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经养生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栏语:养生课堂开课了。本课堂将从我国古代养生传世经典的解说入手,加以通俗的解读,并根据古今生活差异和现代医学验证予以适当扬弃和补充,使之容易被当代人所接受。
《老老恒言》为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所著。本书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广泛阐述老年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浅近易行,被奉为“健康之宝”,为老年养生做出了很大贡献。
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睡眠少是老年人的大问题。《内经》中说,人体是阴阳调和的结果,而卫气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通常夜晚来临时,卫气入阴,体表温度降低,人开始进入睡眠状态。但如果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变虚,神不易守静,不易入眠。
从现代观点来看,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亦开始下降,如此,神思易动,不易静,因此,不易入眠。睡眠是恢复体力,使各系统得到休息的最好方法,如果睡眠不好,则会给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加速器官老化、使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等。
由古至今,老人们寻求各种治疗少眠的方法,而医书上也有些药方,但却很少听到有良好效果。《邵子》说:人在醒着的时候,神采栖息于眼睛,睡眠时,神采则栖息于心。又说,神采统领于心,大多数应以清心为切要。然而,心是最难把握的,一定要先平居静养,入寝时,也要放下一切心思、顾虑,避免胡思乱想,才可以安然入睡。如果终日被思虑困扰,有喜、乐、悲、哀、怒等情绪牵绕,自然难以入睡。
【养生课堂】
作者说“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要想有一个好的睡眠,睡前一定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杜绝思虑,让大脑渐进休息,具体做法可如下:
保持健康的身体 体内阴阳平衡,卫气和顺,才能保证合理的睡眠。
坚持适宜的锻炼 锻炼能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减轻疾病对睡眠的影响。
注意心理调整 老人要提醒自己,抛却白日的烦恼,在睡前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便尽快进入睡眠。
养生养老地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楼盘具备一些地理优势,也不能仅仅是在楼盘中增加一些保健机构和设施。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对养生的论述,更早涉及养生内容的要算是《易经》了。养老同样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关注的话题。养生和养老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宜居作为现代词汇的出现,表明了人们的养生观念已从吃什么转向了生活环境的养生大概念。这种养生观念也直接影响到了房地产领域,使得养生养老地产这个产品应运而生。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理念下的地产产品,房地产商和消费者都会遇到一个同样的困惑:究竟什么才是养生养老地产的标准?
作为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养生养老地产委员会”的副主任,陈宏认为,养生养老地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楼盘具备一些地理优势,也不能仅仅是在楼盘中增加一些保健机构和设施,这些与真正的养生理念存有距离。看一个楼盘是不是养生地产,首先要看它的整体综合环境是否符合养生的理念。山清水秀,海滨椰林,负氧离子丰富的地方最适合养生。目前,国家有关机构认定的几处宜居地区,以上这些就是标准之一。第二要看人文环境,养生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科学调理,而最先调理的是心理,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就不会达到养生的目的。养生地产楼盘是不能缺少人们对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比如提供音乐、舞蹈、书画、读书服务的设施。第三就是建筑体是不是符合环保的标准,因为人毕竟主要是要在房子中生活,建筑装修材料的环保是地产商首先要保证的。这一点不达标,环境再好、设施再完备,消费者也不会欢迎。环保不仅是对人,还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这些条件,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急需研发和做基础理论方面的积淀。在一些诸如规范养生养老地产在建设用地、金融资本等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国家也要加快步伐。
在养生养老地产方面,西方国家走在了前面,有完善的理论和体制。比如美国的养生养老地产人住标准和管理标准都非常严格。日本的老人社区,管理者的年龄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这就是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考虑的。应该看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的社区在精神层面主要是宗教、老年大学等方面的建设,这些与我们的国情有差异和差距。但是,就服务和管理来说却应该是一致的。目前,我们有些房地产商开发的养生养老楼盘标准完全是按西方的高标准建造的,但是最后的服务管理水平与楼盘建筑标准不统一,使楼盘的销售大打折扣,与初衷相去甚远。
