)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该小组向丙村建议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请你阐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义。(10分)[注:丙村为浙江南部的低山丘陵区]

【答案】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镇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等(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从参考答案,我们可以反推其答题思路,不难发现前半部分正是从经济效益这个角度作答的,后半部分正是从社会效益作答的。不过,其似乎没有提到环境效益方面。这里我们不妨从环境效益角度给它补充: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改善环境,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这是完全可以的,答案变得更为完善。所以可以总结得出,在评价人类活动意义类的问题时宜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角度加以落实解决。

其实,学习地理过程中不断地构筑相应的地理思维模式,是极其重要的,有了相应的地理思维模式,思考分析问题就会变得思路清晰全面,具体作答更是易如反掌。

每一个人一生都总在自由和归属之间挣扎,那是条窄径。我有时候会为了得到归属而牺牲掉自由,但更多时候我已经对归属放弃了一切希望。――珍妮特・温特森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约翰・肖尔斯

三、关注生活和社会,尤其关注热点,勤于构思

地理学科尤其是人文地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学是一门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学科。因此,在平时关注生产生活尤为重要,每每遇到一些地理问题都要试着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作答,而这些社会问题很可能就成为考题。如2010年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成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热议问题。对于这样的社会问题,就有必要给予关注,并试着去解释它,或者借助新闻媒体或其他一些渠道来寻求答案。其实,这样的社会问题,电视报纸等媒体往往都会集中报道讨论,媒体也都会组织一些专门的访谈节目,邀请专家释疑。如这样的电视画面:记者深入劳力市场,采访民工和企业主,而且问题往往围绕“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以及今后如何应对?”,民工和企业主的回答往往能击中问题根本,成了问题的极佳答案。要如能听听专家的分析,那更是入木三分。所以你只要看了类似的节目,答案自然明了,应对考题更是绰绰有余。如:

36材料二:2010年春节一过,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开始外出打工,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人数有所减少。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招工困难,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工荒”。

(3)结合材料分析造成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面对“民工荒”现象,你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或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当地就业机会增多;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中西部地区农业增收明显,部分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减弱等。(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人文地理范文第2篇

攀枝花钢铁集体公司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是攀枝花市的主体企业,是我国西部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钒制品和铁路用钢生产基地,中国品种结构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中国唯一的氯化法钛白生产基地及世界三大产钒企业之一。攀钢以其世界领先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享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攀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年产铁560万吨、钢560万吨、钢材530万吨、钒制品(以V2O5计)1.5万吨、钛精矿25万吨、钛白粉6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2003年,攀钢实现销售收入168.3亿元,利税22.8亿元,利润7亿元,出口创汇1.38亿美元。截止2003年底,攀钢的资产规模已达343亿元,成为了我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 攀钢依托资源优势和工艺技术优势,形成了以重轨、310乙字钢等为代表的大型材,以汽车大梁板、冷轧镀锌板、IF钢等为代表的板材,以无缝钢管为代表的管材,以高钒铁、钒氮合金、高品质钛白粉为代表的钒钛制品以及优质棒线材五大系列标志性产品。攀钢是国内唯一能生产在线全长淬火钢轨和最早大批量生产高速铁路用轨的企业,重轨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具备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实力;汽车大梁板、热轧酸洗板、冷轧镀锌板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出口到欧美等市场;攀钢钒制品目前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占国际市场的15%左右,钒产业已成为攀钢新的支柱产业。攀钢产品遍销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欧洲、北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攀钢正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原则,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有限、相关、多元、持续发展战略,立足钢铁和钒钛主业,积极发展相关制造业,拓展金融、贸易等产业领域,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2、攀钢建设的有利条件

