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媒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定义上,校园传媒是指衔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作用的媒介机构或构建企业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这可以是文化传媒(传播)公司,校园广告(宣传)公司,也可以是个人,学生团体,企业等各种机构和团体或个人,这里的校园是特指高等教育院校,不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及以下的初等教育。实质上,校园媒体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大学生自身的种种问题。它通过报刊、广播、视频、网络等多重媒介,以平等的态度汇总了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和思想,然后传播出来,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注,从而正确的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的正确导向,有不可忽视的代言人作用。
当然,由于其受众是以大学生为主,校园媒体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封闭性。基于校园媒体只是存在于大学校园中,因此不管是宣传还是接受人群都只是在大学生之间。这固然是校园媒体的特色,也是校园媒体的先天缺陷,技术上的不足,信息上的蔽塞,校园媒体不可能像主流媒体那样发展,只能在大学中进行自我推广。
第二,受众广。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余。如此庞大的受众面积即便是某些大报也无法达到。当然,这也直接决定校园媒体的主要目光是放在大学生这一庞大受众人群上。
第三,成本低。校园媒体所投入的资金远远少于主流媒体。一般而言是学校拨一部分资金,然后学生自己从拉广告等方式上获取其他资金。
第四,延续性。大学教育是一代代的传承,而校园媒体则会经历许多代。这必然会在每一个时期带给校园媒体不同的发展。校园媒体的新闻和特色也将随之代代相传。
第五,独特性。高等学校的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大众化和独特性综合的特点。校园媒体作为大学生代言人,必将接触更多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和其他高校的融合。新生代的高校学生热衷于各种时尚、潮流的“文化娱乐”方式,以此作为彰显自身个性的方式,这些都预示着校园媒体的巨大潜力。
第六,网络化。英语和计算机是大学必学的两门课程。当前大学生早早便了解了网络这一新时代的产儿。网络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二者正预示着未来校园媒体的走向——电子杂志、校园网站等网络媒体模式的酝酿。
自身定位的认识
不过,我国校园媒体发展还未见成熟,仅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和国外校园媒体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样下来,对于自身定位的认识至关重要。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校媒的前景在哪?校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这些问题就成了每个校媒首先应该考虑的难题。
以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系刊《心闻》为例。其一直以“培养学生记者,发扬新闻作风”的原则作为发展方向,以锻炼新闻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从采写到编辑,从排版到出版,均以学生自己去完成。《心闻》的每一期出版,都凝聚着几乎新闻系所有学生的力量。其中几次关于学校活动的成功策划更是突出表现了《心闻》的定位价值,获得学校领导和校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又如四川大学的《川大人》。自1990年9月创刊以来,《川大人》一直坚持“深入学生生活,全面报道校园活动,反馈校园最新动态”的办报方向,不断履行着学生媒体服务学生和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职责。成为四川大学的舆论导向标,成为川大学生的话语权代表,也成为了学校老师和领导们所不可或缺的助力。
虽然两类报刊同为“成都市十佳高校校园报刊”,但因为发行量、受众面积以及管理方式等的不同,《川大人》和《心闻》的定位自然有所不同。《川大人》辐射范围广,涉及整个川大校园,所以定位上更注重从整个校园的角度来看待。而《心闻》则主要针对体院新闻系的学生,其定位上更注重新闻知识的专业性传递。
显然,有了良好的定位,两类不同的报刊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校园媒体的定位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生活的贴近性,反映大学生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同质化现象极有可能出现,因此寻找有本校园特色的定位,则就至关重要了。
校园媒体的功能和责任认识
校园媒体的飞速发展,必然引起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观中外媒体,在利益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媒体趋向于金钱主义,崇拜新闻行业产生的暴利,其中翘楚自然是以默多克新闻集团等为代表的大集团、大财阀。中国目前的媒体还大部分处在政府管辖之类,然而随着政治壁垒的不断消磨,给予媒体的自由越来越多,诸如成都商报“借敲上市”等商业行为已不在少数。因此,社会责任的问题尤显关键。
校园媒体的责任在何处?彻底服从老师、学校、社会的安排,做一个传话机的角色?或是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来发展,手握一张畅通无阻、肆无忌惮的通行证?还是综合学校、社会的意见,同时也不放弃学生自己的特色?