养生养老地产表明了人们生活理念的一种改变,也表明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标准的一种转变。这项地产产品目前在开发过程中虽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正如陈宏所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有丰厚的养生资源,养生养老地产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养生旅游;四季养生;河北旅游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10317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据国际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世界的经济浪潮。在我国,由于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使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期望健康、长寿。养生旅游是集“养生”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正好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需要。人们希望通过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且还能陶冶情操,获取精神的愉悦。
一、养生旅游的理论及应用
(一)养生的概念。“养”是指保养、调养,“生”是指生命、生长、生存。养生是指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修养身心,保养生命,以期延年益寿的方法。
(二)四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时调神大论》中指出了四季养生的理论,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四季养生要求人要顺应时节,根据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饮食、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顺应四时的生、长、收、藏特点进行调养,把人与体外环境(自然)以及人体自身内环境(自身的身体、精神、情志)之间的协调,方可益寿延年。
(三)“养生旅游”是养生与旅游的完美结合,通过旅游的方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它集旅游与养生为一体,从而使人达到“身心俱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生态旅游的最高级形式。
(四)四季养生理论在旅游中的运用。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1、春季如何养生?《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养生应用于旅游活动中,对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入春后,要逐渐由室内走出户外,常去踏青,长养生机;(2)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放风筝的同时放飞自己的理想、心情与希望,能让阳气顺畅的生长,用美好的春天来振奋自己的心情;(3)春天重在养肝;肝开窍于目――赏花以悦目,多看绿色植物以养眼;(4)春天多吃生发之食,吃春天有生发之性、可以助生机的食物,如春韭、豆芽、春笋、香椿、荠菜等。
2、夏天如何养生?《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怎样利用夏季的养生特点来指导我们的旅游活动呢?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1)夏天要养“长”,养“长”就是顺应夏天天地的长势,来促进自己身体的生长功能。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与朋友结伴外出旅游,共同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心志;(2)夏天要养“阳”,要“无厌于日”,夏天要多晒太阳,呼吸森林中丰富的负氧离子,养生效果最好;(3)夏季重点在养心,夏应于心,夏季酷热,可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可使人心旷神怡;(4)夏季可以去泡泡温泉,我国有“端午日洗浴兰汤”的习俗,就是用佩兰、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3、秋天如何养生?《黄帝内经》中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了解了秋天的养“收”之道,我们可以用它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秋季旅行。(1)秋季要养“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季养“收”,就应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丰收的喜悦中去,参加采摘,来尽情地享受秋收的欢乐;(2)要克服悲秋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登高远眺,享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季美景;(3)秋天肺当旺,肺主收,秋天顺势养肺、调肺、治疗肺病。我国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爬山、郊游、到林间去做深呼吸,锻炼肺的呼吸功能。借机多食用梨、柿子、苹果等酸性的水果,生津润燥,补养肺脏;(4)秋季要养阴,养阴最好的地方有:河畔、湖旁、海边、山林、峡谷、高山等地。
4、冬天如何养生?《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适于冬季的旅游活动项目较少,有冬泳、泡温泉、滑雪、登山等。我们在从事旅游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冬季的“养藏之道”。(1)冬季要养“藏”,要避寒就温,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适于冬泳的,因为冬泳恰恰是“避温就寒”的,冬天是不宜洗冷水澡的;(2)冬季可泡温泉,这可以说是“就温”之举,但冬季也是要“无泄皮肤”的,每次时间不宜过长;(3)冬季滑雪,最好选在有太阳的时候,所谓:“必待日光”,可以吸收一些冬季珍贵的阳气。但不要运动过久,出汗过多,因为这都不符合“闭藏”之道。
二、河北省养生旅游资源
(一)河北省养生旅游资源概况。河北省处于燕山、太行山与华北平原及渤海的交接地带,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海滨等地形地貌的省份。目前,河北省旅游景区(点)近500处,其中A级景区201处(5A景区3处、4A景区41处,居全国第三位);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是个“山峦起伏,平原广布”的好地方。从人文的角度看,河北历史源远流长,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名列全国首位。河北省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地区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符合入境旅游者自然养生与人文养生旅游的需求趋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要求。(表1)