丰富的资源是攀钢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攀钢就煤就铁就水,属资源开发型布局,其发展是建立在有“富甲天下的聚宝盆”的攀西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盘西地区是著名的“钒钛磁铁矿”产地,现探明铁矿资源100亿吨,占全国20%,为全国第二大矿;共生有钒2000万吨,占全国87%,居世界第3位,钛8.7亿吨占全国94.3%,列世界第一。此外还伴生有箔、镍、钴、镓等多种金属,综合利用价值高。铁矿主要分布在攀枝花、白马、大和、红格等地。盘西煤的总储11亿吨,其中炼焦煤5亿吨,产于宝鼎、盐源、红源。附近炼钢用辅助原料也较丰富,溶剂石灰石储量3.5亿吨,占全省81.4%,硬质粘土1412万吨,均能满足大型钢铁基地需要。 此外水资源极丰富,河川径流总量达1100亿立方米,蕴藏水能资源3894万千瓦,可开发3325万千瓦。 3、生产布局特点 (1)宏观布局:资源开发型,就煤,就铁,就水 (2)中观布局:沿江团组式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受地形制约的结果。 全市共分为8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片区: 攀密片区:以采矿、选矿、机修为主。 弄弄坪片区:以钢铁工业为主。 河门口片区:以电力建材工业为主。 格里坪片区:以木材储运为主。 宝鼎片区:以煤炭工业为主。 金江片区:以铁路、储运为主。 渡口---仁和片区:以地方工业、建筑业、商业为主。 炳草岗片区:以党政机关、科技、文化机构为主。 (3)微观布局:竖向立体布局,为适应地形特点,厂区采取大台阶,多平面的竖向布局。大体分3个主台阶23个小台阶,每台阶平均高差5----21米,同时注意了炼钢、轧钢、轨钢之间的流程顺序。弄弄坪“微雕钢铁城”,在仅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成了拥有从烧结到轧材完整的工艺流程,年产300万吨钢铁的大型联合企业,且布局井然,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4发展策略 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的步伐,迅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要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扩大勘探、节约资源,尽可能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矿业企业”生存周期,包括采取推广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创新工艺流程等措施,不断提高对尾矿、边角矿、压覆矿、低品位矿和共伴生矿的开采与利用。第三,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稳定矿业、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矿产业,包括矿产品深加工、石油化工、煤电转换、建筑石材、矿山机械等,以及面向社会的建筑业、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不仅可以扩大富余人员和职工家属的就业门路,而且为日后矿业萎缩时的就地转产奠定了基础。第四,应充分利用外地资源,以加大对本地资源的储备,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还可以投资国外矿业,为本企业下游产业建立稳定的供矿基地。 四、水电建设-------二滩水电站 1 二滩地理概况

雅砻江、金沙江在攀枝花市相汇,河谷深切,高差悬殊,溪河纵横交错,形成巨大的水能资源。攀枝花境内及临近地区可开发水能资源332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000亿千瓦时,水能资源占四川的67%,全国的18%。

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雅砻江下游,坝址距雅砻江与金沙江的交汇口33Km,距攀枝花市区46 Km,系雅砻江梯级开发的第一个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年发电170亿千瓦时,单机容量、总容量和年发电量在我国已建成的电站中居首位。辖区内还可建设大中型水电站4处,且梯度开发条件好,动能指标优越,淹没搬迁损失少,是理想的水能基地。

二滩水电站以发电为主。水库正常蓄水位1200m,发电最低运行水位1155 m,总库容58亿m3,调节库容33.7 m3,属季调节水库。电站装机容量3300MW(6台5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170亿Kwh,保证出力1000MW,年利用小时5162h。 2电站的主要枢纽建筑物包括:

挡水建筑物:混凝土双曲拱坝,建基于正长岩、玄武岩基础;坝顶高程1205 m,最大坝高240 m,坝顶弧长774.69 m,拱冠顶部厚度11 m,拱冠底部厚度55.7 m。为我国已建成的第一高坝。 泄洪和消能设施:坝体设7个11 m×11.5 m(宽×高)表孔,6个6 m×5 m(宽×高)中孔,4个3 m×5 m(宽×高)底孔。表孔和中孔用以宣泄洪水,最大泄洪能力达1630 m3/S;底孔不参加泄洪,作放空水库之用。右岸两条泄洪洞分别长883 m和1253 m,断面尺寸为高13.5 m、宽13 m,最大泄洪能力达7600 m3/S。坝后设有高35 m的二道坝和长300 m的水垫塘以及下游河床防冲护岸工程,作为泄洪消能和护岸构筑物。

左岸引水发电系统包括:坝前左岸81m高的塔式进水口和6条直径9m的引水压力管道;长280m、宽25.5m、高64m的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和2条尾水洞;主变压器室和6条母线洞;500KV电缆斜井;以及进厂交通洞、通风洞和竖井、排水廊道等设施。 主要发电设备包括:6台单机容量582MW的立轴混流式水轮机,6台额定容量612MVA半伞式发电机,6套离相封闭母线,6台发电机断路器,18台214MVA单相变压器(另有一台备用),18根总长8.3Km500KV的干式电缆,500KV全封闭气体绝缘组合开关(GIS),以及全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等。