校园媒体的责任是辅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扼杀大学生的创造力;是为大学生服务,表达出他们的意见,而不是好坏皆收,盲目宣传;是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之间的平衡器,而不是分歧终端机。校园媒体代表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也给予他们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校园资讯,更多的正确舆论引导。争议和统一共存,特色和传统相容,校园媒体一手握着学校和社会,一手握着大学生群体,方能体现自身的功能,完成应负的责任。
一、市场环境下校园媒体现状
校园报纸刊物、有线广播电视、文化宣传栏和校园网是校园媒体的四大支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文化宣传栏的功能,逐渐与校园网相互交融、相互弥补。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和宣传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在校园媒体的硬件设施改建和软件设施的完善方面,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校园自身教具封闭性的特点,内部依然是事业化运作体制,发展势头比较缓慢。因此,要加快校园媒体的改革力度,就要借鉴市场化媒体的经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开创一个高速发展、更新更合理的校园媒体运作模式。
1.校园报刊。校园报刊是高校内部信息与交流的重要舆论平台之一,校园报刊可分为报纸和杂志两大类;报纸又可分为校级报纸、院级报纸、社团报纸三类;杂志可分为专业学术期刊、文艺期刊、综合期刊三大类。按照报纸的成熟度,校报、院报、专业学术期刊一般受到学校党政宣传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专业的采编队伍、严格的工作分工以及专门的办公设备和经费,整体质量较高。专业学术期刊一般拥有国内统一刊号,具有合法身份。校级报纸风格严肃,党性强,主要内容为校内教育教学工作最新动态,出版周期一般为一周一期或一旬一期。院级报纸、社团报纸以及文艺类、综合性期刊一般针对校内特定群体,免费发放,主要起到宣传交流作用。高校各类校园报刊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内容重复、风格雷同、人才缺失、制度落后等问题。尤其是社团类报纸是学生社团自发创办的,缺乏资金、稿源等方面的支持,创办时间往往较短,而除校报和专业学术期刊外,因均为非专业人员负责,质量不高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因此,要重视校园报刊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人才、资金和稿源。
2.校园广播电视。校园广播曾经是承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工具。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作为传统的传播形式,校园广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生存空间被挤压。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会员媒体中,广播台的数量相对纸媒和网络媒体显得非常弱势。在2010届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团中,只有一位同学隶属于广播媒体。校园电视是市场化的产物,早期的校内电视是学生休闲娱乐的工具,后期校园电视成为商家宣传的终端,兼具休闲娱乐功能,在校园媒体中不占据主流地位。作为传统校园媒体,这样的位置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当然,新媒体的崛起、纸媒对于新闻热点的专攻都是其衰退的外因素,但长期以来理念落后、视野狭窄、制度链缺失、发展意识匮乏是导致电视广播未能在校园传媒中找到自身清晰定位的主要原因。
3.校园文化宣传栏。因为校园文化宣传栏兼具户外广告的效果,各类商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因此,宣传栏是目前校园媒介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校园文化宣传栏橱窗和校园文化灯箱成为高档次品牌展示的窗口,而普通文化宣传栏则通常为各类印刷广告所占领。
4.校园网。校园网的建立使校园媒体得到了极大的整合。报纸传媒实效性不强,广播电视传媒信息稍纵即逝,校园网的建立弥补了这些不足。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被分为网上和网下两个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联络感情,讨论问题,交流信息,在网络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交流系统。这样的交流,不仅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网络自身就是一种独立而新鲜的生活方式。目前校园网自身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运作,但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宣传内容方面一直是报纸广播的翻版。
二、校园媒体的市场分析
校园媒体首先面对的是以学生为主的高校师生员工,作为要借助校园媒体实现自己产品价值升值的商家而言,应该研究校园媒体的特点,进而有效利用校园媒体达到自身的宣传目的。因为从投入而言,校园媒体远低于普通大众媒体,而且目标客户单一,如能有效利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细分学生客户群。尽管校园以学生为主体,从整体看针对性较强,目标客户也比较单一,但是,作为广告主仅有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容易误导广告策略的制定。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校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缩小的社会,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千差万别,只有对校园环境做全面分析,对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有深入理解,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特性。校园媒体在很多方面受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和限制较多,这一特点往往被广告主认为是一个瓶颈。但这一特性如能被充分利用,在活动中得到学校认可与指点,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广告商应主动跟学校联络沟通,通过企业赞助,邀请专家讲座,提供实习或培训,以取得校方认可,并适当以此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是媒介软宣传在校园内的一种主要形式,从实际宣传效果看是很不错的。
3.正确看待校园媒体的价值。很多人认为校园媒体不可能迅速做大做强,客户群也不可能无限扩大。但是从校园媒体自身价值去分析,这一认识是不完全的。校园媒体不同于一般大众媒体,对于广告主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学生群体,相对制造轰动效应而言,最大程度地维系与培养他们的品牌忠诚度才是最重要的。
三、借鉴市场媒体运行方式,突破校园媒体运作管理瓶颈
校园媒体的运作管理,以往一直采用行政化措施来实行,但是这一管理方式也有许多弊端,如理念落后、视野狭窄、制度链缺失、发展意识匮乏等问题。因此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校园媒体要借鉴市场媒体的运营方式来突破运作管理瓶颈,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
1.明晰定位、细分受众群体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同质化取向严重,不少媒体自身定位比较模糊,尤其是校园媒体更是如此。要做好宣传工作,校园媒体的管理者不仅要重视宣传的广泛性,更要重视宣传的针对性,合理选择固定受众,培养潜在受众,整合资源。要努力打造校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凸显其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不断完善组织内部管理体系,增强组织内部成员技能水平,真正发展校园媒体,壮大校园媒体的综合实力。
2.加强管理,合理配置管理团队校园媒体中由于管理人员往往由上级指派确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有效激发团队能力,在校园媒体管理团队建设中要借鉴市场化运作模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不断为校园媒体从业人员创造提升机会,激发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完成各项宣传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上的数字化应用与信息传播模式的交互性上。因此,本文将新媒体定义为,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目前,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中传播信息和引导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当前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网络、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后还可能会有更多形式的新媒体出现,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基本上以单向形式为主,广大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而新媒体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新媒体时代,信息和传播更加便捷,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或传播者,这也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企及的。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其信息传播量非常小,传播范围极其有限。而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信息传播终端和传播方式,如手机、电脑、互联网、光纤电缆等,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出去,具有及时性和便捷性。