(二)河北省春季踏青观花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
1、河北省五大经典踏青之旅。(1)石家庄怀古文化之旅;(2)保定美食赏花之旅:冉庄、保定府、顺平桃园;(3)保定健身时尚之旅;(4)邯郸发现文化之旅;(5)邢台探秘赏奇之旅。
2、河北省六大经典观花之旅。(1)赵县梨花;(2)围场坝上草原赏花;(3)青龙祖山天女木兰花;(4)卢龙段家沟赏李花;(5)顺平桃花;(6)柏乡汉牡丹。
(三)河北省夏季避暑养生旅游经典旅游线路及旅游景点。河北有海滨海岛,有森林草原,有辽阔的高原,有两大山系: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有众多的湿地,是消夏避暑最佳的旅游目的地。河北避暑名胜地有:(1)承德-避暑山庄;(2)昌黎黄金海岸;(3)“世外桃源”-野三坡;(4)承德皇家猎苑――木兰围场;(5)“夏都”秦皇岛;(6)“华北明珠”白洋淀;(7)“清凉极地”驼梁;(8)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河北省秋季经典养生旅游线路。秋季是河北省旅游的黄金季节,渤海之滨碧水、蓝天、沙滩和肥虾美蟹;燕山、太行山的漫山红叶、秋果、山珍、农家饭;坝上森林草原一幅多彩画卷;千里平原――稻谷飘香,葡萄、板栗、雪梨、小枣、柿子亲手采摘,湖泊―泛舟采莲,扑鱼、观鸟等。
1、登山红叶观光经典旅游地:(1)石家庄:驼梁、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2)秦皇岛:祖山风景区;(3)承德:雾灵山自然度假区、围场森林草原度假区、平泉辽河源森林草原;(4)保定:白石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野三坡国家风景地质公园;(5)张家口:蔚县京西大峡谷及空中草原。
2、农业观光采摘地:(1)秦皇岛北戴河集发观光园、昌黎万亩葡萄园;(2)唐山栗乡行;(3)保定白洋淀采莲子赏芦花;(4)石家庄赵县万亩梨园采摘;(5)邢台前南峪农业生态区;(6)张家口怀来葡萄采摘;(7)沧州金丝小枣、黄骅冬枣、泊头鸭梨采摘;(8)廊坊三河市高新技术园区。
(五)河北省冬季养生旅游经典线路
1、浪漫冰雪系列:(1)张家口崇礼县滑雪场:万龙、翠云山、塞北和长城岭滑雪场;(2)木兰围场滑雪场又称“塞罕坝滑雪场”。
2、温馨温泉系列:(1)治关节炎:平山温泉度假区;(2)专水解专病:赤城温泉;(3)异国风情:茗汤温泉;(4)田园气息:金海温泉度假村;(5)名胜之旅:承德热河温泉;(6)温泉泳池:茅荆坝温泉度假村;(7)优质泉水:隆化七家温泉。
此外,位于承德县的汤头沟温泉、丰宁县的洪汤寺温泉、遵化汤泉、徐水大午温泉度假村、白洋淀温泉城、位于大厂县的京东第一温泉也都不错。
三、河北省养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一)全面调研,科学规划,整合优化养生旅游资源。为了抢抓机遇,加快河北省养生旅游发展步伐,使河北省养生旅游走在全国的前列,旅游管理部门应在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按照养生理论与规律,针对养生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研,并在系统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的养生旅游发展设计一个中、长期规划与设想,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旅游企业要通力合作积极运作,总之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与措施,将河北省养生旅游的发展提高到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合理整合、整体优化全省的养生旅游资源,为打造河北省养生旅游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宣传促销,提高养生旅游的社会认知度。养生旅游是一种刚刚受大家关注的旅游形式,要想使养生旅游业得到发展,首先要提高大众对养生旅游的认知程度,所以要加大对养生旅游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大型广告牌等多种媒体形式,来宣传养生旅游的必要性,让大众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大众对养生旅游的感知度与认可度,使人们广泛树立“生态养生旅游产品,是更好、更安全的保健品”的思想。
大力宣传的另一个目的是促销,是宣传河北省精品养生旅游产品,以提高河北省各风景名胜区养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同的季节,有针对性地广泛宣传该季节河北省最适宜的养生旅游项目以及河北省所蕴含的丰富的养生旅游资源、优质的旅游服务等,最终达到扩大客源市场范围、扩大市场占有率,使河北省成为河北省境内,京、津及河北省周边省份养生旅游者的首选之地。
(三)“政府主导、联合开发、整体推出、突出精品”的四季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政府主导,既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由政府统一牵头,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宣传,统一管理,克服区域分块,资源零散分布、盲目开发的缺点,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联合开发,即包括同类产品增大规模效益的联合,如赵州、晋州梨树已经连成片共同形成华北平原区域最大的经济林区;又包括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有机组合,一体化发展,如张家口冬季旅游崇礼滑雪与赤城温泉旅游的结合;还包括区域的联合,如“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
整体推出,是指把河北省的所有养生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共同规划开发,树立河北省整体的养生旅游形象,突出整体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河北省养生旅游品牌。
突出精品,是指四季养生旅游,要在四季不同的季节,集中推出在这个季节最适宜的精品旅游产品,比如春季的六大赏花、五大踏青精品旅游线路;夏季的森林、海滨、草原避暑;秋季的采摘与登山观红叶;冬季的温泉、滑雪养生产品。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志云,王晓强,张佳.“环首都体育休闲圈”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孟晓翠.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石家庄春季旅游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4.