主要的金属结构包括:各种类型的闸门和拦污栅共计98扇、各部位埋件109孔、各种启闭机共计35台,设备总重量约13500T。左岸过木机道及其配套设施,设计的年过木量为110万m3。 3 二滩水电工程创下多项为中外水电行业瞩目的记录: (1)20世纪建成的中国最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 (2)240米高的溢流式双曲拱坝为中国第一高坝,在同类型坝中排世界第三位; (3)由地下厂房、主变压器室、尾水调压室组成的地下洞室群为亚洲之最; (4)堪称世界第一洞的左右岸两个大断面导流洞,高23米,宽17.5米,两洞分别长为1089米和1167米; (5)1997年创下了水电站年浇筑混凝土226万立方米的全国记录;双曲拱坝年浇筑混凝土155. 2万立方米的世界记录; (6)1998年创下我国水电安装年度投产两台机组110万千瓦的全国最高记录,1999年实现安装投产四台机组220万千瓦,再创我国年投产最高记录; (7)双曲拱坝坝身泄洪量为世界之最,16500立方米/秒;泄洪洞水流流速为世界之最,45米/秒; (8)机组涡壳水压实验达到3.46兆帕,为中国之最。 五、攀枝花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攀枝花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兴建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因此存在和积累了一些问题,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一是与综合性城市相比,城市经济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城市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头培育市场经济“基因”;二是城市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境地;三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国有大中型企业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自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四是城市经济市场面临着国内、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展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搞好矿产资源规划,并将其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发挥矿产资源的优势,通过矿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以矿业带动相关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同步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全面振兴。但必须注意对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尽量扩大资源的可供能力;要增加矿业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这样就能延缓矿产资源的枯竭,使矿业能更长期地稳定支持城市的发展。其次,要适度控制城市规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建设应从保证矿业生产、生活和未来城市可能发展及经济社会承载力考虑,确定城市规模和布局,不能盲目扩大城区建设范围。第三,要尽早作好向综合性城市转变的准备。这是解决“矿竭城衰”的惟一途径。城市类型的转变在于支柱或主导产业的转移。应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瞄准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找准自己除矿业以外的其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矿业和非矿业的同时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当矿业接近萎缩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接替支柱或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可保证“矿竭城不衰”发展目标的实现。 六 攀枝花发展前景 攀枝花市“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实现富民兴攀。发展特色经济,是推动攀枝花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的重要战略措施。“十五”期间,攀枝花市将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条件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以下特色产业: 1钒钛工业 日前,经过四个多月建设工期,攀枝花钢铁有限公司四万吨微细粒级钛精矿工程已胜利竣工投产。这使得攀钢钛业公司的钛精矿年产能增至到2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

人文地理范文第3篇

Scholte(1997)指出全球化内涵包含3个层次:跨越边界、开放边界和超越边界。跨越边界意味着国际化,侧重于描述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开放边界意味着自由化,侧重于从政治与制度的角度分析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秩序的变革,以消除要素流动的壁垒。二者主要以地域为基本分析单元。而超越边界则强调以全球为整体,在超越地域概念的基础上重构空间。从全球层面上看,全球化重塑了全球生产、国际关系、文化交流、知识传播等过程的空间结构,并且参与主体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进而导致结果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在当前背景下, 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政治及社会问题, 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当代人文地理的研究在全球化的研究中逐渐开始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人文地理学家对于全球化的定义,包含三种不同的态度-超全球化论、怀疑论和转型论。超全球化论者认为,全球化是不可抑制的巨大力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全球化消费观念的扩散使得信息、资本和创新的"流"达到最大的状态。最大化的自由的 "流"建了一个生产、贸易和金融的跨国网络,这使得世界经济成为 "无边界的"状态。怀疑论者质疑了已经存在的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过于夸大的思想和分析的概念。他们认为全球化不是决定性的,而是被决定的。区域主义被认为是反全球化的有力的证据。怀疑论者认为国家政府在全球化经济的构建和管理行为者中仍占有中心性的地位。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者从不同维度开展了全球化研究:既包括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经济分析要素流动、经济增长、区域发展、世界城市等,也涵盖了对政治与制度的解构(制度变革、国家转型、城市治理等);既涉及对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扬弃,也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地理学者尤为重视对尺度与空间的理论重构,反对全球化意味着"地理终结"的论调,指出全球化不仅代表着跨国联系的强化,同时还推动着代表异质性的地方力量崛起和国家力量变革。