3.传播内容的自主化。新媒体时代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4.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速度的快慢。传统媒体的信息和反馈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的信息往往存在滞后性;而新媒体由于采用互联网技术,其信息的和反馈速度呈现出即时性的特点,可以做到即时和实时反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一)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分析
1.新媒体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巨量的信息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承载、传播、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大大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高校学生能够突破校园环境空间的限制,更大范围地接收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这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3.新媒体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受众提供了参与信息互动的机会和途径,使得广大师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大大提高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为开展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利分析
1.新媒体使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校园文化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其教育功能,向学生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削弱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大大提升。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可能通过网络侵入校园,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是难以避免的。
2.新媒体可能会削弱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新媒体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传统校园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虽然新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信息内容却良莠不齐。这些不良信息很可能会侵蚀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学生易陷入迷惘之中,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新媒体的这些缺陷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3.新媒体可能会削弱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效果。新媒体给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和手段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倘若校园文化建设者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就会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跟不上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难以有效地与学生们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
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才能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加以运用,使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利用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优势互补、突出特色、优化资源,在建设校园文化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建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竞合关系。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不仅要提高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还要提升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能力。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还应该鼓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广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全面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因此,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媒体技术到媒体生态的新变化,加强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丰富、互动性强的优势,建立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新阵地,并不断增强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增加数字信息流量、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强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创新方法和载体。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制作出大量生动形象的新媒体素材,创造出一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文化作品,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2]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5]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我们全面分析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
新媒体使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众,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互动性大大增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周期性,新媒体是即时传播,人们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使信息存储空间达到了无限量。同时,这些信息又是任何人都能获取的,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共享。
(三)方式的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运用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使受众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体现出了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特点。
(四)服务的个性化和社群化
在新媒体传播中,受众可以各取所需,体现了新媒体个性化的服务特征。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人们通过一定形式的分类,也形成了一些社群,逐步发展成为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量小、互动性差、覆盖面有限等特点与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冲突,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碎片化时间需求不断增加
“碎片化”是指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在生活各个间隙获取信息已成为新常态。如何整合和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影响,已经成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覆盖面的重要课题。