[3]李金,张跃西.武义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4]杨力.杨力四季养生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
[5]丁疆辉,吴建民,赵维全.旅游地资源特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关键词:中医食疗;老年人养生;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1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30-03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更加关注疾病防治与祛病养生。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医食疗对于老年人的疾病防治疾病和养生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食疗即饮食疗法的简称,是利用食物的适当搭配调整来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1 食疗的历史发展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食疗的真正发展是在周代。《周礼》中把医生分类,其中就有“食医”,居诸医之首,掌管周天子的饮食,“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视齐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棕,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膈宜麦,鱼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周礼》的记载,说明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专职饮食调养的人员,其地位和“医师”(掌医之政令),“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是一样的,《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食医”的记载,说明我国古时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秦汉以降,医学著作浩如烟海,《黄帝内经》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专列“食治篇”,这是现存关于食疗最早的专篇著述。孟冼所著《补养方》经其弟子张鼎增补成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编著的《食性本草》,则是专门的食疗论著,食疗从此成为一专门学问。可惜此两本书已亡佚。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食疗也多有完善和发展。北宋《太平圣惠方》中的“食治论”,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吴瑞的《日用本草》、明代卢和等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朱槽的《救荒本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许多食疗方至今仍然被应用。
2 食疗的基本原则
食疗之所以得名,乃是为了与药物疗法区别。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食物的治病原则,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食疗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在食疗的运用中也遵循了中医的基础理论。食疗的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食疗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基础原则。
3 食疗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
人进人老年期后,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障碍,身体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功能丧失。此时身体免疫功能降低,对外邪入侵的抵抗力降低,遇到外邪入侵,容易发生疾病。因此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注意正常的生活保健之外,还需要注意饮食的健康。因为老年人的疾病和健康都和饮食密切相关。简单说,怎么吃,吃什么,都有讲究。因此食疗对于老年人越发重要。而老年人饮食的情况较为复杂,不能简单的决定食谱,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老年人食疗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具体到各种饮食,就是体现膳食平衡,营养均衡的观念,人的饮食结构是一个整体,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老年人尤其不可偏食,过量摄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而不注意饮食搭配。《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莱为充,气味合而服之。”指出了老年人饮食应该多样化的问题。事实证明,人类的饮食结果和营养摄人是一个整体,不挑食,不偏食,均衡各种营养的搭配,合理饮食,均衡饮食,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3.2 辨证饮食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老年人的体质临床辨证,加以相应的治疗,饮食和中医辨证治疗一样,也需要进行辨证,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于身体有害无益。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故所进饮食也要与寒热虚实相适应。老年人尤甚。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临证当辨证论之。
3.3 五味调和 药有四气五味,是为酸、苦、甘、辛、咸。“药
食同源”,故食物也应该与药物一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就是讲究“五味调和”,饮食“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因此老年人食疗也应该调和五味,五味调和。便可“壮筋骨,益气血,健身却病,延年益寿”,五味失和,则变生疾病。五味分人五经,酸味入肝经,苦味人心经,甘味人脾经,辛味人肺经,咸味入肾经。《内经》有云:“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肉痛而发落,”五味调和,搭配饮食,不可因偏嗜而废。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中国人饮食结构的逐渐西方化和简易化,西方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在影响中国人。老年人大量摄人肥甘厚味,放弃了国人传统的以纤维和维生素为主的健康饮食,使得身体内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过量堆积,势必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症。也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所以,老年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饮食方面必须五味调和,均衡搭配。健康饮食有助于老年人调节身体的饮食搭配,做到营养均衡,《内经》所谓:“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即是此意。
3.4 饮食有节 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脾胃乃先天之本,受后天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濡养全身,饮食不节,脾胃最先受伤,脾胃伤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气血不得化生,五脏虚弱,正气衰微,发生疾病。所以饮食要有节制。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吃的过多,营养过剩,堆积体内,脾胃不及运化,阻塞经络气血,引发眩晕,胸痹诸病。过度节食,营养不足,脾胃不得吸收足量的水谷精微,气血微弱,无法濡养全身,正气不足,卫气不得固护于外,营气不得内守于内,易于感受外邪,发生疾病。《黄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老年人需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才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反对暴饮暴食。
3.5 三因制宜