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生活的转换由物质-政治-文化的转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当代全球化阶段,国家已经无法维持持续的社会繁荣和经济的增长,个体开始突破国家尺度的管理,最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文化的"普遍化 "显示文化的全球化和渗透性,突出了全球化文化的重要意义,认为全球化历史主要体现在全球化文化的扩散和渗透,全球化文化由表层面的物质文化,中层面的制度文化,和深层面的精神文化的不断加深。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来看,是文化结构要素的自身出现的发展危机导致了全球化阶段变化。Murray 的全球化波动历史理论的核心思想强调了结构性危机是每一次波动产生的动力。欧洲的贸易殖民导致了工业变革和资本主义的加强,这种文化的改变对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入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后殖民主义文化"培育了全球化的政治制度。在现代化阶段国家发展主义大力推进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文化扩散的主要动力;1970年的石油危机则导致了全球 "新自由主义"文化兴起,国家的力量受到全球制度和市民社会的挑战。其核心是致力于缩短资本循环周期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其导致的空间结果是通过技术的革新带来的 "时空的压缩"。独立于领土空间的力量的存在使得全球化空间力量的结构表现越来越复杂,同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他认为:一是全球化并不是像地毯一样均匀的铺展开来的。二是全球化也不是什么新的现象,但不同的全球化波动阶段存在一些明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

总体来看,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论包括计量地理学、后结构主义地理学、地理学、女性地理学、制度主义地理学和关系的地理学,它们在全球化的研究主题、态度、分析的框架上各有特色,同时也存在交叉。分析庞杂的 '全球化'的概念,可以发现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全球化态度的演化经历了 "超全球化论-怀疑论-转型论"的演化。对 "空间 "概念的理解经历了 "绝对空间-相对空间-比喻空间"演化;空间辩论走向了 "真实的空间(地方空间)和比喻空间 (流的空间)共存"。总之全球化和地方化相互作用的观点成为当代人文地理学关于全球化空间辩论的主导方向。对于空间规模的理解,全球的 、国家的 、区域的和地方的多种规模空间权利存在,关于制度 (权力)空间结构的理解经历了 "分离的层级性-协调共存的层级性-网络的交织"的演化。从全球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上,对全球化的动力机制的分析,地理学理论方法和后结构主义的方法得到较多的体现。

长期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一直将 "空间"研究作为研究的核心。即人文地理学关注解决 "what"和 "where"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解决"why"和"how"的问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提升。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方向性显示,"空间"开始由 "研究的对象"转向了"研究手段 (way)",研究的对象则转向解决"why"和"how"的问题。面对复杂的全球变化,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家也需要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学科的发展方向问题。关于全球化的研究,目前我国的人文地理学主要是关注经济层面的全球变化对区域产生的影响,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FDI 和产业集群的研究。就实质上看,就是思考如何被动"响应"全球化,而不是如何积极的"牵制"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仅仅从单方面,单层面入手是无法发现问题的症结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因此,多尺度的空间规模,多元化的行为者以及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的研究需要在全球化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体现。而这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其他更多相关学科理论的融入,如社会学,管理学等。

参考文献:

1、彼得・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性经济地图》

2、徐海英 -- 《人文地理》

3、贺灿飞、毛熙彦 -- 《地理科学进展》

4、高柏枝 -- 《环球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是专业技能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还有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即“德才兼备”才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高校在以才育人的同时更要注重以德育人,培养具备优良品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平台,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相结合将成为高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中坚力量,在教育、扶贫援救、环保、医疗卫生、维护治安、法律援助等诸多领域贡献者自己的力量,在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强。志愿者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不仅是思想品行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的过程。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内容较为狭窄,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形式较为单一。志愿服务内容多集中在体力劳动上,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在志愿活动中体现。

2.志愿活动缺乏合理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多数在工作日,往往会与学生的课程安排产生冲突,学生在志愿活动与课程之间很难抉择;另外,志愿活动通常为短期,志愿活动组织缺乏长期的规划,难以持续开展。

3.志愿活动动机多元化、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不纯,为了获得奖状表彰等个人荣誉,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在志愿活动中着重于自身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三、专业校外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

1.学科教学的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设置复杂且实践教学环节多,校外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日常实践教学需求,利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工作。

2.高等院校建设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校方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扩大校企双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提升学校开放性教学效果。

四、志愿服务纳入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

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着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教育。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学生参与公益性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进行自我思想教育。将志愿服务纳入校外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于2014年在南京高校中率先与“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签订合作协议,将志愿服务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建立了“公共管理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城乡规划教学实践基地”,每周六、日南京农业大学向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输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优秀志愿者,学生志愿者指引游客、维持参观秩序、对部分展厅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在巩固自身所学规划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展览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促进了校企协同发展。

五、保障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的教学措施

1.规范合作关系。校方和实践基地应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实践基地作为志愿服务与技术支撑单位需在各个教学环节给予支持,尽可能的提供便利条件。以南京农业大学的城乡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为例,学生在不影响展览馆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游客进行南京规划情况讲解,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展览馆方为学生志愿者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的同时并为其提供食宿等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双赢。