(二)共享性空间拓展不断增多
新媒体技术手段使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关注现场活动之外,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提供最广泛的共享空间,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因素。
(三)互动性表达需求不断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互动表达空间,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互动平台的搭建是提升参与兴趣的重要保障。
(四)主动性选择意愿不断增强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介,建立在新媒体传播思维上,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参与方式和创新活动平台载体,真正契合活动对象的各种需求,是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活动空间和时间的拓展,使活动的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丰富。依据新媒体传播方式特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是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遇到的新的挑战。
(一)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使不在现场的人通过网络参与,从而改变了现场参与者为单一主体的状况,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交映的多元主体局面。
(二)由单一内容向集成信息转变
新媒体传播手段让更多量的活动信息、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更具拓展的活动整体延续,为增强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由单一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
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现场感受是唯一、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将各种传播形式“兼容并包”,将现场感受进行最大限度的传播,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主体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载体的创新,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焕发新的魅力。
(一)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化平台
新媒体的类型很多,基本可分为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类型,而在高校群体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网站、手机、微信、博客、网络社区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致力于这些平台特点的研究,借用新媒体搭建最方便、最快捷、最高效的信息推送平台,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全面的传播。
(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元化内容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和针对需求的活动内容是校园文化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活动的策划中,关注校园群体的实际需求、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集教育性、娱乐性和生活化的活动内容,提供菜单式的活动清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媒体传播
多媒体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校园文化活动要综合利用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校园群体的各种感官,吸引更多参与者和拥护者。活动过程音像的全程记录,活动前期和后期的图文、音像推介,活动中间的多媒体表现,都是提升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载体
1.1课件的设计问题。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以往写在黑板上的文字照搬到了电脑上。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式的“满堂灌”让学生觉得枯燥单调,其教学效果甚至有所下降。另一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多的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为了课件来制作课件。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思所想,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与教学效果的相关。
1.2课件的使用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机械的表达课件的内容,教师成了课件的朗读者、演示者。丢掉了教师应有的体态语言和教学语言,成为了课件的配角。教学思路和课堂节奏被媒体左右,教学风格被媒体淹没。学生的注意力也被过多的图片、视频分散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开展,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3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在使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有所减少,导致教师在授课时速度变快并增加讲解内容。过大的信息量,和过短的信息接受时间,将影响学生的记忆与思考,进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理解的东西,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影响了教学效果。
2提高教学有效性
2.1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设计出优质的、符合教材与课堂特点且适于学生接收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突出学生的主体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和重难点,同时在课件信息量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课件根本的要求是源于教材。设计内容要以教材为纲,围绕着教材的逻辑、理论框架和学科的基本特点,既要与教材内容相呼应,服务于教材的重难点又要考虑到授课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特点。切不可把教材内容完全搬上课件,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同时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样等优点,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把理论性的、规范的教材文字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易于接受、喜欢接受、方便理解记忆的各种媒体语言。除了教材上的必要内容外,还可以对知识进行更新、补充和拓展,用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2.2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目前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面积都比较大,窗帘遮档后,室内光线较暗,由于投影仪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亮度会有所下降,课件的文字或图像在较小的情况下,后排学生会看不清楚,这时就需要任课教师要把握好授课速度,进度不可过快.同时要辅以板书等传统手段进行讲解。特别是理工科的教学内容,如大量的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的证明和推导,程序设计的语法规则等,若过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生很难能跟上授课的进度而易疲劳,结果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视频质量和内容都是一流的,也不能达到使学生长的兴奋状态持续过长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而不断的下降。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时间的变化合理的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另外教师不能熟练地、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也是无法提高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现象,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对媒体设备的操作极不熟练,在设备出现故障或人为使用不当时就会束手无策,必须等待维护人员来解决问题,造成教学内容的时断时续;有的教师则完全成为设备的操作员,由于操作不熟练,上课后还忙于调试设备、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