3.5.1 因地制宜 中医食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一样,强调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黄帝内经》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盐……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中心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老年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当结合实际情况,不可拘泥。饮食疗法也应遵循一样的原则。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并不一样。当然我们不可能真的拘泥于内经的经文意义,但是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各地的水土不同,人民体质也有差异,治病需参详,食疗也是一样,同一个人来到不同的地区,摄人不同的饮食往往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饮食习惯的差异体现出来,就是俗话说的“水土不服”。如南人嗜辣椒,因南方地卑土湿,瘴气之所,食辣椒以克瘴气,故湖广四川一带饮食偏辣,北方天寒地冻,游牧民族所居,游猎牲畜,烧烤肉食,饮牛奶,烟火味重。不同地域,文化传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人类久居其地,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因地制宜不仅适用与一般人,老年人更加应该注重饮食的地域性差异,以避免发生疾病。
3.5.2 因时制宜 时令饮食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不同,老年人的时令饮食也不尽相同。《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奉长者少。”指春天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春季阳气发越,清阳上升,应适当多吃些葱、姜、蒜、韭菜等具有祛散阴寒助阳气升发的食物,少吃性寒食品,以防有碍阳气发越。“夏三月,此谓蕃秀。……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所以夏季不可过于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夏夜乘凉,不可贪食冷饮,以免寒湿留滞,发生疾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饮食,注重养肺阴,润肺燥,避免辛散、刺激、香燥物,同时也要避免寒凉伤阳的食物;进食一些当令的蔬菜瓜果等食物。“冬三月,此为闭藏,……春为痿厥,春生者少。”调理饮食,不可多吃烧烤炙博肉面馄饨之类的食物。平时食味方面,适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造成心脏生病,所以适宜养心,因时制宜是老年人时令养生的重要原则。
3.5.3 因人制宜 老年人的体质随年龄、性别、地域、饮食习惯有所差异,需要的营养结构也有所不同,所以饮食的调制也应因人而异。老人的体质差异决定了饮食的差异。瘦人火多,胃火亢盛,不可多食辛辣,以免助火伤津;可多食瓜果蔬菜等食物;肥人痰多,痰湿为主,内阻经络可发为中风,故不可多食膏粱厚味,应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阴虚者饮食当补阴,不可贪恋热食;阳虚者食当温阳,不能多食冷饮;气血俱虚者当补益气血,血瘀者食当活血化瘀,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气郁之体质者,舒畅情绪,平素应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避免肝气抑郁。人的体质差异是先天的,而自然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道法自然,人也应该法道,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4 食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
饮食疗法作为治病强身健体的一种调理方法,是不依附于药物治疗而独立存在但又对药物治疗起辅助作用的一种方法。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虽未生疾病,但是年老体弱,自身正气不足,对外邪和内伤的抵抗力较差,此时尚不需药物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来调理身体,休养精神,扶助正气,这种特定的饮食方法有助于老年人祛病强身。这种特定的饮食方法称为食养,食养就是将食物应用于健康人群达到养生目的。一旦老人发生疾病,视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法。孙思邈对此也有言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对于一些轻浅病症,慢性病和疾病的初期以及恢复期都可以直接使用饮食疗法。如果病情较重,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适当服用食物,以辅助药力,并可直达药力不到之所,除残去秽,以收全功,所以在老年人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为主,饮食疗法则应该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辅助药物治疗,以收全效。
1.《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阐明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被列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称为中华第一经。
《汉书・艺文志》中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这一观点在二千年来基本未变。三圣是指上古伏曦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系以经文,近古的孔子传十翼。显然,《周易》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从西周至战国由“卜筮”或哲人共同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
2.《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同”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唐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充分说明了《周易》对中医学的重要影响。在养生学方面,《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l.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素问》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就是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模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更能体现中医养生学的整体调节优势。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易・系辞下》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卦辞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周易》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预防为先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
3.奠定了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易经》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理论,使中医养生的理论更完整。除上面所提到的,还有很多理论原则亦源于易经。如,万物本原的天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顺应天时的达生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抑阳益阴的调养观等。
道家养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老、庄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产生过重要影响。
养生理念: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以柔为贵、弱者变强和重人贵生。
1.道法自然
宇宙自然。为什么条条江河归大海?为什么春去冬又来?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地球围绕着太阳,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依照某种规律旋转着、运行着,片刻不息?这,便是宇宙,便是大自然。
“道”的内涵。“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法则。简言之,易学旨在论一阴一阳之道。《周易》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情以至于命。” 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仍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无论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2.清静无为
老子倡导的静神养生观,其精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少私寡欲”和“无为处世”。“少私寡欲”是养生的内涵,“无为处世”是养生的方法。
虚静。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故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朴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无为。《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在生生化化中反复运转,但无论怎样运转变化,都是源于“道”的本体,事物的对立面正好体现了“道”的运动。这句格言告诉了“有道无”又从“又到无”的深刻哲理。指导人们共同实现“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目的。