2.切实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加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需要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变化的实践内容来调整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此外,基于志愿服务参与的实践教学不同于普通的实践教学,校基双方应注重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增强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品质与社会责任意识,将志愿精神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

人文地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文地理, 旅游

Abstra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 big industry growing up, th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and the social phenomenon exists and develops in it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popularly says, is to use culture make money, to use the money I earned development culture. At this tim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ulture makes specific certain economic value, obviously and human geography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How do you view of human geography position and play its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industry, is the author of discussion.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human geography, travel

中图分类号: K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界定,文化产业可分成核心层、层和相关服务文化层三类情况。而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系统的层,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作为一项独立产业,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现代资本主义中迎合消费者娱乐、装饰、自我肯定、社会展示等需要的部门包含的不同的技巧、款式、媒介、乐趣和服务等是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内容(即旅游景点和发展起来的旅游饰品食品等)的象征价值远高于其实用目的。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高层次的意义所在。

人文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的人文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变化情况,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文”就是与自然相对应的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的总和。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从人文地理的定义来看,人文地理总之与社会和自然相关联。简而言之,人文地理就是人文与地理的有机结合,而不单单是人文的因素或是地理的因素的单独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并不断崛起,成为众多地区的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仅仅存在于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自然风光与人为创意的结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敲门砖,带动地区走向了繁荣和发展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自然与创意产业相结合,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产业类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这种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恰巧是人文地理的有机表现,由此看来,人文地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是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自此以后,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视野。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29日下发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其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系统的层,与文化产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的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能弘扬地区民族文化、风俗传统等。

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各地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和自然地理境况等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合类型,研究清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进而形成旅游业发展战略。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人文地理因素

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龙头产业,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要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形成有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其次加以人为的创新与创造,最终打造值得观赏和使用且有意义的文化要素。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中的人文地理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地区特色,彰显自然

旅游业的发展前期遵循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将自然资源渐渐变成非自然物,忽视了自然的本体存在,忽视了人文地理中的地理成分,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协调生态环境的产生。相反,这种模式不仅没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甚至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局面。

旅游业就是要重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这种新兴的旅游产业贵在“创意”二字。为什么要旅游,就是因为旅游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氛围或是自然氛围,是别的地区不曾具有的。如果将自然改造,地区变异,还有旅游的意义吗?我们来举个例子:面对山水文化旅游景点,应该以弘扬自然风光为目的,通过适度地加以人文情怀修饰,使旅游者享受自然带来的独特魅力,享受地域文化带来的心旷神怡。

地区特色强调地区,强调自然,在进行旅游文化创意时,我们只能顺应地区优势,切不可将不适应地区的风格和人文景观取而代之。

第二,回归文化本体,引导和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旅游资源与社会环境应该是共生关系。旅游文化的形成于开发在彰显自然的同时,应回归文化本体,强调社会因素与自然的天然合一。

文化产业的价值在于激发参与者的新奇感,使参与者享受不一样的生活氛围。单独的自然风光不免让人觉得单调,冠以独具特色、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文化元素为存在内核,就别有一番风味了。随旅游业兴起的服务性行业,例如餐饮行业等,不仅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更是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富有地区特色或反映民族风情的活动,物品,习俗等,能使参与者耳目一新,流连忘返。因此,旅游创意产业中的文化氛围显得饶有价值。例如,当前很多景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中都复制一种“抛绣球”活动,活动本身很富有情趣,彰显民族特色,深受游客青睐。但在旅程逐渐出现的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粗俗模式,例如套圈等,让游客产生反感心理。

第三,注重文化的长远发展,注重创新

健康的旅游文化产业要形成文化、自然、旅游活动的良性循环,一定是源远流长的,是注重长远发展的,那些注重经济利益不顾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理念只会断了文化发展的后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文化产业必须是生态型的,必须是具有长远目光的 “非消耗型”产业。因此,在开发旅游产业中,只有坚持自然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才能保证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生态化开发模式中应有创新的发展眼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照搬照套和一层不变从来都不利于文化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是文化,打造有旅游价值的文化就必须有提升旅游层次,加强旅游内涵修养,提高旅游文化含量,走新型的发展理念。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它们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中,成为人类与自然结合的结晶。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就要利用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且要根植于历史和传统的作用。

发扬文化产业,我们应立足于文化本身,发挥创意的元素作用。但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发挥人文地理的有机作用,才是文化产业中“创意”的最佳境界。彰显自然,却又富有新意,这就是人文地理在文化产业中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2] 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斌“.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J].学术论坛,2009(12):147.

[4]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昂谱(RM P)分析[M]//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区域旅游开发与

嵘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5 (r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