《道德经》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其义是修道者要天天反省自己,减少杂念,直至没有杂念,就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不能望文生义,要领悟它的精神境界。
“无为处世”的含义有如下三点: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含有一种相生相成的道理;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贪欲、杂欲,但不能没有发展。没有杂欲是一种美德,但创新是一种社会责任。若仅仅满足安贫乐道,止步不前,幸福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的生活。
3.以柔为贵、弱者变强
老子对“道”的解释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所讲的“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弱”,老子恰恰看到弱而无用的东西之大用。例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强”,“洼则盈”,“曲则全”,“后其身而身先”,“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守柔曰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的相反相成的“相生”原理
老子的“相生”思想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相互为好,相互共存,相互共赢的含义,有包含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法则,即“有无相生”之义。
“弱”和“强”是相反相成的。正如《老子》第二章指出的“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现实世界中所有价值和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弱者变强”的原则
对于“弱者变强”老子不是主张用人间的斗争和竞争。因为老子认为“弱者”本身,就是为了打破人类社会竞争和斗争所带来的反作用。老子虽讲“柔弱胜刚强”,但这里所指的“强”,并不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强者所胜。这里的胜,包含着相生,即排除斗争和分歧的,结束斗争的“相生”的胜利。不是战胜“强”的“弱”,并成为强的东西,而是追随“反者道之动”的道走向“相反相成”。实际生活中以柔克刚的例子很多,如,“滴水石穿”,“以弱胜强”,“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等。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于柔的状态,则可避免过早衰老。这种贵柔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守柔曰强”健身的方法
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也是以柔见长,如导引、气功、太极拳、导引保健功等。
4.重人贵生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人们去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形成了修炼观点。
性命双修的思路
“性功”,即指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命功”即指对身体保健的修炼。全真派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将形体的修炼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
形神兼养的思路
庄子养生主张养形和养神并重,倡导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 《庄子・达生》曰:“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刻意》曰:“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其作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对防病健身很有价值。1975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上有男女锻炼的不同姿势44式,为研究先秦导引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众术合修的思路
道家在理论上强调“生道合一”,在实践上重视众术合修,这是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子练玄玄功,称为玄玄上帝。后世道家功法很多,如炼丹、服气、导引、房中、服饵、画符咒语、环境等等。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修身养性:仁德、孝道;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饮食养生:美食、卫生和兴趣广泛:“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修身养性
倡仁德――施“仁”于人。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讲孝道――敬老爱幼。《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勤奋好学的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2.中庸平和
“和为贵”的人生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孟子・尽天下》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扬其弟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作风,抨击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的丑恶行为。
因人而宜,养生“三戒”。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总结出著名的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确为经验之谈。
顺应天道,养气中和。西汉前期儒家大师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种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以中和之道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
3.饮食养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饮食卫生,并提出饮食原则和宜忌,这是我国养生文献中有关饮食卫生的最早记载。
饮美
《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这种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使饮美,烹调味美,可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有利健康。
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进食卫生提出:“食不言,寝不语。”这些饮食卫生要求对健康是有益的。
4.兴趣广泛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能享73岁的高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迹。除了他科学地遵循养生原则和方法外,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的确是对他一生的生活概括与总结。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有兴趣。他十分欣赏“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乐曲。正是这种广泛的爱好,陶冶的性情,促进了健康长寿。
《皇帝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
《灵枢》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本质的认识是唯物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充分注意到了性别上生理区别。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以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以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又详细论述了衰老变化的过程及其衰老的各种表现,为防病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3.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
《黄帝内经》把人体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强调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等顺应天时的预防保健的观点。
4.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